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中语文知识点复习《古代诗歌鉴赏》高频考点特训(2017年必看版)(八)
2017-07-17 20:18:45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早寒有怀
孟浩然
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迷津①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注:①迷津:化用《论语·微子》孔子让子路问津的典故。
(1)这首诗是怎样围绕“早寒”来写的?(4分)
(2)本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试作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1)以“木落”“雁南渡”这两个典型景象交代季节——秋季,点明“早”(2分)。以“北风”呼啸来渲染,自然使人觉得寒冷,点明“寒”(2分)。(4分)
(2)思归的衷情和前路茫茫的愁绪(2分)“遥隔”两字,不仅表明了远,而且表明了两地隔绝,不能归去。这个“隔”字,已透露出思乡之情。遥望着“天际”的“归帆”。家人的想望,自然是假托之词,然而使思乡的感情,抒发得更为强烈了(1分)。“迷津欲有问”,是用《论语·微子》中孔子使子路问津的典故,把隐居与从政的矛盾集于一身。“平海夕漫漫”,滔滔江水,与海相平。漫漫无边,加以天色阴暗,已至黄昏。这种景色,完全烘托出作者迷茫的心情(1分)。(4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2、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塞下曲
卢纶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1)填空:这首诗从题材分,应属于__________,一二句所描写的环境和事件是_________。(要求概括准确、描写生动)
(2)研读三四句,分析“逐”和“满”两个词的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边塞诗。一个没有月亮的夜晚,单于的军队准备乘夜色逃跑,惊起了栖息的大雁飞向高空。(意对即可)
(2)逐:追逐,指边防守军准备追击逃跑的单于部队。满:大雪突降,刹那间落满了弓刀。两个动词,前一个写边防将士的警惕与果敢,后一个写环境的恶劣,两相映衬,表现守边将士爱国热情和大无畏的精神。(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完成下面问题。
点绛唇·呈洛滨①、筠溪②二老
(南宋)张元干③
清夜沉沉,暗蛩啼处檐花落。乍惊帘幕,香绕屏山角。
堪恨归鸿,情似秋云薄。书难托,尽交寂寞,忘了前时约。
  [注]①洛滨:即富直柔,字季申,北宋宰相富弼之孙。因坚持抗金为秦桧所忌,不久被罢职。②筠溪:即李弥逊,字似之,自号筠溪翁。因反对秦桧议和,不久被落职。③张元干:宋代词人,靖康元年(1126),金兵围汴,入李纲行营使幕府,李纲罢,亦遭贬逐。绍兴元年(1131),以将作监致仕福州。对李纲抗金主张表示积极支持。后被秦桧以他事追赴大理寺除名削籍。
1.起首二句“清夜沉沉,暗蛩啼处檐花落”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请简析其在全诗中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指出这首词的艺术手法并简析作者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描绘了一幅幽静的秋夜景色。奠定全词清冷基调,渲染秋夜清冷的气氛和孤独寂静的情境。(意对即可)
2.寓情于景,把听觉、感觉、视觉结合在一起。诗人委婉曲折地传达出对中原不能收回的愤懑之情。
(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古诗鉴赏(10分)
汉江临泛  王 维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都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小题1】三、四两句写出了景物怎样的特点?(2分)
【小题2】颈联中哪两个词用得极妙,找出来并简析。(4分)
【小题3】从整首诗看,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江水的流长邈远和两岸青山迷迷蒙蒙、时隐时现的特点。(2分)
【小题2】浮”和“动”。(2分)“浮”表面上写城郭在水面上飘动,实是所乘之舟上下波动;“动”表面上写天空在摇荡,实言波涛汹涌,浪拍云天。(3分)
【小题3】对襄阳风物的热爱之情,充满了积极乐观的情绪。(4分)


本题解析:
【小题1】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概括。汉江滔滔远去,好象一直涌流到天地之外去了,两岸重重青山,迷迷蒙蒙,时隐时现,若有若无。前句写出江水的流长邈远,后句又以苍茫山色烘托出江势的浩瀚空阔。诗人着墨极淡,却给人以伟丽新奇之感,其效果远胜于重彩浓抹的油画和色调浓丽的水彩。而其“胜”,就在于画面的气韵生动。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小题2】诗人笔法飘逸流动。明明是所乘之舟上下波动,却说是前面的城郭在水面上浮动;明明是波涛汹涌,浪拍云天,却说成天空也为之摇荡起来。诗人故意用这种动与静的错觉,进一步渲染了磅礴水势。“浮”、“动”两个动词下得极妙,使诗人笔下之景都动起来了。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小题3】诗人要与山简共谋一醉,流露出对襄阳风物的热爱之情。此情也融合在前面的景色描绘之中,充满了积极乐观的情绪。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诗歌,回答下列小题。
 咏素蝶诗
  刘孝绰
  随蜂绕绿蕙,避雀隐青薇。映日忽争起,因风乍共归。
  出没花中见,参差叶际飞 。芳华幸勿谢,嘉树欲相依。
  {注}刘孝绰(481-539):南朝梁文学家,彭城(今江苏徐州)人。文名颇盛,因恃才傲物,而为人所忌恨,仕途数起数伏。
  (1)这首咏物诗描写了素蝶的哪些活动?是怎样描写的?(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有什么含意?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这首诗描写了素蝶随蜂围绕着绿色的蕙兰飞,为躲避黄雀而暗藏在绿叶之中;在太阳的映衬之下,突然争着飞起,顺着风势往返;在花丛中时出时没,于树叶间高低翻飞。写了素蝶远近高低不同方位的动作和四周事物的关系,其细节描写,主要通过蜂、雀、日、风、花、叶来衬托。
(2)写自己徒负才华,只能追随他人,仕途起起伏伏,不能为人欣赏,施展才华。
托物言志的手法。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答题技巧《文言文阅读》..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