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中语文答题技巧《文言文阅读》高频试题预测(2017年最新版)(十)
2017-07-17 20:56:02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李光传
李光,字泰发,越州上虞人。童稚不戏弄。父高称曰:“吾儿云间鹤,其兴吾门乎!”亲丧,哀毁如成人,有致赙者,悉辞之。及葬,礼皆中节。服除,游太学,登崇宁五年进士第。调开化令,有政声,召赴都堂审察,时宰不悦,处以监当,改秩,知平江府常熟县。朱勔父冲倚势暴横,光械治其家僮。冲怒,风部使者移令吴江,光不为屈。改京东西学事司管勾文字。
建炎三年,车驾自临安移跸建康,除知宣州。时范琼将过军,光先入视事,琼至则开门延劳,留三日而去,无敢哗者。光以宣密迩行都,乃缮城池,聚兵粮,籍六邑之民,保伍相比,谓之义社。择其健武者,统以土豪,得保甲万余,号“精拣军”。又栅险要二十三所谨戍之,厘城止为十地分,分巡内外,昼则自便,夜则守城,有警则战。苗租岁输邑者,悉命输郡。初欢言不便,及守城之日,赡军养民,迄赖以济。事闻,授管内安抚,许便宜从事,进直龙图阁。
溃将邵青自真州拥舟数百艘,剽当涂、芜湖两邑间,光招谕之,遗米二千斛。青喜,谓使者曰:“我官军也,所过皆以盗贼见遇,独李公不疑我。”于是秋毫无犯。他日,舟过繁昌,或绐之曰:“宣境也。”乃掠北岸而去。
时秦桧初定和议,将揭榜,欲籍光名镇压。上意不欲用光,桧言:“光有人望,若同押榜,浮议自息。”遂用之。同郡杨炜上光书,责以附时相取尊官,堕黠虏奸计,隳平时大节。光本意谓但可因和而为自治之计。既而桧议彻淮南守备,夺诸将兵权,光极言戎狄狼子野心,和不可恃,备不可彻。桧恶之。桧以亲党郑亿年为资政殿学士,光于榻前面折之,又与桧语难上前,因曰:“观桧之意,是欲壅蔽陛下耳目,盗弄国权,怀奸误国,不可不察。”桧大怒明日光丐去高宗曰卿昨面叱秦桧举措如古人朕退而叹息方寄卿以腹心何乃引去。光曰:“臣与宰相争论,不可留。”章九上,乃除资政殿学士、知绍兴府,改提举临安府洞霄宫。
十一年冬,中丞万俟禼论光阴怀怨望,责授建宁军节度副使,藤州安置。越四年,移琼州。居琼州八年,仲子孟坚坐陆升之诬以私撰国史,狱成;吕愿中又告光与胡铨诗赋倡和,讥讪朝政,移昌化军。论文考史,怡然自适。年逾八十,笔力精健。又三年,始以郊恩,复左朝奉大夫,任便居住。至江州而卒。孝宗即位,复资政殿学士,赐谥庄简。?(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二十二》)
小题1:对下列句子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致者,悉辞之赙:钱物
B.舟过繁昌,或之曰绐:欺骗
C.既而桧议淮南守备彻:撤除
D.光于榻前面之折:告发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光械治家僮远而无所至极邪
B.统土豪恐前语发,状语武
C.除资政殿学士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今得闻教
D.至江州卒吾尝终日思矣
小题3:请将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同郡杨炜上光书,责以附时相取尊官,堕黠虏奸计,隳平时大节。(4分)
(2)居琼州八年,仲子孟坚坐陆升之诬以私撰国史,狱成。(4分)
小题4:第Ⅰ卷文言文中,传主李光为官有何特点?请简要概括。(5分)
小题5:用斜线“/”给文中画线的文言文断句。(限8处)(4分)
桧大怒明日光丐去高宗曰卿昨面叱秦桧举措如古人朕退而叹息方寄卿以腹心何乃引去。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C
小题3:(1)(4分)同郡人杨炜上书李光,指责他因攀附权相谋取高官,中了狡猾的敌人的奸议,毁掉了平日的气节。(2)(4分)住在琼州八年,次子李孟坚因被陆升之诬告为私撰国史而获罪,被定案。
小题4:(5分)答:①刚正不阿,秉公执法;②顾全大局,不计名利;③不畏权贵,敢于直谏;④深谋远虑,行事周密;⑤爱抚吏民,深得民心。(每点1分,共5分。答到其他要点,只要文中有,也同样给分。)
小题5:(限8处)(4分)桧大怒/明日/光丐去/高宗曰/卿昨面叱秦桧/举措如古人/朕退而叹息/方寄卿以腹心/何乃引去(4分,划对8处,给4分;划对7处,给3分;划对6处,给2分;划对5处,给1分。划错1处,扣1分,扣完4分为止。)


本题解析:
小题1:在文言文阅读当中,辨析重要词语的含义正确与否,有时就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根据上下文推断出其词义,D.折:斥责,指责。所以选D。
小题2:此类文言虚词题,一般要结合具体语境,去判定某一虚词的具体用法和意义。A.代词,他的/语气词,表选择,还是。B.介词,用/介词,把。C.副词,终于、才。D.连词,表顺承/连词,表修饰,地。所以选C。
小题3: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的关键词句有:“责”“堕”“隳” “坐”“以”“狱成”。
小题4:在疏通文意感知内容的基础上,找出能表现李光言行举止的语句或评价性的语句加以概括即可。如第一段“朱勔父冲倚势暴横,光械治其家僮。”表现其刚正不阿,秉公执法。第二段“光以宣密迩行都,乃缮城池,聚兵粮,籍六邑之民,保伍相比,谓之义社”等内容表现其深谋远虑,行事周密。以此类推即可。
小题5:断句前首先要把文章通读几遍,以便对全文内容有整体的感知,把能断开的先断开,然后逐步缩小范围,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凭借和语境(上下文)的关系,作出相应调整。找虚词、察对话、依总分、据修辞 、对称 、反复、辨句式。要注意语言“曰”的停顿、“秦桧”“古人”名词做宾语,需停顿、文言虚词“何”。
【参考译文】
李光,字泰发,越州上虞人。童年时就不好玩耍,他的父亲李高称赞说:“我的儿子是云间的飞鹤,或许会使我家门兴旺。”父亲去世,他悲痛得像成人一样,有人送来财物,他都谢绝了。到下葬时,礼节非常合乎法度。守丧期满,进入太学,考中崇宁五年进士。调任开化令,施政有声望,朝廷召他到都堂考察,当时宰相不喜欢他,任命他为监当,变更官职,做了平江府常熟县知县。朱勔的父亲朱冲倚仗权势横行无度,李光捆绑了他的家僮治罪。朱冲很生气,暗示讽劝部使者改调他到吴江,李光不因此而屈服。改任京东西学事司管勾文字。
建炎三年,皇帝从临安移驾到建康,授任他为宣州知州。当时范琼将要率军经过,李光先入州处理政事,范琼到了就打开城门慰劳,留住三天后离去,没有敢哗变的。李光认为宣州离行都最近,于是修理城池,积聚军粮,登记地方百姓,按保伍分编,称为义社。选择其中健壮的人,用土豪来统率,得到保甲一万多人,号称“精拣军”。又在二十三处险要之地设立兵营谨慎戍守,把全城分为十处地方,分别巡逻内外,白天自由行动,晚上守城,有敌情就参战。苗租按年交县的,都送到州里。当初人们纷纷指责不方便,到守城时,赡养军民的花费,最终靠此来补充。政事传到朝廷,被任命为管内安抚,允许他见机行事,晋升为直龙图阁。
溃将邵青从真州率数百艘舰船,在当涂、芜湖两县之间剽掠,李光招抚劝说他,送给他二千斛大米。邵青非常高兴,对使者说:“我们是官军,所经之地都像对待盗贼一样对待我,只有李光不怀疑我。”于是秋毫无犯。后来,船队经过繁昌,有人骗他说:“这是宣州境内。”于是沿北岸离去。
当时秦桧开始倡议和议,准备张榜告示,打算借李光的名望来压制民心。皇上本意不想用李光,秦桧说:“李光有名望,如果一起签名,议论就会自动停息。”于是用了李光。同郡人杨炜上书李光,指责他因攀附权相谋取高官,中了狡猾的敌人的奸议,毁掉了平日的气节。李光本意认为只是可以趁和议之机作自治的打算。后来秦桧建议撤掉河南守备,夺去诸将兵权,李光极力陈述戎狄的狼子野心,和谈不可依恃,守备不能撤除。秦桧憎恶他。秦桧任命亲党郑亿年为资政殿学士,李光在皇上面前当面反对。又与秦桧在皇上面前辩论,于是说:“看秦桧的心意,是想堵塞蒙蔽陛下的耳目,盗弄国权,心怀奸恶,贻误国家,不能不明察。”秦桧大怒。第二天,李光请求离职。高宗说:“你昨天当面斥责秦桧,举动像古人。我退朝后叹息,正要寄心腹于你,为什么要辞职呢?”李光说:“我与宰相争论,不可留任。”九次上章请求,于是才被授任为资政殿学士、知绍兴府,改任提举临安洞霄宫。
十一年冬天,御史中丞万俟禼指责李光暗怀怨恨,贬职为建宁军节度副使,安置在藤州。过了四年,移置琼州。住在琼州八年,次子李孟坚因为被陆升之诬告为私撰国史,被定案;吕愿中又告发李光与胡铨诗赋唱和,讥谤朝政,调至昌化军。他议论文章考证历史,怡然自得。年过八十,笔力精健。又过了三年,才因为郊祭之恩,复官任左朝奉大夫,任其自便居住。到江州去世。孝宗即位后,追任为资政殿学士,赐谥号为“庄简”。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徐孺子祠堂记
曾巩
  汉元兴以后,政出宦者,小人挟其威福,相煽为恶,中材顾望,不知所为。汉既失其操柄,纪纲大坏。然在位公卿大夫,多豪杰特起之士,相与发愤同心,直道正言,分别是非白黑,不少屈其意,至于不容,而织罗钩党之狱起,其执弥坚,而其行弥励,志虽不就而忠有余。故及其既殁,而汉亦以亡。当是之时,天下闻其风、慕其义者,人人感慨奋激,至于解印绶,弃家族,骨肉相勉,趋死而不避。百余年间,擅强大,觊非望者相属,皆逡巡而不敢发。汉能以亡为存,盖其力也。
  孺子于时,豫章太守陈蕃、太尉黄琼辟皆不就,举有道,拜太原太守,安车备礼,召皆不至。盖忘己以为人,与独善于隐约,其操虽殊,其志于仁一也。在位士大夫,抗其节于乱世,不以死生动其心,异于怀禄之臣远矣,然而不屑去者,义在于济物故也。孺子尝谓郭林宗曰:“大木将颠,非一绳所维,何为栖栖不皇宁处?”此其意亦非自足于丘壑,遗世而不顾者也。孔子称颜回:“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孟子亦称孔子:“可以进则进,可以止则止,乃所愿则学孔子。”而《易》于君子小人消长进退,择所宜处,未尝不惟其时则见,其不可而止,此孺子之所以未能以此而易彼也。
  孺子姓徐名稚,孺子其字也,豫章南昌人。按图记:“章水北经南昌城,西历白社,其西有孺子墓,又北历南塘,其东为东湖,湖南小洲上有孺子宅,号孺子台。吴嘉禾中,太守徐熙于孺子墓隧种松,太守谢景于墓侧立碑。晋永安中,太守夏侯嵩于碑旁立思贤亭,世世修治。至拓跋魏时,谓之聘君亭。”今亭尚存,而湖南小洲,世不知其尝为孺子宅,又尝为台也。予为太守之明年,始即其处,结茅为堂,图孺子像,祠以中牢①,率州之宾属拜焉。汉至今且千岁,富贵堙灭者不可称数。孺子不出闾巷,独称思至今。则世之欲以智力取胜者,非惑欤?孺子墓失其地,而台幸可考而知。祠之,所以示邦人以尚德,故并采其出处②之意为记焉。
  【注】①中牢:祭拜时用的羊猪两种牲口。②出处:出仕和退隐。
1.下列对句中加粗的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①多豪杰特起之士——特起:杰出的
②而织罗钩党之狱起——织罗:虚构
③而其行弥——励:振奋
④太尉黄琼皆不就——辟:征召
其节于乱世——抗:抵御,抵抗
⑥于孺子墓种松——隧:墓道
A.①③⑥
B.①④⑤
C.②④⑥
D.②③⑤
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直接证明徐孺子“可以进则进,可以止则止”处世哲学的一组是(? )
①至于解印绶,弃家族,骨肉相勉,趋死而不避
②举有道,拜太原太守,安车备礼,召皆不至
③不以死生动其心,异于怀禄之臣远矣
④大木将颠,非一绳所维,何为栖栖不皇宁处
⑤择所宜处,未尝不惟其时则见,其不可而止
⑥孺子不出间巷,独称思至今
A.①③④
B.①⑤⑥
C.②③⑤
D.②④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徐孺子是一位隐士。第1段交代了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作者高度评价“正道直言”“趋死而不避”的党锢诸贤,并把“汉能以亡为存”的功劳归于他们,是为徐孺子作陪衬。
B.第2段是全文的中心段落。作者简述了徐孺子的事迹,将他与党锢反复对比,虽然也肯定这两种人“志于仁一也”,但作者无疑更欣赏徐孺子能正确处理行藏进止的处世方法。
C.作者在第3段记述了立祠的地点、时间及经过。同时,也交代了立祠和作记的目的。文字繁简得当,描写生动形象,议论水到渠成,前后照应,结构严谨,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D.本文是作者纪念前贤的一篇力作。作者怀着“与古人同在”的思想感情来评价、赞颂徐孺子,同时,文章多处运用对比的手法,宣扬儒家“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处世哲学。
4.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的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擅强大,觊非望者相属,皆逡巡而不敢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汉至今且千岁,富贵堙灭者不可称数。孺子不出间巷,独称思至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A
2.D
3.C
4.(1)(一百余年间)掌握强大权力、存着非分企图的人,一个接着一个,但他们都迟疑不决,不敢行动。
  (2)东汉到现在已经将近一千年了,生前富贵而死后埋没无闻的人不计其数。孺子不出乡里,独独被人们称扬思念到今天。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单选题  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


A.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B.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C.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D.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
  刘知俊,字希贤,徐州沛县人也。姿貌雄杰,倜傥有大志。始事徐帅时溥,为列校,溥甚器之,后以勇略见忌。唐大顺二年冬,率所部二千人来降,即署为军校。知俊被甲上马,轮剑入敌,勇冠诸将。太祖命左右义胜两军隶之,寻用为左开道指挥使,故当时人谓之“刘开道”。天祐三年冬,以兵五千破岐军六万于美原。三年五月,封大彭郡王。
  时知俊威望益隆,太祖雄猜日甚,会佑国军节度使王重师无罪见诛,知俊居不自安,乃据同州叛。又分兵以袭雍、华。太祖闻知俊叛,遣近臣谕之曰:“朕待卿甚厚,何相负耶?”知俊报曰:“臣非背德,但畏死耳!王重师不负陛下,而致族灭!”太祖复遣使谓知俊曰:“朕不料卿为此。昨重师得罪,盖刘捍言阴结邠、凤,终不为国家用。我今虽知枉滥,悔不可追,致卿如斯,我心恨恨,盖刘捍误予事也,捍一死固未塞责。”知俊不报,遂分兵以守潼关。太祖命刘鄩率兵进讨,攻潼关,下之。寻而王师继至,知俊乃举族奔于凤翔,李茂贞厚待之,伪加检校太尉。寻命率兵攻围灵武。灵武节度使韩逊遣使来告急,太祖令康怀英率师救之,师次邪州长城岭,为知俊邀击,怀英败归。茂贞悦,署为泾州节度使。
  既而为茂贞左右石简颙等间之,免其军政,寓于岐下。茂贞犹子继崇镇秦州,因来宁觐,言知俊途穷至此,不宜以谗嫉见夺,茂贞乃诛简颙等以安其心。继崇又请令知俊挈家居秦州,以就丰给,茂贞从之。未几,邪州乱,茂贞命知俊讨之。时郡州都校李保衡纳款于朝廷,末帝遣霍彦威率众先入于邠,知俊遂围其城,半载不能下。会李继崇以秦州降于蜀,知俊妻孥皆迁于成都,遂解邠州之围而归岐阳。以举家入蜀,终虑猜忌,因与亲信百余人夜斩关奔蜀。
  王建待之甚至,即授伪武信军节度使。寻命将兵伐岐,不克,班师。久之,复命为都统,再领军伐岐。时部将皆王建旧人,多违节度,不成功而还,蜀人因而毁之。(王建)然亦忌之,尝谓近侍曰:“吾渐衰耗,恒思身后。刘知俊非尔辈能驾驭,不如早为之所。”伪蜀天汉元年冬十二月,建遣人捕知俊,斩于成都府之炭市。(选自《旧五代史·梁书十三》,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用为左开道指挥使——寻:不久
B.昨重师得罪——得罪:获罪
C.为知俊击——邀:拦截
D.蜀人因而之——毁:败坏
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能表明刘知俊骁勇善战的一组是(? )
①姿貌雄杰,倜傥有大志②轮剑入敌,勇冠诸将③以兵五千破岐军六万于美原
④为知俊邀击,怀英败归⑤遂解邠州之围而归岐阳⑥知俊乃举族奔于凤翔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②③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刘知俊本来在徐州主帅时溥手下做列校,后来被猜忌而率部属两千人投降后梁。太祖曾任命他为左开道指挥使,所以当时人又称他为“刘开道”。
B.太祖的猜忌、佑国军节度使王重师无罪被杀使刘知俊惶恐不安,于是刘知俊占据同州,和太祖分庭抗礼,后又逃到凤翔投奔李茂贞。
C.刘知俊投奔李茂贞后,先是担任检校太尉,后因为击败康怀英的军队立下战功,又担任泾州节度使,而后又因受到李茂贞的猜忌而被剥夺了军政大权。
D.刘知俊才能突出,蜀王王建虽然优待他,但对他也很猜忌,因担心自己死后没有人能驾驭刘知俊,于是派人逮捕刘知俊,并把他处死以绝后患。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致卿如斯,我心恨恨,盖刘捍误予事也,捍一死固未塞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言知俊途穷至此,不宜以谗嫉见夺,茂贞乃诛简颙等以安其心。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D
2.B
3.C
4.(1)使你像这样背叛我,我心里很遗憾,这是因为刘捍误了我的大事,刘捍死了也一定弥补不了他的罪责。
  (2)(李继崇)说刘知俊是因为走投无路才来到蜀地,不应该因为谗言、嫉妒而被剥夺军政大权,李茂贞于是杀掉石简颗等人来安抚刘知俊。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题目。(5分)
①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②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小题1:第②则文字除了“名正言顺”外,还可以概括一个四字成语,它是?。(1分)
小题2:用自己的话说明孔子“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中的“是”实质上指代什么,并结合选文简要分析孔子这样说的理由。(4分)
?
?


参考答案:
小题1:(1分)手足无措(不知所措)
小题2:4分)“是”指代季氏超越等级享受歌舞(或季氏按天子的规模享受歌舞)。(1分)理由:孔子主张克己复礼,认为每个人都要按名分行事,就是要按规定的等级享受权利和履行义务(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否则就会导致礼乐崩坏、刑罚不当、纲常混乱,季氏的行为显然已经严重违反了孔子主张的“礼”,所以说“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3分)


本题解析:
小题1:抓住“则民无所错手足”就不难概括了。
小题2:根据前文很容易确定“是”应指代“八佾舞于庭”这样做不合适。理由应扣住文中“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这句话来分析。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汇总《识记字音》..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