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中语文知识点复习《文言文阅读》考点预测(2017年押题版)(八)
A ![]() B ![]() C ![]() D ![]()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李超与憨和尚交手,时时想找出憨和尚的破绽以打败他;憨和尚为了惩罚李超,一脚把他踢出一丈多远,愤而择日告辞而去。 B.憨和尚德高艺精,机智风趣;李超敏而好学,豪爽好施;尼僧武技高超,争强好胜。小说中几个人物形象写得栩栩如生。 C.本文善于通过“笑”来塑造人物形象,表现憨和尚与尼僧高强的武艺、谦和的性情,这些关于“笑”的描写读来令人回味无穷。 D.本文通过曲折跌宕的情节安排,重在描写变幻莫测的武术技巧,故事性强,引人入胜,体现了古代文言小说的独特魅力。 |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2:B
小题3:C
小题4:⑴李超从此凭武技闻名,走遍南北,没有人是他的对手。(“遨游”“罔”各1分,文意1分。)
⑵大家互相看着,最终没有应战的人。(“顾”“迄”各1分,文意1分。)
⑶李超开始不说,尼僧一再追问,李超才把和尚的名字告诉她。(“初”“固”“诘”各1分,文意1分。)
本题解析:
小题1: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进行理解,“鄙”字在文言中最常见的意思为“粗俗”,而在这里作为籍贯介绍的文字,它还有“郊野之处,边远的地方”这一常用意思。
小题2:A“请以相授” 意为“让我传授给你吧”,在这里“以”是连词,表示目的关系,后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木欣欣以向荣”出自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是课本中的篇目,在这里“以”也是连词,但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B“师所能者”中“所” 字为助词,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组成“所”字结构,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况”等;“失其所与”用法及意义相同。C“意气而进” 中“而”为连词,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而青于蓝”中“而”也为连词,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D“幸先以我名告之” 中“之”为代词,在这里表示她(指尼僧);“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中“之”为助词,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小题3:A“憨和尚为了惩罚李超,一脚把他踢出一丈多远,愤而择日告辞而去”与原文不符,和尚并非是出于惩罚的目的而打败李超,更不是因为愤怒而离开。B“尼僧武技高超,争强好胜”并不符合文意,从文中我们能看到“李请之再四,尼不可”。C表述基本将文章的特色描写出来,细节描写也是本文的一大特色。D表述与文章主旨相差甚远,本文内容上为炫耀武技,思想上却寓示了“人外有人,天外有天”的哲理。
小题4:本题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关键字(1) “遨游”译为走遍,“罔”译为没有人。(2) “顾”译为看,“迄” 译为最终。(3) “初”译为开始,“固”译为坚持、一直,“诘” 译为追问。
【文言译文】
李超,字魁吾,山东淄川西郊人.性格豪爽,喜欢施舍。一次,有个和尚托着饭钵来化缘,李超让他饱餐一顿。和尚非常感激,便说:“我是少林寺出身,会点武术。让我传授给你吧。”李超十分高兴,留和尚在客舍里住下,给他丰厚的待遇,早晚跟他学武术。三个月后,李超对武术相当精通了,得意非凡。和尚问他:“你有收获吗?”李超说:“有收获。老师能的,我已经全都能了。”和尚笑着叫李超一试身手。李超就脱掉衣服,在手心里唾了一口,时而像猿飞跃,时而像鸟落下,翻腾跳跃了一阵子,骄傲地站在和尚面前,和尚又笑着说:“行啦。你既然把我的本领都学到手了,让我们比个高低吧。”李超欣然同意。当即各自交叉双臂,摆出架势。接着在支撑、格斗、抵挡的较量中,李超不断寻找和尚的破绽;不料和尚忽然飞起一脚,李超已仰面摔出一丈多远.和尚拍手说:“你还没全部学会我的本领啊!”李超甩手撑着地面,惭愧地向和尚请教。又过了几天,和尚告辞走了。从此,李超以武术出了名,遨游南北,没人是他的对手。
一次,李超偶然到济南,看见一个年轻的尼姑在场上耍武艺,四周围满了观众。尼姑对观众说:“反来覆去,老是我一个人,大冷落了。有爱热闹的,不妨下场交手玩玩。”这样说了三遍,大家你看我我看你,一直没有应声的,李超在场边,不觉手痒,信心十足地走进场内。尼姑笑着向他合掌致意。刚一交手,尼姑就喝他停下,说:“这是少林宗派啊。”马上又问:“你的老师是谁?”开始李超不说。尼姑一再追问,李超才告诉说是和尚。尼姑抱拳说:“憨和尚是你老师吗?要是这样,不必较量了,我甘拜下风。”李超几次要求比试,尼姑不同意。那些围观者极力怂恿,尼姑才说:“既然你是憨师的弟子,我们就是同一路的人,不妨玩玩,只要双方领会意思就行了。”李超嘴上答应了。但他看尼姑长得文弱,因而轻视她;加以年轻好胜,故一心想打败尼姑,以获取一时的名声。两个人正打得不相上下的时候,尼姑却突然停住了。李超问她为什么,她只笑,不说话。李超认为她胆怯了,非让她再较量不可,尼姑才又和他比起来。一会儿,李超飞起一脚向尼姑踢去,尼姑并拄五指向下削他的腿;李超只觉得膝下像刀砍斧劈的一样,跌倒在地起不来了。尼姑笑着道歉说:“鲁莽了,冒犯了你,请不要怪罪!”李超被抬回了家,一个多月才好。
过了一年多,和尚又来了,李超向他回叙了这件事,和尚吃惊地说:“你太鲁莽了,招惹她干什么?幸好你先把我的名字告诉了她,不然,你的腿已经断了!”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论语》中两段文字,完成后面题目。(5分)?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子游问孝。予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小题1:指出孔子与世人对“孝”的认识的异同。(2分)
小题2:2012年,“新二十四孝”行动标准颁布,其中有“支持父母的业余爱好”“仔细聆听父母的往事”“陪父母拜访他们的老朋友”等。结合孔子的孝道观,谈谈你对此的看法。(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同:能赡养,提供物质保障。 异:孔子认为孝更在于“敬”,和颜悦色,从内心尊敬、关爱父母。(2分,两个要点各1分,意思符合即可)
小题2:符合孔子的孝道观。列举的“新二十四孝”行动标准更关注关心父母的精神生活,表现出子女对父母的敬重,使父母的生活更具品质,这正是孔子所倡导的“敬”的体现。(3分。观点明确1分,分析在理2分。有欠缺酌扣)
本题解析:
小题1:这是一道概括文意的题目,从第二句中“今之孝者,是谓能养”,可以看出相同点是“能养”,从“不敬,何以别乎”,可以看出孔子更强调“敬”。
小题2:这是一道谈自己的看法的题目,首先提出自己的观点,然后结合选文进行解释说明,“支持父母的业余爱好”“仔细聆听父母的往事”“陪父母拜访他们的老朋友”正是一种精神层面的“尊重”,所以符合孔子的孝道观。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修不幸,生四岁而孤。太夫人守节自誓,居穷,自力于衣食,以长以教,俾至于成人。太夫人告之曰:“汝父为吏,廉而好施与,喜宾客。其俸禄虽薄,常不使有余,曰:‘毋以是为我累。’故其亡也,无一瓦之覆,一垄之植以庇而为生。吾何恃而能自守耶?吾于汝父,知其一二,以有待于汝也。自吾为汝家妇,不及事吾姑,然知汝父之能养也。汝孤而幼,吾不能知汝之必有立,然知汝父之必将有后也。吾之始归也,汝父免于母丧方逾年。岁时祭祀,则必涕泣曰:‘祭而丰,不如养之薄也。’间御酒食,则又涕泣曰:‘昔常不足,而今有余,其何及也!’吾始一二见之,以为新免于丧适然耳。既而其后常然,至其终身未尝不然。吾虽不及事姑,而以此知汝父之能养也。”
“汝父为吏,尝夜烛治官书,屡废而叹。吾问之,则曰:‘此死狱,我求其生不得尔。’吾曰:生可求乎?曰:‘求其生而不得,则死者与我皆无恨也。矧求而有得耶?以其有得,则知不求而死者有恨也。夫常求其生,犹失之死,而世常求其死也。’回顾乳者抱汝而立于旁,因指而叹曰:‘术者谓我岁行在戌将死。使其言然,吾不及见儿之立也,后当以我语告之。’其平居教他子弟,常用此语,吾耳熟焉,故能详也。其施于外事,吾不能知;其居于家,无所矜饰,而所为如此,是真发于中者耶!呜呼!其心厚于仁者邪此吾知汝父之必将有后也汝其勉之夫养不必丰要于孝利虽不得博于物要其心之厚于仁吾不能教汝此汝父之志也。”
修泣而志之,不敢忘。?
(节选自欧阳修《泷(shuāng)冈阡表》)
小题1:对文中加点词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俾至于成人俾:使,让
B.吾之始归也归:出嫁
C.自吾为汝家妇,不及事吾姑姑:父亲的姐妹
D.尝夜烛治官书治:研究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以其有得,则则知不求而死者有恨也
后当以我语告之
B.祭而丰,不如养之薄也。
求其生而不得,则死者与我皆无恨也。
C.故其亡也,无一瓦之覆,一垄之植以庇而为生。
其平居教他子弟,常用此语
D.吾不及见儿之立也
修泣而志之
小题3:补足下面句子的省略成分,正确的一项是
A.吾于汝父,知其一二,以(之)(汝父)有待于汝也。
B.(汝)间御酒食,(汝父)则又涕泣
C.矧(其)求(生)而有得耶
D.(汝父)回顾乳者抱汝而立于旁,因指(汝)而叹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欧阳修父亲亡故时,他才四岁,无法知悉亡父的生平行状,因此选文处处借太夫人之口,缅怀往事,追述亡父行状。
B.作者经过仔细剪裁,精心筛选,抓住了太夫人所言的居家廉洁、奉亲至孝、居官仁厚这三方面的典型事例,来说明其父之品格。
C.本文通过语言描写传神地摹写了父亲断狱的慎之又慎,同时这也直接表现了千百年来封建社会官吏草菅人命的社会现状。
D.本文通过其母太夫人的言语,不仅追念和表彰了其父的仁心惠政,而且也写出了其母的贤妻良母的形象。
小题5:断句和翻译。(10分)
(1)用“/”给画线句子断句。(4分)
其心厚于仁者邪此吾知汝父之必将有后也汝其勉之夫养不必丰要于孝利虽不得博于物要其心之厚于仁吾不能教汝此汝父之志也。
(2)翻译下列句子。(6分)
①其俸禄虽薄,常不使有余,曰:‘毋以是为我累。’(3分)
?
②吾始一二见之,以为新免于丧适然耳。(3分)
?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1:C
小题1:D
小题1:C
小题1:(1)其心厚于仁者邪/此吾知汝父之必将有后也/汝其勉之/夫养不必丰/要于孝/利虽不得博于物/要其心之厚于仁/吾不能教汝/此汝父之志也。(每处0.5分)
(2)①他的俸禄虽然很微薄,常常不让留下余钱,说:“不要使这(钱财)成为我的负累”(虽、累,各1分,句意1分)
②我开始一两次看到这样的情形,认为是刚服完丧不久才这样的。(以为,新各1分,句意1分)
本题解析:
小题1:姑:丈夫的母亲。
小题1:两个“其”都是代词,指代“我的父亲”。A.“以”分别解为“介词,因为”和“介词,把”。B.“而”分别解为“连词,表承接,并且”和“连词,表转折,但是”。D.“之”分别解为“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和“代词,这”。
小题1:A.无省略。B.“汝”应是“汝父”,后面的“汝父”应删除。C.“其”字用错,应是“官吏”“求”后应是“其生”。
小题1:“直接表现了千百年来封建社会官吏草菅人命的社会现状”错。
小题1:略
本题难度:一般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中语文知识点复习《语言文字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