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中语文答题技巧《古代诗歌鉴赏》高频试题强化练习(2017年最新版)(六)
2017-07-17 20:54:53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双调]水仙子·游越福王①府
乔吉
笙歌梦断蒺藜②沙,罗绮香余野菜花。乱云老树夕阳下,燕休寻王谢家③。
恨兴亡怒煞些鸣蛙。铺锦池埋荒甃④,流杯亭堆破瓦,何处也繁华?
  [注]①福王:南宋理宗的弟弟赵与芮。②蒺藜:喜生长在沙地的一种野草。③王谢家:指东晋时王导、谢安等高门望族、富贵豪门。④荒甃(zhòu):坍塌的砖块。
(1)这首元曲似乎全在写景,作者想通过这些景物描写抒发怎样的思想感情?请联系全曲的内容作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元曲在景物描写上富有艺术特点,请你结合曲中句子就最突出的特点加以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这首元曲中一幅幅景物的描写,为的是借助当年富贵天下的福王府的残败景象,来抒发世事变迁、南宋繁华不再的哀叹之情。(意对即可)
(2)这首元曲在景物描写上运用了对比描写,将昔日的“笙歌梦”、“罗绮香”、“铺锦池”、“流杯亭”等与今日的“蒺藜沙”、“野菜花”、“乱云老树夕阳”、“荒甃”、“破瓦”等形成鲜明的对比,从而突出体现了昔盛今衰的景象。(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边一首诗,完成(1)—(2)题。
锦?薛 莹
札札弄寒机,功多力渐微。惟忧机上锦,不称舞人衣。
(1)试分析“寒”、“微”二字在诗中的表达效果。
(2)诗中第三句的“忧”实际上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参考答案:(1)夜深天寒,织作不息,以致精疲力尽,表现了织女内心的痛苦和无奈。?(2)织女“忧”的是所织之锦“不称舞人衣”,实际表达了诗人对织女的同情,对奢糜生活的不满。(织女“忧”而非诗人“忧”)


本题解析:
(1)“寒”、“微”两字表达效果的解答主要有以下几点:一、要解释这两个字的意思和所在句子的意思;二、分析其中可能涉及到的手法,包括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三、具体分析表达效果,主要是表现了一种什么状态,渲染了一种什么气氛,抒发了作者什么情感等等。
(2)“忧”应该作两个方面理解,一是是各种织女的心理,一是作者自己的心理。这两者是互为表里的关系。作者对织女们的同情是很好理解的,另外一种感情就很隐蔽了。既然作者笔下的织女们生活这么辛苦,那么辛苦的根源是什么呢?这样,我们就能分析出作者对奢靡生活的批判之情了。


本题难度:简单



3、阅读题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1-3题。
水调歌头赋三门津
元好问
  黄河九天上,人鬼①瞰重关。长风怒卷高浪,飞洒日光寒。峻似吕梁千仞,壮似钱塘八月,直下洗尘寰。万象入横溃,依旧一峰②闲。仰危巢,双鹄过,杳难攀。人间此险何用,万古秘神奸。不用燃犀下照,未必佽飞强射,有力障狂澜。唤取骑鲸客③,挝鼓过银山。
  【注释】①人鬼:三门漳黄河河面有人门、鬼门、神门三道峡谷。②一峰:指黄河中的砥柱山。③骑鲸客:指李白。
1.“水调歌头”是___________名。
2.对作品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上阕写景由近及远,一步步推现了画面主体,层次井然。
B.“瞰”字赋予黄河以人格化,并且回应首句。
C.以黄河之“怒”衬托砥柱山之“闲”,动静成趣。
D.下阕以古典旧事,表达了词人昂扬奋发的气概。
3.清代叶燮《原诗》中称此作品“舒写胸臆,发挥景物,境皆独得,意自天成”,试就此赏析上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词牌
2.A
3.参考答案:上阕写黄河险峻壮观的气势,借以侧面烘托作者抒情主体中流砥柱山傲风浪、挺天地的悠闲,表现作者不惧艰险、乐观豁达的气质和不凡抱负。写景抒情,浑然一体。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减字木兰花竞渡
黄?裳
红旗高举,飞出深深杨柳渚。鼓击春雷,直破烟波远远回。
欢声震地,惊退万人争战气。金碧楼西,衔得锦标第一归。
(1)词中“飞”“破”二字用得生动形象,试加以赏析。(4分)
?
?
(2)这首词是怎样描绘和烘托龙舟竞渡的场面和气氛的? (4分)
?


参考答案:?(1)“飞”字写出诸多竞渡的船只在比赛开始的瞬间从柳阴深处飞驶而出,冲破浩渺烟波,向前竞发的实况。
(2)此词主要通过描绘色彩、声音来刻画竞渡夺标的热烈紧张气氛。


本题解析:(1)“飞”字写出诸多竞渡的船只在比赛开始的瞬间从柳阴深处飞驶而出,冲破浩渺烟波,向前竞发的实况。“破”字形象写出了竞渡船只的凌厉前进的气势。(各2分,意思对即可)(2)此词主要通过描绘色彩、声音来刻画竞渡夺标的热烈紧张气氛。红的旗帜,绿的杨柳,白茫茫的烟波,金碧的楼台,是色彩的热烈;击鼓声如雷炸响,欢呼声震动天地,是声音的热烈;龙舟飞驶,鼓击春雷,是写参与竞渡者的紧张行动和英雄气概;欢声震地,是写群众的热烈情绪;衔标而归,是写胜利健儿充满喜悦的形象与心情。所有这些都真实地再现了当日龙舟竞渡、观者如云的情景。(共4分,能从色彩、声音两方面作具体分析,各给2分)


本题难度:简单



5、阅读题  阅读诗歌,完成下面问题。
山行即事
[宋]王质
浮云在空碧,来往议阴睛。
荷雨洒衣湿,苹①风吹袖清。
鹊声喧日出,鸥性狎波平。
山色不言语,唤醒三日酲②。
  [注]①苹:浮萍。②酲:酒后神志不清有如患病的感觉,诗中指精神不振的样子。
1.颔联承首联_____字而写。
2.请想象并描摹颈联内容。(40字左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诗构思精巧,请从结构角度作具体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阴
2.雨霁日出,喜鹊们在喧叫:“太阳出来了!”;微风拂波,波平如镜,鸥鸟在尽情地玩乐(或鸥鸟似乎在亲昵微波)。 (意对即可)
3.首联写天气,以浮云“议阴晴”统摄全局。颔联承“阴”,写山雨山风令人心旷神怡,颈联承“晴”,写雨过天晴喜鹊鸥鸟喜悦自在。尾联描绘乍雨还晴,明净秀丽,呼应诗题“山”(或者以此总结全诗也可)。题为“山行”,全篇未见“行”字,但诗人以行踪带出“山行”过程中的经历、见闻和感受,全诗实则紧扣题目。(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答题技巧《语言文字运用..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