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考语文知识点《文学类文本阅读》高频试题特训(2017年最新版)(十)
A.在新石器时期,黄土高原上的戎狄族群就开创了大范围的半农半牧生活方式。 B.华夏与戎狄出现文化、政治、生活等方面差异的根本原因是自然环境的不同。 C.相互反目,关系紧张,最终导致黄土高原出现了华夏与戎狄两个不同的族群。 D.畜牧业是戎狄族群在改造自然环境中的一个创造,是他们对中国历史的贡献。 |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B
小题3:B
本题解析:
小题1:这是汉族士大夫的偏见,而不是作者的看法。
小题2:A在新石器时期,黄土高原仍是"农业一统天下".C华夏与戎狄分化的根本原因是自然环境的变迁.D不是"改造自然环境",应是"适应环境".
小题3:ACD推断有误,排除。
本题难度:简单
2、阅读题 去冬今春,中国刮起了一股“山寨风”。山寨文化现象已影响到中国社会诸多方面,自然也引起了国内多方关注。热议中既有共识,也有分歧。共识比较确定,山寨文化是一种非主流文化,基本内涵是“低成本模仿”;分歧也很鲜明,在于如何定性“非主流”、“低成本模仿”。如何看山寨,它是个好东西还是个坏东西,需要不同领域、多个层面的角度,也需要一种辩证的态度和一个发展的视野。
近些年,我国文化的生存土壤发生了很大变化。随着经济基础的转型,社会结构的分化,大众文化需求和文化自觉性也增大,文化的生长空间空前扩大,文化的多样存在成为必然。在发展中,主流文化不断弘扬,亦出现了一些非主流文化,以满足部分阶层、群体的需要,社会文化向多方面、多层次、多样性发展。从构建和谐社会的意义上讲,非主流文化是对主流文化的必要补充,和谐文化就是二者之间的相互包容和相互促进。
世上没有一种文化是百分百健康,没有一点问题的。我们不能因为非主流文化存在一些问题就说其是反主流和对抗主流的,对其积极、消极与正面、反面的成分都要辩证分析、区别对待。例如网络文化中有不少负面的东西,像低俗化、侵犯隐私等问题亟须治理,但能因此否定网络的进步意义而关掉互联网吗?有了非主流文化,也促使主流文化更为积极主动地贴近大众,在发展中不断吸取非主流文化中的积极与合理的成分,不断进行自我更新。所以,山寨文化的存在对于主流文化还是一种提醒,主流文化,你千万别离大众太远!
由于模仿、借鉴、创新之间本身就有着微妙的联系,看“低成本的模仿”就更得辩证。模仿是人类的一种天性。模仿的形态是多样的,模仿得好了就是借鉴,并会发展为创新与超越;模仿得糟了只能是复制、剽窃和侵权。模仿的成本还有高低之分,一般而言,稍微明智些的人都愿意选择低成本“模仿”。处于初级阶段的中国“山寨文化”之模仿比较五花八门,可谓多种形态并存,虽缺少独创与超越,但也没有太多的剽窃和抄袭。
“山寨”中有没有创新,创新的成分到底有多少?《联合早报》的文章认为“山寨”是“以低成本模仿主流品牌并在功能上加以创新的新的现象”。香港记者闾丘露薇说的很辩证:“看看山寨手机,有些就是仿冒,如果真的侵权,可以走法律途径……至于有些,则颇有创意,甚至是技术创新。”她不仅看到了我们“山寨”中模仿的两种不同形态,还提出了对侵权行为的解决路径,而我想补充的是对技术创新是要努力保护的,只要有创新,即使还处在萌芽甚至种子状态,也需要呵护,这年头,有点创新多难呀!
值得注意的是,通过媒介呈现在大众视线中的“山寨文化”还有相当的泛化和泡沫化成分。在大众媒介尤其是互联网的推波助澜下,用“山寨”去命名和“山寨”词语使用这两种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做大了“山寨文化”的声势。日益大众化的传媒和大众文化、流行文化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互联网已成长为能够传播、影响甚至制造、放大文化的重要媒介。不过,从网络语言、媒介文化的角度看,作为一种流行语,“山寨”一词也具有一定的易逝性,一旦网民再度青睐于其他新奇语言时,“山寨”就不再流行,即使真正的山寨现象并不曾消逝。因此,仅从表象来看,“山寨”从一种科技产品迅速蔓延至诸多社会领域成为大众视野中的新文化,发展态势咄咄逼人,然而究其本身,在“山寨文化”之“实”的背面却是“虚”的成分,在实际影响方面可能还是“虚”过于“实”。
无论“虚”还是“实”,“山寨文化”尚未定型,还处于发展、过渡乃至形塑的发展过程中。特别是在诸多“新”文化的你来我往中,大众的文化选择与文化甄别是不可忽略的标尺。技术革命驱动下的大众追新求异的社会心理,往往决定着新文化的飙升乃至式微。此外,处于政治、经济、法律、道德、媒介等多重张力之中,“山寨文化”在发展中仍具有相当的可塑性。
“山寨文化”能够走多远,走成什么样,走向何方,对“山寨文化”不妨放眼量!
小题1:对“山寨文化”这种非主流文化的认识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科学看待“山寨文化”,需要一种辩证的态度和一个发展的视野。
B.山寨文化是对主流文化的必要补充,是和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C.“山寨文化”的出现与近些年我国文化生存土壤的变化密切相关。
D.主流文化在发展中也要不断吸取山寨文化的积极与合理的成分。
小题2:对“山寨文化”的态度,不值得提倡的一项是(?)
A.“山寨文化”虽缺少独创和超越,但也没有太多的剽窃和抄袭,应该辩证分析,区别对待。
B.对“山寨文化”中有创新,即使还处在萌芽甚至种子状态的成分,也要去呵护。
C.“山寨文化”有相当的泛化和泡沫化成分,做大“山寨文化”的声势方能消除这些消极因素。
D.对待“山寨文化”的发展,不能一棍子打死,还应该要放眼量。
小题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对于山寨文化现象,人们的共识比较确定,分歧也很鲜明。
B.山寨文化对于主流文化是一种提醒,也会促进主流文化更加积极主动地贴近大众。
C.“山寨”一词具有一定的易逝性,但当“山寨”词语不再流行,山寨文化现象却不一定消逝。
D.“山寨”从一种科技产品迅速蔓延至诸多社会领域,成为大众视野中的新文化,发展态势咄咄逼人,必将成为主流。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C
小题3:D
本题解析:
小题1:B项“是和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错误。原文是“非主流文化是对主流文化的必要补充,和谐文化就是二者之间的相互包容和相互促进。”
点评:养成回文对照、辨同析异的做题习惯。选择题的众多选项基本上都来自于原文,因此辨析原文语句与选项的差别是正确解答的前提。只要把B项回归原文,和原文进行比照,很容易发现问题所在。
小题2:C项:“做大“山寨文化”的声势方能消除这些消极因素”判断无中生有。
点评:在理解和把握文章主要观点的前提下,寻找在文中的对应内容,然后比较辨析,最后做出判断。错误的设置,有的是意思的错误,有的只是说法的不同,判断时要仔细认真。
小题3:D项:文中没有“必将成为主流”的说法。原文只是说“在发展中仍具有相当的可塑性。”并未提及“将成为主流”。
点评:首先要弄清选项中的“观点态度”所指的具体对象、文句范围。就是要看选项中列举的作者观点态度是针对哪一个人物、哪一桩事件的,具体在文中表现为一个语句还是一个物,一件事、一个文段,还是涉及全文。如果题干要求选正确项,则选两者吻合的;如果选错误项,则选两者不相符合的。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简述《巴黎圣母院》中克罗德灵魂丑恶的具体表现。
参考答案:克罗德的丑恶灵魂,突出表现在对爱斯梅拉达残酷迫害上。他看到她在广场上卖艺,立即为之神魂颠倒,决计不择手段地去占有她。街头劫持,塔楼强奸,无理诬陷,无所不用其极,企图迫使她就范。当他觉得无法使之屈服时,又利用宗教权威身份,把她送上绞刑架。
本题解析:考查对作品塑造的形象的掌握。要熟读原文,把握主要信息,深刻理解作品主题。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题。
人们对DNA检测的误解
我们常常在一些电视剧中看到,那些进行DNA检测的法医们一边聊天,一边摇晃试管,只要按一下按钮,鉴定结果就出来了。然而,真实情况远非这么简单。事实上这一过程往往需要几个星期的时间。即使是在人命关天的特殊案件中,DNA检测至少也要48小时才能加急完成。
DNA鉴定的检测速度是人们非常关心的问题。常常会有一些研究机构声称发明了几小时就能出DNA检测结果的仪器。比如,早在2004年,新加坡微生物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就利用生物芯片技术研制出了一种快捷有效的DNA检测器,它只需一滴血就能在两小时之内获知DNA检测结果。这种仪器的优点是能快速地将含有DNA的白细胞与红细胞进行分离,其生物芯片可以先将白细胞过滤出来,然后从中提取出DNA,再作进一步分析即可。这样,以往长达两天的检测过程可以缩短到不到两小时。这种快速DNA检测仪器听起来很不错,但实际上这样的仪器仅仅适用于医学研究,因为使用这种仪器需要较大血量的样品——一滴鲜血,而在刑案现场通常只留下一些干涸的血迹,很难找到这样的新鲜血滴。事实上,在侦破案件时,能找到几毫微克的血迹样品已经很不容易了,而一滴血的血量至少有几百毫克!因此,快速检测仪器目前暂时不适用于刑侦工作。?
DNA检测实在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在DNA检测中,检测人员首先得查找到可用的DNA样本,这意味着他们可能需要找遍调查人员送到实验室的大量证据物品,通常是衣服。他们必须知道谁穿过哪件衣服,谁在上面留下了血迹。一旦查找到合适的样本,就要设法从样本上提取DNA,而且数量必须足够用于检测,一般要1~2毫微克。之后,这些微量的DNA被放入分子复制机中进行复制,顺便被打上标签。之后,这些结果被输入到遗传分析器中,最后得出DNA检测结果。
即便能进行DNA检测快速分析,也并不意味着就能获得所期望的结果。美国联邦调查局的DNA检测人员发现,日光、加热、湿气和年限都能破坏DNA。尽管他们已经能成功地对警方在室温下保存长达数十年的材料进行分析,但如果材料在太阳下晒过几天,DNA就被破坏了。
遗传分析器重点检测DNA上13个不同的位点,虽然检测人员并不知道这些位点与人的哪些身体特征相关联,但知道不同个体的这些位点具有很大的差异性。缺少这13个位点的DNA样本不能用来准确鉴别身份,但可用于排除嫌疑犯。在一些案件中,调查人员甚至只能据此区分DNA样本是来自男性还是女性。当然,只要样本完好无损,通常就可以获得13个完整的位点。罪犯的DNA检测结果最终都要被输入罪犯样本数据库中。
1.下列关于“DNA检测”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DNA检测在目前的条件下,即使是加急也必须至少48小时才能得出结果。
B.DNA检测的速度是人们非常关心的问题,可是至今仍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
C.DNA检测需要可用的DNA样本,而在一些情况下,这是一件费时费力的事。
D.DNA检测不一定能获得预期结果,日光、加热、湿气和年限都能破坏DNA。
2.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生物芯片能够过滤出红细胞中的白细胞来,然后从中提取出DNA,这样一来,检测过程就可以大大缩短。
B.医学研究可以得到大血量的样品,而刑事案件通常无法做到这一点,所以DNA快速检测仪器还有局限性。
C.只要找到合适的样本,就能提取到DNA,如果样本数量足够,就可通过遗传分析器,得出DNA检测结果。
D.DNA的检测结果,无法提供罪犯身体特征方面的信息,但可以依据不同个体DNA的差异性来排除嫌疑犯。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在犯罪现场找到了几百毫克的血液,检测人员就能够通过快速检测仪器在短时间内确定犯罪嫌疑人的身份。
B.生物芯片技术对DNA检测技术的提高起到了积极作用,先进的DNA检测技术的开发和应用会促进刑侦工作开展。
C.长期的日光暴晒,高温炙烤,或湿气侵蚀可以破坏DNA,即使用先进的检测仪器检测,也难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D.只要DNA样本完好无损,就能确定样本主人的性别,还能将DNA检测结果与罪犯样本数据库中的数据进行对比。
参考答案:1.A
2.B
3.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单选题 下列关于《安娜·卡列尼娜》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品主要写俄国农奴制改革后资本主义发展带来的不良后果:贵族阶级家庭关系的瓦解和道德的败坏,贵族地主在资产阶级进逼下趋于没落以及农村中阶级矛盾的激化。
B.主人公安娜不能忍受丈夫的虚伪冷漠,追求真正的爱情和幸福;但她既无力对抗上流社会的虚伪冷酷,又不能完全脱离贵族社会,在极其矛盾的心境下卧轨自杀。
C.主人公列文希望借地主农民合作来缓和阶级矛盾,当空想破灭后,他悲观失望,甚至想自杀求解脱,最后在家庭幸福和信仰中得到精神的归宿。
D.小说中的人物充满着矛盾、紧张和惶恐,全书闪现着噩梦、宿命的预感和死亡的阴影,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变化无常和作家世界观中乐观情绪的滋长。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应为悲观情绪。
本题难度:简单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理解、分析文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