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办事儿
王和文
每次探亲回家,父亲都会提起表哥。他通常这样说,你表哥真不错,经常来照料我们,大大小小的事都替着张罗。
表哥待我们真是好。我在县城读书的时候,伙食差,经常陷于“饥寒交迫”的境地。多亏了表哥,他当时在县里最气派的第一饭店工作,晚上下了班,经常到学校里给我送去一大块熟牛肉或狗肉,看着我吃下才笑眯眯地离开。
我有时会问,你这样做好吗?
表哥说,我们那里每个人都有一份,自己人吃嘛,撑死了能吃多少?
我很感动,也很诧异,但是狗肉堵着嘴,想不出恰当的话来,只能说,你们不会把饭店拿垮了吧?
果然被我不幸而言中。我考上大学的第二年,第一饭店停业了。表哥呢?进了一家金属乐器制造厂。
我再次放假回家,发现家里的橱柜.水缸盖.锅盖乃至簸箕,全都是亮闪闪的优质材料。
我的心一沉!侧立起耳朵,看着父亲。他老人家果然又说,你表哥真是不错。
我决定和表哥谈一谈。我尽量委婉地表达了这样的意思:你这样做对单位和个人都是不负责任的,这样下去对自己是很不利的。
表哥很尊重我这个小弟,他也相当诚恳地表达了他的意思:你表哥我没有别的本事,只能拿破料子给亲戚朋友办点事儿;要是这点事儿都办不了,我还不憋屈死啊;又不是偷出去卖钱,自己人用嘛,打死了能用多少?
我乖乖地闭上嘴巴。
不过,表哥还是感谢我的开导,他说,放心吧老弟,我倒是想拿金块呢,可也得有啊,厂里只有铝合金和擦琴的布料。
我这才注意到,他家里的窗帘.床单.电视机罩……都是上好的白棉纱布。
我讪讪地说,你们,你们不会把工厂拿垮了吧?
果然又被我不幸而言中。没过两年,乐器厂倒闭了。表哥呢,下岗了。
又是一年过去。
我再一次回家。阔同学在当地最高档的酒店设宴款待。酒至半酣,我去洗手间,没想到竟遇见了表哥!他做了这里的保洁员。
意外相逢,我们都特别高兴。表哥实在见老,也是奔50岁的人啦,但是热情和仗义丝毫不受时间和地点的局限,他把“正在维修请您稍候”的大牌子架到洗手间门外,说,不让别人进来,给你专用!
我大着舌头说,这不太好吧?
表哥说,嗨,这点事情都办不到,你表哥我在这里不是白混了么?
从洗手间出来,我发现衣兜里鼓鼓的,掏出来一看,是不知什么时候塞进去的五六包面巾纸。我隐约记起表哥刚才说过一句话:这里只有这东西,真不好意思拿出手。
我嘿嘿笑了,眼泪却止不住流下来……(选自《京江晚报》)
1.下列对小说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小说中“我”的内心情感是复杂的,即深恶痛绝表哥的可耻行为,也理解表哥的做法,同情表哥的遭遇。
B.从“我”的身上,反映了社会上有些人并不是不懂得法律和制度,但往往难免做了人情的俘虏,引人深思。
C.小说通过对表哥前两次工作中拿饭店肉食和拿工厂材料的描写,既能让读者感受到表哥最后做了保洁员的情节安排是一种必然,又为结尾处的高潮铺垫蓄势。
D.小说通过前后的对比,写出表哥生活的变化,也表现出现实生活的变化,提出社会需要改革的问题。
E.小说启示我们:个人的利益是建立在集体利益的基础上的,如果一味损害集体利益,最终损害的可能就是自身利益。
2.试总结表哥的性格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分析小说结尾“泪”的意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AD?
2.表哥喜欢给亲戚朋友办事儿,说明他是一个重感情、热情仗义的人。表哥给人办事儿是为了“不憋屈”“不白混”,说明他是一个喜欢面子的人。表哥拿公家的东西办事儿,说明他是一个爱贪便宜的人。(意对即可)
3.对表哥多年待自己好的感动。对表哥不改陋习的痛惜。(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走进春天的怀里
司马中原
头一次看见骆驼是在五岁。也许沙漠里的动物,不适应滨海和平原地区的气候吧?我看见它们的时候,又正是骆驼褪毛的季节,一块一块半褪落的毛,挂在身上,远看像落魄的穷汉,穿着破衣在路上颠踬着;它们很憔悴,又怪又丑,给我极深刻的记忆。那些经过我家乡的骆驼,不久便离开了。它们颈下的铜铃,摇响在暮春沉迟的大气里,像是一首难以理解的凄凉的歌。那声音,曾在无数个夜晚,伴随过我童年的远梦。
后来,大的战乱来了,无数安守家宅的人流离道途,破衣在风沙里飞舞,饥饿、疲困、丧家失子的惨痛,把人们变成苦忍的骆驼,在无尽的长路上跋涉着。等到看惯了战乱中的人脸,反而修正了我早期的印象,觉得那些骆驼并没有那么怪、那么丑,它们比人更能默默的忍耐,更能吞饮一切的痛苦。?
迎着风沙朝西走。在深浓的夜幕中,辽阔的原野上,我走着,心里摇响着驼铃声,幻想自己成为一只骆驼,忍着饥、忍着渴、忍着苦。在风雨霜雪的路上,我想念过骆驼;在饥饿干渴中,我想念过骆驼;当脚底起了流浆水泡,走路像针刺的时刻,我忍住泪,更想起那些负重的驼群了。如果有一天,我真能走到骆驼们生长的家乡,我真会诚心诚意和它们做朋友呢。
但我一直没有机会进入想象中的沙漠,偶尔见到几只骆驼,也都是寂寞的流浪者,为那个时代默默的负重奔走。后来转到南方,连一只骆驼也难见了,觉得自己已经变成一只骆驼,在人生的道路上,默默行走多年了。这不只是一种空无的幻觉。我曾在长途的饥渴中,咀嚼自己蓬勃的、嫩草般的青春;当我在深夜的灯前,打开稿笺,让我的精神在格子上一步步行走时,人世便变为广阔无涯的瀚海,永远也走不到边了。
我多么希望我的作品,响成一片叮当的驼铃,除了安慰我半生行走的寂寞,也能为在人生旅程上行走的人们,带来一丝慰藉和盼望。从纯美的感情世界里走出来,从沉重的依乡恋土的情怀里走出来,从一长串战乱的时光里走出来,临波顾影,已两鬓星霜了。我真的是一只憔悴的骆驼,日以继夜地走着,走着,年轻的孩子看我,就像我童年看骆驼一样,怕是又老、又丑、又怪吧。但道路给我智慧和耐力,使我不呻吟,不叫喊,不颓丧。尽管已再没有大把的青春让我咀嚼了,我还会走下去的。只要苍天给我呼吸,我就拼命的前进,每走一步,我笔下便会扬起一串驼铃的叮当。
一群走过中国大地的骆驼,竟然影响了我一辈子,使我一生行迹,像骆驼行走在沙漠上一样,处处都有饥饿寒冷,都有风雨霜雪。把历史的苦难和现实的苦难,都驮负在背脊上,何止我这一匹骆驼呢?
据说骆驼队行进时,都让最老的、熟识道路的、有过无数跋涉经验的骆驼走在最前面;小的骆驼,走在中间;像我这种半老不老、又不强壮的骆驼,只能殿后了。希望先辈的英姿作为引导,年轻一辈的勇锐行姿作为激励,使我勉力跟上而不落队。让我们在驼铃的交响中,走到春天的怀里去,一直走到春来雨润的绿洲。
1、文章开头部分说骆驼又怪又丑,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在人生不同阶段对骆驼的情感有怎样的变化?请结合全文简要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解释下列句子在文中的含义。
(1)只要苍天给我呼吸,我就拼命的前进,每走一步,我笔下便会扬起一串驼铃的叮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让我们在驼铃的交响中,走到春天的怀里去,一直走到春来雨润的绿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文章,联系自己,谈谈你对文中“骆驼精神”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开头写骆驼用了先抑后扬的表现手法;突出了骆驼给作者留下的深刻印象,为下文刻画骆驼的精神作了铺垫。(意对即可)
2、①童年时,认为骆驼又怪又丑,印象深刻;
②战时,理解了骆驼的坚忍精神。
③在成长过程中,想念骆驼,用骆驼的精神激励自己。
④成年后(到南方后),把自己当成骆驼,坚忍不拔地行走、写作。(意对即可)
3、(1)只要自己一息尚存,就要继续前进,并要用文章来记下行迹,为自己和他人带来安慰和希望。
(2)让我们在骆驼精神的激励下,走向未来,走向希望,走向成功。(意对即可)
4、骆驼精神(坚忍不拔、负重前行;用骆铃给他人以希望和激励);能谈出自己的理解。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
闲读梧桐
梧桐就在我们住的那幢楼的前面,在花圃和草地的中央,在曲径通幽的那个拐弯口,整日整夜地与我们对视。
它要比别处的其他树大出许多,足有合抱之粗,如一位“伟丈夫”,向空中伸展;又像一位矜持的少女,繁茂的叶子如长发,披肩掩面,甚至遮住了整个身躯。我猜想,当初它的身边定然有许多的树苗和它并肩成长,后来,或许因为环境规划需要,被砍伐了;或许就是它本身的素质好,顽强地坚持下来。它从从容容地走过岁月的风雨,高大起来了。闲来临窗读树已成为我生活中的一部分了。
某日,母亲从北方来信:寒潮来了,注意保暖御寒。入夜,便加了一床被子。果然,夜半有呼风啸雨紧叩窗棂。我从酣梦里惊醒,听到那冷雨滴落空阶如原始的打击乐。于是无眠,想起家信。想起母亲说起的家谱,想起外祖父风雨如晦的际遇。外祖父是地方上知名的教育家,一生两袖清风献给桑梓教育事业,放弃了几次外聘高就的机会。然而,在那史无前例的岁月里,他不愿屈从于非人的折磨,在一个冷雨的冬夜,饮恨自尽。我无缘见到他老人家,只是从小舅家读到一张黑色镜框里肃然的面容。我不敢说画师的技艺有多高,只是坚信那双眼睛是传了神的。每次站到它跟前,总有一种情思嬗传于我,冥冥之中,与我的心灵默默碰撞。
浮想联翩,伴以风雨大作,了无睡意,就独自披衣临窗。夜如墨染,顷刻间我也融入这浓稠的夜色中了。惊奇地发现,天边竟有几颗寒星眨巴着瞌睡的眼!先前原是错觉,根本就没有下雨,只有风,粗暴狂虐的北风。这时,最让我“心有戚戚”的便是不远处的那株梧桐了。只能依稀看到它黛青色的轮廓,承受着一份天边的苍凉。阵风过处,是叶叶枝枝互相簇拥颤起的呼号,时而像俄罗斯民谣,时而像若有若无的诗歌。不知怎的,外祖父的遗像又蓦然浮上眼帘,似与这株沉默的梧桐有种无法言喻的契合。不求巨臂擎天的闻达,但也有荫庇一方的坦荡。
次日醒来,红日满窗,竟是大晴。
惦念的是那一树黄叶。推开窗棂,读到的树,竟是一个显山露水的甲骨文字;没有昨日那遮天蔽日的叶子,剩下的是虬树挺干。我的心像是被谁搁上了一块沉重的冰,无法再幻作一只鸟,向那棵树飞去了。这一夜的风呵,就凋零了满树的生命!而风又奈你何,坠落的终要坠落,无须挽留,你还有一身傲骨与春天之前的整个冬季抗争!
于是,我读懂了梧桐的寂寞。不是慨叹韶华流逝的漠然,不是哀怨人潮人海中的孤寂,而是一种禅意,一种宁静和虚空的玄奥。服从自然又抗衡自然,洞悉自然又糊涂自然,任风雕雨蚀,四季轮回,日月如晦,花开花落,好一种从容淡泊的大度!不禁又感慨起外祖父的英年早逝,悲哀起他屈从天命的无奈、悲哀起那个年代的人们。
又是一阵熟悉的树叶婆娑的沙沙声响,亲切地叩击着耳鼓。俯目望去,一个红衣女孩雀跃在那黄叶覆盖的小径,那模样似乎每一片叶子都在为她青春的步履伴奏。此刻,我的窗台上,扑进一阙蓬松的阳光,洒在案前昨夜未曾合上的一卷旧书上。
1.“闲读梧桐”,作者读到的梧桐的外形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10个字)梧桐内在的精神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看到风中的梧桐想起了外祖父,并感到两者之间“有种无法言喻的契合”。请结合全文谈谈梧桐与外祖父的相同与不同。(分条请加序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尾段中,写轻盈欢快的红衣女孩的用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落叶似乎是在为女孩“伴奏”,这样写要表达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阳光”洒在“旧书上”,“旧书上”意在表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对选文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两项是(? )
A.梧桐不为时光的流逝感到落漠,也不为暴风夺走了它茂密的叶子而自责伤感;它只是感到寂寞。
B.母亲的来信,在文中不仅起到了引出下文的过渡作用,而且表现了母爱的细腻,增加了主题的厚度。
C.作者写夜风中的梧桐,运用了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方法,形象地传达出了梧桐与风暴抗争的坚忍与深沉。
D.文章通过从梧桐到外祖父的联想,深情地赞颂了外祖父从容豁达、淡泊功利、忠心报效祖国的光辉一生。
E.本文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借对梧桐由外到内的读解,表达了作者独到的人生感悟。
参考答案:1、高大挺拔,枝繁叶茂(或:身躯高大,树冠繁茂)?服从自然又抗衡自然,洞悉自然又糊涂自然,任风雕雨蚀,花开花落的从容淡泊的大度。
2、相同:①不求巨臂擎天的闻达,但也有荫庇一方的坦荡。
? ②都经历了“暴风”的吹打。
不同:梧桐有顺从、糊涂的一面;外祖父却缺少从容淡泊的大度。
3、“风暴”过后,新生命还会充满活力 ?表现前辈对后代的托举和祝福 ?应以正义必胜的信心去看待历史的生活。
4、CE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简析《堂·吉诃德》中一个“战争”的场面。
答:
参考答案:在郊原上屹立着许多大风车,堂吉诃德把它们视为凶暴的巨人,准备对它们发起战斗,尽管桑丘说风车偌大的翅膀只是轮叶,他还是狠踢着驽马瘦棱棱的肋腹,握着长矛冲向风车。风刮得很狂烈,骑士和马顿时被掀倒在地上,长矛摔得支离破碎,桑丘赶忙过去救援主人,却发现他已不能动弹。不过他们过了一会儿又准备再继续前进了。
本题解析:考查对作品重点情景描写的掌握理解。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莫斯科谢切诺夫医学研究院今日在研究二氧化碳如何参与人和动物生命活动方面取得突破。该医学研究院的专家们在研究中发现,二氧化碳与动物生命活动密切相关,即它能抑制包括人在内的所有动物细胞中活性氧的形成。这是迄今为止二氧化碳一个鲜为人知的作用。
活性氧不同于普通氧,它一般以氧自由基形式存在,自身带有一个不成对电子,具有强氧化能力和极高的化学活性。通常,这种氧能在所有细胞中形成,约占进入细胞氧气量的5%。活性氧在机体中有双重作用,一方面能增强免疫,消灭细菌,杀死恶性细胞;另一方面,如在细胞中含量过多,反而会伤害正常细胞,加重病情发展。医学上早已发现,大剂量的活性氧能杀死细胞并导致动物死亡,二氧化碳的作用就是抑制人或动物体内活性氧的过量形成。
医学科学家认为,二氧化碳这一功能的发展,对研究人及动物的生命活动具有重要意义。例如,可以对地球生命起源等问题作出新的解释。发现者之一俄医学科学院院士亚历山大.柯甘说,在地球大气中氧气出现之前,生命物质依赖厌氧呼吸的办法获取能量,这个过程伴有二氧化碳的生成。当大气中出现氧气后,人或动物体内细胞中形成的活性氧已不能对生命构成危害,这就是二氧化碳在生命活动中的一种新功能。
柯甘认为,在人类胎儿形成中,几乎所有器官所需要的血都是供给含有二氧化碳相对较高的动静脉混合血,这是为了阻止在胎儿细胞中高活性氧过多,使胎儿能够正常发育。
这一新发现对分析研究全球生态问题也有一定意义。目前,大气中二氧化碳气体的含量正在以每年0.3%的速度增长,这将使人或动物体内细胞中活性氧含量减少,导致肌体免疫力下降。专家认为,一些传染病的爆发和流行可能与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增加有关。
1.文中的“突破”具体是指
A.发现了二氧化碳一个鲜为人知的作用。
B.发现了二氧化碳如何参与人和动物生命活动方面的关系。
C.揭示出二氧化碳在参与人和动物生命活动方面的鲜为人知的作用。
D.揭示出二氧化碳抑制动物(包括人)细胞中活性氧形成的功能。
2.对科学家们发现的二氧化碳至今鲜为人知的作用,理解恰当的一项是
A.二氧化碳与动物生命活动密切相关。
B.二氧化碳能抑制包括人在内的所有动物细胞中活性氧的形成
C.二氧化碳的作用就是抑制人或动物体内活性氧的过量形成。
D.二氧化碳能伴随生命物质获取能量。
3.二氧化碳新功能的发现具有重要意义,不属于这一意义的一项是
A.对地球生命起源问题可以作出新的解答。
B.对胎儿形成中器官只供二氧化碳含量相对较高的动静脉混合血现象的解释,有了理论根据。
C.对大气中二氧化碳的生成过程和增加的原因,可以提出新的说法。
D.对分析人或动物体内细胞中活性氧的含量减少,免疫力下降,传染病爆发和流行有一定的价值。
4.对文中提供的信息,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A.莫斯科谢切诺夫医学研究院的专家们发现了二氧化碳在参与动物生命活动中鲜为人知的作用。
B.在机体中,活性氧含量适当可增强免疫力,消灭细菌,杀死恶性细胞;过量则杀死细胞,导致动物死亡。
C.亚历山大.柯甘认为,二氧化碳的生成,使人或动物体内细胞中形成的活性氧不能对生命构成危害。
D.在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迅速增长,使得一些传染病爆发和流行。
参考答案:
1.D
2.B
3.C
4.D
本题解析:
1.D(ABC都不是突破的具体内容)
2.B(A未说明作用,只触及范围 C这是早已发现的 D文中无此意)
3.C(这是外加的意思)
4.D(原文是“可能”,是不确定的语气,现在则是确定的语气)。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