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省级导航 | |
|
|
|
高中语文答题技巧《文言文阅读》高频试题预测(2017年最新版)(十)
A.光械治其家僮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B.统以土豪恐前语发,以状语武 C.乃除资政殿学士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 D.至江州而卒吾尝终日而思矣 |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C
小题3:(1)(4分)同郡人杨炜上书李光,指责他因攀附权相谋取高官,中了狡猾的敌人的奸议,毁掉了平日的气节。(2)(4分)住在琼州八年,次子李孟坚因被陆升之诬告为私撰国史而获罪,被定案。
小题4:(5分)答:①刚正不阿,秉公执法;②顾全大局,不计名利;③不畏权贵,敢于直谏;④深谋远虑,行事周密;⑤爱抚吏民,深得民心。(每点1分,共5分。答到其他要点,只要文中有,也同样给分。)
小题5:(限8处)(4分)桧大怒/明日/光丐去/高宗曰/卿昨面叱秦桧/举措如古人/朕退而叹息/方寄卿以腹心/何乃引去(4分,划对8处,给4分;划对7处,给3分;划对6处,给2分;划对5处,给1分。划错1处,扣1分,扣完4分为止。)
本题解析:
小题1:在文言文阅读当中,辨析重要词语的含义正确与否,有时就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根据上下文推断出其词义,D.折:斥责,指责。所以选D。
小题2:此类文言虚词题,一般要结合具体语境,去判定某一虚词的具体用法和意义。A.代词,他的/语气词,表选择,还是。B.介词,用/介词,把。C.副词,终于、才。D.连词,表顺承/连词,表修饰,地。所以选C。
小题3: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的关键词句有:“责”“堕”“隳” “坐”“以”“狱成”。
小题4:在疏通文意感知内容的基础上,找出能表现李光言行举止的语句或评价性的语句加以概括即可。如第一段“朱勔父冲倚势暴横,光械治其家僮。”表现其刚正不阿,秉公执法。第二段“光以宣密迩行都,乃缮城池,聚兵粮,籍六邑之民,保伍相比,谓之义社”等内容表现其深谋远虑,行事周密。以此类推即可。
小题5:断句前首先要把文章通读几遍,以便对全文内容有整体的感知,把能断开的先断开,然后逐步缩小范围,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凭借和语境(上下文)的关系,作出相应调整。找虚词、察对话、依总分、据修辞 、对称 、反复、辨句式。要注意语言“曰”的停顿、“秦桧”“古人”名词做宾语,需停顿、文言虚词“何”。
【参考译文】
李光,字泰发,越州上虞人。童年时就不好玩耍,他的父亲李高称赞说:“我的儿子是云间的飞鹤,或许会使我家门兴旺。”父亲去世,他悲痛得像成人一样,有人送来财物,他都谢绝了。到下葬时,礼节非常合乎法度。守丧期满,进入太学,考中崇宁五年进士。调任开化令,施政有声望,朝廷召他到都堂考察,当时宰相不喜欢他,任命他为监当,变更官职,做了平江府常熟县知县。朱勔的父亲朱冲倚仗权势横行无度,李光捆绑了他的家僮治罪。朱冲很生气,暗示讽劝部使者改调他到吴江,李光不因此而屈服。改任京东西学事司管勾文字。
建炎三年,皇帝从临安移驾到建康,授任他为宣州知州。当时范琼将要率军经过,李光先入州处理政事,范琼到了就打开城门慰劳,留住三天后离去,没有敢哗变的。李光认为宣州离行都最近,于是修理城池,积聚军粮,登记地方百姓,按保伍分编,称为义社。选择其中健壮的人,用土豪来统率,得到保甲一万多人,号称“精拣军”。又在二十三处险要之地设立兵营谨慎戍守,把全城分为十处地方,分别巡逻内外,白天自由行动,晚上守城,有敌情就参战。苗租按年交县的,都送到州里。当初人们纷纷指责不方便,到守城时,赡养军民的花费,最终靠此来补充。政事传到朝廷,被任命为管内安抚,允许他见机行事,晋升为直龙图阁。
溃将邵青从真州率数百艘舰船,在当涂、芜湖两县之间剽掠,李光招抚劝说他,送给他二千斛大米。邵青非常高兴,对使者说:“我们是官军,所经之地都像对待盗贼一样对待我,只有李光不怀疑我。”于是秋毫无犯。后来,船队经过繁昌,有人骗他说:“这是宣州境内。”于是沿北岸离去。
当时秦桧开始倡议和议,准备张榜告示,打算借李光的名望来压制民心。皇上本意不想用李光,秦桧说:“李光有名望,如果一起签名,议论就会自动停息。”于是用了李光。同郡人杨炜上书李光,指责他因攀附权相谋取高官,中了狡猾的敌人的奸议,毁掉了平日的气节。李光本意认为只是可以趁和议之机作自治的打算。后来秦桧建议撤掉河南守备,夺去诸将兵权,李光极力陈述戎狄的狼子野心,和谈不可依恃,守备不能撤除。秦桧憎恶他。秦桧任命亲党郑亿年为资政殿学士,李光在皇上面前当面反对。又与秦桧在皇上面前辩论,于是说:“看秦桧的心意,是想堵塞蒙蔽陛下的耳目,盗弄国权,心怀奸恶,贻误国家,不能不明察。”秦桧大怒。第二天,李光请求离职。高宗说:“你昨天当面斥责秦桧,举动像古人。我退朝后叹息,正要寄心腹于你,为什么要辞职呢?”李光说:“我与宰相争论,不可留任。”九次上章请求,于是才被授任为资政殿学士、知绍兴府,改任提举临安洞霄宫。
十一年冬天,御史中丞万俟禼指责李光暗怀怨恨,贬职为建宁军节度副使,安置在藤州。过了四年,移置琼州。住在琼州八年,次子李孟坚因为被陆升之诬告为私撰国史,被定案;吕愿中又告发李光与胡铨诗赋唱和,讥谤朝政,调至昌化军。他议论文章考证历史,怡然自得。年过八十,笔力精健。又过了三年,才因为郊祭之恩,复官任左朝奉大夫,任其自便居住。到江州去世。孝宗即位后,追任为资政殿学士,赐谥号为“庄简”。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徐孺子祠堂记
曾巩
汉元兴以后,政出宦者,小人挟其威福,相煽为恶,中材顾望,不知所为。汉既失其操柄,纪纲大坏。然在位公卿大夫,多豪杰特起之士,相与发愤同心,直道正言,分别是非白黑,不少屈其意,至于不容,而织罗钩党之狱起,其执弥坚,而其行弥励,志虽不就而忠有余。故及其既殁,而汉亦以亡。当是之时,天下闻其风、慕其义者,人人感慨奋激,至于解印绶,弃家族,骨肉相勉,趋死而不避。百余年间,擅强大,觊非望者相属,皆逡巡而不敢发。汉能以亡为存,盖其力也。
孺子于时,豫章太守陈蕃、太尉黄琼辟皆不就,举有道,拜太原太守,安车备礼,召皆不至。盖忘己以为人,与独善于隐约,其操虽殊,其志于仁一也。在位士大夫,抗其节于乱世,不以死生动其心,异于怀禄之臣远矣,然而不屑去者,义在于济物故也。孺子尝谓郭林宗曰:“大木将颠,非一绳所维,何为栖栖不皇宁处?”此其意亦非自足于丘壑,遗世而不顾者也。孔子称颜回:“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孟子亦称孔子:“可以进则进,可以止则止,乃所愿则学孔子。”而《易》于君子小人消长进退,择所宜处,未尝不惟其时则见,其不可而止,此孺子之所以未能以此而易彼也。
孺子姓徐名稚,孺子其字也,豫章南昌人。按图记:“章水北经南昌城,西历白社,其西有孺子墓,又北历南塘,其东为东湖,湖南小洲上有孺子宅,号孺子台。吴嘉禾中,太守徐熙于孺子墓隧种松,太守谢景于墓侧立碑。晋永安中,太守夏侯嵩于碑旁立思贤亭,世世修治。至拓跋魏时,谓之聘君亭。”今亭尚存,而湖南小洲,世不知其尝为孺子宅,又尝为台也。予为太守之明年,始即其处,结茅为堂,图孺子像,祠以中牢①,率州之宾属拜焉。汉至今且千岁,富贵堙灭者不可称数。孺子不出闾巷,独称思至今。则世之欲以智力取胜者,非惑欤?孺子墓失其地,而台幸可考而知。祠之,所以示邦人以尚德,故并采其出处②之意为记焉。
【注】①中牢:祭拜时用的羊猪两种牲口。②出处:出仕和退隐。
1.下列对句中加粗的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①多豪杰特起之士——特起:杰出的
②而织罗钩党之狱起——织罗:虚构
③而其行弥励——励:振奋
④太尉黄琼辟皆不就——辟:征召
⑤抗其节于乱世——抗:抵御,抵抗
⑥于孺子墓隧种松——隧:墓道
A.①③⑥
B.①④⑤
C.②④⑥
D.②③⑤
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直接证明徐孺子“可以进则进,可以止则止”处世哲学的一组是(? )
①至于解印绶,弃家族,骨肉相勉,趋死而不避
②举有道,拜太原太守,安车备礼,召皆不至
③不以死生动其心,异于怀禄之臣远矣
④大木将颠,非一绳所维,何为栖栖不皇宁处
⑤择所宜处,未尝不惟其时则见,其不可而止
⑥孺子不出间巷,独称思至今
A.①③④
B.①⑤⑥
C.②③⑤
D.②④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徐孺子是一位隐士。第1段交代了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作者高度评价“正道直言”“趋死而不避”的党锢诸贤,并把“汉能以亡为存”的功劳归于他们,是为徐孺子作陪衬。
B.第2段是全文的中心段落。作者简述了徐孺子的事迹,将他与党锢反复对比,虽然也肯定这两种人“志于仁一也”,但作者无疑更欣赏徐孺子能正确处理行藏进止的处世方法。
C.作者在第3段记述了立祠的地点、时间及经过。同时,也交代了立祠和作记的目的。文字繁简得当,描写生动形象,议论水到渠成,前后照应,结构严谨,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D.本文是作者纪念前贤的一篇力作。作者怀着“与古人同在”的思想感情来评价、赞颂徐孺子,同时,文章多处运用对比的手法,宣扬儒家“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处世哲学。
4.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的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擅强大,觊非望者相属,皆逡巡而不敢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汉至今且千岁,富贵堙灭者不可称数。孺子不出间巷,独称思至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A
2.D
3.C
4.(1)(一百余年间)掌握强大权力、存着非分企图的人,一个接着一个,但他们都迟疑不决,不敢行动。
(2)东汉到现在已经将近一千年了,生前富贵而死后埋没无闻的人不计其数。孺子不出乡里,独独被人们称扬思念到今天。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单选题 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
刘知俊,字希贤,徐州沛县人也。姿貌雄杰,倜傥有大志。始事徐帅时溥,为列校,溥甚器之,后以勇略见忌。唐大顺二年冬,率所部二千人来降,即署为军校。知俊被甲上马,轮剑入敌,勇冠诸将。太祖命左右义胜两军隶之,寻用为左开道指挥使,故当时人谓之“刘开道”。天祐三年冬,以兵五千破岐军六万于美原。三年五月,封大彭郡王。
时知俊威望益隆,太祖雄猜日甚,会佑国军节度使王重师无罪见诛,知俊居不自安,乃据同州叛。又分兵以袭雍、华。太祖闻知俊叛,遣近臣谕之曰:“朕待卿甚厚,何相负耶?”知俊报曰:“臣非背德,但畏死耳!王重师不负陛下,而致族灭!”太祖复遣使谓知俊曰:“朕不料卿为此。昨重师得罪,盖刘捍言阴结邠、凤,终不为国家用。我今虽知枉滥,悔不可追,致卿如斯,我心恨恨,盖刘捍误予事也,捍一死固未塞责。”知俊不报,遂分兵以守潼关。太祖命刘鄩率兵进讨,攻潼关,下之。寻而王师继至,知俊乃举族奔于凤翔,李茂贞厚待之,伪加检校太尉。寻命率兵攻围灵武。灵武节度使韩逊遣使来告急,太祖令康怀英率师救之,师次邪州长城岭,为知俊邀击,怀英败归。茂贞悦,署为泾州节度使。
既而为茂贞左右石简颙等间之,免其军政,寓于岐下。茂贞犹子继崇镇秦州,因来宁觐,言知俊途穷至此,不宜以谗嫉见夺,茂贞乃诛简颙等以安其心。继崇又请令知俊挈家居秦州,以就丰给,茂贞从之。未几,邪州乱,茂贞命知俊讨之。时郡州都校李保衡纳款于朝廷,末帝遣霍彦威率众先入于邠,知俊遂围其城,半载不能下。会李继崇以秦州降于蜀,知俊妻孥皆迁于成都,遂解邠州之围而归岐阳。以举家入蜀,终虑猜忌,因与亲信百余人夜斩关奔蜀。
王建待之甚至,即授伪武信军节度使。寻命将兵伐岐,不克,班师。久之,复命为都统,再领军伐岐。时部将皆王建旧人,多违节度,不成功而还,蜀人因而毁之。(王建)然亦忌之,尝谓近侍曰:“吾渐衰耗,恒思身后。刘知俊非尔辈能驾驭,不如早为之所。”伪蜀天汉元年冬十二月,建遣人捕知俊,斩于成都府之炭市。(选自《旧五代史·梁书十三》,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寻用为左开道指挥使——寻:不久
B.昨重师得罪——得罪:获罪
C.为知俊邀击——邀:拦截
D.蜀人因而毁之——毁:败坏
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能表明刘知俊骁勇善战的一组是(? )
①姿貌雄杰,倜傥有大志②轮剑入敌,勇冠诸将③以兵五千破岐军六万于美原
④为知俊邀击,怀英败归⑤遂解邠州之围而归岐阳⑥知俊乃举族奔于凤翔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②③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刘知俊本来在徐州主帅时溥手下做列校,后来被猜忌而率部属两千人投降后梁。太祖曾任命他为左开道指挥使,所以当时人又称他为“刘开道”。
B.太祖的猜忌、佑国军节度使王重师无罪被杀使刘知俊惶恐不安,于是刘知俊占据同州,和太祖分庭抗礼,后又逃到凤翔投奔李茂贞。
C.刘知俊投奔李茂贞后,先是担任检校太尉,后因为击败康怀英的军队立下战功,又担任泾州节度使,而后又因受到李茂贞的猜忌而被剥夺了军政大权。
D.刘知俊才能突出,蜀王王建虽然优待他,但对他也很猜忌,因担心自己死后没有人能驾驭刘知俊,于是派人逮捕刘知俊,并把他处死以绝后患。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致卿如斯,我心恨恨,盖刘捍误予事也,捍一死固未塞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言知俊途穷至此,不宜以谗嫉见夺,茂贞乃诛简颙等以安其心。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D
2.B
3.C
4.(1)使你像这样背叛我,我心里很遗憾,这是因为刘捍误了我的大事,刘捍死了也一定弥补不了他的罪责。
(2)(李继崇)说刘知俊是因为走投无路才来到蜀地,不应该因为谗言、嫉妒而被剥夺军政大权,李茂贞于是杀掉石简颗等人来安抚刘知俊。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题目。(5分)
①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②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小题1:第②则文字除了“名正言顺”外,还可以概括一个四字成语,它是?。(1分)
小题2:用自己的话说明孔子“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中的“是”实质上指代什么,并结合选文简要分析孔子这样说的理由。(4分)
?
?
参考答案:
小题1:(1分)手足无措(不知所措)
小题2:4分)“是”指代季氏超越等级享受歌舞(或季氏按天子的规模享受歌舞)。(1分)理由:孔子主张克己复礼,认为每个人都要按名分行事,就是要按规定的等级享受权利和履行义务(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否则就会导致礼乐崩坏、刑罚不当、纲常混乱,季氏的行为显然已经严重违反了孔子主张的“礼”,所以说“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3分)
本题解析:
小题1:抓住“则民无所错手足”就不难概括了。
小题2:根据前文很容易确定“是”应指代“八佾舞于庭”这样做不合适。理由应扣住文中“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这句话来分析。
本题难度:一般
|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汇总《识记字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