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中语文知识点复习《文言文阅读》考点预测(2017年押题版)(八)
2017-07-17 20:41:28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5题。
梁材,字大用,弘治十二年进士,勤敏有异政。为嘉兴知府,调杭州。田租例参差,材为酌轻重,立画一之法。迁浙江右参政,进按察使。寻以忧去。嘉靖初,起补云南。土官相仇杀累年,材召其酋曰:“汝罪当死。今贳汝,以牛羊赎。”御史讶其轻,材曰:“如是足矣,急之变生。”诸酋衷甲①待变,闻无他乃止。历贵州、广东布政使。吏民输课,令自操权衡,吏不得预。时天下布政使廉名最著者二人,材与姚镆也。
后改户部,遂代邹文盛为尚书。自外僚登六卿,不满二载。自以受恩深,益尽职。时修建两宫、七陵,役京军七万,郭勋请给月粮冬衣。材言非故事,不予。勋怒,劾材误公。帝诘责材,竟如勋奏。勋复建言三事请开矿助工余盐尽输边漕卒得携货物材议不尽行勋益怒。
材初为户部,值帝勤政,力祛宿弊,多见从。及是屡忤权幸,不得志,乃乞改南。为给事中周琬所劾,下吏部,尚书许赞等请留之。帝不悦,令与材俱对状。材引罪得宥,而赞等坐夺俸。材由此失帝意。考尚书六年满,遂令致仕。明年,户部尚书李廷相罢。帝念材廉勤,大臣亦多荐者,乃召复故官。三掌国计,砥节守公如一日。其秋,考察京官,特命监之。有大狱不能决,又命兼掌刑部事。帝叹曰:“尚书得如材者十二人,吾无忧天下矣。”
时大工频兴,役外卫班军@四万六千人。郭勋籍其不至者,责输银雇役,廪食之供视班军。材坚持不予。勋劾材,帝命补给。勋又以军不足,籍逃亡军布棉折饷银募工。材言:“今京班军四万余,已足用,不宜借口耗国储。”帝从其奏。勋益怒,劾材变乱旧章。无是,醮坛③须龙涎香,材不以时进,帝衔之。遂责材沽名误事,落职闲住。归,旋卒,年七十一。
当嘉靖中岁,大臣或阿上取宠,材独不挠,以是终不容。自材去,边储、国用大窘。世宗乃叹曰:“材在,当不至此矣。”? (节选自《明史·梁材传》)
[注]①衷甲:在衣服里面穿上铠甲。?②外卫班军:在京城外卫班值勤的军队。?③醮坛:斋戒而行祭礼的祭坛。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寻以忧去?寻:借机,寻机
B.材引罪得宥,而赞等坐夺俸?坐:犯罪,获罪
C.材不以时进,帝衔之?衔:怀恨,怨恨
D.自材去,边储、国用大窘?窘:窘迫,缺乏
2.下面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材为酌轻重,立画一之法?为给事中周琉所劾
B.诸酋衷甲待变,闻无他乃止?不得志,乃乞改南
C.进按察使。寻以忧去?勋又以军不足,籍逃亡军布棉折饷银募工
D.其秋,考察京官?帝从其奏。勋益怒
3.下列句子中全都能表现梁材“不阿上取宠”的一组是(3分)
①吏民输课,令自操权衡,吏不得预。
②材初为户部,值帝勤政,力祛宿弊。
③时修建两宫、七陵,役京军七万,郭勋请给月粮冬衣。材言非故事,不予。
④材引罪得宥,而赞等坐夺俸。
⑤材言:“今京班军四万余,已足用,不宜借口耗国储。”
⑥醮坛须龙涎香,材不以时进
A.①③④? B.②④⑤? C.②③⑥? D.③⑤⑥
4.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梁材在杭州任职时,当时官田的租税定的或高或低很不统一,他就斟酌实际情况订立了统一的标准。
B.梁材由于政绩显著,不到两年时间就由一个地方官员调升为户部尚书,他心怀感激,以尽忠职守来报答皇恩。
C.梁材处事刚正,力除弊端,因此也触犯了一些朝中权贵的利益,引起他们的不满,受到弹劾和中伤,被罢免了尚书的官职。
D.梁材被重新起用为户部尚书后,他并没有改变自己处事刚正、为国理财护财的作风,也因此再次得罪了郭勋,并因为没有按时进龙涎香一事引起皇上不满,被免了官。
5.断句和翻译。(9分)
(1)用“/”给文段中画曲线的句子断句。(3分)
勋复建言三事请开矿助工余盐尽输边漕卒得携货物材议不尽行勋益怒。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郭勋籍其不至者,责输银雇役,廪食之供视班军。(3分)
②大臣或阿上取宠,材独不挠,以是终不容。(3分)


参考答案:
1.A(寻:不久;《桃花源记、》有“未果,寻病终”之句。)
2.C:因为(A副词,替/介词,被;B:才/于是,就;D:指示代词,那/代词,他,他的)
3.D
4.C(“受到弹劾和中伤,被罢免了_尚书的官职”不符合文意。)
5.(9分)(1)(3分)勋复建言三事/请开矿助工/余盐尽输边/漕卒得携货物/材议/不尽行/勋益怒。? (说明:每错2处扣1分;只错一处不扣分)(2)(6分)①郭勋登记出不到的人,责令(要求)供给(交付)银两雇工,同班军一样供给口粮(3分;?“籍”、“视”1分,句意2分)②大臣中有的阿谀媚上以邀宠;唯独梁材正直不屈,因此终究不被朝廷所容。(3分;“何”、“挠”1分,句意2分)
【参考译文】
梁材,字大用,是弘治十二年的进士,勤奋敏悟政绩突出。任嘉兴知府,调任杭州。杭州田租的标准参差不一,梁材为此斟酌轻重。制定统一的法规。升任浙江右参政,又升任按察使,不久因服丧归家。嘉靖初年,起用补任云南。土官相互仇杀多年,梁材召见他们的首领说:“你按罪应当处死。现在赦免你,用牛羊来赎罪。”御史惊讶判决太轻,梁材说:“如此足够了,操之过急会发生变故。众首领衣服里面穿着铠甲等待事变,听到没有其他变故才平息。历任贵州、广东左、右布政使。官吏平民交纳赋税,命令各自权衡,官吏不得干预。当时天下布政使廉洁之名最显著的有两个人,是粱材和姚镆。
后来改任户部,取代邹文盛任尚书。从地方官员到荣升六卿的高位,不满二年。自感皇恩深重,更加尽职。当时修建两宫、七陵,役使京军七万,郭勋请求供给月粮、冬衣,梁材说不合惯例,不发给。郭勋发怒,弹劾梁材耽误公事。皇帝责问梁材,终按郭勋所奏的办。郭勋又建议三件事,请求开矿资助工程,余盐全部输送边镇,漕运粮饷的士兵可以携带货物。梁材议后,没有全部施行,郭勋更加愤怒。
梁材初任户部,正值皇帝勤政,极力祛除积弊,他的建议多被听从。到此时多次触犯权贵幸臣,不得志,就请求改调南京。被给事中周琬弹劾,交给吏部,尚书许赞等请求挽留他,皇帝不高兴,下令和梁材一起受审。梁材谢罪得以宽恕,而许赞等因此获罪扣发官俸。梁材由此失去皇帝信任,任尚书六年期满,就令他退休。第二年,户部尚书李廷相被罢官。皇帝念梁材廉洁勤政,大臣也多举荐,就召令恢复原官职。他三次执掌国家大计,砥砺气节奉公守法如一日。这年秋天,考察京官,特命由他监察。有大案不能判决,又命令兼掌管刑部事。皇帝感叹说:“假如尚书像梁材这样的有十二人,我就不用为天下忧虑了。”
当时大工程频繁兴起,役使在京师外卫班执勤的军士四万六千人。郭勋登记不到的人,责令梁材交付银两雇用役工,供给口粮如同班军。梁材坚持不给。郭勋弹劾梁材,皇帝命令补发。郭勋又因为班军不足,登记逃亡班军布棉折合为饷银招募役工。梁材说:“现在京城班军四万多,已足够使用,不应找借口耗费国家储备。”皇帝听从他的奏请。郭勋更加愤怒,弹劾梁材变乱旧章。当时斋醮坛场要龙涎香,梁材不按时进上,皇帝怀恨他。于是斥责梁材沽名误事。免官闲住。还乡,不久去世,时年七十一。
在嘉靖中期,大臣有的阿谀媚上取宠,唯独梁材正直不屈,因此终究不容。自从梁材离去,边防储备、国家财用大为窘迫。世宗就感叹说:“如果有梁材在,应当不会至此的。”


本题解析:无


本题难度:一般



2、单选题  加粗的字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
A.茂林竹/雨村便疾忙书二封
B.群贤至/寿,请以剑舞
C.可乐也/烟涛微茫难求
D.未尝不文嗟悼/故崩寄臣以大事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3、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武?技?蒲松龄
李超,字魁吾,淄之西鄙人。豪爽好施。偶一僧来托钵,李饱啖之。僧甚感荷,乃曰:“吾少林出也。有薄技,请以相授。”李喜,馆之客舍,丰其给,旦夕从学。三月,艺颇精,意得甚。僧问:“汝益乎?”曰:“益矣。师所能者,我已尽能之。”僧笑,命李试其技。李乃解衣唾手,如猿飞,如鸟落,腾跃移时,诩诩然骄人而立。僧又笑曰:“可矣。子既尽吾能,请一角低昂。”李忻然,即各交臂作势。既而支撑格拒,李时时蹈僧瑕,僧忽一脚飞掷,李已仰跌丈余。僧抚掌曰:“子尚未尽吾能也。”李以掌致地,惭沮请教。又数日,僧辞去。李由此以武名,遨游南北,罔有其对。偶适历下,见一少年尼僧弄艺于场,观者填溢。尼告众客曰:“颠倒一身,殊大冷落。有好事者,不妨下场一扑为戏。”如是三言。众相顾,迄无应者。李在侧,不觉技痒,意气而进。尼便笑与合掌。才一交手,尼便呵止,曰:“此少林宗派也。”即问:“尊师何人?”李初不言,尼固诘之,乃以僧告。尼拱手曰:“憨和尚汝师耶?若尔,不必较手足,愿拜下风。”李请之再四,尼不可。众怂恿之,尼乃曰:“既是憨师弟子,同是个中人,无妨一戏。但两相会意可耳。”李诺之。然以其文弱故,易之。又年少喜胜,思欲败之,以要一日之名。方颉颃间,尼即遽止,李问其故,但笑不言,李以为
怯,固请再角。尼乃起。少间,李腾一踝去,尼骈五指下削其股,李觉膝下如中刀斧,蹶仆不能起。尼笑谢曰:“孟浪迕客,幸勿罪!”李舁归,月余始愈。后年余,僧复来,为述往事。僧惊曰:“汝大卤莽!惹他何为?幸先以我名告之,不然,股已断矣!”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李超,字魁吾,淄之西人鄙:粗俗
B.又年少喜胜,思欲败之,以一日之名要:求取
C.然以其文弱故,之易:轻视
D.偶历下,见一少年尼僧弄艺于场适:到……去

小题2:下列四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
B
C?
D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李超与憨和尚交手,时时想找出憨和尚的破绽以打败他;憨和尚为了惩罚李超,一脚把他踢出一丈多远,愤而择日告辞而去。
B.憨和尚德高艺精,机智风趣;李超敏而好学,豪爽好施;尼僧武技高超,争强好胜。小说中几个人物形象写得栩栩如生。
C.本文善于通过“笑”来塑造人物形象,表现憨和尚与尼僧高强的武艺、谦和的性情,这些关于“笑”的描写读来令人回味无穷。
D.本文通过曲折跌宕的情节安排,重在描写变幻莫测的武术技巧,故事性强,引人入胜,体现了古代文言小说的独特魅力。
小题4:翻译(10分)
(1)李由此以武名,遨游南北,罔有其对。(3分)
(2)众相顾,迄无应者。(3分)
(3)李初不言,尼固诘之,乃以僧告。(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2:B
小题3:C
小题4:⑴李超从此凭武技闻名,走遍南北,没有人是他的对手。(“遨游”“罔”各1分,文意1分。)
⑵大家互相看着,最终没有应战的人。(“顾”“迄”各1分,文意1分。)
⑶李超开始不说,尼僧一再追问,李超才把和尚的名字告诉她。(“初”“固”“诘”各1分,文意1分。)


本题解析:
小题1: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进行理解,“鄙”字在文言中最常见的意思为“粗俗”,而在这里作为籍贯介绍的文字,它还有“郊野之处,边远的地方”这一常用意思。
小题2:A“请以相授” 意为“让我传授给你吧”,在这里“以”是连词,表示目的关系,后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木欣欣以向荣”出自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是课本中的篇目,在这里“以”也是连词,但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B“师所能者”中“所” 字为助词,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组成“所”字结构,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况”等;“失其所与”用法及意义相同。C“意气而进” 中“而”为连词,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而青于蓝”中“而”也为连词,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D“幸先以我名告之” 中“之”为代词,在这里表示她(指尼僧);“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中“之”为助词,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小题3:A“憨和尚为了惩罚李超,一脚把他踢出一丈多远,愤而择日告辞而去”与原文不符,和尚并非是出于惩罚的目的而打败李超,更不是因为愤怒而离开。B“尼僧武技高超,争强好胜”并不符合文意,从文中我们能看到“李请之再四,尼不可”。C表述基本将文章的特色描写出来,细节描写也是本文的一大特色。D表述与文章主旨相差甚远,本文内容上为炫耀武技,思想上却寓示了“人外有人,天外有天”的哲理。
小题4:本题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关键字(1) “遨游”译为走遍,“罔”译为没有人。(2) “顾”译为看,“迄” 译为最终。(3) “初”译为开始,“固”译为坚持、一直,“诘” 译为追问。
【文言译文】
李超,字魁吾,山东淄川西郊人.性格豪爽,喜欢施舍。一次,有个和尚托着饭钵来化缘,李超让他饱餐一顿。和尚非常感激,便说:“我是少林寺出身,会点武术。让我传授给你吧。”李超十分高兴,留和尚在客舍里住下,给他丰厚的待遇,早晚跟他学武术。三个月后,李超对武术相当精通了,得意非凡。和尚问他:“你有收获吗?”李超说:“有收获。老师能的,我已经全都能了。”和尚笑着叫李超一试身手。李超就脱掉衣服,在手心里唾了一口,时而像猿飞跃,时而像鸟落下,翻腾跳跃了一阵子,骄傲地站在和尚面前,和尚又笑着说:“行啦。你既然把我的本领都学到手了,让我们比个高低吧。”李超欣然同意。当即各自交叉双臂,摆出架势。接着在支撑、格斗、抵挡的较量中,李超不断寻找和尚的破绽;不料和尚忽然飞起一脚,李超已仰面摔出一丈多远.和尚拍手说:“你还没全部学会我的本领啊!”李超甩手撑着地面,惭愧地向和尚请教。又过了几天,和尚告辞走了。从此,李超以武术出了名,遨游南北,没人是他的对手。
一次,李超偶然到济南,看见一个年轻的尼姑在场上耍武艺,四周围满了观众。尼姑对观众说:“反来覆去,老是我一个人,大冷落了。有爱热闹的,不妨下场交手玩玩。”这样说了三遍,大家你看我我看你,一直没有应声的,李超在场边,不觉手痒,信心十足地走进场内。尼姑笑着向他合掌致意。刚一交手,尼姑就喝他停下,说:“这是少林宗派啊。”马上又问:“你的老师是谁?”开始李超不说。尼姑一再追问,李超才告诉说是和尚。尼姑抱拳说:“憨和尚是你老师吗?要是这样,不必较量了,我甘拜下风。”李超几次要求比试,尼姑不同意。那些围观者极力怂恿,尼姑才说:“既然你是憨师的弟子,我们就是同一路的人,不妨玩玩,只要双方领会意思就行了。”李超嘴上答应了。但他看尼姑长得文弱,因而轻视她;加以年轻好胜,故一心想打败尼姑,以获取一时的名声。两个人正打得不相上下的时候,尼姑却突然停住了。李超问她为什么,她只笑,不说话。李超认为她胆怯了,非让她再较量不可,尼姑才又和他比起来。一会儿,李超飞起一脚向尼姑踢去,尼姑并拄五指向下削他的腿;李超只觉得膝下像刀砍斧劈的一样,跌倒在地起不来了。尼姑笑着道歉说:“鲁莽了,冒犯了你,请不要怪罪!”李超被抬回了家,一个多月才好。
过了一年多,和尚又来了,李超向他回叙了这件事,和尚吃惊地说:“你太鲁莽了,招惹她干什么?幸好你先把我的名字告诉了她,不然,你的腿已经断了!”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论语》中两段文字,完成后面题目。(5分)?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子游问孝。予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小题1:指出孔子与世人对“孝”的认识的异同。(2分)
小题2:2012年,“新二十四孝”行动标准颁布,其中有“支持父母的业余爱好”“仔细聆听父母的往事”“陪父母拜访他们的老朋友”等。结合孔子的孝道观,谈谈你对此的看法。(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同:能赡养,提供物质保障。 异:孔子认为孝更在于“敬”,和颜悦色,从内心尊敬、关爱父母。(2分,两个要点各1分,意思符合即可)
小题2:符合孔子的孝道观。列举的“新二十四孝”行动标准更关注关心父母的精神生活,表现出子女对父母的敬重,使父母的生活更具品质,这正是孔子所倡导的“敬”的体现。(3分。观点明确1分,分析在理2分。有欠缺酌扣)


本题解析:
小题1:这是一道概括文意的题目,从第二句中“今之孝者,是谓能养”,可以看出相同点是“能养”,从“不敬,何以别乎”,可以看出孔子更强调“敬”。
小题2:这是一道谈自己的看法的题目,首先提出自己的观点,然后结合选文进行解释说明,“支持父母的业余爱好”“仔细聆听父母的往事”“陪父母拜访他们的老朋友”正是一种精神层面的“尊重”,所以符合孔子的孝道观。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修不幸,生四岁而孤。太夫人守节自誓,居穷,自力于衣食,以长以教,俾至于成人。太夫人告之曰:“汝父为吏,廉而好施与,喜宾客。其俸禄虽薄,常不使有余,曰:‘毋以是为我累。’故其亡也,无一瓦之覆,一垄之植以庇而为生。吾何恃而能自守耶?吾于汝父,知其一二,以有待于汝也。自吾为汝家妇,不及事吾姑,然知汝父之能养也。汝孤而幼,吾不能知汝之必有立,然知汝父之必将有后也。吾之始归也,汝父免于母丧方逾年。岁时祭祀,则必涕泣曰:‘祭而丰,不如养之薄也。’间御酒食,则又涕泣曰:‘昔常不足,而今有余,其何及也!’吾始一二见之,以为新免于丧适然耳。既而其后常然,至其终身未尝不然。吾虽不及事姑,而以此知汝父之能养也。”
“汝父为吏,尝夜烛治官书,屡废而叹。吾问之,则曰:‘此死狱,我求其生不得尔。’吾曰:生可求乎?曰:‘求其生而不得,则死者与我皆无恨也。矧求而有得耶?以其有得,则知不求而死者有恨也。夫常求其生,犹失之死,而世常求其死也。’回顾乳者抱汝而立于旁,因指而叹曰:‘术者谓我岁行在戌将死。使其言然,吾不及见儿之立也,后当以我语告之。’其平居教他子弟,常用此语,吾耳熟焉,故能详也。其施于外事,吾不能知;其居于家,无所矜饰,而所为如此,是真发于中者耶!呜呼!其心厚于仁者邪此吾知汝父之必将有后也汝其勉之夫养不必丰要于孝利虽不得博于物要其心之厚于仁吾不能教汝此汝父之志也。”
修泣而志之,不敢忘。?
(节选自欧阳修《泷(shuāng)冈阡表》)
小题1:对文中加点词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俾至于成人俾:使,让
B.吾之始归也归:出嫁
C.自吾为汝家妇,不及事吾姑姑:父亲的姐妹
D.尝夜烛治官书治:研究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以其有得,则则知不求而死者有恨也
后当以我语告之
B.祭而丰,不如养之薄也。
求其生而不得,则死者与我皆无恨也。
C.故其亡也,无一瓦之覆,一垄之植以庇而为生。
其平居教他子弟,常用此语
D.吾不及见儿之立也
修泣而志之
小题3:补足下面句子的省略成分,正确的一项是
A.吾于汝父,知其一二,以(之)(汝父)有待于汝也。
B.(汝)间御酒食,(汝父)则又涕泣
C.矧(其)求(生)而有得耶
D.(汝父)回顾乳者抱汝而立于旁,因指(汝)而叹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欧阳修父亲亡故时,他才四岁,无法知悉亡父的生平行状,因此选文处处借太夫人之口,缅怀往事,追述亡父行状。
B.作者经过仔细剪裁,精心筛选,抓住了太夫人所言的居家廉洁、奉亲至孝、居官仁厚这三方面的典型事例,来说明其父之品格。
C.本文通过语言描写传神地摹写了父亲断狱的慎之又慎,同时这也直接表现了千百年来封建社会官吏草菅人命的社会现状。
D.本文通过其母太夫人的言语,不仅追念和表彰了其父的仁心惠政,而且也写出了其母的贤妻良母的形象。
小题5:断句和翻译。(10分)
(1)用“/”给画线句子断句。(4分)
其心厚于仁者邪此吾知汝父之必将有后也汝其勉之夫养不必丰要于孝利虽不得博于物要其心之厚于仁吾不能教汝此汝父之志也。
(2)翻译下列句子。(6分)
①其俸禄虽薄,常不使有余,曰:‘毋以是为我累。’(3分)
?
②吾始一二见之,以为新免于丧适然耳。(3分)
?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1:C
小题1:D
小题1:C
小题1:(1)其心厚于仁者邪/此吾知汝父之必将有后也/汝其勉之/夫养不必丰/要于孝/利虽不得博于物/要其心之厚于仁/吾不能教汝/此汝父之志也。(每处0.5分)
(2)①他的俸禄虽然很微薄,常常不让留下余钱,说:“不要使这(钱财)成为我的负累”(虽、累,各1分,句意1分)
②我开始一两次看到这样的情形,认为是刚服完丧不久才这样的。(以为,新各1分,句意1分)


本题解析:
小题1:姑:丈夫的母亲。
小题1:两个“其”都是代词,指代“我的父亲”。A.“以”分别解为“介词,因为”和“介词,把”。B.“而”分别解为“连词,表承接,并且”和“连词,表转折,但是”。D.“之”分别解为“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和“代词,这”。
小题1:A.无省略。B.“汝”应是“汝父”,后面的“汝父”应删除。C.“其”字用错,应是“官吏”“求”后应是“其生”。
小题1:“直接表现了千百年来封建社会官吏草菅人命的社会现状”错。
小题1:略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中语文知识点复习《语言文字运..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