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感 觉
冯骥才
黄昏时听音乐是一种特殊享受。那当儿,暮色浓深,屋里的一切都迷蒙模糊,没有什么具体清晰的形象映入眼帘,搅乱心脑,心灵才能让听觉牵着梦游一般地飘入音乐的境界中去。哎,你是不是也有此同感?
我这感觉既强烈又奇妙,以至我怀疑自己有点神经质。记得那次绝对是个黄昏,大概听舒曼的《梦幻曲》吧!家里只我自己,静静的空间灌满了那深沉而醉心的琴音。屋子的四角都黑了,窗前的东西变成一堆分不清的影子,只有窗玻璃上还依稀映着一点淡淡的橘色的夕照。
我的心像被这音乐洗过一样圣洁。不知是心沉浸在琴音里,还是琴音充满我的心里,一股潜流似的婉转回旋。于是我被感动起来,随之而来,便是动心的感觉渐渐加强,心里的潜流形成一个疾转的漩涡,到了感动的潮头卷起,我忽然不能自已。好像有根无形的搅棒,把沉淀心底的乱七八糟的东西全都翻腾起来。说不出是什么难忘的事或感受过的情绪,也说不出是什么滋味?甜蜜?忧伤?思念?委屈?已经落空的企盼?留不住的甜美……一下子,大滴大滴的泪珠子竟然自个儿夺眶而出,衣襟很快就湿了一片。我完全不能自制,也不想自制,因为这绝不是一种痛苦,而是一种异常的、令人颤栗的幸福的感觉。平日里,偶然给什么意外的事物触发,也会生出这样一种感觉,却总是一掠而过,从来没有凝聚起来,这样有力地撞击我的心扉。
然而我不明白,这感觉是怎样来的,是那琴音引来的?到底是哪个旋律?奇怪的是,以后,多少次,黄昏时,我设法支开家里的人,依旧在这光线晦暗、阴影重重的安寂的小屋里,独自倚门倾听这支曲子,但再也不曾出现那种忍俊不禁、苦乐交加的感觉了。琴音像一阵微弱的风,难得再在我心中吹起浪头。怎么回事?
感觉是找不到的,只有它来找你。
两年后,我早已忘掉寻觅这感觉的念头,却意外碰到了它。
那是个深秋时节,刚刚下过一场蒙蒙小雨,天色将暮,人在户外,脸颊和双手都感到微微凉意。我才办完一件事回家,走在一条沿河的小道上。小河在左边,蜿蜒又清亮,缓斜的泥坡三三五五坐着一些垂柳;右边是一面石砌的高墙,不知当年是哪家豪门显贵的宅院。这石墙很长,向前延长很远。院内一些老杨树把它巨大的伞状的树冠伸出来。树上的叶子正在脱落,地上积了厚厚一层,枝上的不多。虽然无风,不时有一片巴掌大的褐色叶子,自个儿脱开枝头,从半空中打着各式各样的旋儿忽悠悠落下来,落在地上的叶子中间,立时混在一起,分不开来。大树也就立刻显得轻松一些似的。我踏着这落叶走,忽然发现一片叶子,异常显眼,它比一般叶子稍小,崭新油亮,分明是一片新叶,可惜它生不逢时,没有长足,没有胀满它每一个生命的细胞,散尽汁液与幽香,就早早随同老叶一同飘落。可是,大自然已经不可逆转地到了落叶时节,谁又管它这一片无足轻重的叶子呢!我看见这涂了一层蜡似的翠绿的叶面上注着几滴晶亮的水珠,兴许是刚才的雨滴,却正像它无以言传的伤心的泪。它多么热爱这树上的生活——风里的喧哗,雨里的喧闹,阳光里闪动的光华,它多么渴望在这树上多多留连一刻。生活,尽管给生命许许多多折磨、苦涩、烦恼、欺骗和不幸,谁愿意丢弃它?甚至依旧甘心把一切奉献给它。生活,你拿什么偿还一切生命对你的奉献?永远是希望吗?
我怜惜地拾起这片绿叶,抬眼一望,蓦然发现高高的、被雨淋湿发暗的墙头上,趴着一只雪白的猫,呆呆瞧着我;杨树深处,有两扇玻璃窗反映着雨后如洗的蓝天,好像躲在暗处的一双美丽的眼睛……突然,就是这突然的一下,我被莫名地感动起来。那次听音乐时所产生的异样的感觉,又一次涌入我的心中,在我心里翻江倒海地搅动起来,视觉又一次被止不住的大股热泪遮挡住了。我站在满地褐黄斑驳的落叶中间,贪婪地享受这又甜又苦的情感,并让这情感尽情宣泄和延长,多留它一些时候。谁知它只是这一小阵子,转眼竟然雾一般渐渐消散。好似一下子都拥聚与凝结起来的事物,又一下子分散开来,抓都抓不着。咦,这是怎么回事?
我手里拈着这片闪光而早落的叶子,痴呆呆地站着。(选自《读者》) ?
1.下面是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黄昏时听音乐的感觉既强烈又奇妙,以至怀疑自己有点神经质。这里,作者越是怀疑自己的神经质,就越说明那舒曼的《梦幻曲》给人带来的深沉、醉心与幸福。 ?
B.听完了音乐,“我”的心像被这音乐洗过一样圣洁。这句话更多的是要表达音乐的功能:它能使人除去烦恼,丢掉忧愁,让人深思,使人向善。 ?
C.“我怜惜地拾起这片绿叶”,我们可以这样理解,透过这句话的表象可以看到:作者具有善良的心,同情社会生活中的弱势群体,对他们的遭遇感到不平。 ?
D.第一次美妙感觉的产生是家里只有“我”自己,第二次美妙感觉的产生是在野外,没有繁华的忙碌和人声的喧闹,这说明,一个人如果想获得一种震颤心灵的感觉,和其他人一起听音乐或是一起感受自然是很困难的。 ?
E.文章记叙了两次获得奇妙感觉的经过,并对此进行了议论,有些议论非常深刻:生活,你拿什么偿还一切生命对你的奉献?永远是希望吗?但此文的主旨就是:感觉是找不到的,只有它来找你。
2.黄昏听音乐是一种特殊的享受:心灵能让听觉牵着梦游一般地飘入音乐的境界中去。这“音乐的境界”如何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生活,尽管给生命许许多多折磨、苦涩、烦恼、欺骗和不幸,但谁都不愿丢弃它。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从作者获得的两次感觉来看,产生一种感觉需要的条件至少有两点。请结合文本加以探究。?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CD ?
2.“音乐的境界”指:听音乐所产生的一种情绪,可以是忧伤、苦难,也可以是思念、幸福。 ?
3.生活中的折磨、枯涩、烦恼、欺骗和不幸是一种自然现象,一个人因生活中的某一不幸就厌弃生活,那这个人是不懂得生活的真正意义。厌弃生活就是轻视生命。(意思对即可) ?
4.①需要一个外部的环境,这个环境必须有利于感觉的产生,比如音乐、高山、蓝天白云、花鸟虫鱼等;
②这个人要善于想象和联想,自己应该经历过一些感受很深的事。(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马科瓦尔多逛超级市场
一到傍晚六点,整个城市就成了消费者的天下。灯火通明的玻璃窗里,五光十色的商品展现在消费者面前:一串串粉红色香肠挂在那里;摆成塔型的瓷盘顶到了天花板;一匹匹衣料抽出一角,拼凑组合,像孔雀开屏。消费大军涌进市场,望不到头的一字长蛇阵在所有的人行道上和门廊下蠕动,穿过玻璃大门,延伸到商店里,围在货架旁。人们的手臂你抬我放,我推你碰……
你看!那一团团五颜六色的绒团像陀螺似的在转,一页页花纸像长了翅膀在飞,花纸把人们买到的商品包成小包,小包外又有中包,中包外还有大包,每包又用那五颜六色的绳子捆起来,结上蝶式花结,那又是多么漂亮。大包、中包、小包、小小包,一齐涌到付款台前停了下来,一只只手指又在这一个个小包里搜寻,寻找零钱。
在这样一个傍晚,马科瓦尔多带着一家人出来散步。这散步只不过是看看别人花钱买东西。他们没有钱,但是“迟早总会有那么一点点落入我的钱包”。看看别人花钱也不错,特别是在超级市场。
超级市场的货物是自拿自取的。门口停放着铁丝编的小货车,马科瓦尔多进去时推了一个这样的小车,他的妻子、四个小孩子也都各自推了一个。一家人一人推一辆小货车鱼贯而行,在那些摆得像山一样的食品架之间漫步。他们指指香肠,摸摸奶酪,念叨着它们的名字,像是在人群中辨认老朋友或者熟人的面孔。
“爸爸,我们可以拿这个吗?”孩子们几乎每分钟都提出这样的问题。
“不行,不能动,禁止抚摸。”马科瓦尔多回答说,他时刻都记着,转这一圈之后,最后等着他的将是算总帐的收款员。
“怎么那边那位太太拿了?”孩子们纠缠着不放,他们看到那些优雅的太太们在选购。
总之,如果你的车是空的,而别人的车是满的……突然,货架夹成的过道结束了,前边是一片没有一个人的空场,空场对面是付款台和出口。
这时,他发自内心的第一个想法是,推着他的像坦克一样的货车低头猛跑过去,在女店员还没有来得及按警铃之前推着他的这车货跑出超级市场。但是,就在这时,从临近的另一个过道口出现了一辆比他的车装得还要满的货车,推车的不是别人,正是他的妻子多米娣拉。从另一边又出现了第三辆货车,菲利佩托正用尽他浑身的力气推着前进。从每个通道都走出马科瓦尔多的一个孩子,每个人都推着满载货物的车,他们发现,把他们的货品集中到一起,简直就是这个超级市场的所有货物的样品。
“爸爸,这回我们可富了吧?”米凯利诺问,“够我们吃一年了吧?”
“向后转!快!躲开付款台!”马科瓦尔多边喊边来了个向后转,推着他的货车藏到了货架间;他又赶紧后退了两步,像是躲开敌人的枪口。身后发出一阵轰响,他转过身,看见全家人个个推着自己的货车,组成一列小小的火车,紧跟着他奔跑过来。
“一算总账得要我们上百万!”
就在这时,喇叭广播说:“顾客请注意,再过一刻钟,市场将停止营业,请赶紧到付款台付款!”
现在是把车子的货物放还原处的时刻了:要么现在还,要么永不再还。
货架柜台前一片熙熙攘攘。马科瓦尔多、多米娣拉和他们的孩子们利用了这阵混乱,把货物放回货架,或者趁机塞进别人的货车。捕蝇纸放到了火腿架上,卷心菜放到了点心架上,真是牛头不对马嘴。
不用说,把这些连尝都不曾尝一口的东西放下,实在令人痛心,催人泪下。然而,在他们把一桶酱放回货架时,又拿起来一串香蕉,放下一把塑料扫帚,又拿起一只红烧鸡。就这样,他们的货车越卸反而越满满当当了。
一家人带着他们的战利品,沿着循环电梯,上上下下来回转,每一层都遇上女收款员把守出口,她们面前的计算机正对着他们,噼啪作响,像一挺挺机关枪。马科瓦尔多一家人转啊转啊,那情势越来越像是笼中的野兽……
突然,一个地方,墙上的花格纸被揭掉了,旁边放着铲子、木匠工具等。一家建筑公司正为扩大这个超级市场进行施工。看得出来,工人们下班了。马科瓦尔多推着他的货物从墙上的这个洞里钻了出去。
外边一片漆黑,他试探着向前走。一家人推着车紧紧跟在他身后。
原来他们走到一个施工脚手架上,有七层楼高。在他们脚下,城市展现出一片灯光。在他们的头顶,天空布满星斗,脚手架在他们那些危险地堆满货物的推车重压下摇摆起来。米凯利诺惊呼一声:“我怕!”
黑暗中,一个黑影移动过来。一张大嘴一边从钢铁的脖颈上伸过来,一边大张开来,原来是一个大吊车。吊车到了他们所在的高度停下,铲斗的下颚正好对着脚手架。马科瓦尔多把车一倾,把货物倒进了铁铲斗,一步跨了过去。多米娣拉也照样行事;孩子们也模仿他们的父母。
吊车的铲斗合上了,把从超级市场挑来的所有货物全吞了进去,吱嘎作响地沿着它的钢铁脖颈缩了回去;然后向远处移去。
小题1:小说开头两个自然段大篇幅的场景描写有什么作用?(4分)
小题2:小说主人公是怎样一个人?(4分)
小题3:理解划线句子的含义。(4分)
(1)他又赶紧后退了两步,像是躲开敌人的枪口。
(2)要么现在还,要么永不再还。
小题4:请结合文本,从手法和内容两个角度谈谈你对小说结尾的解读。(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1)运用了夸张、比喻等手法,从色彩、形状、声音等不同角度描绘出商品之丰富、顾客购物热情之高;(2)渲染了一种嘈杂、热闹又有些混乱的气氛;(3)交代了人物活动的场所:(4)暗示出贫富悬殊的社会环境;(5)为下文马科瓦尔多一家“疯狂购物”做了铺垫。(一点1分,答出任意四点得四分。意思对即可)
小题2:他是一个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小老百姓,收入微薄,有一大家的人口,度日艰难;他散步,看别人购物,有着对生活的热望;但是他只能在现实面前无奈的苦苦挣扎;最后决定冒险表现他对现实社会的叛逆反抗。(意思对即可)
小题3:(1)把收银台比作敌人的枪口,表现出无钱购物的“危险”。(或他们购物的欲望与残酷现实的矛盾。)
(2)以一种决绝的口气写出普通、简单的生活欲望将使他冒险。
小题4:手法(3分):卡尔维诺用虚幻、夸张的手法,让一只莫名其妙而又神奇的大吊车接走了无路可走的马科瓦多一家及货物,这一笔极富浪漫主义的色彩。用幻想的笔调来对付那些“沉重”,让小说获得自由翱翔的方向,带给人更多美好想象的空间。
内容(3分):第一种观点,“大团圆”的美好结局体现了作者良好的愿望;另一方面显示出,马科瓦尔多一家无法用自己的力量救助自己,只能仰仗“神”的突然眷顾。幻想毕竟是幻想。写出现实的金钱物质世界的强大及小人物的可怜。小说有深刻的批判社会现实的意义。
第二种观点,这篇小说具有尖锐而深刻的批判现实社会的意义,它反映出比较深刻的社会矛盾——物质的极大丰富与贫富悬殊一一被一个“荒诞”的、现实生活中绝对不会有的结尾冲淡了,幻想有时会麻痹人的精神。而且这个结尾回避了主人公尴尬以至艰难处境的描写。所以小说的批判力量因而被大大削弱了。
(意思对,言之成理即可。)
本题解析:
小题1:小说的场景描写的作用有:奠定感情基调、营造氛围意境、推动情节发展、暗示人物性格、象征哲理感情、交代社会背景等。结合这两段文字,从描写运用的修辞手法、渲染气氛、代人物活动背景、暗示社会环境、为下文做铺垫等几个角度分析。
小题2:一般的解法,通过人物的描写(语言、行动、心理、肖像、细节)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然后根据题目要求作答。根据要求组织语言表达:XXX是一个……的人物形象。作为什么人,他怎么样,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思想品质)。一般可从四方面揣摩:第一,重视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因为它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第二,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心理描写揭示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第三,小说里的人物都是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活动的,所以分析人物就应把他们放在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去理解。第四,注意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
具体到本题,先概括出他是一个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小老百姓,然后再结合文本具体分条分析,收入、人口、看别人购物、苦苦挣扎、决定冒险等。
小题3:(1)写出修辞手法,把比喻的含义用平实的语言写出来;(2) 要么把货物放还原处,要么把货物偷走,生活欲望将可能使他冒险。言之成理即可。
小题4:作者用了虚幻、夸张的浪漫主义手法,带给人更多的想象空间。“大团圆”的美好结局体现了作者良好的愿望,或者说,结尾回避了主人公尴尬以至艰难处境的描写,不符合生活逻辑,但都对社会现实进行了批判。言之成理即可。注意结合文本谈观点。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警察和赞美诗》节选,完成后面各题。(6分)
最后,苏比来到了通往东区的一条街上,这儿的灯光暗淡,嘈杂声也若有若无。他顺着街道向麦迪逊广场走去,即使他的家仅仅是公园里的一条长凳,但回家的本能还是把他带到了那儿。?
可是,在一个异常幽静的转角处,苏比停住了。这儿有一座古老的教堂,样子古雅,显得零乱,是带山墙的建筑。柔和的灯光透过淡紫色的玻璃窗映射出来,毫无疑问,是风琴师在练熟星期天的赞美诗。悦耳的乐声飘进苏比的耳朵,吸引了他,把他粘在了螺旋形的铁栏杆上。?
月亮挂在高高的夜空,光辉、静穆;行人和车辆寥寥无几;屋檐下的燕雀在睡梦中几声啁啾——这会儿有如乡村中教堂墓地的气氛。风琴师弹奏的赞美诗拨动了伏在铁栏杆上的苏比的心弦,因为当他生活中拥有母爱、玫瑰、抱负、朋友以及纯洁无邪的思想和洁白的衣领时,他是非常熟悉赞美诗的。?
?苏比的敏感心情同老教堂的潜移默化交融在一起,使他的灵魂猛然间出现了奇妙的变化。他立刻惊恐地醒悟到自己已经坠入了深渊,堕落的岁月,可耻的欲念,悲观失望,才穷智竭,动机卑鄙——这一切构成了他的全部生活。?
顷刻间,这种新的思想境界令他激动万分。一股迅急而强烈的冲动鼓舞着他去迎战坎坷的人生。他要把自己拖出泥淖,他要征服那一度驾驭自己的恶魔。时间尚不晚,他还算年轻,他要再现当年的雄心壮志,并坚定不移地去实现它。管风琴的庄重而甜美音调已经在他的内心深处引起了一场革命。明天,他要去繁华的商业区找事干。有个皮货进口商一度让他当司机,明天找到他,接下这份差事。他愿意做个煊赫一时的人物。他要……?
苏比感到有只手按在他的胳膊上。他霍地扭过头来,只见一位警察的宽脸盘。?
“你在这儿干什么呀?”警察问道。?
“没干什么,”苏比说。?
“那就跟我来,”警察说。?
第二天早晨,警察局法庭的法官宣判道:“布莱克韦尔岛,三个月。”?
小题1:这段文字中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2分)
答:?。
小题2:当苏比决心重新做人时,按常理应该有一个好的结局,然而作品却安排苏比被判入狱。这样的结局便是欧亨·利式的结尾,谈谈你对这种结尾的认识。(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小题1:为人物内心服务,突出苏比灵魂净化的过程。
小题2:震撼人心。反映社会冷酷现实,具有真实感。 悲剧的审美效应。 情节大起大落,曲折,意料之中,意料之外。 世称欧.亨利结局。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父亲的家国
鲍鹏山
2004年暑假,我回老家看望父亲。父亲骨瘦如柴,双目视力几乎完全丧失,两耳的听力也微乎其微。在精力好的时候,他给我们说起他年轻时候的孤危和艰难。鲍姓在当地是小姓,我的祖父没有兄弟,单门独户又忠厚朴拙,我父亲也只有弟兄二人,叔叔老实可欺。我父亲的娘舅那边倒是人丁兴旺,却又人缘极差,乡誉极低,不仅不是可资利用的人际资源,反而要时时注意撇清干系,从而也无从依靠。说着说着,父亲就给我们背了一首诗:
人情相见不如初,多少英雄守困途。
锦上添花到处有,雪中送炭世间无。
时来易借金千两,运去难赊酒半壶。
识破人情全是假,还须自己着功夫。
背完此诗,父亲还顺带跟我们说起他的一位朋友。说起我父亲的这位“朋友”,我们倒都认识,是镇上人。那时的镇上人,吃商品粮的,和我们相比,几乎是两重天。在我的记忆中,他们好像没有什么来往,也从来没有见过他们有什么杯酒之欢。到了后来,竞至于不来往了。原来,有一年,我父亲的这位朋友病了,父亲要去看望,可是家里实在太穷,什么也拿不出来,踌躇多日,只好硬着头皮,几乎空手去了。心想,朋友一定会理解。但没想到,朋友一见父亲几乎空着手,当时就拉下了脸。我父亲觉得大受伤害,也对“朋友”等等,心灰意冷。
父亲一生性情刚烈慷慨,仗义重谊,这次,他给我们背这首诗,带着满腹伤感,几乎唏嘘。我心里极感震动,那种人生的寒凉,一下子就包围了我。我问父亲,这是谁的诗?父亲说,他也不知道,是他年轻时,到一户人家,人家的中堂上,就写着这首诗,因为说中心中隐痛,触动心中感慨,一下子就记住了。
过了几日,我和大哥坐在父亲病床边,父亲和我们聊,那天他的情绪很好,他说有一首诗,是邵康节先生的,很好,就又背给我们听:
每日清晨一炷香,谢天谢地谢三光。
惟求处处田禾熟,但愿人人寿命长。
国有忠臣扶社稷,家无逆子恼爷娘。
四方平定干戈息,我纵贫时也不妨。
我父亲少时读私塾,读《语》《盂》,读《千家诗》,几年的私塾教育,使他终生都像一个读书人,有着读书人的情怀气质,常常民胞物与,感怀万端;有着读书人的思维方式,时时礼义廉耻,仁义道德;还有着天下家国的眼光,总是忠臣孝子,修身齐家。我后来到了城市,在城市里见到不少我父亲个辈分的人,他们大多认识字,能读报,还有各自的技术或专业,见识也广,但是却毫无父亲的那种读书人的气质。这促使我思考什么才是真正的教育,什么才是真正的文化,什么才是真正的素质。
但是啊,深受私塾熏陶的父亲后来却终生在农村,做一个地道的农民,身边几乎没有一个人能理解他的情怀和感慨。他是何等的孤独啊。这种孤独,是那样的深,却又那样的长一一长到他自己的一生。
他后来砸锅卖铁,也要让我们念书,在没有高考的时代,在社会禁锢阶层流动的时代,这样的读书完全没有什么目的。他大概是太寂寞了吧,希望通过自己的培养,让我们能听懂他的心声?
我在父亲给我背的两首诗中,感受到了他对这个世界的失望和伤感,也感受到了他对家国的真诚祈祷。
不久,我的父亲就去世了。在那样偏僻的乡下,在那样一个完全无人注意的角落,我的农民父亲,对人生有着那样苍凉的感受,还有着那样深重的对家国的关怀。这令人难以置信,这是一个文化的奇迹,也是一个人的奇迹。
父亲曾经对我有很多的期望,但是,他最后对我的交代,就仅仅是希望我花钱不要太大手大脚,“你负担重啊。”这是他对我说的最后的话。
我知道我不能让父亲对我完全满意。但我会一直秉持良心写作和教书,因为,我生活在父亲的家国,我会像我父亲一样,为天下家国祈祷。
(摘自《经典美文》)
小题1:理解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4分)
(1)这种孤独,是那样的深,却又那样的长——长到他自己的一生。
(2)这是一个文化的奇迹,也是一个人的奇迹。
小题2:“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6分)
小题3:文中两次引述“父亲”背诵的诗歌,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其作用。(6分)
小题4:“父亲”对“我”说的最后的话:“你负担重啊。”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对“父亲”这句话的理解。(8分)
参考答案:
小题1:
(1)父亲空有天下家国情怀,却不被周围人理解,(1分)这种孤独和感伤伴随着历经沧桑的父亲,他那寂寞、失望的一生是多么漫长。(1分)
(2)父亲生活在偏僻的乡村、无人注意的角落,却拥有对人生的苍凉感受和对国家深厚的关怀。(1分)这种天下意识是一种令人赞叹的文化现象,拥有这种感慨和情怀的父亲是一个值得赞叹的人物。(1分)
小题2:①父亲是一个农民,却有着读书人情怀和气质。②对人情冷暖、世态炎凉有着深刻感受和认识。③刚烈慷慨,仗义重谊。④具有深厚的家国情怀、天下意识。(每条2分,答任意三点得满分;答“孤独,苍凉,胸怀宽广、深沉”可酌情给分)
小题3:从内容的角度看:引述两首诗,丰富了文章的思想性和文化底蕴,使文章充满了人文性。(2分)从表现人物的角度看:第一首诗,表现父亲对人情世故、朋友交往的深切体悟,对世态炎凉的深沉的感慨,对世界的失望和伤感,突出其人生的苍凉;(2分)第二首诗,表现父亲的天下意识,家国情怀,突出其思想的深沉——二者形成对比,表现了平凡、孤危、艰难的父亲,却有着宽广、仁爱、忠义的胸怀,创造了文化的奇迹。(2分)
小题4:
答案要点:
这句话表达了父亲临终时对我的期望以及对家国的忧心。(2分)
经济负担重,希望我花钱不要大手大脚。(2分)
做人负担重,希望我要不断砥砺自己的品格和修养(2分)
家国负担重,期待我要有家国的担当。(2分)
本题解析:
小题1:这是一道揣摩语意题,此类题目一般要抓住句中的关键词语,然后结合上下文的语境,运用“同义互解”的方法,组织出答案。
小题2:分析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需要学生从文中人物的言行入手,分析言行后的性格特征和心理因素。
小题3:回答这个问题,需要从结构和内容两个方面入手。内容方面,交待背景和渲染氛围。结构方面,为下文作铺垫。。
小题4:此类题目的答题思路一般是观点加分析。要结合对文章的理解,做到言之成理,有理有据。
本题难度:一般
5、单选题 下列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彝陵之战是《三国演义》中最为重要的三个战役。官渡之战曹操大败袁绍,后平定北方;赤壁之战孙刘联合大败曹操,三足鼎立;而彝陵之战陆逊火烧连营,大破蜀军,蜀汉从此走向衰败。
B.《边城》中,天保性格内向,不爱说话,爱上翠翠后托人去提亲;傩送豪放豁达,聪明而多情,爱上翠翠后,主动向爷爷表明心迹。
C.周朴园是一个既有地主阶级某些特点,又有资产阶级某些特点的封建性很强的资产阶级人物。他对侍萍的感情是复杂的,他确曾“爱”过侍萍,侍萍被赶走后他对侍萍的怀念是真实的。
D.在《哈姆雷特》中,莎士比亚把喜剧因素和悲剧因素结合在一起,如在奥菲利亚落水而亡的悲惨场面后,紧接着掘坟墓者插科打诨的场面。这种崇高和卑下、可怕和可笑的奇妙混合,创造了奇特的悲剧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