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语文知识点汇总《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2017年最新版)(一)
2017-07-17 20:40:22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大 中 小】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画手 明画手以戴进为第一。进,字文进,钱唐人也。宣宗喜绘事,御制①天纵②。一时待诏③有谢廷循、倪端、石锐、李在,皆有名。进入京,众工之。一日,在仁智殿呈画,进进《秋江独钓图》,画人红袍垂钓水次④。画惟红不易著⑤,进独得古法入妙。宣宗阅之,廷循从旁跪曰:“进画极佳,但赤是朝廷品服,奈何著此钓鱼!”宣宗颔之,遂麾⑥去余幅不视。故进住京师,颇穷乏。 先是,进,锻工也,为人物花鸟,肖状精奇,直⑦倍常工。进亦自得,以为人且宝贵传之。一日,在市见金者,观之,即进所造,怃然自失。归语人曰:“吾瘁吾心力为此,岂徒得糈⑨?意将托此不朽吾名耳。今人烁吾所造亡所爱,此技不足为也。将安托吾指而后可?”人曰:“子巧托诸金,金饰能为俗习玩爱及儿、妇人御⑩耳。彼惟煌煌是耽,安知工苦?能徒智于缣素⑾,斯必传矣。”进喜,遂学画,名高一时。然进数奇⑿,虽得待诏,亦轗轲亡大遇。其画疏而能密,著笔澹远。其画人尤佳,其真亦罕遇云。(予钦进,锻工耳,而命意不朽,卒成其名。) 【注释】 ①御制:宣宗画的画。②天纵:上天所放任,上天贱予并任他充分发挥才能。③待诏:官名,指供奉内廷的画家。地位低微。④水次:水边。⑤著:使颜色附在纸上。⑥麾:挥手。⑦直:通“值”,价值。⑧怃然;形容失意的样子。⑨得糈:换饭吃。糈(xǔ):粮食。⑩御:使用。⑾缣素:都是丝织品,缣色微黄,素色白。⑿数奇(jī):命运不好。⒀真:指戴进的真迹。 小题1:解释句中加点词的意义。 (1)进进《秋江独钓图》 (2)子巧托诸金 (3)斯必传矣 小题2: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意将托此不朽吾名耳。 (2)今人烁吾所造亡所爱,此技不足为也。 (3)彼惟煌煌是,安知工苦? 小题3:结合语境理解,“亦轗轲亡大遇”中的“轗轲”是什么意思? 小题4:文章最后作者把戴进的遭遇概括为“数奇”。根据文意,你认为导致戴进“数奇”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小题5:戴进由“锻工”转而学画的原因是什么?请作简要阐述。
2、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篇文言文,完成4--8题。 记棚民事 [ 清 ] 梅曾亮① 余为董文恪公作行状,尽览其奏议。其任安徽巡抚,奏准棚民②开山事甚力,大旨言与棚民相告讦者,皆溺于龙脉风水之说,至有以数百亩之山,保一棺之土,弃典礼,荒地利,不可施行。而棚民能攻苦茹淡于丛山峻岭,人迹不可通之地,开种旱谷,以佐稻粱。人无闲民,地无遗利,于策至便,不可禁止,以启事端。余览其说而是之。 及余来宣城,问诸乡人。皆言未开之山,土坚石固,草树茂密,腐叶积数年,可二三寸,每天雨从树至叶,从叶至土石,历石罅滴沥成泉,其下水也缓,又水下而土不随其下。水缓,故低田受之不为灾;而半月不雨,高田犹受其浸溉。今以斤斧童其山,而以锄犁疏其土,一雨未毕,沙石随下,奔流注壑涧中,皆填汙不可贮水,毕至洼田中乃止;及洼田竭,而山田之水无继者。是为开不毛之土,而病有谷之田;利无税之佣,而瘠有税之户也。余亦闻其说而是之。 嗟夫!利害之不能两全也久矣。由前之说,可以息事;由后之说,可以保利。若无失其利,而又不至如董公之所忧,则吾盖未得其术也。故记之以俟夫习民事者。 (选自咸丰刻本《柏枧山房全集》) [ 注 ]①梅曾亮(1786~1856),清代桐城派后期重要作家。②棚民,指失去土地的流民。行状:记述其家世和生平的文章。 4.对下列四句中加点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以佐稻粱。佐:重视,补充 B.攻苦茹淡:?茹淡,吃没有滋味的东西。 ? C.皆溺于龙脉风水?溺 , 危害。 D.利害之不能两全也久矣。?利害偏义复词,这里专指“利”。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余览其说而是之?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B?则吾盖未得其术也?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 C?故记之以俟夫习民事者?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D?于策至便,不可禁止,以启事端?苏子与客泛舟于赤壁之下。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这篇文章分析了棚民开垦荒山的得与失,亦即尽收地利与保护环境之间的矛盾。 B、阻止棚民开荒的人,他们担心的是怕破坏分风水,而并不考虑水土流失的问题。 C、尾段“如董公之所忧”,“忧”是指不开山容易惹出事故,而开山又易水土流失。 D、本文是一篇经世致用、现实性较强的论文,文字简洁,意蕴深厚,富有思辩性,其论题至今仍有借鉴意义。 7、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认为开垦荒山有利的一组是( ?)(3分) ①以佐稻粱? ②高田犹受其浸溉? ③可以息事? ④地无遗利? ⑤沙石随下 ⑥山田之水无继者 A.①②④?B.①③④? C.②③⑥?D.②④⑤ 8、翻译(8分) (1)今以斤斧童其山,而以锄犁疏其土(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是为开不毛之土,而病有谷之田;利无税之佣,而瘠有税之户也。(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故记之以俟夫习民事者。(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单选题 下列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①又秋深潦缩(积水) ②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会合,接触) B.①时不利兮骓不逝(奔驰) ②杰然特起(形容高大的样子) C.①洎牧以谗诛(及,等到) ②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原来) D.①项王自度不得脱(估计,揣摩) ②因其固然(本来的结构)
4、阅读题 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段中画线的部分断句。(4分) 世儒学者,世儒学者,好信师而是古,以为贤圣所言皆无非,专精讲习,不知难问。夫贤圣下笔造文用意详审尚未可谓尽得实况仓卒吐言安能皆是不能皆是时人不知难或是而意沉难见,时人不知问。 (节选自王充《论衡》)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乌有先生者,中山布衣也。年且七十,艺桑麻五谷以为生,不欲与俗人齿,毁誉不存乎心,人以达士目之。海阳亡是公,高士也,年七十有三矣,惟读书是务。朝廷数授以官不拜曰边鄙野人不足充小吏公素善先生而相违期年未之见已因亲赴中山访焉。 二叟相见大说。先生曰:“公自遐方来,仆无以为敬,然敝庐颇畜薄酿,每朔望辄自酌,今者故人来,盖共饮诸?”于是相与酣饮,夜阑而兴未尽也。翼日,先生复要公饮,把酒论古今治乱事,意快甚,不觉以酩酊醉矣。薄莫,先生酒解,而公犹僵卧,气息然,呼之不醒,大惊,邻医脉之。医曰:“殆矣!微司命,孰能生之?愚无所用其技矣。”先生靡计不施,迄无效,益恐,与老妻计曰:“故人过我而死焉,无乃不可乎!雅闻百里外山中有子虚长者,世操医术,人咸以今之仓、鹊称之。诚能速之来,则庶几白骨可肉矣。惟路险,家无可遣者,奈之何!”老妻曰:“虽然,终当有以活之。妾谓坐视故人死,是倍义尔,窍为君不取也。夫败义以负友,君子之所耻。孰若冒死以救之?”先生然之,曰:“卿言甚副吾意,苟能活之,何爱此身?脱有祸,固当不辞也。”遂属老妻护公,而躬自策驴夜驰之山中…… 进,山益深,失路。先生缘鸟道,披荆棘,援藤葛,履流石,涉溪涧;越绝壁,登之弥高,行之弥远,力竭而未克上。忽见虎迹,大如升,少顷闻巨啸,四山响震,林泉战栗。声裁止,而饿虎见于林莽间,眈眈相向。先生自为必死,叹曰:“不意今乃捐躯此兽之口!” ……? 及反,亡是公犹未醒。长者诊之,曰:“是非疾也,困于酒耳。酒出中山,一醉千日。若习饮之,故无异;此翁,他乡客,安能胜此杯杓也?”取针刺血数处,又然艾灸之。须臾,公觉,谢曰:“蒙长者生我,再造之功也,恶能报?”长者曰:“公本无疾,老朽何功之有?”先生以金帛奉长者,辞不受,曰:“吾家世业医,止济世活人耳,何以金帛为?余岂好货贾哉?”遗药数剂,不索直而去。亡是公复留兼旬而后别,惟不敢纵饮矣。 (张孝纯《乌有先生历险记》节选) 小题1:对下列句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艺桑麻五谷以为生艺:种植。 B.脱有祸,固当不辞也脱: 如果 C.微司命,孰能生之?生:使……活下去。 D.须臾,公觉,谢曰觉:觉察。
|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惟读书是务问今是何世 B.止济世活人耳,何以金帛为?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C.不意今乃捐躯此兽之口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D.先生以金帛奉长者。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
|
小题3:下列对节选文字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写乌有先生是中山一个普通百姓,不愿为官;亡是公向来与先生友善,分别一年了,乌有先生就跑去拜访亡是公。
B.第二段写两个老头相见后非常高兴,亡是公喝得酩酊大醉呼之不醒;乌有先生无计不施,最后和妻子合计,要亲自去请子虚长着来救治。
C.第三段写子虚长者乌有先生行进途中遇虎便以为自己将落入虎口的情形。
D.第四段写子虚长者来到病人跟前,救治亡是公十分有效。亡是公从此不敢不加节制地喝酒了。
小题4:请给下面这段话断句,用“/ ”标出来。(4分)
朝 廷 数 授 以 官 不 拜 曰 边 鄙 野 人 不 足 充 小 吏 公 素 善 先 生 而 相违 期 年 未 之 见 已 因 亲 赴 中 山 访 焉
小题5: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3分)
(2)今两虎共斗,其势不惧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