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画手
明画手以戴进为第一。进,字文进,钱唐人也。宣宗喜绘事,御制①天纵②。一时待诏③有谢廷循、倪端、石锐、李在,皆有名。进入京,众工之。一日,在仁智殿呈画,进进《秋江独钓图》,画人红袍垂钓水次④。画惟红不易著⑤,进独得古法入妙。宣宗阅之,廷循从旁跪曰:“进画极佳,但赤是朝廷品服,奈何著此钓鱼!”宣宗颔之,遂麾⑥去余幅不视。故进住京师,颇穷乏。
先是,进,锻工也,为人物花鸟,肖状精奇,直⑦倍常工。进亦自得,以为人且宝贵传之。一日,在市见金者,观之,即进所造,怃然自失。归语人曰:“吾瘁吾心力为此,岂徒得糈⑨?意将托此不朽吾名耳。今人烁吾所造亡所爱,此技不足为也。将安托吾指而后可?”人曰:“子巧托诸金,金饰能为俗习玩爱及儿、妇人御⑩耳。彼惟煌煌是耽,安知工苦?能徒智于缣素⑾,斯必传矣。”进喜,遂学画,名高一时。然进数奇⑿,虽得待诏,亦轗轲亡大遇。其画疏而能密,著笔澹远。其画人尤佳,其真亦罕遇云。(予钦进,锻工耳,而命意不朽,卒成其名。)
【注释】
①御制:宣宗画的画。②天纵:上天所放任,上天贱予并任他充分发挥才能。③待诏:官名,指供奉内廷的画家。地位低微。④水次:水边。⑤著:使颜色附在纸上。⑥麾:挥手。⑦直:通“值”,价值。⑧怃然;形容失意的样子。⑨得糈:换饭吃。糈(xǔ):粮食。⑩御:使用。⑾缣素:都是丝织品,缣色微黄,素色白。⑿数奇(jī):命运不好。⒀真:指戴进的真迹。
小题1:解释句中加点词的意义。
(1)进进《秋江独钓图》
(2)子巧托诸金
(3)斯必传矣
小题2: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意将托此不朽吾名耳。
(2)今人烁吾所造亡所爱,此技不足为也。
(3)彼惟煌煌是,安知工苦?
小题3:结合语境理解,“亦轗轲亡大遇”中的“轗轲”是什么意思?
小题4:文章最后作者把戴进的遭遇概括为“数奇”。根据文意,你认为导致戴进“数奇”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小题5:戴进由“锻工”转而学画的原因是什么?请作简要阐述。
参考答案:
小题1:(1)进献?(2)之于?(3)这样
小题2:(1)我的心意是要依托这些物品使我的名字不朽罢了。
(2)如今他们熔化了我制作的作品一点儿不爱惜,这种技艺不值得做了。
(3)他们只是偏爱金光闪闪的物品,怎么知道工匠辛苦呢?
小题3:坎坷不平,比喻不得志
小题4:导致戴进“数奇”的主要原因在于同朝的画工妒忌戴进的才能,在皇上面前谗言诋毁他。
小题5:戴进认为,他从事艺术创作,并非单纯为稻粱谋,而是想借此使名声不朽。在别人的建议下,他认为只有将自己的艺术才能托之缣素,才能够托名不朽,所以弃工习画。
本题解析:
小题1:无
小题2:无
小题3:无
小题4:无
小题5:无
【译文】
明代画家以戴进为第一名。戴进,字文进,杭州人。明宣宗喜欢绘画,他绘制的画充分发挥了上天赐予他的才能。当时,他身边的待诏有谢廷循、倪端、石锐、李在,都有名气。戴进入京城,画家们妒忌他。一天,在仁智殿呈画给皇上,载进呈上的是《秋江独钓图》,画中人穿着红袍在水边垂钓。绘画唯有红颜色不易著,戴进独自得到古法的妙处。明宣宗观赏时,谢廷循在旁边跪下对皇帝说:“戴进的画非常美,但是赤红色是朝廷高级官员的服色,怎么让钓鱼人穿红袍呢!”宣宗点头赞同,于是就用手一挥不再看戴进其余的画。所以戴进住在京师,十分穷苦。
戴进原先是首饰匠,他锻制的人物花鸟,模拟得形神毕肖十分精奇,其价值超过一般锻工制品的一倍。戴进自己很得意,以为人们一定十分看重而流传下去。一天,在集市的熔金人那里,看到的首饰,就是戴进打制的,顿时感到悲伤失意。回来他对人说:“我为制造这些东西耗尽了心血,哪里仅仅为了换饭吃呢?我的心意是要依托这些物品使我的名字不朽罢了。如今他们熔化了我制作的作品一点儿不爱惜,这种技艺不值得做了。今后我将干什么工作才行呢?”人们对他说:“你那巧妙的技术放在金银首饰上,首饰只供世人把玩及小孩妇女使用罢了。他们只是偏爱金光闪闪的物品,怎么知道工匠辛苦呢?你若能把手艺移到素绢上作画,这样一定流传下去了。”戴进高兴极了,就学画画,当时名声很高。然而戴进命运不好,虽然得到待诏官位,但前途坎坷不平,没有得到皇帝的恩遇。他的画在疏淡的几笔中能细致地描摩事物,用笔清淡幽深。他画人物尤其美,他的真迹也很少看见了。(我钦佩戴进,一个首饰匠,却立下不朽志向,最终出了名。)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篇文言文,完成4--8题。
记棚民事
[ 清 ] 梅曾亮①
余为董文恪公作行状,尽览其奏议。其任安徽巡抚,奏准棚民②开山事甚力,大旨言与棚民相告讦者,皆溺于龙脉风水之说,至有以数百亩之山,保一棺之土,弃典礼,荒地利,不可施行。而棚民能攻苦茹淡于丛山峻岭,人迹不可通之地,开种旱谷,以佐稻粱。人无闲民,地无遗利,于策至便,不可禁止,以启事端。余览其说而是之。
及余来宣城,问诸乡人。皆言未开之山,土坚石固,草树茂密,腐叶积数年,可二三寸,每天雨从树至叶,从叶至土石,历石罅滴沥成泉,其下水也缓,又水下而土不随其下。水缓,故低田受之不为灾;而半月不雨,高田犹受其浸溉。今以斤斧童其山,而以锄犁疏其土,一雨未毕,沙石随下,奔流注壑涧中,皆填汙不可贮水,毕至洼田中乃止;及洼田竭,而山田之水无继者。是为开不毛之土,而病有谷之田;利无税之佣,而瘠有税之户也。余亦闻其说而是之。
嗟夫!利害之不能两全也久矣。由前之说,可以息事;由后之说,可以保利。若无失其利,而又不至如董公之所忧,则吾盖未得其术也。故记之以俟夫习民事者。
(选自咸丰刻本《柏枧山房全集》)
[ 注 ]①梅曾亮(1786~1856),清代桐城派后期重要作家。②棚民,指失去土地的流民。行状:记述其家世和生平的文章。
4.对下列四句中加点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以佐稻粱。佐:重视,补充
B.攻苦茹淡:?茹淡,吃没有滋味的东西。 ?
C.皆溺于龙脉风水?溺 , 危害。
D.利害之不能两全也久矣。?利害偏义复词,这里专指“利”。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余览其说而是之?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B?则吾盖未得其术也?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
C?故记之以俟夫习民事者?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D?于策至便,不可禁止,以启事端?苏子与客泛舟于赤壁之下。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这篇文章分析了棚民开垦荒山的得与失,亦即尽收地利与保护环境之间的矛盾。
B、阻止棚民开荒的人,他们担心的是怕破坏分风水,而并不考虑水土流失的问题。
C、尾段“如董公之所忧”,“忧”是指不开山容易惹出事故,而开山又易水土流失。
D、本文是一篇经世致用、现实性较强的论文,文字简洁,意蕴深厚,富有思辩性,其论题至今仍有借鉴意义。
7、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认为开垦荒山有利的一组是( ?)(3分)
①以佐稻粱? ②高田犹受其浸溉? ③可以息事? ④地无遗利? ⑤沙石随下 ⑥山田之水无继者
A.①②④?B.①③④? C.②③⑥?D.②④⑤
8、翻译(8分)
(1)今以斤斧童其山,而以锄犁疏其土(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是为开不毛之土,而病有谷之田;利无税之佣,而瘠有税之户也。(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故记之以俟夫习民事者。(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4、B
5、A
6、C
7、B?
8、(1)现在用刀斧砍净山上的草木,用锄头和犁耙疏松山上的泥土。
(2)这是为了开垦不长五谷的土地,而损害了能生长粮食的田亩;有利于不纳赋税的贫雇农,而削弱了纳税的地主。
(3)所以记下来以等待熟悉百姓事务的人。
本题解析:
5、B代词,这样;表婉商语气,希望。? C 名词性短语,……的人;定语后置的标志。?
D 介词,表动作行为的范围和方面 在……上(方面);介词/在,表处所
6、 “开山又易水土流失”不属。
7、本题考查对文章有关信息的筛选。可采用排除法判断。⑤⑥讲的是开垦荒山的弊端,排除C、D;②是说不开垦荒山的好处,再排除A。
附译文:
我为董文恪先生写记述其家世和生平的文章,看了他的全部奏议。他在任安徽巡抚时,向皇帝上书奏请批准棚户农民开发山地的事情,非常着力,大致意思是说:和棚户农民互相攻击的人,都沉迷于风水迷信之说,甚至有的用数百亩的山地,来保护一口棺材的土穴,违背典章制度,荒废山地收成,因此不可以照此实行。而棚户农民能够在丛山峻岭,人迹不可到达的地方进行艰苦的劳动,吃粗而无味的食物,开山种植宜于旱地生长的庄稼,用来辅助稻谷和小米的不足。没有闲散的百姓,也没有不获收成的土地,在策略上非常有利,不可以禁止,以免引起乱子。我看了他的奏议,认为是对的。
等到我来到宣城,问乡人关于棚户农民开山的事,都说:没有开过的山,土石坚固,草和树长得茂密,腐烂的树叶积聚几年,可有二三寸厚,每到天雨,雨水从树上流到腐叶上,再从腐叶流到土石上,经过石缝一点一滴下滴成为泉水,这种泉水往下流比较缓慢,再加上水流下去山土不跟随着一起流失。水流缓慢,所以地势低下的田地受到水流也不会造成水灾;而半个月不下雨,高处的田地还能受到泉水的渗透和浇灌。现在用刀斧砍净山上的草木,用锄头和犁耙疏松山上的泥土,一场雨没有下完,泥沙和山石随着一起流下去,奔流进入山谷溪涧中,都填塞淤积起来不可以积水,最后流到低凹的洼田中才停止;等到洼田干涸的时候,而山田的水也已没有了。这是为了开垦不长五谷的土地,而损害了能生长粮食的田亩;有利于不纳赋税的贫雇农,而削弱了纳税的地主。我听了他们的说法,认为也是对的。
咳!利和害不能两全也由来已久了。依从前一种说法,可以不致惹出事故;依从后一种说法,可以保护农田的生产。如果既不失去农田的利益,而又不至于象董公所担忧的,那末我还没有得到这样的办法。所以记下来以等待熟悉百姓事务的人。
本题难度:一般
3、单选题 下列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①又秋深潦缩(积水) ②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会合,接触)
B.①时不利兮骓不逝(奔驰) ②杰然特起(形容高大的样子)
C.①洎牧以谗诛(及,等到) ②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原来)
D.①项王自度不得脱(估计,揣摩) ②因其固然(本来的结构)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段中画线的部分断句。(4分)
世儒学者,世儒学者,好信师而是古,以为贤圣所言皆无非,专精讲习,不知难问。夫贤圣下笔造文用意详审尚未可谓尽得实况仓卒吐言安能皆是不能皆是时人不知难或是而意沉难见,时人不知问。
(节选自王充《论衡》)
参考答案:夫贤圣下笔造文/用意详审/尚未可谓尽得实/况仓卒吐言/安能皆是/不能皆是/时人不知难/或是/而意沉难见 (每对两处得1分,共4分)
本题解析:断句前首先要把文章通读几遍,以便对全文内容有整体的感知,把能断开的先断开,然后逐步缩小范围,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凭借和语境(上下文)的关系,作出相应调整1.找文言虚词如“夫”、“也”、“若夫”等; 2.察对话:如 “曰”“云”等;3. 据修辞:如顶真、排比、对偶、对称、反复等;4. 辨句式:如固定结构 “…者,…也”;5.表示判断关系的词,如“为、乃、即、则”。6.找名词做主语的,如人名、称谓、地名等。7.表时间的词语等等。8.一些经常放在句首的如 “必、皆”等。此题需要注意的文言虚词:夫、尚、况、安、或、而。
参考译文:
孔子说:“有这样一个人,可能他什么都不懂却在那里凭空创造,我却没有这样做过。多听,选择其中好的来学习。多看,然后记载心中。”
孟子说:“(孔子的弟子)子路,人家指出他的过失,他就欢喜。(当年的圣君)禹听到别人的美言,就加以拜谢。伟大的舜又超过了他们,好品德愿和别人共有,抛弃缺点,学人长处,乐于学习别人的优点来行善。”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乌有先生者,中山布衣也。年且七十,艺桑麻五谷以为生,不欲与俗人齿,毁誉不存乎心,人以达士目之。海阳亡是公,高士也,年七十有三矣,惟读书是务。朝廷数授以官不拜曰边鄙野人不足充小吏公素善先生而相违期年未之见已因亲赴中山访焉。
二叟相见大说。先生曰:“公自遐方来,仆无以为敬,然敝庐颇畜薄酿,每朔望辄自酌,今者故人来,盖共饮诸?”于是相与酣饮,夜阑而兴未尽也。翼日,先生复要公饮,把酒论古今治乱事,意快甚,不觉以酩酊醉矣。薄莫,先生酒解,而公犹僵卧,气息然,呼之不醒,大惊,邻医脉之。医曰:“殆矣!微司命,孰能生之?愚无所用其技矣。”先生靡计不施,迄无效,益恐,与老妻计曰:“故人过我而死焉,无乃不可乎!雅闻百里外山中有子虚长者,世操医术,人咸以今之仓、鹊称之。诚能速之来,则庶几白骨可肉矣。惟路险,家无可遣者,奈之何!”老妻曰:“虽然,终当有以活之。妾谓坐视故人死,是倍义尔,窍为君不取也。夫败义以负友,君子之所耻。孰若冒死以救之?”先生然之,曰:“卿言甚副吾意,苟能活之,何爱此身?脱有祸,固当不辞也。”遂属老妻护公,而躬自策驴夜驰之山中……
进,山益深,失路。先生缘鸟道,披荆棘,援藤葛,履流石,涉溪涧;越绝壁,登之弥高,行之弥远,力竭而未克上。忽见虎迹,大如升,少顷闻巨啸,四山响震,林泉战栗。声裁止,而饿虎见于林莽间,眈眈相向。先生自为必死,叹曰:“不意今乃捐躯此兽之口!” ……?
及反,亡是公犹未醒。长者诊之,曰:“是非疾也,困于酒耳。酒出中山,一醉千日。若习饮之,故无异;此翁,他乡客,安能胜此杯杓也?”取针刺血数处,又然艾灸之。须臾,公觉,谢曰:“蒙长者生我,再造之功也,恶能报?”长者曰:“公本无疾,老朽何功之有?”先生以金帛奉长者,辞不受,曰:“吾家世业医,止济世活人耳,何以金帛为?余岂好货贾哉?”遗药数剂,不索直而去。亡是公复留兼旬而后别,惟不敢纵饮矣。
(张孝纯《乌有先生历险记》节选)
小题1:对下列句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艺桑麻五谷以为生艺:种植。
B.脱有祸,固当不辞也脱: 如果
C.微司命,孰能生之?生:使……活下去。
D.须臾,公觉,谢曰觉:觉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