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知识点复习《文言文阅读》试题预测(2017年最新版)(八)
2017-07-17 20:45:44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翻译下面文言语段
乘船
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遂携拯如初。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参考答案:见译文


本题解析:
华歆、王朗一起乘船逃难。(途中)有一个人想要搭船,华歆感到很为难。王朗说:“(船里)恰好还很宽松,为什么不同意?”后来作乱的人追上来了,王朗想要抛弃所携带的那个人。华歆说:“先前之所以犹豫不决,正因为考虑到这种情况了。既然已经接纳他,难道可以因为情况紧急就抛弃他吗?”于是还像当初一样携带救助这个人。世人通过这件事来评定华歆、王朗的优劣。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
  平原君朱建者,楚人也。故尝为淮南王黥布相,有罪去,后复事黥布。布欲反时,问平原君,平原君非之,布不听而听梁父侯,遂反。汉已诛布,闻平原君谏不与谋,得不诛。
  平原君为人辩有口,刻廉刚直,家于长安。行不苟合,义不取容。辟阳侯行不正,得幸吕太后。时辟阳侯欲知平原君,平原君不肯见。及平原君母死,陆生素与平原君善,过之。平原君家贫,未有以发丧,方假贷服具,陆生令平原君发丧。陆生往见辟阳侯,贺曰:“平原君母死。”避阳侯曰:“平原君母死,何乃贺我乎?”陆贾曰:“前日君侯欲知平原君,平原君义不知君,以其母故。今其母死,君诚厚送丧,则彼为君死矣。”辟阳侯乃奉百金往税。列侯贵人以辟阳侯故,往税凡五百金。
  辟阳侯幸吕太后,人或毁辟阳侯于孝惠帝,孝惠帝大怒,下吏,欲诛之。吕太后惭,不可以言。大臣多害辟阳侯行,欲遂诛之。辟阳侯急,因使人欲见平原君。平原君辞曰:“狱急,不敢见君。”乃求见孝愚幸臣闳籍孺,说之曰:“君所以得幸帝,天下莫不闻。今辟阳侯幸太后而下吏,道路皆言君谗,欲杀之。今日辟阳侯诛,旦日太后含怒,亦诛君。何不肉袒为辟阳侯言于帝?帝听君出辟阳侯,太后大欢。两主共幸君,君贵富益倍矣。”于是闳籍孺大恐,从其计,言帝,果出辟阳侯。辟阳侯之囚,欲见平原君,平原君不见辟阳侯,辟阳侯以为倍己,大怒。及其成功出之,乃大惊。
  吕太后崩,大臣诛诸吕,辟阳侯於诸吕至深,而卒不诛。计画所以全者,皆陆生、平原君之力也。
  孝文帝时,淮南厉王杀辟阳侯,以诸吕故。文帝闻其客平原君为计策,使吏捕欲治。闻吏至门,平原君欲自杀。诸子及吏皆曰:“事未可知,何早自杀为?”平原君曰:“我死祸绝,不及而身矣。”遂自刭。孝文帝闻而惜之,曰:“吾无意杀之。”乃召其子,拜为中大夫。使匈奴,单于无礼,乃骂单于,遂死匈奴中。(选自《史记·郦生陆贾列传》,有删改)
1.下列各句中加粗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时辟阳侯欲平原君——知:结交
B.往凡五百金——税:赠送
C.大臣多辟阳侯行——害:害怕
D.急,不敢见君——狱:案件
2.下列各组中加粗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列侯贵人辟阳侯故②资政殿学士行
B.①使人欲见平原君②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C.①皆陆生、平原君力也②此天之亡我,非战罪也
D.①召其子,拜为中大夫②今其智反不能及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当年黥布欲谋反,找平原君商量有关问题,平原君却不畏权贵,不但不为黥布出谋划策,反而竭力谏止。
B.辟阳侯因罪下狱,从孝惠帝到诸臣皆欲诛之,平原君威胁和利诱孝惠帝的宠臣为辟阳侯说情;吕氏集团覆灭后,平原君又为辟阳侯出谋划策,使之得以苟延残喘。
C.孝文帝时,淮南厉王诛杀了辟阳侯。孝文帝听说辟阳侯的许多计谋出自平原君,便欲逮捕平原君问罪,平原君深知罪孽深重而畏罪自杀。
D.平原君家境贫寒,母亲对他管教甚严,使平原君形成了 “行不苟合,义不取容”的品格,平原君拒交辟阳侯就与母亲有一定关系。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其母死,君诚厚送丧,则彼为君死矣。
译文: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帝闻其客平原君为计策,使吏捕欲治。闻吏至门,平原君欲自杀。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C
2.C
3.C
4.(1)现在他的母亲已经去世,您若赠送厚礼为他的母亲送葬,那么他一定愿意为您拼死效劳。  
  (2)孝文帝得知辟阳侯的门客平原君曾替辟阳侯出谋划策,便派人抓捕平原君要治他的罪。平原君听到捕吏上门,便要自杀。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单选题  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句是
[? ]
A.其闻道故先乎吾    
B.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
C.师道之不传久矣
D.其下圣人亦远矣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篇文言文回答问题
?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1.下列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其出人也远矣?超出一般人
B.而学于师?以……为羞耻
C.小学而大遗?学制的初级阶段
D.今其智反不能及?竟、竟然
2.对下列两组加粗词的含义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为惑也,终不解矣
②于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③圣人之所以为圣
④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B.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C.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D.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3.从句式特征看,与“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一句相同的一项(?)
A.不拘于时,学于余
B.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C.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D.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4.下列对这段文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一段的分论点是“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B.作者认为那些童子之师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老师,只是“小学”而已。
C.作者对于士大夫看不起“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反而还比不上他们,给予了强烈的责备和讽刺。
D.作者接连用了三个对比,层层深入,从不同侧面批判了当时士大夫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参考答案:1、C
2、B
3、C
4、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的题。
金圣叹先生传
  先生金姓,采名,若采字,吴县诸生也。为人倜傥高奇,俯视一切。好饮酒,善衡文评书,议论皆发前人所未发。时有以讲学闻者,先生辄起而排①之,于所居贯华堂设高座,召徒讲经,经名《圣自觉三昧》,稿本自携自阅,秘不示人。每升座开讲,声音宏亮,顾盼伟然。凡一切经史子集、笺疏训诂,与夫释道内外诸典,以及稗官野史、九彝八蛮之所记载,无不供其齿颊,纵横颠倒,一以贯之,毫无剩义。座下缁白四众,顶礼膜拜,叹未曾有,先生则抚掌自豪,虽向时讲学者闻之,攒眉浩叹,不顾也。
  生平与王斫山交最善。斫山固侠者流,一日以千金与先生,曰:“君以此权子母②,母后仍归我,子则为君助灯火,可乎?”先生应诺,甫越月,已挥霍殆尽,乃语斫山曰:“此物在君家,适增守财奴名,吾已为君遣之矣。”斫山一笑置之。
  鼎革③后,绝意仕进,更名人瑞,字圣叹,除朋从谈笑外,惟兀坐贯华堂中,读书著述为务。或问“圣叹”二字何义,先生曰:“《论语》有两‘喟然叹曰’,在颜渊为叹圣,在与点为圣叹。予其为点之流亚欤!”所评《离骚》、《南华》、《史记》、杜诗、《西厢》、《水浒》,以次序定为“六才子书”,俱别出手眼。尤喜讲《易》,“乾”、“坤”两卦,多至十万余言。其余评论尚多,兹行世者,独《西厢》、《水浒》、《唐诗》、制艺、《唱经堂杂评》诸刻本。
  先生殁,效先生所评书,如长洲毛序始、徐而庵,武进吴见思、许庶庵为最著,至今学者称焉。
  曲江廖燕曰:“予读先生所评诸书领异标新迥出意表?觉千百年来至此始开生面?。呜呼!何其贤哉!虽罹惨祸④,而非其罪,君子伤之。而说文者谓文章妙秘,即天地妙秘,一旦发泄无余,不无犯鬼神所忌。则先生之祸,其亦有以致欤?然画龙点睛,金针随度,使天下后学,悉悟作文用笔墨法者,先生力也,又乌可少乎哉?其祸虽冤屈一时,而功实开拓万世,顾不伟耶?”予过吴门,访先生故居,而莫知其处。因为诗吊之,并传其略如此云。(选自廖燕《二十七松堂集》)
【注】①排:批驳。②权子母:“子”为利息,“母”为本金,“权子母”意为借贷生息。③鼎革:指明清易代。④金圣叹因“哭庙案”罪被冤杀。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稿本自携自阅,秘不人/示:指示
B.虽向时讲学者闻之,攒眉浩叹,不也/顾:回头看。?
C.吾已为君之矣/遣:遣返
D.读书著述为/务,追求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在颜渊叹圣/子父死,无所恨
B.次序定为“六才子书”?/斧斤时如山林
C.其余评论尚多,兹行世/蔺相如,赵人也
D.则先生之祸,亦有以致欤?/所以兴怀,致一也
3.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金圣叹为人倜傥高奇,俯视一切的一组是(  )
①议论皆发前人所未发
②时有以讲学闻者,先生辄起而排之
③稿本自携自阅,秘不示人
④声音宏亮,顾盼伟然
⑤座下缁白四众,顶礼膜拜,叹未曾有?
⑥甫越月,已挥霍殆尽
A.①②④?
B.①③⑥?
C.②③④?
D.④⑤⑥
4.断句和翻译。
(1)用“/”给文言文阅读材料划线部分断句。予?读?先?生?所?评?诸?书?领?异?标?新?迥?出?意?表?觉?千?百?年?来至?此?始?开?生?面?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其祸虽冤屈一时,而功实开拓万世,顾不伟耶?”
译文:                     ?
②因为诗吊之,并传其略如此云。
译文:                     ?


参考答案:1.D
2.B
3.A
4.(1)予读先生所评诸书/领异标新/迥出意表/觉千百年来/至此始开生面。
  (2)①他的灾祸虽然冤屈一时,但是他的功劳确实为以后千年万代开拓了局面,难道不卓异吗!?
     ②于是我就写诗来悼念先生,并写下像这样一篇关于他的生平大概的传记。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中语文基础知识《古代诗歌鉴赏..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