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早寒有怀
孟浩然
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迷津①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注:①迷津:化用《论语·微子》孔子让子路问津的典故。
(1)这首诗是怎样围绕“早寒”来写的?(4分)
(2)本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试作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1)以“木落”“雁南渡”这两个典型景象交代季节——秋季,点明“早”(2分)。以“北风”呼啸来渲染,自然使人觉得寒冷,点明“寒”(2分)。(4分)
(2)思归的衷情和前路茫茫的愁绪(2分)“遥隔”两字,不仅表明了远,而且表明了两地隔绝,不能归去。这个“隔”字,已透露出思乡之情。遥望着“天际”的
“归帆”。家人的想望,自然是假托之词,然而使思乡的感情,抒发得更为强烈了(1分)。“迷津欲有问”,是用《论语·微子》中孔子使子路问津的典故,把隐居与从政的矛盾集于一身。“平海夕漫漫”,滔滔江水,与海相平。漫漫无边,加以天色阴暗,已至黄昏。这种景色,完全烘托出作者迷茫的心情(1分)。(4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2、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塞下曲
卢纶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1)填空:这首诗从题材分,应属于__________,一二句所描写的环境和事件是_________。(要求概括准确、描写生动)
(2)研读三四句,分析“逐”和“满”两个词的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边塞诗。一个没有月亮的夜晚,单于的军队准备乘夜色逃跑,惊起了栖息的大雁飞向高空。(意对即可)
(2)逐:追逐,指边防守军准备追击逃跑的单于部队。满:大雪突降,刹那间落满了弓刀。两个动词,前一个写边防将士的警惕与果敢,后一个写环境的恶劣,两相映衬,表现守边将士爱国热情和大无畏的精神。(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完成下面问题。
点绛唇·呈洛滨①、筠溪②二老
(南宋)张元干③
清夜沉沉,暗蛩啼处檐花落。乍惊帘幕,香绕屏山角。
堪恨归鸿,情似秋云薄。书难托,尽交寂寞,忘了前时约。
[注]①洛滨:即富直柔,字季申,北宋宰相富弼之孙。因坚持抗金为秦桧所忌,不久被罢职。②筠溪:即李弥逊,字似之,自号筠溪翁。因反对秦桧议和,不久被落职。③张元干:宋代词人,靖康元年(1126),金兵围汴,入李纲行营使幕府,李纲罢,亦遭贬逐。绍兴元年(1131),以将作监致仕福州。对李纲抗金主张表示积极支持。后被秦桧以他事追赴大理寺除名削籍。
1.起首二句“清夜沉沉,暗蛩啼处檐花落”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请简析其在全诗中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指出这首词的艺术手法并简析作者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描绘了一幅幽静的秋夜景色。奠定全词清冷基调,渲染秋夜清冷的气氛和孤独寂静的情境。(意对即可)
2.寓情于景,把听觉、感觉、视觉结合在一起。诗人委婉曲折地传达出对中原不能收回的愤懑之情。
(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古诗鉴赏(10分)
汉江临泛 王 维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都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小题1】三、四两句写出了景物怎样的特点?(2分)
【小题2】颈联中哪两个词用得极妙,找出来并简析。(4分)
【小题3】从整首诗看,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江水的流长邈远和两岸青山迷迷蒙蒙、时隐时现的特点。(2分)
【小题2】浮”和“动”。(2分)“浮”表面上写城郭在水面上飘动,实是所乘之舟上下波动;“动”表面上写天空在摇荡,实言波涛汹涌,浪拍云天。(3分)
【小题3】对襄阳风物的热爱之情,充满了积极乐观的情绪。(4分)
本题解析:
【小题1】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概括。汉江滔滔远去,好象一直涌流到天地之外去了,两岸重重青山,迷迷蒙蒙,时隐时现,若有若无。前句写出江水的流长邈远,后句又以苍茫山色烘托出江势的浩瀚空阔。诗人着墨极淡,却给人以伟丽新奇之感,其效果远胜于重彩浓抹的油画和色调浓丽的水彩。而其“胜”,就在于画面的气韵生动。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小题2】诗人笔法飘逸流动。明明是所乘之舟上下波动,却说是前面的城郭在水面上浮动;明明是波涛汹涌,浪拍云天,却说成天空也为之摇荡起来。诗人故意用这种动与静的错觉,进一步渲染了磅礴水势。“浮”、“动”两个动词下得极妙,使诗人笔下之景都动起来了。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小题3】诗人要与山简共谋一醉,流露出对襄阳风物的热爱之情。此情也融合在前面的景色描绘之中,充满了积极乐观的情绪。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诗歌,回答下列小题。
咏素蝶诗
刘孝绰
随蜂绕绿蕙,避雀隐青薇。映日忽争起,因风乍共归。
出没花中见,参差叶际飞 。芳华幸勿谢,嘉树欲相依。
{注}刘孝绰(481-539):南朝梁文学家,彭城(今江苏徐州)人。文名颇盛,因恃才傲物,而为人所忌恨,仕途数起数伏。
(1)这首咏物诗描写了素蝶的哪些活动?是怎样描写的?(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有什么含意?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这首诗描写了素蝶随蜂围绕着绿色的蕙兰飞,为躲避黄雀而暗藏在绿叶之中;在太阳的映衬之下,突然争着飞起,顺着风势往返;在花丛中时出时没,于树叶间高低翻飞。写了素蝶远近高低不同方位的动作和四周事物的关系,其细节描写,主要通过蜂、雀、日、风、花、叶来衬托。
(2)写自己徒负才华,只能追随他人,仕途起起伏伏,不能为人欣赏,施展才华。
托物言志的手法。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