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中语文知识点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预测(2017年最新版)(三)
2017-07-17 20:46:06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①大学教育的主旨,在于培育能积极推动民族进步的一代新人.“一代新人”具有领受现代文明之精神、在道德上自觉自律的独立人格、民族关怀和社会责任感,同时又能够在平凡的工作中发挥其个性和才华,为社会的文明发展作出脚踏实地的贡献。因此,今天重提“知识分子”这一概念,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②专家与知识分子这两个概念并不重合。术业有专攻,固然是重要的,但未必就能从中形成一个知识分子的精神气质、天下关怀的人生态度和敢于怀疑、敢为天下先的批判精神。如果大学只能培养出与社会的多元职业结构相一致的各类专家,那么,我们民族的精神存在将不再可能在一个特定的人群中获得其自我意识和自我表达。一旦民族的所有成员都被充分融入到社会的利益体系中去,社会的良知就将失去其表达器官,民族的命运将被无声地操纵于资本逻辑之手。
  ③大学通识教育的一个最重要的目标,就是守护知识分子代代相继的可能性。而这个目标,在今天已被逐渐遮蔽了。对大学的教学成果和学生的学习成绩的评价标准,已被纳入了学分制的轨道。这是一种单纯的功能主义的教学体制。要限制其弊端已经非常困难。因此,对于通识教育的培养目标和教学方法的撂索,正是一条可以救治眼下的机械、呆板的学分制弊端的现实道路。
  ④年轻一代的大学生不得不在市场经济中荻取自己的一席之地,这是十分现实的事情。但这并不意味着一定与志存高速的人生理想相矛盾,绝不意味着他们将来仅仅是能够谋生或得到较高收入的专业人士。真正的青春饱舍生命的热情,能够运用思想、提出理想并且为实现理想而从事生命奋斗。
  ⑤守护中国知识分子的继续存在,是理解大学推行通识教育意义的必要高度。通识教育成功与否,将对中国大学的前进和它们在全球化背景中的国际地位具有深远的影响。
  ⑥一个没有文化自觉的大学,在国际竞争中的实力,在根本上就是可疑的。如果我们更关注的只是大学的当下排名,却遗忘了在这种排名背后的真实基础,这将是令人感到悲哀的。任何一所大学,其国际排名的真实基础,都在于有一个卓然自立、具备文化创造力的知识分子群体的存在,这个群体能够为自己民族的文化发展、并仅仅因此也能为人类文明的进展作出贡献。
(1)下列对“今天重提‘知识分子’这一概念,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的原因解释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知识分子具有独立的人格、民族关怀和社会责任感。
B.知识分子是与专家并不重合的概念,具有独特含义。
C.大学过分注重培养适应社会多元职业结构的各类专家。
D.大学要注重培养学生在市场经济中获取自己地位的能力。
(2)下列对“文化自觉”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重视对通识教育培养目标和教学方法的探索。
B.重视对具有文化创造力的知识分子群体的培养。
C.注重培养大学生高远的人生理想并激发其生命热情。
D.注重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地位与国际竞争中的实力。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中国原子弹之父——邓稼先
  1958年8月的一天,时任二机部(核工业部)副部长的钱三强,对一个34岁的青年人说:中国要放一个大炮仗,要调你去参加这项工作。这个青年人接到钱三强交给的任务后,就开始消失在亲戚朋友的视线里,开始了长达28年的隐姓埋名生活,直到1986年6月的一天,他的名字突然同时出现在全国各大媒体的报道中,这个人就是邓稼先。
  28年的默默无闻,换来的是中国在世界上响当当的核大国地位。这一声巨响的后面,隐藏着多少不为人知的艰辛?对于这些,有一个人,很清楚却又不太明白。他就是世界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
  杨振宁并不知道在他获得诺贝尔物理奖后的那一年开始,邓稼先就在中国西北的大漠深处里风餐露宿着,用最原始的办法探寻着原子弹的奥秘。作为同行,杨振宁无法想象,没有外国人的帮助,年轻的新中国需要付出多大的艰辛才能让中国原子弹、氢弹的巨响震撼全球。要解开这一个个疑问,还需要从邓稼先的经历说起。
  邓稼先出生在安徽省怀宁县白麟坂的铁砚山房。邓稼先出生八个月后,就被抱到了北京,因为父亲邓以蛰已经学成归国并在北大任教授了。学贯中西的父亲在他上小学时候就开始让子女们读中国的四书五经,同时也要读世界名著,学习英文、数学等。
  邓稼先的童年生活,充满着书香并且是快乐的,快乐得甚至都有些顽皮。但他在同学们中间有种傻乎乎的诚恳,这种憨厚的天性,伴随了他整整一生的道路。
  就在他的人生观开始萌芽的时候,平静的学习生活被侵略者践踏了。
  1937年7月7日,日本发动了震惊中外的七七事变,7月29日,北平沦陷。1937年后的一天,发生了一件事,让邓稼先终生难忘。父亲有个老朋友很快就在伪政府里谋了一个差事,拿着伪政府发的薪饷。有一天这个朋友夹着公文包前来拜访,叫邓以蛰去伪政府任职。邓以蛰立即勃然大怒,对来人喝斥道,你给我滚出去。这件事多年后邓稼先数次和弟弟提起。
  那个年代,日军每攻占我国的一个城市后,都要强迫市民游行庆祝他们的所谓胜利。
  有一次邓稼先实在无法忍受心中的屈辱,当众把一面日本旗撕得粉碎,并扔在地上狠狠踩了又踩。这事发生后,为安全起见,邓以蛰只好让大姐带着邓稼先南下昆明。
  1941年秋天,邓稼先考上了西南联大物理系。那里汇集了众多知名专家和教授,使邓稼先的学业如鱼得水,他读书的劲头比中学时期更进一筹,在各个科目上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47年顺利地通过了考试,留学美国。在西南联大打下的坚实基础此时在美国学习的时候显露出来,三年的博士课程,邓稼先仅仅用了一年零十一个月便读完学分,并完成博士论文,顺利通过了博士答辩,获得了博士学位。
  1950年的8月29日,邓稼先放弃国外优越的条件,收拾行李毅然回到还处于贫穷中的祖国。当时对于制造原子弹,国内可以说是一片空白。经过艰难的探所与研究,邓稼先终于找到了方向。他决定,从中子物理、流体力学、高温高压下物质性质三个方向作为研究的主攻方向。这等于是找到了原子弹喉咙的位置。
  研究人员用算盘,计算尺,手摇计算机,甚至纸笔来计算着人们难以想象的大量数字,算完的纸一扎扎、一捆捆地装在麻袋里,堆满了屋子。在1960年,他们曾经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难题。苏联专家以前曾经随口说出一个关键数值,后来经过计算得出的结果和苏联专家说的并不符合。就这样,邓稼先带领大家反复演算了九遍,演算纸都从地面堆到了房顶。最终证实苏联专家的数值是错误的。
  1961年,经过整整三年的计算,邓稼先带领的研究人员终于敲开了原子弹设计的大门,原子弹的蓝图基本成型。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的第一颗原子弹按照邓稼先他们的设计,顺利地在沙漠腹地炸响。
  1967年6月17日,中国又顺利爆炸了第一颗氢弹。
  氢弹的研制,我国只用了两年多的时间,这是个什么概念呢?原子弹制成到氢弹爆炸:美国的间隔是七年零四个月,苏联的间隔是四年,英国用了四年零七个月,法国用了八年零六个月,而中国呢,两年零八个月。
  1979年的一次核试验时,核弹直接从高空摔在地上,并没有出现蘑菇云。当时,作为理论设计总负责人的邓稼先硬是推开所有人,登上吉普车亲自去寻找碎片,查明原因。而因为这次找碎片,邓稼先受到严重的辐射。
  1980年以后,邓稼先开始衰老得特别快,1985年,最终因癌症住进了医院。即使躺在病床上,邓稼先也时刻没有忘记我国的核武器发展事业,在此期间,他和老搭档于敏等同志又做了一件事,这件事情,成了他一生中最后一个重要的里程碑。1985、1986年期间,邓稼先向中央提出并起草一份建议书,建议书指出,世界核大国的理论水平已经接近极限,并且,他们已经可以达到计算机模拟的程度,不需要进行更多的发展,因此很有可能通过限制别人试验来维持自己核大国的地位。
  邓稼先敏锐的远见,使我国在核武器发展方面继续辉煌了十年,使中国终于赶在全面禁止核试验之前达到了实验室模拟水平。
  1986年7月29日,我国一代核物理学家,两弹元勋邓稼先与世长辞。在临终时刻,邓稼先叮嘱身边的人最后的一句话是:不要让别人把我们落太远…… (有删改)
1.文章开头第一段有什么作用?试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析文章第二自然段画线句“对于这些,有一个人,很清楚却又不太明白”的含义和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多次写到邓稼先的父亲,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文章内容,探究邓稼先终成一代原子弹之父的原因。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题  简答题(10分)
小题1:简析《茶馆》中常四爷这一人物形象。(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黛玉正盘算这事,忽见宝玉一问,便笑道:我心里想着潇湘馆好。我爱那几竿竹子,隐着一道曲栏,比别处幽静些。”《红楼梦》中“潇湘馆”的名称有着怎样的内涵?(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题  
秩序不断被打破、新的心理秩序不断形成的过程。这一过程中,人的内心会焦灼痛苦, 特 别是文化人。鲁迅小说《风波》有个细节,某人进城被剪了辫子,回去后家里陷入大的 恐 慌:没有辫子怎么活啊?我非常钦佩鲁迅捕捉历史细节的能力,辛亥革命最形象化的“ 影 响”都在这个辫子上了。
⑤陕西文坛尽管是“群雄逐鹿”,但近些年很少有人拿出像《白鹿原》这样厚重斑斓 、 在海内外都产生深远影响的巨作。陈忠实深有感触地说:“作家有一桶水,才能给读者提供 一碗水。要当一个好作家,就得走进生活,这是写作的法典。一些新锐作家把写作当成 游 戏,一年出几本书,而且很畅销,这是快餐书,吃过即忘。而真正作家的书应该经得起 人 们细嚼慢咽,经得起长时间的感受回味。”
⑥回忆起自己 12 年前写《白鹿原》的情景,一切历历在目:“我躲在乡下一间小屋 中 整整四年,没有干扰,没有城里的是是非非,当地农民都很淳朴,从不问你在写什么, 这 就是一个作家最好的写作环境了。”陈忠实笑说:“当了作家反而彻底回到了农村,很多 人 都以为我失踪了,后来打听到我在写长篇,就议论猜测在写什么。我捂得严严地不说。 在 我的感觉里,写作就好比蒸馍,馍不熟时不能揭锅。”
⑦这让我想起了时下的许多艺人,作品还没有完成甚至根本没有动笔,就大张旗鼓 地 造势宣传。读者和观众翘首以待了许久,看见的往往是一个夹生的馒头。
⑧据说写《白鹿原》时,为晚上能休息好,陈先生想出的法子——沽二两酒。有一 口 没一口地喝,渐渐有了酒瘾。两年前,他来武汉的那次聚餐中,与十来人,交杯碰盏。 末
了,还能泼墨弄诗,此海量,非比一般。可惜没见他喊一段铿锵秦腔,那该是怎样的一 种 雄浑、高亢!
⑨毕竟有十多年没长篇问世了,读者不免要关心这件事。陈先生说不是他不再热爱 写
作:“写作就是世界上最令人愉悦和有幸福感的事情!就像肚子里有蛋的母鸡,你就算把它 放到草窠里它也能下蛋;当然,如果这母鸡肚子里根本就没蛋,你把它放在皇帝的牙床 上
也没有用。”“我会用心去写,写到我变成植物人,如果是那样,只要有思维,我还会写。”
⑩面对这样的作家,等待一辈子,你难道会不愿意 ?
(节选自《优秀人物散文》,有删改)
小题1:作者在文中第③段举了陶渊明的例子的用意何在 ? 请简要回答。(4 分)
小题2:请解释第⑤段中“作家有一桶水,才能给读者提供一碗水”这句话的含义。(4 分)
小题3:文中第⑦段写“时下的许多艺人”的表现,有何作用 ? 请简要分析。(4 分)
小题4:文章最后一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对陈忠实的写作,你是否愿意等待一辈子?请 简述理由。(6 分)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史字,完成1-4题。
半份儿礼物
罗伯特·巴里
  那一年我十岁,我哥哥尼克十二岁。在我们俩想来,这一年的母亲节,完全是个让我们激动不已的日子——我们要各自送给母亲一份儿礼物。
  这是我们送给她的头一份儿礼物。我们是穷人家的孩子,要买这样一份儿礼物,可就非同寻常了。好在我和尼克都很走运,出去帮人打杂儿都挣了一点儿外快。
  我和鬼克想着这件会让母亲感到出乎意料的事,越想心里越激动。我们把这事对父亲说了。他听了得意地抚摩着我们的头。
  “这可是个好主意,”他说,“它会让你们的母亲高兴得合不上嘴的。”
  从他的语气里,我们听得出他在想着什么。在他们一起生活的这些年中,父亲能够给予母亲的东西真是太少了。母亲一天到晚操劳不停,既要做饭,又要照料我们,还要在浴缸里洗我们全家人的衣服。而且对干这一切活儿都毫无怨言。她很少笑。不过,她要笑起来,那可就是不负我们盼望的赏心乐事。
  “你们打算给她送什么礼物?”父亲问。
  “我们俩将各送各的礼物。”我答道。
  “请您把这事告诉给母亲。”尼克对父亲说,“这样她就可以乐呵呵地想着它了。”
  父亲说:“这样一个了不起的想法,竟出自你这么个小脑袋瓜儿里,你可真聪明!”尼克高兴得面泛红光。随着,他把一只手放在我的肩头,说:“鲍勃也是这么想的。”
  “不,”我说,“我没有这么想过。不过,我的礼物会弥补这个不足的。”
  此后的几天里,我们和母亲都在满心高兴地玩着这个神秘的游戏。母亲干活儿时满面春风——她假装着什么也不知道,但脸上却总是挂着笑容。我们家里充满着爱的气氛。
  尼克找我商量该买些什么礼物。
  “我们谁也别对谁说自己要买什么。”尼克说。他是见我总也拿不定主意,等得实在不耐烦了。
  我经过再三考虑,最后买了一把上面镶有许多光闪闪小石子儿的梳子。这些小石子儿看上去就如同钻石一般。尼克很赞赏我的礼物,但却不愿说出他买的是什么。
  “等我选定个时间,我们再把礼物拿出来送给母亲。”他说。
  “什么时间?”我迷惑不解地问。
  “说不准,因为这跟我的礼物有关。你就别再问什么了。”
  第二天早上,母亲准备要擦洗地板。尼克对我点头示意,然后我们就跑去拿我们的礼物。我折转回来的时候,母亲正跪在地上,显得疲累不堪地擦洗着地板。她用我们穿烂了的破衣片,一点一点地把地板上的脏水擦去。这是她最讨厌干的活儿。
  紧跟着,尼克也拿着他的礼物返回来了。母亲一看到他的礼物,顿时脸色煞白。尼克的礼物是一只带有绞干器的新清洗桶和一个新拖把!“一只清洗桶!”她说着,伤心得几乎语不成句。“母亲节的礼物,竟然是一只……一只清洗桶……”尼克的眼睛里涌出了泪花。他默然无语地拿上清洗桶和拖把便向着楼下走去。
  我把梳子装进我的衣袋,也跟着他跑了去。他在哭着。我也哭了。
  我们在楼梯上碰到了父亲。因为尼克哭得说不出话来,我便向父亲说明了事情的原委。“我要把这些东西拿回去。”尼克抽抽噎噎地说。
  “不。”父亲说着,接过了他手里的清洗桶和拖把。“这是一份儿很了不起的礼物。我自己应该想到它才对哩。”
  我们又上到楼上。母亲还在厨房里擦洗着地板。
  父亲二话没说,用拖把吸干了地上的一摊水;然后又用清洗桶上附带的脚踏绞干器,轻快地把拖把绞干。
  “你没让尼克把他要说的话说出来,”他对母亲说,“尼克这份儿礼物的另一半儿,是从今天起由他来擦洗地板。是这样吗,尼克?”尼克明白了其中的道理,羞愧得满面通红。“是的,啊,是的。”他声调不高但却热切地说。
  母亲体恤地说:“让孩子干这么重的活儿是会累坏他的。”
  ①到了这个时候,我才看出了父亲有多么聪明。“啊,”他说,“用这种巧妙的绞干器和清洗桶,活儿便不会怎么重,肯定干起来要比原先轻松得多。这样你的手就可以保持干净,你的膝盖也不会被磨破了。”父亲说着,又敏捷地示范了一下那绞干器的用法。
  母亲伤感地望着尼克说:“唉,女人可真蠢啊!”她吻着尼克。尼克这才感到好受了一些。接着,父亲问我:“你的礼物是什么呢?”尼克望着我,脸色全白了。我摸着衣袋里的梳子,心里想,若把它拿出来,它会像尼克的清洗桶一样——仅仅只是一只清洗桶。就是说得再好,我的梳子也只不过是镶了几块像钻石一样闪亮的石子儿罢了。
  ②“一半儿清洗桶。”我悲苦地说。尼克以同情的目光望着我。
1.小说以“半份礼物”为题,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要求回答下面两个问题。
(1)小说中划线①处说:“到了这个时候,我才看出了父亲有多么聪明。”请问父亲的聪明体现在哪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简要阐释小说中划线②处句子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说中母亲曾经说;“唉,女人可真蠢啊!”你认为母亲蠢吗?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母亲这一人物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篇小说以朴实的语言、鲜明的形象、丰富的情感和精妙的构思而令人称道。你的看法呢?请从这四颂中任选一项,结合文本和个人体验加以探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复习《文言文阅读..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