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语文知识点《文学类文本阅读》高频考点强化练习(2017年最新版)(四)
2017-07-17 20:39:12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大 中 小】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 怀表,很老很老了 骆文 一块怀表很老很老了。 它镀铬的壳子已经斑驳,针盘也有好几个地方锈蚀。是带着日月盈亏的刻度么…… 某天,我把它拿去找修理钟表的师傅。他一看,笑了,“古董啦,不过一般机械表还是106个零件吧……上点油?”我说:“你看哩!”他拧了拧发条说:“只要动个小手术。等着好了。”他打开表,拆了零件。我点起烟吸着。给他一支,他急忙阻拦:不是吸烟时候,烟灰掸不得的。于是,他把零件挨个吹一吹,放在玻璃盘子120号汽油中。然后,以极细软的纸吸干,装配。一根微丝就着瘦长的小瓶口滴下点点油滴,上在轴上,上在钻石上,“行喽。”经他一拨弄,怀表复活了,金属簧轻轻响着,像在伴奏一种韵律操。 我把它收进口袋,回到家里。 母亲说,这是爸爸留下的一块表。吃粉笔灰的人嘛,攒钱攒了半年,才买上这块表。跟他一起走了四十年。他说,他一辈子别的什么都不要,只要知道时辰;只要知道秋冬春夏;只要几件打发寒暖季节的衣裳。就是这样,他起五更睡半夜,改课本,改答卷。还写了两本数学书。他从不讲究吃的,锅塘里埋几个山芋,拿出,拍拍灰放在袋里,往往可以度过一天。虽说他瘦棱棱成了皮包骨头,却像纬梭穿行于岁月的经绷。他学生的鬓角发灰了,他自己的头发也更加银白了。前两年,晚上睡觉睡得好好的,第二天早上就过去了。灯油熬干,捻子熄掉了……变成一堆灰。他就留下这块表。他留下的就这平平淡淡几十年。 怀表在我身上焐得挺热,我时常摸出看看它。我听到的是时间的足音。我不可能是敲木鱼的和尚。应该承认已进入暮年,但还有点晚晴中火红:我还要追赶时间的晨曦呢。 四周的木落,有些蕴藉深沉,然其飒飒之声不是唏嘘叹息,而是和我们蓝色星球搏斗的一种动力。 这块薄薄的圆圆的金属,我揣着好久了。在寒林雪屋看见冬天。在一串串凌霄花下记着的是秋天。水红菱绽开了,春之桃打朵了,我都亲切地感受到。还会有什么抱憾的事么?除非你让秒针、分针在罗马字上寂寞地流转。在人生旅途上,除非你老在惦记:多几个安适的驿站好让我打尖。 “行路人啊,为什么你总显得疲乏呢?”我不知道正在泉路上的父亲,像踏着骤起旋风似的马蹄,会不会这样惊醒我,促使我时常警觉。——精神一点不能萎靡啊。(原载1990年3月号《散文》) 注释:骆文(1915-2003),曾任湖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湖北省作家协会主席。 1.根据原文,用最简洁的词语概括父亲形象的内在特点。(限30字以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文中看,“我还要追赶时间的晨曦哩”这句话有什么含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以怀表为线索,可以分为三个层次,请分析这样安排的作用和好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A.“经他一拨弄,怀表复活了,金属簧轻轻响着,像在伴奏一种韵律操。”从全文看,这句话含有人到老年,只要有一种精神动力,仍能充满活力的寓意。 B.“他就留下这块表。他留下的就这平平淡淡几十年。”这是说,父亲一生辛劳,但-生清贫,除了这块表,什么也没有留下。 C.“在寒林雪屋看见冬天。在-串串凌霄花下记着的是秋天。水红菱绽开了,春之桃打朵了,我都亲切地感受到。”这段描写主要是反映作者对四季自然景物的变化具有敏锐的观察力。 D.“行路人啊,为什么你总显得疲乏呢?”作者通过拟设的泉路上父亲的这句发问,引出“精神一点不能萎靡啊”的自励之语。 E.父亲已经辞世了,“我”也“进入暮年”,“怀表很老很老了”,作品表现出一种时间无情、人生无奈的思绪。
参考答案:1.①惜时;②敬业;③勤奋;④俭朴。 2.主要从两个方面回答。 ①虽已年迈,仍要珍惜余生,振作精神。(此为“追赶”之意) ②永葆青春,像父亲那样积极进取。此为“晨曦”之意) 3.主要从两个方面回答。 ①作用:第一层写修表的经过,为下文介绍表的来历作铺垫;第二层写表的来历凸显父亲的精神;第三层写表的传承突出作者对父亲精神的感悟。 ②好处:由表及人,层次分明;环环相扣,严密紧凑。(意对即可) 4.A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秋?天?的?心 林清玄? ? ①我喜欢《唐子西语录》中的两句诗:山僧不解数甲子,一叶落知天下秋。这是说山上的和尚不知道如何计算甲子日历,只知道观察自然,看到一片树叶落下就知道天下都已是秋天了。从前读贾岛的诗,有“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之句,对秋天萧瑟的景象颇有感触,但说到气派悠闲,就不如“一叶落知天下秋”了。? ?②现代都市人正好相反,可以说是“落叶满天不知秋,世人只会数甲子”,对现代人而言,时间观念只剩下日历,有时日历犹不足以形容,而是只剩下钟表了,谁会去管是什么日子呢?三百多年前,当汉人到台湾来垦植移民的时候,发现台湾的平埔族山胞非但没有日历,甚至没有年岁,不能分辨四时,而是以山上的刺桐花开为一年,过着逍遥自在的生活。初到的汉人想当然地感慨其“文化”落后,逐渐同化了平埔族。到今天,平埔族快要成为历史名词,他们有了年岁,知道四时,可是平埔族后裔有很多已经不知道什么是刺桐花了。? ?③对岁月的感知变化由立体到平面可以如此迅速,怎不让人兴叹?以现代人为例,在农业社会还深刻知道天气、岁时、植物、种作等等变化是和人密切结合的。但是,商业形态改变了我们,春天是朝九晚五,冬天也是朝九晚五;晴天和雨天已经没有任何差别了。这虽使人离开了“看天吃饭”的阴影,却也多少让人失去了感时忧国的情怀和胸怀天下的襟抱了。 ?④记得住在乡下的时候,大厅墙壁上总挂着一册农民历,大人要办事,大至播种耕耘、搬家嫁娶,小至安床沐浴、立券交易都会去看农民历。因此到了年尾,一本农民历差不多翻烂了,使我从小对农民历书就有一种特别亲切的感情。一直到现在,我还保持着看农民历的习惯,觉得读农民历是快乐的事,就看秋天吧,从立秋、处暑、白露到秋分、寒露、霜降,都是美极了,那清晨田野中白色的露珠,黄昏林园里清黄的落叶,不都是在说秋天吗?所以,虽然时光不再,我们都不应该失去农民那种在自然中安身立命的心情。? ?⑤城市不是没有秋天,如果我们静下心来就会知道,本来从东南方吹来的风,现在转到北方了;早晚气候的寒凉,就如同北地里的霜降;早晨的旭日与黄昏的彩霞,都与春天时大有不同了。变化最大的是天空和云彩,在夏日明亮的天空,渐渐地加深蓝色的调子,云更高、更白,飘动的时候仿佛带着轻微的风。每天我走到阳台抬头看天空,知道这是真正的秋天,是童年田园记忆中的那个秋天,是平埔族刺桐花开的那个秋天,也是唐朝山僧在山上见到落叶的同一个秋天。? ?⑥若能感知天下,能与落叶飞花同呼吸,能保有在自然中谦卑的心情,就是住在最热闹的城市,秋天也不会远去。如果眼里只有手表、金钱、工作,即使在路上被落叶击中,也见不到秋天的美。? ?⑦秋天的美多少带点萧瑟之意,就像宋人吴文英写的词“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一般人认为秋天的心情会有些愁恼肃杀。其实,秋天是禾熟的季节,何尝没有清朗圆满的启示呢?? ?⑧我也喜欢韦应物一首秋天的诗: 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 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 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 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 ⑨在这风云滔滔的人世,就是秋天如此美丽清明的季节,要在空山的落叶中寻找朋友的足迹是多么困难!但是,即使在红砖道上,淹没在人潮车流之中,要找自己的足迹,更是艰辛呀! 1.本文在开篇和接近结尾两处各引用了诗句,请分析这样写各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两次出现“平埔族刺桐花开的那个秋天”,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笔下的“秋天的心”,体现在哪些方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认为“即使在红砖道上,淹没在人潮车流之中,要找自己的足迹,更是艰辛呀”,谈谈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开篇两句诗,突出了秋天给人一种气派悠闲的感觉,引出话题。近结尾诗,表现出秋天的清朗圆满,美丽清明,为后文作者抒发寻找自己的足迹更是艰辛的感慨作铺垫。 (意思相近即可) 2.作者着意展现平埔族秋居生活的逍遥自在、气派悠闲;与文中现代商业形态背景下人们生活的平面单一形成鲜明对照,从而寄寓作者对现代都市生活形式的忧虑,也表达了作者期望我们能时刻保持一份”,从自然中去感知,与自然共鸣,保有一份在自然中谦卑的心情。(意思相近即可) 3.①气派悠闲之意;②感知自然之心;③感时忧国的情怀和胸怀天下的襟抱;④在自然中安身立命的心情;⑤谦卑的心情;⑥清朗圆满,美丽清明的情怀。 4.我认为这句话是有道理的。随着文化和商业的不断深入,人们逐渐失去了感知自然的情怀,进而失去了悠闲、谦卑、清明美丽的心灵,忙忙碌碌的生活会让人们不断地脱离自然,忙碌追逐的过程中很少有人会静下心来审视自己,这样会逐渐失去自我,被社会同化。(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所谓乐土,即人们心目中的理想栖居地。在中国的早期文献中,有大量对于乐土的想象性的描述,这些描述反映了千百年以来中国人对于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的梦想,可以说是最古老的中国梦之一。 就形态而言,中国的乐土之梦深受地理环境、历史传统与思想意识制约与影响。人们在幻想世界中建构的仙境乐土,往往建立在现实自然环境、社会制度的基础上。不同地区的实存地理会产生不同的乐土想象,我们至少可以区分出三种不同类型的中国乐土,即平原型乐土、山岳型乐土与洲岛型乐土。 平原型乐土,代表性的记载当数《山海经》中的都广之野、诸夭之野与巫臷之国,它们或置荒野,或处远海,都带有明显的平原景观特点。《山海经?海内经》云:“西南黑水之闲,有都广之野,后稷葬焉。爰有膏菽、膏稻、膏黍、膏稷,百谷自生,冬夏播琴。鸾鸟自歌,凤鸟自樭,灵寿实华,草木所聚。爰有百兽,相群爰处。此草也,冬夏不死。” 山岳型乐土可以中国神话中的昆仑山为代表。它居于宇宙中心,上面的壮丽的宫阙:“中有增城九重,万一千里百一十四步二尺六寸。”(《淮南子?地形训》)有九井九门,弱水环绕四周:“其下有弱水之渊环之,其外有炎火之山,投物辄然。”(《山海经?大荒西经》)长着各种奇花异木与不死之树,此间生活着各种珍禽异兽,神仙在此汇聚游戏。此一类型的乐土有两点令人印象深刻:首先是它处于世界中心——昆仑不仅是地理世界的中心,更是宗教世界的中心,因此聚集了各种神仙与神兽;其次则是不同类型、不同功能、不同形状的各种稀见动植物密布其中。 洲岛型乐土实际上又可区分为“洲岛平原型”和“洲岛山岳型”两种。《海内十洲记》所载的位于东海的祖洲、瀛洲、长洲、生洲,位于南海的炎洲、流洲,位于北海的玄洲,位于西海的聚窟洲均属于“洲岛平原型”乐土。其云:“瀛洲……上生神芝仙草。又有玉石,高且千丈。出泉如酒,味甘,名之为玉醴泉,饮之,数升辄醉,令人长生。”李白诗云:“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蓬莱三山(或曰五山)是较为典型的“洲岛山岳型”乐土。《史记?封禅书》云蓬莱三山:“三神山者,其传在渤海中……诸仙人及不死之药皆在焉。其物禽兽尽白,而黄金银为宫阙。” 对于生活在中东地区的诸多民族来说,他们对于乐土的想象我们可以称之为沙漠型乐土,有关它们的详细描述可以基督教中的伊甸园和伊斯兰教中的天园为代表,其主要特征是一个封闭的、充满生命之树的完美庭园,中有果树、花和温顺的水,喷泉位居中央。《圣经?旧约》里的伊甸园“长着各种树木,既悦目,果实又可充饥,食之可得永生”,《古兰经》中的天园里有水、乳、酒、蜜四条河流,“永居天园的人将下临诸河,任其饮用”,人们不觉炎热,也不觉寒冷,毫不辛苦,毫不疲倦,过着无忧无虑的日子。 (选自《文史知识》2013第9期,有删改) 小题1:文中所叙各类乐土具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它们的地理位置都具有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人民生活都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4分) 小题2:下列最适合作本文标题的一项是(?) A.古老的中国梦 B.乐土的类型 C.乐土乐土,爰得我所 D.乐土如梦
| 小题3:根据原文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不同的乐土类型,共同的中国梦想。不管是平原型乐土、山岳型乐土、洲岛型乐土或是沙漠型乐土,其中包含着古代的中国人对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 B.根据原文的描述可以推断,“在海河中,山上有神人焉,吸风饮露,不食五谷”的姑射山当属“洲岛山岳型”乐土,“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的桃花源当属“洲岛平原型”乐土。 C.在中国的早期文献中,有大量对于乐土的想象性的描述,这些描述往往带有神圣性的特征,这说明所谓的乐土梦想都是脱离世俗的。 D.从某种意义上说,理想即现实生活不足的反映,正是因为古代的人们生产力低下,生活艰苦,所以才产生了这么多的乐土神话。
参考答案: 小题1:“难以逾越”“阻隔封闭”或类似意思的词。 小题2:C 小题3:D
本题解析: 小题1:这是一道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注意原文中“或置荒野,或处远海”“有增城九重,弱水之渊环之,外有炎火之山”“烟涛微茫信难求”“封闭的、充满生命之树的完美庭园”等句子。 小题2: A项只及“中国”,末段中有涉及“中东”的内容,且此标题只及“梦想”,不及“乐土”;B项只涉及文章形式的表象,没有抓住“乐土”的内容实质——人们的生活理想;D项虽然语言也还简洁,但与文章的中心意思“人们对乐土的想象便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梦想”还是有些出入。 小题3:论述类文体阅读的命题主要从概念、判断、推理三个角度命题,概念注意“答非所问”“内涵、外延不准”“误划类别”“张冠李戴”;判断类注意“范围不当”“偷换概念”“曲解文意”;推理注意“强加因果”“强行推理”等错误。答题的关键是审清题干、找准区位、对读原文、寻找细微的差别。A项中“沙漠型乐土”不属于中国的乐土类型;B项根据初中课文中对桃花源的描写可知,其应属于“平原型”乐土;C项“所谓的乐土梦想都是脱离世俗的”不对,人们对丰富的物质生活的追求、对温和宜人的自然环境的追求以及对长寿的追求都是世俗的。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以下题目 复活的“哥德堡”号到了广州 2006年7月17日中午,“哥德堡”号劈波斩浪九个多月,途经西班牙加的斯、巴西累西腓、南非伊丽莎白港和印度尼西亚的雅加达及新加坡,停靠中国港口第一站——广州南沙港,预计8月29日,将抵达上海。 7月18日,当广州人翘首期盼的“哥德堡”号出现在他们视野的时候,船上船下一片沸腾。象征中国与瑞典两国国旗的红、黄、蓝彩带飘舞在古老的木船上,瑞典国王卡尔·古斯塔夫十六世和王后西尔维娅在众人的簇拥下微笑着走下舷梯。 时隔262年,这艘瑞典人花费了十年时间精心打造的仿古船终于来到了广州。重建“哥德堡”号、驾驶它重返中国——这是瑞典人的一个梦想。 “哥德堡”号回来了,却沉在了家门口 18世纪初,欧洲刮起一股“中国风”。在当时的欧洲,拥有中国瓷器是权贵的象征;穿中国服装是一种富有的体现;喝上中国茶,那更是奢华的享受。18世纪中叶,葡萄牙、英国、荷兰等国相继成立了从事对华贸易的东印度公司,苏格兰贵族克林·坎贝尔携巨资来到哥德堡,与当地富商通过上层关系获得政府特许,成立了从事垄断贸易的东印度公司。该公司以最快的速度建造船只。1738年,继第一艘“东印度人”号后,第二艘充满传奇色彩的“哥德堡”号正式下水。第二年,“哥德堡”号开始驶向遥远的中国,并且先后顺利地完成了两次远洋航行,带回大量的中国货物,包括西方人喜爱有加的中国瓷器、丝绸和茶叶。“哥德堡”号给瑞典东印度公司带来巨大财富。 1743年,“哥德堡”号开始了它的第三次远航。1744年冬天,“哥德堡”号从中国广州启程回国,船上载满了来自东方神秘古国的共计700吨上等物品。 1745年9月12日这天,“哥德堡”号抵达哥德堡港口,离码头900米之时,不可思议的一幕出现了——刹那间,海水涌入船舱,在无数人惊恐的目光下,船身慢慢倾斜,带着庞大的身躯和满载的中国财富沉入海底。“哥德堡”号上的船员无一伤亡,救援人员还成功地从海水中抢夺回1/3的货物。光靠这1/3的货物拍卖所得的资金,就完全能支付这趟历时30个月的东方之行的费用。 巨大的利润空间刺激着商人们的神经。很快,瑞典东印度公司又张罗着重建一艘与“哥德堡”号一样的商船。 第二艘“哥德堡”号很快建造出来了,只可惜第一次远航就在南非海域沉没。 商船沉了,“哥德堡”号还活着 上世纪80年代,“哥德堡”号探险热席卷整个瑞典,从沉船里打捞出来的商品让瑞典人兴奋不已。据说,当时被打捞起来的雍正年代的茶叶竟然还能泡出清香。深埋在瑞典人心底的航海梦想再次被唤醒,他们决定重建“哥德堡”号,再现当年航海的辉煌壮举。越来越多的赞助商挤上了赞助者名单,越来越多的国际文化交流团体也关注着“哥德堡”号的重建,瑞典媒体几乎天天都有“哥德堡”号重建的消息。 “哥德堡”号“监护人”之责理所当然地落在了国王卡尔·古斯塔夫十六世和王后西尔维娅身上。 为了有别于以前的“哥德堡”号,人们习惯于把261年前的那一艘沉没于哥德堡港口近海处的商船称为“哥德堡”一号,把沉没于南非海域的那艘帆船叫做“哥德堡”二号,而把今天事隔200多年后重新驶入广州港的这艘仿古帆船称为“哥德堡”三号。 东印度公司成了历史,“哥德堡”号又现广州 1738年,耗费巨资打造的“哥德堡”号商船是瑞典东印度公司所拥有的38艘商船中第二大船只。而今天仿古的“哥德堡”号帆船也耗掉了差不多4000万美元。从1995年船体的第一根龙骨安放成功,到2003年6月6日正式下水、2004年9月3日西尔维娅王后为她命名祝福、2005年5月22日第一次海上试航获得成功,“哥德堡”三号整整花费了十年光阴! 新“哥德堡”与“哥德堡”一号在形状、结构、大小上基本相同,但新“哥德堡”的内脏却配置了高科技设备,它完全具备了现代远洋航海安全的条件。 2005年10月,一艘18世纪的古船再次扬帆远航了。 2006年7月17日中午,“哥德堡”号成功停靠广州南沙港。同一天,瑞典国王偕王后乘坐皇家专机飞抵广州,下机后率90多名王室成员登上了“哥德堡”号,开始了他梦寐以求的海上中国之旅。 (节选自《世界知识》2006年第16期) 小题1:“哥德堡”二号有没有到过广州?联系原文说说你判断的理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小题2:本文倒数第二段划线句子在文中有何作用?请谈谈你的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小题3:作者称“哥德堡”三号为“复活的‘哥德堡’号”,请联系原文谈谈你对这个称谓的感受。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小题:没有。 “哥德堡”号1744年冬天从中国广州启程回国,后来沉没。2006年7月“哥德堡”三号到达广州,刚好时隔262年。如果“哥德堡”二号到过广州,那么就和“时隔262年”矛盾了。 小题: :①在结构上点题,与“复活的‘哥德堡’号”相映成趣。②内容上可以印证上一段“新‘哥德堡’与‘哥德堡’一号在形状、结构、大小上基本相同”的说法。③收束有关背景的介绍,将叙述的焦点重新对准现实。 小题:①“复活”两字使历史与现实、沉船与新船很自然地勾连起来了。②是文章中“新‘哥德堡’与‘哥德堡’一号在形状、结构、大小上基本相同”的生动表述,更加形象。③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感受,表现了对瑞典人的航海梦想和行动激情的理解和共鸣。
本题解析:无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宋词的文化品格 从文化角度考察,宋词的荣耀得力于其市井文化与士林文化相互影响的双重品格。这一点,我们可以从词的别名入手加以探讨。词又称“诗余”或“长短句”,前者是循其文体嬗变脉络而言,后者是就其形式立名。至于“曲子词”、“曲子”的别名,则强调其音乐属性。从隋唐至宋,这一属性是造就词的双重文化品格的基础。西域音乐在隋唐时代传入中土,并与汉族的传统音乐融合产生出与雅乐对立的燕乐,燕乐即俗乐,词在初期就是与之相配的歌词,其市井文化的品格不言而喻。明俞彦《爱园词话》云:“诗亡,然后词作,故曰余也,非诗亡,所以歌咏诗者亡。”此论也从音乐入手探讨词的产生。反言之,词之所以能够继诗之后获得演唱者或者吟咏者的青睐,又与其表现形式的灵活多样密不可分。词打破了古近体诗较为齐整的句式,参之以变化错落,因而更适于倚声弦歌与抒情达意。 作为配乐的歌词,词作者必须按照乐谱的音律、节拍进行创作,才能用于演唱实践,于是“倚声”、“填词”等相关术语就应运而生了。词的句法参差错落,又有多种词牌可供创作时选择,因而在传达人们复杂隐秘的内心世界时,它就有了诗所无可比拟的灵活性。古人作文吟诗,往往正襟危坐,以体现“诗言志”的尊严,却独于倚声填词较少顾忌。这就是“诗庄词媚”或“词为艳科”说之由来。在反映社会生活的深度与广度上,或许词不如诗;但若表现复杂的感情世界,词又有胜于诗的优越性。王国维曾就此论道:“词之为体,要眇宜修,能言诗之所不能言,而不能尽言诗之所能言。诗之境阔,词之言长。”他概括出诗与词的不同文体特征,的确很有见地。 词的文体特征与其音乐属性密切相关,而其接受方式也有了双重选择的可能。当其婉转于歌伎之口以娱悦听众时,听众成分的复杂化要求词的写作须向俚俗靠拢。除字句易于听懂外,情趣的共鸣也是不可或缺的。此外,耳听与目治的接受方式的不同,也要求词的写作不宜晦涩艰深,而要有一定的口语化基础。所有这些要求都无疑会令词的市井文化品格得到加强,否则,词将失去赖以发展的土壤,而成为纯粹供文人欣赏的案头文学。柳永“假使重相见,还得似旧时么”,李清照的“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前者写恋人细语温柔,缠绵悱恻,后者感人生苍凉,寓愁于乐。词句浅显易懂,毫无费解之处,便于听唱;如果用诗的形式表现,就很难传达出个中细腻微妙的情愫。当然,词也并非只局限于风月情怀或身世之愁的抒发。在言志咏史与挥洒壮志的有关题材中,也有区别于诗的潇洒风度,苏轼的“大江东去”的放歌,辛弃疾的“千古江山”的抒怀,皆可佐证。 小题1:下面不属于词的“市井文化品格”特点的一项是(?) A.词在早期是与燕乐相配的歌词,燕乐对词的市井文化品格形成了影响。 B.词的句法参差,词牌丰富,能够较少顾忌地表现复杂隐秘的内心世界。 C.词的语言向俚俗靠拢,语句浅显易懂,有一定程度的口语化。 D.词并非只局限于风月情怀或身世之愁的抒发,也能言志咏史与挥洒壮志。
|
小题2:下面关于诗与词不同特征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诗的句式较为整齐,而词的句式变化错落,适于倚声弦歌与抒发复杂的情感。
B.“诗庄词媚”“词为艳科”之说,表明诗和词在所表现的情感内容方面存在不同。
C.“诗之境阔,词之言长”是说诗长于反映社会生活,词善于表现复杂的感情世界。
D.诗的语言晦涩艰深,而词较为浅显易懂,既能满足文人的欣赏,又能娱悦听众。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词又被称作“诗余”,这标志着诗的发展在唐代之后,到了宋代便开始逐渐消亡。
B.词的音乐属性,影响了词的创作方式和接受方式,是词形成市井文化品格的基础。
C.由于词具有市井文化品格,深受普通大众的喜爱,这就决定了宋词的荣耀与辉煌。
D.词在咏史言志时,具有区别于诗的潇洒风度,是因为其表现情感更有深度和广度。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D
小题3:B
本题解析:
小题1:D项只是说词可以把诗的题材作为自己的题材,与“市井文化品格”无关。
小题2:D“诗的语言灰色艰涩”在原文中无此信息。
小题3:A项从“诗余”这一名称并不能证明诗的消亡;C从第一段“宋词的荣耀得力于其市井文化与士林文化相互影响的双重品格”可以看出该项错误;D“因为其表现的深度和广度”在文中无据。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