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西塍废圃 (宋)周密
吟蛩鸣蜩引兴长,玉簪花落野塘香。
园翁莫把秋荷折,留与游鱼盖夕阳。
小题1: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2分)
??
小题2:诗的一、二两句表现了废圃的景色,请简要赏析其表现手法。(4分)
?
小题3:有人说,这首诗用词浅近清新,意境妙合自然,虽为“废圃”,却“废”而不冷。请
结合诗句作简要说明。(4分)
?
参考答案:
小题1:表达了作者对宁静、和谐、自然生活(1分)的喜爱之情(1分)。
小题2:①分别从听觉、视觉与嗅觉描绘景色。听觉:蟋蟀、蝉儿的鸣叫;视觉:玉簪花凋落一地;嗅觉:落花的阵阵香味。(2分)②动静结合,以动衬静。动态的鸣蝉、蟋蟀,静态的玉簪花、夕阳。突出表现了废圃的幽静。(2分)
小题3:蟋蟀、蝉儿虽鸣叫于秋日,叫声宛转悠扬,充满生机(1分) ;玉簪花儿虽已零落,却仍能散发阵阵香气,清新怡人(1分);野塘中虽只有秋荷,但“留与游鱼盖夕阳”又让其充满了温情,夕阳的一抹红色,也给整幅画面笼罩了一层暖色(“温情”或“暖色”,意对即得1分):可见,虽是“废圃”,但“废而不冷”。(1分)
本题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这是一首新颖别致的借景抒情小诗。要把握这首诗的思想感情,就要看这首诗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蟋蟀和鸣蝉声,诗人反其意而用之,由此引发出许多兴致。洁白如玉的玉簪花,虽没有“霜叶红于二月花”的火红的色彩,却有郁馥的缕缕幽香,即使花落野塘,给人“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闲情逸致。夕阳照在像伞一样的荷叶上,鱼儿在荷叶的保护下,自由自在地游着,其间蕴含着多少诗情画意。这样的景致,诗人对此喜爱之情由此而生。
小题2:试题分析:本题是表达技巧题,首先要准确判断出其表现手法,然后对其进行解说,最后指出其表达效果。诗的一二两句,“吟蛩鸣蜩引兴长,玉簪花落野塘香。”有蛩吟蜩鸣,看到玉簪花,满塘花香。稍加分析,可看出听觉、视觉和嗅觉来描绘;前者是动静,后句是静景,这是动静相结合的表现手法。最后要指出其表达的效果。
小题3:试题分析:本题要抓住虽为“废圃”,却“废”而不冷这一重点,而立足点应是“不冷”上。具体解答时,结合具体诗句来说明其如何不冷:秋日蛩吟蜩鸣,却能引发出许多兴致;洁白如玉的玉簪花,虽落却有郁馥的缕缕幽香;塘虽只有秋荷,但有夕阳照在像伞一样的荷叶上,鱼儿在荷 叶的保护下,自由自在地游着,其间蕴含着多少诗情画意。具体答题时,可采用总分式,也可以采用分总式。
本题难度:一般
2、单选题 对下面诗歌的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
推窗 袁枚
连宵风雨恶,蓬户不轻开。 山似相思久,推窗扑面来。
A.这首诗抒写诗人傍晚雨霁风止后推窗一刹那间的感受。
B.诗人是那样急不可耐,雨止后立即“推窗”,先一睹青山之风采,而青山亦似解人意,好像早在窗前等候,诗人窗才推开,它们便扑面而来。
C.“相思久”用拟人手法,化无情为有情,令青山亦起相思之意,则山就更值得诗人眷念了。
D.写山能“扑面来”,又化静为动,更显得山具有灵性,富有生活情趣。最后两句生动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由衷喜爱。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A中应为清晨雨霁风止后推窗一刹那间的感受,而不是傍晚。“连宵”可以看出下了一整夜雨。
点评:此题难度不大,首先要从整体上把握诗词的大体的意思,还要善于挖掘隐形的知识点,题支中的每一个地方都要推敲,认真思考,不要陷入了出题人的圈套。
本题难度:简单
3、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池口①风雨留三日
黄庭坚
孤城三日风吹雨,小市人家只菜蔬。水远山长双属玉②,身闲心苦一舂锄③。
翁从旁舍来收网,我适临渊不羡鱼。俯仰之间已陈迹,暮窗归了读残书。
注:①池口:地名,今安徽贵池。黄庭坚在做官赴任途中因风雨而留滞池口时写下本诗。②属玉:水鸟名。③舂锄:水鸟名,即白鹭。
小题1:下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诗首联描绘一座孤城在风雨中已经三日,市井之中的人家只能以菜蔬度日。
B.“水远”二句写诗人放眼四顾看见的景象,暗示作者貌似平静内心却充满矛盾。
C.颈联写渔翁从屋舍来水边收拾渔网,恰巧在此的诗人却因满怀心事无意观看。
D.“俯仰”二句写出诗人心志:既然世事变化无常,还不如到书中去寻找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