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双调]水仙子·游越福王①府
乔吉
笙歌梦断蒺藜②沙,罗绮香余野菜花。乱云老树夕阳下,燕休寻王谢家③。
恨兴亡怒煞些鸣蛙。铺锦池埋荒甃④,流杯亭堆破瓦,何处也繁华?
[注]①福王:南宋理宗的弟弟赵与芮。②蒺藜:喜生长在沙地的一种野草。③王谢家:指东晋时王导、谢安等高门望族、富贵豪门。④荒甃(zhòu):坍塌的砖块。
(1)这首元曲似乎全在写景,作者想通过这些景物描写抒发怎样的思想感情?请联系全曲的内容作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元曲在景物描写上富有艺术特点,请你结合曲中句子就最突出的特点加以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这首元曲中一幅幅景物的描写,为的是借助当年富贵天下的福王府的残败景象,来抒发世事变迁、南宋繁华不再的哀叹之情。(意对即可)
(2)这首元曲在景物描写上运用了对比描写,将昔日的“笙歌梦”、“罗绮香”、“铺锦池”、“流杯亭”等与今日的“蒺藜沙”、“野菜花”、“乱云老树夕阳”、“荒甃”、“破瓦”等形成鲜明的对比,从而突出体现了昔盛今衰的景象。(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边一首诗,完成(1)—(2)题。
锦?薛 莹
札札弄寒机,功多力渐微。惟忧机上锦,不称舞人衣。
(1)试分析“寒”、“微”二字在诗中的表达效果。
(2)诗中第三句的“忧”实际上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参考答案:(1)夜深天寒,织作不息,以致精疲力尽,表现了织女内心的痛苦和无奈。?(2)织女“忧”的是所织之锦“不称舞人衣”,实际表达了诗人对织女的同情,对奢糜生活的不满。(织女“忧”而非诗人“忧”)
本题解析:
(1)“寒”、“微”两字表达效果的解答主要有以下几点:一、要解释这两个字的意思和所在句子的意思;二、分析其中可能涉及到的手法,包括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三、具体分析表达效果,主要是表现了一种什么状态,渲染了一种什么气氛,抒发了作者什么情感等等。
(2)“忧”应该作两个方面理解,一是是各种织女的心理,一是作者自己的心理。这两者是互为表里的关系。作者对织女们的同情是很好理解的,另外一种感情就很隐蔽了。既然作者笔下的织女们生活这么辛苦,那么辛苦的根源是什么呢?这样,我们就能分析出作者对奢靡生活的批判之情了。
本题难度:简单
3、阅读题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1-3题。
水调歌头赋三门津
元好问
黄河九天上,人鬼①瞰重关。长风怒卷高浪,飞洒日光寒。峻似吕梁千仞,壮似钱塘八月,直下洗尘寰。万象入横溃,依旧一峰②闲。仰危巢,双鹄过,杳难攀。人间此险何用,万古秘神奸。不用燃犀下照,未必佽飞强射,有力障狂澜。唤取骑鲸客③,挝鼓过银山。
【注释】①人鬼:三门漳黄河河面有人门、鬼门、神门三道峡谷。②一峰:指黄河中的砥柱山。③骑鲸客:指李白。
1.“水调歌头”是___________名。
2.对作品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上阕写景由近及远,一步步推现了画面主体,层次井然。
B.“瞰”字赋予黄河以人格化,并且回应首句。
C.以黄河之“怒”衬托砥柱山之“闲”,动静成趣。
D.下阕以古典旧事,表达了词人昂扬奋发的气概。
3.清代叶燮《原诗》中称此作品“舒写胸臆,发挥景物,境皆独得,意自天成”,试就此赏析上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词牌
2.A
3.参考答案:上阕写黄河险峻壮观的气势,借以侧面烘托作者抒情主体中流砥柱山傲风浪、挺天地的悠闲,表现作者不惧艰险、乐观豁达的气质和不凡抱负。写景抒情,浑然一体。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减字木兰花竞渡
黄?裳
红旗高举,飞出深深杨柳渚。鼓击春雷,直破烟波远远回。
欢声震地,惊退万人争战气。金碧楼西,衔得锦标第一归。
(1)词中“飞”“破”二字用得生动形象,试加以赏析。(4分)
?
?
(2)这首词是怎样描绘和烘托龙舟竞渡的场面和气氛的? (4分)
?
参考答案:?
(1)“飞”字写出诸多竞渡的船只在比赛开始的瞬间从柳阴深处飞驶而出,冲破浩渺烟波,向前竞发的实况。
(2)此词主要通过描绘色彩、声音来刻画竞渡夺标的热烈紧张气氛。
本题解析:(1)“飞”字写出诸多竞渡的船只在比赛开始的瞬间从柳阴深处飞驶而出,冲破浩渺烟波,向前竞发的实况。“破”字形象写出了竞渡船只的凌厉前进的气势。(各2分,意思对即可)(2)此词主要通过描绘色彩、声音来刻画竞渡夺标的热烈紧张气氛。红的旗帜,绿的杨柳,白茫茫的烟波,金碧的楼台,是色彩的热烈;击鼓声如雷炸响,欢呼声震动天地,是声音的热烈;龙舟飞驶,鼓击春雷,是写参与竞渡者的紧张行动和英雄气概;欢声震地,是写群众的热烈情绪;衔标而归,是写胜利健儿充满喜悦的形象与心情。所有这些都真实地再现了当日龙舟竞渡、观者如云的情景。(共4分,能从色彩、声音两方面作具体分析,各给2分)
本题难度:简单
5、阅读题 阅读诗歌,完成下面问题。
山行即事
[宋]王质
浮云在空碧,来往议阴睛。
荷雨洒衣湿,苹①风吹袖清。
鹊声喧日出,鸥性狎波平。
山色不言语,唤醒三日酲②。
[注]①苹:浮萍。②酲:酒后神志不清有如患病的感觉,诗中指精神不振的样子。
1.颔联承首联_____字而写。
2.请想象并描摹颈联内容。(40字左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诗构思精巧,请从结构角度作具体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阴
2.雨霁日出,喜鹊们在喧叫:“太阳出来了!”;微风拂波,波平如镜,鸥鸟在尽情地玩乐(或鸥鸟似乎在亲昵微波)。 (意对即可)
3.首联写天气,以浮云“议阴晴”统摄全局。颔联承“阴”,写山雨山风令人心旷神怡,颈联承“晴”,写雨过天晴喜鹊鸥鸟喜悦自在。尾联描绘乍雨还晴,明净秀丽,呼应诗题“山”(或者以此总结全诗也可)。题为“山行”,全篇未见“行”字,但诗人以行踪带出“山行”过程中的经历、见闻和感受,全诗实则紧扣题目。(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