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省级导航 | |
|
|
|
高中语文答题技巧《文言文阅读》高频试题预测(2017年最新版)(八)
![]() ?唯荣所立者独能自守?于上流纵大筏以击浮桥 ? A.?B.?帝令存问动静,中使相望?尝与高祖夜坐月下 ![]() 稽胡由是不能为寇?戎狄失礼,臣下之事c.?D 擢为中外府水曹参军?帝大悦,每劳勉之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郭荣是北周至隋时的重要军事将领,不仅率兵讨平西南夷、獠的叛乱和田罗驹领导的 少数民族起义;还曾随帝征讨吐谷浑、辽东,为隋王朝的统一立下了卓著战功。 B.郭荣很有军事才能,北周时随大将宇文护与北齐作战时崭露头角,随后在平息稽胡的 骚乱时,通过筑城切断了稽胡进攻要道,使稽胡知难而退,兵不血刃即保境安民。 C.郭荣从小就与高祖关系亲密,情契极欢。一次闲谈中高祖告诉郭荣北周气数已尽,自己将取而代之,郭荣对此深信不疑。高祖受禅后,还曾对郭荣说及此事。 D.郭荣一生效命沙场,即使年事已高,也勤于职守。在隋炀帝让他任选一郡安居养老时, |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A
小题3:C
小题4:(1)(5分)郭荣认为两座城是孤城且相距遥远,(战时)力量上不能相互援救,请求在汾州、姚襄镇之间另外修建一座城,(战时)可以相互照应依靠。(译出大意3分,“孤迥”“更”两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2)(5分)隋炀帝对众官吏说:“像郭荣这样诚心纯至的,一定(确实、实在)没有能与他相比的。”郭荣是如此的被信任。(译出大意3分,“固”“见”两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本题解析:
小题1:无
小题2:无
小题3:无
小题4:无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下题
是时,汉还定三秦。项羽闻汉王皆已并关中,且东,齐、赵叛之,大怒。乃以故吴令郑昌为韩王,以距汉。令萧公角等击彭越。彭越败萧公角等。汉使张良徇韩,乃遗项王书曰:“汉王失职,欲得关中,如约即止,不敢东。”又以齐、梁反书遗项王曰:“齐欲与赵并灭楚。”楚以此故无西意,而北击齐。征兵九江王黥布。布称疾不往,使将将数千人行。项王由此怨布也。
汉之二年冬,项羽遂北至城阳,田荣亦将兵会战。田荣不胜,走至平原,平原民杀之。遂北烧夷齐城郭室屋,皆阬田荣降卒,系虏其老弱妇女。徇齐至北海,多所残灭。齐人相聚而叛之。于是田荣弟田横收齐亡卒得数万人,反城阳。项王因留,连战未能下。
春,汉王部五诸侯兵,凡五十六万人,东伐楚。项王闻之,即令诸将击齐,而自以精兵三万人南从鲁出胡陵。四月,汉皆已入彭城,收其货宝美人,日置酒高会。项王乃西从萧,晨击汉军而东,至彭城,日中,大破汉军。汉军皆走,相随入殽、泗水,杀汉卒十余万人。汉卒皆南走山,楚又追击至灵壁东睢水上。汉军却,为楚所挤,多杀,汉卒十余万人皆入睢水,睢水为之不流。围汉王三匝。于是大风从西北而起,折木发屋,扬沙石,窈冥昼晦,逢迎楚军。楚军大乱,坏散,而汉王乃得与数十骑遁去,欲过沛,收家室而西;楚亦使人追之沛,取汉王家;家皆亡,不与汉王相见。汉王道逢得孝惠、鲁元,乃载行。楚骑追汉王,汉 王急,推堕孝惠、鲁元车下,滕公常下收载之。如是者三。曰:“虽急不可以驱,奈何弃之?”于是遂得脱。求太公、吕后不相遇。审食其从太公、吕后间行,求汉王,反遇楚军。楚军遂与归,报项王,项王常置军中。
(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
小题1:下列句中加线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汉使张良徇韩徇:带兵占领
B.皆阬田荣降卒阬:活埋
C.收家室而西西:向西
D.审食其从太公、吕后间行间:从小路
小题2: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项羽带兵作战神勇,势不可挡的一组是(?)
①欲得关中,如约即止?②徇齐至北海,多所残灭
③相随入殽、泗水,杀汉卒十余万人?④楚又追击至灵壁东睢水上
⑤汉军却,为楚所挤,多杀?⑥报项王,项王常置军中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②③⑥
D.③④⑤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王致信项王,并且利用齐国、梁国反叛的书信,终于诱使项王无意西征而出兵齐国,为汉王东出伐楚创造了有利条件。
B.田荣田横兄弟前仆后继,先后率众奋起反抗楚军。在城阳作战中,项羽因不能迅速取胜而不得不驻留。
C.项王一方面派诸将北上攻齐,一方面亲自带兵南下与汉军作战,在收复彭城之后又乘胜追击,大破汉军。
D.楚军追击汉王,汉王不惜把自己的孩子孝惠、鲁元二人推到车下,最终他们和太公、吕后等人一起被楚军俘虏,并被扣留在项王军中。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⑴布称疾不往,使将将数千人行。((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收其货宝美人,日置酒高会。(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虽急不可以驱,奈何弃之?(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D
小题3:D
小题4:①黥布称病不去,只派将领率领数千人前往。
②(汉王)收取了项王的宝物美女,每日摆设酒席宴会高朋。
③虽然情况紧急,车马又不可以驱赶得更快,但是怎么可以舍弃他们呢?
本题解析:
小题1:西:向西逃跑
小题2:①说的是刘邦的事,⑥说的是项羽善待太公、吕后的事。
小题3:孝惠、鲁元两人并未被楚军俘虏,扣为人质。
小题4:注意重要的文言现象:①使:派。将(1):名词,将领。将(2):动词,率领。
②收其货宝美人:省略句,省略主语“汉王”。日:名词做状语,每日。
③虽:虽然。急:情况紧急(急迫)。奈何:怎么可以。
点评:本题选择材料较好,与教材内容结合紧密,故事情节也是学生喜闻乐见的,这对学生答题有一定的帮助。实词的错误选项设置得挺好,学生很有可能将“西”误判为名词作状语。本题有助于学生正确区分名词作状语和名词作动词。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文言文阅读(19分)
王烈通识达道,秉义不回。以颍川陈太丘为师,二子为友。时颍川荀慈明、贾伟节、李元礼、韩元长皆就陈君学,见烈器业过人,叹服所履,亦与相亲。由是英名著于海内。道成德立,还归旧庐,遂遭父丧,泣泪三年。遇岁饥馑,路有饿殍,烈乃分釜庾之储,以救邑里之命。是以宗族称孝,乡党归仁。以典籍娱心,育人为务,遂建学校,敦崇庠序。其诱人也,皆因其性气,诲之以道,使之从善远恶。益者不自觉,而大化隆行,皆成宝器。门人出入,容止可观,时在市井,行步有异,人皆别之。州闾成风,咸竞为善。
时国中有盗牛者,牛主得之。盗者曰:“我邂逅迷惑,从今已后将为改过。子既已赦宥,幸无使王烈闻之。”人有以告烈者,烈以布一端遗之。或问:“此人既为盗,畏君闻之,反与之布,何也?”烈曰:“昔秦穆公,人盗其骏马食之,乃赐之酒。盗者不爱其死,以救穆公之难。今此盗人能悔其过,惧吾闻之,是知耻恶。知耻恶,则善心将生,故与布劝为善也。”间年之中,行路老父担重,人代担数十里,欲至家,置而去,问姓名,不以告。顷之,老父复行,失剑于路,有人行而遇之,欲置而去,惧后人得之,剑主于是永失,欲取而购募,或恐差错,遂守之。至暮,剑主还见之。前者代担人也。老父揽其袂,问曰:“子前者代吾担,不得姓名,今子复守吾剑于路,未有若子之仁,请子告吾姓名,吾将以告王烈。”乃语之而去。老父以告烈,烈曰:“世有仁人,吾未之见。”遂使人推之,乃昔时盗牛人也。遂使国人表其闾而异之。
时人或讼曲直,将质于烈,或至涂而反,或望庐而还,皆相推以直,不敢使烈闻之。时国主皆亲骖乘适烈私馆,畴谘政令。察孝廉,三府并辟,皆不就。会董卓作乱,避地辽东,躬秉农器,编于四民,布衣蔬食,不改其乐。东域之人,奉之若君。
以建安二十三年寝疾,年七十八而终。
(节选自《三国志·魏书》)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叹服所履,亦与相亲履:经历
B.遂建学校,敦崇庠序敦崇:重视
C.盗者不爱其死,以救穆公之难爱:爱护
D.遂使国人表其闾而异之表:表彰,彰显
小题2: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直接表明王烈“秉义不回”的一组是(3分)(?)
①遇岁饥馑,路有饿殍,烈乃分釜庾之储,以救邑里之命
②诲之以道,使之从善远恶
③子既已赦宥,幸无使王烈闻之
④察孝廉,三府并辟,皆不就
⑤遂使国人表其闾而异之
⑥知耻恶,则善心将生,故与布劝为善也
A.①⑤④
B.②③⑥
C.②③⑤
D.①⑤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概括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烈为父亲守丧三年,终日以泪洗面,遭遇荒年,王烈拿出自己的粮食分送给乡亲 活命,所以本族人称赞他“孝”。乡亲们称赞他“仁”。
B.王烈非常重视道德教化,既兴办学校,也非常讲究教化方式方法,他因材施教,因人施教,甚至能使盗贼改恶向善,最终成为道德榜样。
C.王烈名望极高,地方最高官员亲自乘坐马车到王烈家中咨询政事;王烈淡于名利,朝廷多次征召他去做官,他都没去就任。
D.当时有人为争长短,要到王烈那里去评判对错,因王烈忙于教学、公务,有的人中途而返,有的人远远看见王烈的房子掉头而回。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道成德立,还归旧庐,遂遭父丧,泣泪三年。(4分)
(2)盗者不爱其死,以救穆公之难。今此盗人能悔其过,惧吾闻之,是知耻恶。(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D
小题3:D
小题4:(1)学问道德达到很高的境界之后,王烈返回家乡,赶上父亲去世,他守孝三年,终日以泪洗面。(2)盗马的人不吝惜自己的生命,奋力去解救危难中的秦穆公。现在这个偷牛的人能够及时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惧怕我知道这件事,这说明他懂得羞耻。
本题解析:
小题1:在文言文阅读当中,辨析重要词语的含义正确与否,有时就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根据上下文推断出其词义,C 项解释不正确,根据文意,“爱”在这里应是“吝惜”的意思。所以选C。
小题2:此类题可先疏通选项句意,然后根据文意及句意来判断是否直接表明王烈“秉义不回”。③说的是王烈对他人道德上的感召,间接上说明王烈“秉持仁义不回头”;④表明王烈淡于功名利禄,和“秉义不回”无关。所以选D。
小题3: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D“因王烈忙于教学、公务,有的人中途而返”的表述不合愿意,原文最后说的是“皆相推以直,不敢使烈闻之”。所以选D。
小题4: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的关键词句有:道、遭、其、定语后置句“穆公之难”,知。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景春曰①:“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②?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③,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注释] ①景春:战国时纵横家。②公孙衍:魏国人,号犀首,当时著名的说客。张仪:战国时纵横家的代表人物,主张连横,为秦扩张势力。③古时男子年二十行加冠礼,表示成年。
小题1:将划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
②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小题2:上文中,孟子阐述了怎样的主张?(用自己的话回答)
参考答案:
小题:①成年男子行加冠之礼时,父亲训导他。②富贵不能使他思想迷乱,贫贱不能使他节操改变。威武不能使他意志屈服,这样才叫做大丈夫。
小题:大丈夫应该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骨气,要坚守仁、义、礼(或人要坚守仁、义、礼)
本题解析:
小题:见译文
小题:无
参考译文
男子举行加冠礼的时候,父亲训导他;女子出嫁的时候,母亲训导她,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丈夫家里,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把顺从当作正理,是妇人家要遵循的道理。(公孙衍、张仪在诸侯面前竟也像妇人一样!)居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里.站立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行走在天下最宽广的道路‘义’上;能实现理想的时候,就与人民一起走这条正道;不能实现理想的时候,就独自走在这条正道上。富贵不能使他思想迷乱,贫贱不能使他节操改变,威武不能使他意志屈服,这样才叫做大丈夫。”
本题难度:简单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武阳县君程氏墓志铭
司马光
治平三年夏,苏府君终于京师,光往吊焉。二孤轼、辙哭且言曰:“今将奉先君之柩归葬于蜀。蜀人之祔也,同垄而异圹。日者吾母夫人之葬也,未之铭,子为我铭其圹。”因曰:“夫人之德,非异人所能知也,愿闻其略。”二孤奉其事状拜以授光。
光拜受,退而次之曰:夫人姓程氏,眉山大理寺丞文应之女,生十八年归苏氏。程氏富而苏氏极贫。夫人入门,执妇职,孝恭勤俭。族人环视之,无丝毫鞅鞅骄居可讥诃状,由是共贤之。或谓夫人曰:“父母非乏于财,以父母之爱,若求之,宜无不应者。何为甘此蔬粝,独不可以一发言乎?”夫人曰:“然。以我求于父母,诚无不可。万一使人谓吾夫为求于人以活其妻子者,将若之何?”卒不求。时祖姑犹在堂,老而性严,家人过堂下,履错然有声,已畏获罪。独夫人能顺适其志,祖姑见之必悦。
府君年二十七犹不学,一日慨然谓夫人曰:“吾自视,今犹可学。然家待我而生,学且废生,奈何?”夫人曰:“我欲言之久矣,恶使子为因我而学者!子苟有志,以生累我可也。”即罄出服玩鬻之以治生,不数年遂为富家。府君由是得专志于学,卒为大儒。夫人喜读书,皆识其大义。轼、辙之幼也,夫人亲教之,常戒曰:“汝读书,勿效曹耦,止欲以书生自名而已。”每称引古人名节以厉之,曰:“汝果能死直道,吾亦无戚焉。”已而,二子同年登进士第,又同登贤良方正科。辙所对语尤切直惊人,由夫人素勖之也。
始夫人视其家财既有余,乃叹曰:“是岂所谓福哉!不已,且愚吾子孙。”因求族姻之穷者,悉为嫁娶振业之。乡人有急者,时亦周焉。比其没,家无一年之储。夫人以嘉祐二年四月癸丑终于乡里,享年四十八。轼登朝,追封武阳县君。呜呼,妇人柔顺足以睦其族,智能足以齐其家,斯已贤矣;况如夫人,能开发辅导成就其夫、子,使皆以文学显重于天下,非识虑高绝,能如是乎?古之人称有国有家者,其兴衰无不本于闺门,今于夫人益见古人之可信也。
(选自《苏洵集·附录·卷上》)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退而次之曰次:编次,撰述
B.生十八年归苏氏 归:出嫁
C.由夫人素勖之也 勖:勉励
D.比其没,家无一年之储没:失去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二孤轼、辙哭且言曰学且废生,奈何?
B.二孤奉其事状拜以授光皆识其大义
C.父母非乏于财今于夫人益见古人之可信也
D.即罄出服玩鬻之以治生每称引古人名节以厉之
小题3:下列各句编为四组,都能表现程氏“孝恭勤俭”的一组是?(3分)
①无丝毫鞅鞅骄居可讥诃状?②独夫人能顺适其志
③我欲言之久矣,恶使子为因我而学者?④不数年遂为富家
⑤轼、辙之幼也,夫人亲教之?⑥乡人有急者,时亦周焉
A.①②③
B.②③⑥
C.①④⑤
D.④⑤⑥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苏洵去世后,司马光前去吊唁,苏轼和苏辙告诉他,要将父亲的灵柩送回四川老家安葬,并请司马光为他们的母亲写墓志铭。
B.有人劝说程氏向苏家父母求得一些财物,而程氏认为虽然可以求到,但是恐怕会有人讥笑自己的丈夫,就没有接受这个建议。
C.苏轼和苏辙兄弟都是由程氏亲自教育的,程氏常常引用古人的事例来勉励他们,后来他们同一年考中进士,又同登贤良方正科。
D.司马光认为女子如果能做到使家族和睦,善于治家,就已经很贤惠了,而程氏在此基础上,还能勉夫教子,可谓见识高远。
小题5: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10分)
(1)何为甘此蔬粝,独不可以一发言乎?(3分)
(2)汝果能死直道,吾亦无戚焉。(3分)
(3)因求族姻之穷者,悉为嫁娶振业之。(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D
小题3:A
小题4:B
小题5:(1)(3分)为什么甘心吃这样的粗食呢,难道不能够说一句话吗?(2)(3分)你们如果能为正道而死,我也没什么忧伤的了。(3)于是寻求生活困窘的族人和亲戚,都为他们嫁女娶妻,救济他们,为他们置办产业。
本题解析:
小题1:没:同“殁”,死。
小题2:表示后一行动是前一行动的目的,连词。A.表并列,连词;将要,副词。B.她的,代词;它们的,指书,代词。C.在,介词;从,介词。
小题3:④写其持家之才,⑤写其教育孩子,⑥写其善良助人。
小题4:应为向自己的父母求得一些财物。
小题5:[3分。何为:为什么。1分。独:难道。1分。全句大意翻译正确。1分。]
[3分。死:为……而死。1分。戚:忧伤。1分。全句大意翻译正确。1分。]
[4分。穷:困窘。1分。振:救济。1分。业:置办产业。全句大意翻译正确。1分。]
本题难度:一般
|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汇总《识记字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