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省级导航 | |
|
|
|
高中语文知识点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预测(2017年最新版)(八)
A.与藏族等民族保持友好关系,以便同西北少数民族政权抗衡。 B.以茶易马,可以满足国家连年战争中对马匹的迫切需要。 C.汉藏之间的贸易往来,有利于维护宋朝西南边境的安全。 D.藏族非常喜欢饮茶,以马易茶可以满足他们对茶叶的需求。 |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D
小题3:C
本题解析:
小题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基本方法有:1.对概念的理解要以准确判断概念的本质属性为基础。2.对词语比喻含义的理解与确认要从分析喻体与本体的相似性入手,寻找比喻的本体是正确解题的关键。3.对词语的引申义、临时义、隐含义、概括义的理解。4.代词指代意的确定必须紧扣上下文的内容,要注意指代内容有近距离指代,也有远距离指代。对有些指代性词语还应特别注意其前后指代是否一致,范围是否统一等。有时指代内容没有现成词语可供使用,需要对文章进行分析、归纳与综合。5.对词语的理解还需要了解一些语法知识,如构词法、词语或短语的结构特点等。结合原文,依据第一段末句“‘茶马互市’除了为朝廷提供一笔巨额茶利收入补充军费之需外,更重要的是,既满足了国家对战马的需要,又维护了宋朝西南边境的安全。”可知B项错误。
小题2:D项错误,结合原文第一段““茶马互市”是我国历史上汉藏民族间一种传统的贸易形式,”“宋朝统治者为什么如此重视“茶马互市”呢?当时契丹、西夏和女真等少数民族的崛起对两宋政权造成严重威胁,迫使朝廷同西南地区少数民族保持友好关系,以便集中力量与西北少数民族政权抗衡。在这种情况下,‘茶马互市’除了为朝廷提供一笔巨额茶利收入补充军费之需外,更重要的是,既满足了国家对战马的需要,又维护了宋朝西南边境的安全。”而不是D项中“藏族非常喜欢饮茶,以马易茶可以满足他们对茶叶的需求”的表述。
小题3:C项错误,结合原文第四段“藏族对茶叶的需求有增无减,对其他产品如丝绸、布料、铁器等的需求也开始增加,而内地对藏区马匹的需求虽然减少,却对藏区皮革、黄金,以及虫草、贝母等珍贵药材的需求大幅增加。”而不是“历史上,藏族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不需要外界供给除茶叶以外的东西”。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下面问题。
秋天的心
林清玄
我喜欢《唐子西语录》中的两句诗:山僧不解数甲子,一叶落知天下秋。这是说山上的和尚不知道如何计算甲子日历,只知道观察自然,看到一片树叶落下就知道天下都已是秋天了。从前读贾岛的诗,有“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之句,对秋天萧瑟的景象颇有感触,但说到气派悠闲,就不如“一叶落知天下秋”了。
现代都市人正好相反,可以说是“落叶满天不知秋,世人只会数甲子”。对现代人而言,时间观念只剩下日历,有时日历也可有可无,而只剩下钟表了,谁会去管是什么日子呢?三百多年前,当汉人到台湾来垦植的时候,发现台湾的平埔族山胞非但没有日历,甚至没有年岁,不能分辨四时,而是以山上的刺桐花开来计年,过着逍遥自在的生活。初到的汉人想当然的感慨其“文化”落后,逐渐同化了平埔族。到今天,平埔族已快要成为历史名词了,他们有了年岁,知道了四时,可是他们的后裔有很多已经不知道什么是刺桐花了。
对岁月的感知变化由立体到平面可以如此迅速,怎不令人兴叹??以现代人为例,在农业社会还知道天气、岁时、植物、种作等变化是和人密切相关的,但是,商业形态改变了我们,春天是朝九晚五,冬天也是朝九晚五,晴天和雨天已经没有任何差别了。这虽使人离开了“看天吃饭”的阴影,却也多少让人失去了感时忧国的情怀和胸怀天下的襟抱。
记得住在乡下的时候,大厅墙壁上总挂着一册农民历,大人要办事,大至播种耕耘、搬家嫁娶,小至安床沐浴、立券交易都会去看农民历,因此,到了年尾,一本农民历差不多都翻烂了。这使我从小对农民历就有一种特别亲切的感情,一直到现在,我还保持着看农民历的习惯,觉得读农民历是快乐的事。就看秋天吧,从立秋、处暑、白露到秋分、寒露、霜降,都是美极了,那清晨田野中白色的露珠,黄昏林园里泛黄的落叶,不都是在说秋天吗?所以,虽然时光不再,我们也不应该失去农民那种在自然中安身立命的心情。
城市不是没有秋天,如果我们静下心来就会知道,本来从东南方吹来的风,现在转到北方了;早晚气候的寒凉,就如同北地里的霜降;早晨的旭日与黄昏的彩霞,都与夏天时大有不同了。变化最大的是天空和云彩,在夏日明亮的天空,渐渐地加深蓝色的调子,云更高、更白,飘动的时候仿佛带着轻微的风。每天我走到阳台抬头看天空,知道这是真正的秋天,是童年田园记忆中的那个秋天,是平埔族刺桐花开的那个秋天,也是唐朝山僧在山上见到落叶的那个秋天。
若能感知天下,能与落叶飞花同呼吸,能保有在自然中谦卑的心情,就是住在最热闹的城市,秋天也不会远去,如果眼里只有手表、金钱、工作,即使在路上被落叶击中,也见不到秋天的美。
秋天的美多少带点萧瑟之意,就像宋人吴文英写的词“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一般人认为秋天的心情会有些愁恼肃杀。其实,秋天是禾熟的季节,何尝没有清朗圆满的启示呢?
我也喜欢韦应物的一首描写秋天的诗:
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
在这风云滔滔的人世,在秋天如此美丽清明的季节,要在空山的落叶中寻找朋友的足迹是多么困难!而在红砖道上,淹没在人潮车流之中,要找自己的足迹,更是艰辛呀!
1.本文在开篇和结尾两处都各引用了诗句,请分别分析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理解下面两句话的含意。
(1)他们有了年岁,知道了四时,可是他们的后裔有很多已经不知道什么是刺桐花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春天是朝九晚五,冬天也是朝九晚五,晴天和雨天已经没有任何差别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的题目为“秋天的心”,请结合文本回答:作者所谓的“秋天的心”是怎样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最后说“而在红砖道上,淹没在人潮车流之中,要找自己的足迹,更是艰辛呀”,你认为作者说得有道理吗?请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开篇引用《唐子西语录》中的两句诗,表明通过观察自然,可以知道秋天是否已到来,从而引出话题。
(2)结尾引用韦应物的诗,既是对上文写叶落知秋的照应,也为后文作者抒发寻找自己的足迹更是艰辛的感慨作铺垫。?
2.(1)汉族逐渐同化了平埔族,使他们有了“文化”,却使他们远离了自然,平埔族后裔已经失去了感知自然、逍遥自在的心。?
(2)在商业社会中,人们已习惯了春夏秋冬一成不变的生活方式,失去了感时忧国的情怀和胸怀天下的襟抱。
3.“秋天的心”体现在:感知自然之心;感时忧国的情怀和胸怀天下的襟抱;在自然中安身立命的心情;谦卑的心情;感受清朗圆满的情怀。(主观题意对即可)
4.这句话是十分有道理的。随着文化和商业的不断发展,人们逐渐失去了感知自然的情怀,进而失去了悠闲、谦卑、清明美丽的心灵。忙忙碌碌的生活让人们渐渐地脱离自然,而在忙碌的过程中很少有人会静下心来审视自己。这样,人们会逐渐失去自我,被社会同化。(认为这句话没有道理也可,只要理由充分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小题。
萝卜花
丁立梅
(1)萝卜花是一个女人雕的,用料是萝卜,她把它雕成一朵朵月季花的模样。花盛开,很喜人。
(2)女人在小城的一条小巷子里摆地摊儿,卖小炒。一小罐煤气,一张简单的操作平台,木板做的,用来放锅碗盘碟,她的摊子就摆开了。她卖的小炒只三样:土豆丝炒牛肉,土豆丝炒鸡蛋,土豆丝炒猪肉。
(3)女人30岁左右,瘦,皮肤白皙,长头发用发卡别在脑后。惹眼的是她的衣着,整天沾着油锅的,应该很油腻才是,却不。她的衣服极干净,外面罩着白围裙。衣领那儿,露出里面的一点红,是红毛衣,或红围巾。她过一会儿,就换一下围裙,换一下袖套,以保持整体衣着的干净。很让人惊奇且喜欢的是,她每卖一份小炒,就在装给你的方便盒里放上一朵雕刻的萝卜花。这样装在盒子里的,才好看。她说。
(4)不知是因为女人的干净,还是她的萝卜花,一到吃饭时间,女人的摊子前,总围满人。五块钱一份的小炒,大家多很耐心地等待着。女人不停地翻铲,而后装在方便盒里,而后放上一朵萝卜花。整个过程,充满美感。于是,一朵一朵素雅的萝卜花,就开到了人的饭桌上。
(5)我也去买女人的小炒。去的次数多了,渐渐知道她的故事。
(6)女人原先有个很殷实的家。男人是搞建筑的,很有些钱。但不幸的是,在一次建筑中,男人从尚未完工的高楼上摔下来,被送进医院,医院当场就下了病危通知书。女人几乎倾尽所有,抢救男人,才捡回半条命——男人瘫痪了。
(7)生活的优裕不再。年幼的孩子,瘫痪的男人,女人得一肩扛一个。她考虑了许久,决心摆摊儿卖小炒。有人劝她,街上那么多家饭店,你卖小炒能卖得出去吗?女人想,也是。总得弄点和别人不一样的东西吧?于是她想到了雕刻萝卜花。当她静静地坐在桌旁雕画时,她突然被自己手上的美镇住了,一根再普通不过的胡萝卜,在眨眼之间,竟能开出一小朵一小朵的花来。女人的心,一下子充满期望和向往。
(8)就这样,女人的小炒摊子,摆开了,并且很快成为小城的一道风景。下班了赶不上做菜的人,都会相互招呼一声,去买一份萝卜花吧。就都晃到女人的摊儿前来了。
(9)一次,我开玩笑地问女人,攒了多少钱了?女人笑而不答。一小朵一小朵的萝卜花,很认真地开在她的手边。
(10)不多久,女人竟出人意料地盘下了一家酒店,用她积攒的钱。她负责配菜,她把瘫痪的男人,接到店里管账。女人依然衣着干净,在所有的菜肴里,依然喜欢放上一朵她雕刻的萝卜花。菜不但是吃的,也是用来看的呢。她说,眼睛亮着。一旁的男人,气色也好,没有颓废的样子。
(11)女人的酒店,慢慢地出了名。提起萝卜花,大家都知道。
(12)生活,也许避免不了苦难,却从不会拒绝一朵萝卜花的盛开。
小题1:文中的女人是一个怎样的形象?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4分)
小题2:文章第三段浓墨重彩地描写女人的衣着打扮,试分析其作用。(5分)
小题3:作者以“萝卜花”为题有何用意?(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女人是一个勤劳、智慧、坚强的妻子形象。(1分)勤劳:先在小巷子摆摊,后来攒钱盘下酒店,把丈夫照顾得很好,酒店打理得井井有条。(1分)智慧:雕刻出美丽的萝卜花,使之成为经营的特色。(1分)坚强:面对家庭的不幸,坚强面对,默默奋斗,改变生活现状。(1分)
小题1:①女人的穿着打扮,给人洁净的印象,“衣服极干净,外面罩着白围裙”,并且不断更换围裙何袖套;有亮色,美丽的,“衣服那儿露出里面的一点红”,说明女人是一个热爱生活,懂得在平凡生活中创造美的人。(3分,概括2分,分析1分)②为下文写女人在困境中挑起家中重担、坚强面对现实做铺垫。(2分,为下文做铺垫1分,具体化1分)
小题1:①萝卜花是小说线索。贯穿全文,也开在了读者心中,使小说呈现淡雅、诗意的审美境界。②萝卜花烘托了女人美丽的形象。是女人美好精神的化身,体现了女人挑起生活重担的勇气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③萝卜花暗示了小说主题。生活是避免不了苦难,唯有抗争与追求,才能战胜苦难,迎来幸福。
本题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女人的形象先通过其穿着打扮勾勒,再通过她在盘中放置萝卜花及她的故事展开,塑造出这个坚强、智慧、热爱生活的形象。
小题1:要正确作答此题,首先要找出文章第三段描写女人的穿着打扮的句子,比如“她的衣服极干净,外面罩着白围裙”“衣领那儿,露出里面的一点红”,这样的句子写出了女人的性格特点。详细描写女人的穿着,自然为后文写女人的故事展现其精神品质作铺垫。
小题1:萝卜花贯穿全文,也和女人的形象紧密联系在一起。在文章的主题方面,关键要抓住“生活,也许避免不了苦难,却从来不会拒绝一朵萝卜花的盛开”这句话。每点2分,其中概括作用1分,具体分析1分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文后问题(18分)
扛着铁锹进城
刘亮程
对一个农民来说,城市就像一块未曾开垦的荒地一样充满诱惑力。
几年前,我正是怀着开垦一片新生活的美好愿望来到城市。我在一家报社打工。我发现编报跟种地没啥区别。似乎我几十年的种地生涯就是为以后编报而做的练习。我不像有些新编辑,拿着报社的版样纸做练习,画坏一张又一张。我早在土地上练过了。我把报纸当成一块土地去经营时很快便有一种重操老本行的熟练和顺手顺心。而且,感到自己又成了一个农民。面对报纸就像面对一块耕种多年的土地,首先想好要种些啥,尔后在版面上打几道埂子。根据“行情”和不同读者的口味插花地,一小块一小块种上不同的东西。像锄草一样除掉错别字,像防病虫害一样防止文章中的不良因素,像看天色一样看清当前的时态政治。如此这般,一块丰收在望的“精神食粮”便送到了千千万万的读者面前。
? 就这样,3个月后,我结束了试用期,开始正式打工。我编辑的文学、文化版也受到读者的喜欢和认可。
这次小小的成功极大地鼓励和启发了我,它使我意识到我的肩上始终扛着一把无形的铁锨,在我茫然无措,流浪汉一样沿街漂泊的那段日子,我竟忘了使用它。
记得有一个晚上,我梦见自己扛一把锨背着半袋种子走在寂静的街道上,我在找一块地。人群像草一样在街上连片地荒芜着,巨石般林立的楼房挤压在土地上,我从城市的一头流浪到另一头,找不到一块可耕种的土地。最后我跑到广场,掀开厚厚的水泥板块,翻出一小块土地来,胡乱地撒了些种子,便贼一样地溜了回去。
醒来后我下意识地摸了摸肩膀,我知道扛了多年的那把铁锨还在肩上。我庆幸自己没有彻底扔掉它。
经过几个月浮躁不安的城市生活,我发现生活并没有发生多大的变化。原以为自己来到了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静下来仔细看一看,想一想,城市不过是另一个村庄,城里发生的一切在乡下也一样地发生着,只不过形式不同罢了——
我握过的那些粗壮黑硬的手,如今换成了细皮白嫩甚至油腻的手。
我在土墙根在田间地头与一伙农人的吹牛聊天,现在换成了在铺着地毯的会议室,一盘水果,几瓶饮料和一群文人商客的闲谝。
我时常踩入低矮土屋、牛圈、马棚的这双脚,如今踏入了豪华酒店、歌舞厅——我并没有换鞋。我鞋底的某个缝隙中,还深藏着一块干净的乡下泥土,我不会轻易抠出它,这是我的财富。
每个人都用一件无形的工具在对付着生活和世界。人们从各自的角角落落涌进城市。每个人都不自觉地携带着他使唤顺手的一件工具在干着完全不同的活儿。只是他自己不察觉。
而我呢,是扛着铁锨——这件简单实用的农具在从事我的非农业的工作和业务。我的同事常说我能干。他们不知道我有一件好使的工具——铁锨。铁锨是劳动人民的专用工具,它可以铲,可以挖,可以剁,万不得已时还可当武器抡、砍,但是使唤惯铁锨的人,无论身居何处,他们共同热爱的东西是:劳动。
对一个农民来说,城市的确是一片荒地,你可以开着车,拿着大哥大招摇过市,我同样能扛着铁锨走在人群里——这像走在自己的玉米地里一样,种点自己想种的东西。前不久,我在城里买了一套房子,我还会把我的妻子女儿接进城市,她们不会在城市中看到秋天的丰收景象,但会从我的劳动中感受到那片饱满的金黄色。
上月回家,父亲问我在城里行不行,不行就回来种地,地给你留着呢。走时还一再嘱咐我:到城里千万小心谨慎,不能像在乡下一样随意,更不要招惹城里人。
我说:我扛着锨呢,怕啥。
(节选自《一个人的村庄》)
小题1:作者以一个农民的眼光来看待城市,在作者眼里,城市有怎样的特点?(6分)
小题2:分析文章第二段中划线部分文字的表现手法和表达效果。(4分)
小题3:综观全文,分析文末“我扛着锨呢,怕啥”在文中的含义。(4分)
小题4:下面是对本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 分)
A.本文题目颇有特色,作为农民典型形象的“扛着铁锹”与“进城”形成了一种有趣的映照。
B.本文生动地表现了一个初入城市的农村青年对于城市的复杂心理:既自卑又自信,既怯懦又勇敢。
C.文中描写作者在城中寻找土地播种的梦境,含蓄地表现了依恋土地、思念故乡的感情。
D.作者认为自己对付生活和世界的工具就是铁锹。在这里,“铁锹”已经成了一个象征物。
E.本文以新鲜的取材、独特的视角和观点见长,语言也很有个性,与内容相得益彰。
参考答案:
小题1:城市是一块充满诱惑力未曾开垦的荒地。
城市与村庄的事情是一样的,只不过形式不同罢了。
城市就像自家土地,可以种自己想种的东西。
小题1:种地和编辑本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工作,作者采用一系列比喻,将两者巧妙地联系在一起,既把握了两种工作自身的特点,又突出了两者的神似之处。语言生动鲜活,生活气息浓郁,有很强的表现力。
小题1:“扛着铁锹进城”意味着自己保持着热爱劳动、踏实工作的品质,有了这种品质,在城市生活就不怕任何困难。这句话表现了作者对自己精神品质的自信。
小题1:BC
本题解析:
小题1:开头交待了城市像一块荒地。城市不过是另一个村庄,城里发生的一切在乡下也一样地发生着,只不过形式不同罢了——面对报纸就像面对一块耕种多年的土地,首先想好要种些啥。这些句子显示了城市在作者心中的印象。在城市的感觉像在村里一样,不过形式不同而已。作者把城市看透了,还保留着农村人的朴实。
小题1:作者把自己编辑报纸时的感受用种地来比喻,不同的工作,同样的工作原理,都要心中有数,才能挥洒自如。指出表现手法,比喻使要表达的内容更加生动。
小题1:我扛着锨呢,最重要的就是不忘劳本色。只要爱劳动,就有收获。作者相信天道酬勤。
小题1:B看不出“自卑”“怯懦”;C写梦境是为了表现作者意识到自己一直“扛着铁锹”
本题难度:一般
|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复习《文言文阅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