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答题技巧《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2017年最新版)(六)
2017-07-17 20:18:22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单选题  下列各项加粗词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
A.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
B. 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
C. 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娄为类。
D. 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回答文后问题。
  先是,太尉(段秀实)在泾州(今甘肃泾川县一带)为营田官(掌管地区财政,召集流民垦田)。泾大将焦令谌取人田,自占数十顷,给与农,曰:“且熟,归我半。”是岁大旱,野无草。农以告谌,谌曰:“我知入数而已,不知旱也。”督责益急。农且饥死,无以偿,即告太尉。太尉判状,辞甚巽,使人求谕谌。谌盛怒,召农者曰:“我畏段某耶?何敢言我?”取判铺背上,以大杖击二十,垂死,舁来庭中。太尉大泣曰:“乃我困汝。”即自取水洗去血,裂裳衣疮,手注善药,旦夕自哺农者,然后食。取骑马卖,市谷代偿,使勿知。淮西寓军帅尹少荣,刚直士也。入见谌,大骂曰:“汝诚人耶!泾州野如赭,人且饿死,而必得谷,又用大杖击无罪者。段公,仁信大人也,而汝不知敬。今段公唯一马,贱卖市谷入汝,汝又取,不耻。凡为人傲天灾、犯大人、击无罪者,又取仁者谷,使主人出无马,汝将何以视天地,尚不愧奴隶耶?”谌甚暴抗,然闻言则大愧流汗,不能食,曰:“吾终不可以见段公。”一夕,自恨死。 ——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状》
1.比较下列各句中“而”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组是(  )
①人且将死,而必得谷 ②段公,仁信大人也,而汝不知敬 ③早缫而绪 ④鸣鼓而聚之
A.①②两句各不相同,③④两句也不相同
B.①②两句完全相同,③④两句各不相同
C.①③两句完全相同,②④两句各不相同
D.①②两句完全相同,③④两句完全相同
2.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用法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裂裳疮 ②手善药 ③谷代偿 ④我固当
A.①④句用法不同,②③句用法相同。
B.①④句用法相同,②③句用法不同。
C.①②句用法不同,③④句用法也不同。
D.①③句用法不同,②④句用法也不同。
3.这段文字中,三个人物的性格特点极其鲜明,下面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作者运用了人物互相对比映衬的手法来刻画的,故人物能跃然纸上。
B.作者采用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故人物形象饱满。
C.作者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情态、心理及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形象的。
D.作者刻画人物的方法既有直接描写,又有间接描写,所以能写出人物的复杂性格。


参考答案:1.C
2.A
3.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单选题  下列各句中加粗的“之”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两项是
[? ]
A.均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B.句读之不知,惑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C.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
D.以其求思深而无不在也


参考答案:B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4、阅读题  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孟子见梁惠王。王立于沼①上,顾鸿雁麋鹿,曰:“贤者亦乐此乎?”
  孟子对曰:“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诗》云②:‘经始灵台,经之营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经始勿亟③,庶民子来④。王在灵囿,麀鹿攸伏⑤,麀鹿濯濯⑥,白鸟鹤鹤⑦。王在灵沼、于牣⑧鱼跃。’文王以民力为台为沼,而民欢乐之,谓其台曰灵台,谓其沼曰灵沼,乐其有麋鹿鱼鳖。古之人与民偕乐,故能乐也。《汤誓》曰⑨:‘时日害丧⑩,予及女(同“汝”)偕亡。’民欲与之偕亡,虽有台池鸟兽,岂能独乐哉?”
  [注释]?①沼(zhǎo):水池。②《诗》:即《诗经》,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本只称诗,儒家列为经典,故称《诗经》,大抵是周初至春秋中期的作品,共三百零五篇,分为风、小雅、大雅、颂四类。此章所引为《大雅·灵台》。?③勿亟:是说文王不加督促。④子来:是说百姓就如同子女来为父母出力一样。⑤麀(yōu):雌鹿。攸伏:是说母鹿安于它原来所在的地方,没有被惊动。 ⑤女:同“汝”,你。⑥濯濯:肥大而毛有光泽的样子。?⑦鹤鹤:形容洁白的样子。⑧牣:充满。 ⑨《汤誓》:《尚书》中的一篇。《尚书》是我国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上古事迹著作的汇编,是儒家经典之一。《汤誓》这一篇,记载商汤讨伐暴君夏王桀的誓词。传说,夏桀曾自比太阳,说太阳灭亡他才灭亡。此章所引是百姓诅咒夏桀的话。⑩时:这。害:同“曷”,何时的意思。
1.下列各项中,对上面《孟子》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 ?
A.梁惠王站在池塘边上,一面顾盼着鸿雁麋鹿等飞禽走兽,一面问孟子,贤人是不是也以拥有珍禽异兽为乐。 ?
B.孟子回答梁惠王说,正因为是贤人才能够以拥有珍禽异兽为乐,不贤的人就拥有这些东西,也不能够快乐。
C、周文王虽然用了老百姓的劳力来修建高台深池,可是老百姓非常高兴,因为周文王能与民同乐,所以能真正快乐。
D.如果国君不能与民同乐,老百姓恨不得与你同归于尽,但如果拥有高台深池、珍禽异兽,也是一辈子能享受到快乐。
2.上面选文中,梁惠王和孟子的话题是什么?孟子从中得出什么主张结论?你从现代的视角会得出什么新结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D
2.⑴梁惠王和孟子的话题是“贤人也以此(鸿雁麋鹿等飞禽走兽)为乐吗?”?
  ⑵孟子从中得出了当政者应“与民同乐“的民本思想主张。
  ⑶人与自然万物和谐同乐才是人类的未来与快乐。(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单选题  【数】下列各选项中错误的一项是
A.余既不难夫离别兮,伤灵修之数化。(《离骚》)(屡次)
B.天下人之不当死而死,与不愿离而离者,不可数计。(《与妻书》)(数目)
C.你身须姓刘,你妻须姓吕,把你两家儿根脚从头数。(《高祖还乡》)(列举)
D.重屯累厄,数之奇兮。(《子刘子自传》)(数字)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D项:命运


本题难度:简单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总结《语言文字运..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