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中语文答题技巧《古代诗歌鉴赏》试题特训(2017年最新版)(八)
2017-07-17 21:17:39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杜甫的诗,回答问题。(5分)
登岳阳楼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泅流。
(1)赏析诗中颔联“坼”“浮”两字的表达效果。(2分)
(2)结合尾联,分析作者在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坼”,分裂。“浮”,漂浮荡漾。广袤数千里的吴、楚两地就因为有了这个湖,一下子断裂为二,这气势何等磅礴;而日、月、星辰仿佛都飘浮在这湖水上面,缓缓行进,这景象又何等宏丽。一 “坼” 一“浮”,把洞庭湖的气象描绘得壮丽而又生动。【2分】
小题2:诗人在凄苦万状的情况下登楼观景,眼望国家动荡不安,自己报国无门,不禁涕泪纵横,难以抑止。这种忧国伤时之感与身世凄凉之情一齐袭上心头,诗的意境从狭窄转到宽阔,由个人的悲苦转而想到国家的衰颓。由此可见,诗人总是不会停留在个人痛苦上,他总是以国事为念,体现了诗人同情人民疾苦关心国家命运(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操。?【3分】


本题解析:
小题1:此题考查“炼字”的分析。一“坼”一“浮”,摊贩洞庭湖的气象描绘得壮阔而又生动。“坼”字,诗人写得有力,仿佛洞庭水把吴、楚两地的广袤区域冲开、分裂,显示出洞庭湖的磅礴气势;“浮“字,具有十分鲜明的动态感,洞庭湖几乎包容了整个天地万物,并且主宰着它们的沉浮,日月星辰都随着湖水的波动而飘荡起落,下派壮阔的图景展现形在读者眼前。据此可得出答案。
小题2:作者在岳阳楼上凭栏远眺北方,想到长年不息的战火,想到饱守战乱之苦的百姓,所以才涕泪纵横,难以抑制;表现了作者忧国忧民的高尚精神;联想到个人经历:举目无亲,年老多病,以孤舟为伴;还有国家命运:战争未平、国家多难,老泪纵横,作者不仅哀叹自己的身世孤苦晚境凄凉,更为国家动荡不安战乱不休而悲伤。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问题。
汉江临泛
王维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1)三、四两句写出了景物怎样的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颈联中哪两个词用得极妙,找出来并简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整首诗看,作者流露出的感情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江水的流长邈远和两岸青山迷迷蒙蒙、时隐时现的特点。
(2)“浮”和“动”。“浮”表面上写城郭在水面上飘动,实是所乘之舟上下波动,“动”表面上写天空在摇荡,实言波涛汹涌,浪拍云天。
(3)对襄阳风物的热爱之情,充满了积极乐观的情绪。
(主观题意思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别韦郎中
张 谓
星轺①计日赴岷峨,云树连天阻笑歌。
南入洞庭随雁去,西过巫峡听猿多。
峥嵘洲上飞黄蝶,滟灏堆边起白波。
不醉郎中桑落酒②,教人无奈别离何。
注①星轺(yáo):使者所乘的车。②桑落酒:古代美酒名。
(1)“计日”一词在诗中什么意思?有何作用?(3分)
答:?▲?▲
(2)颔联、颈联中,作者使用了哪些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4分)
答:?▲?▲
(3)本诗尾联意蕴十足,请予以解析。(3分)
答:?▲?▲


参考答案:
(1)(3分)答案计日,即算计着日子。(1分)突出时间的短暂,借此表达对朋友的依依不舍和不得不离别的无奈(2分)
(2)(4分)答案想象(虚写)、借景抒情。(2分)作者通过想象别后途中境遇以及归雁、啼猿、黄蝶、险波等景象,传达出作者与朋友分别时的凄凉与神伤。(2分)
(3)(3分)答案在别离时只有醉饮才能承受这离别之苦 (1分)。作者通过醉饮来躲避别离之痛,以貌似旷达的方式,更强烈地表达出离情别绪和友情的深厚。(2分)


本题解析:无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木兰花
宋祁
东城渐觉风光好,觳皱①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注】①觳皱:皱纱,此处比喻水的波纹。
(1)这首词的上半阕是如何描写春色的?试对此进行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对词中“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你认为写得好不好,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春天美景富有层次感:首先看到了东风乍起,春波绿水,波面生纹,如细皱纱毅;然后是杨柳初醒,嫩黄浅碧,遥望一片轻烟薄雾;再望去杏花怒放,如喷火蒸霞。春的风光正是这样一层层展开,故用了“渐觉”一语。
(2)作者用一“闹”字,不仅使人觉得杏花绽放得热烈,甚至还使人联想到花丛中蜂蝶飞舞,春鸟和鸣,把一派春意盎然、生气蓬勃的景色表现得淋漓尽致。(古代有人认为;“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用得极妙}但也有人认为,“闹”不是好字,也不是好事,写良辰美景而用这么一个字,实在没有道理。因此如考生认为“闹”字用得无理,只要言之成理,且文字通顺,也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问题。
  临江山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陈与义
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 ①陈与义,北宋南宋之交的著名诗人。金兵攻占汴京后,作者辗转逃亡到当时南宋朝廷临时所在地的浙江绍兴。一个夜晚他登上小阁楼,有感而发,填写了这首词。 ②长沟:大河。
1.下面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
A.这首词以回忆洛中旧游起笔,首句写聚会英才,作豪爽语,为全诗奠定悲壮的基调。
B.“长沟流月去无声”一句,造语更为生动、奇巧,巧妙地唱叹出令人难忘的往事。
C.“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写良辰美景,赏心乐事,画面清丽,宛如目前。
D.“二十余年如一梦”,既指洛中旧游之美如梦,也指国破家亡带来的空幻之感。
2.结合全词,试分析“闲”字流露出的词人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陈与义这首词和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一词都表现了北宋灭亡,逃亡江南的人生经历,请比较鉴赏两首词在抒写沦亡之苦时手法的不同。(200字左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A
2.词人在作品开头回顾了往日豪酣欢乐的生活,而现在只剩此身,这个“闲”字正表达了流亡中的孤独和对北方故土的怀念之情;词人面对山河破碎的现实,无可奈何,这个“闲”字看似悠闲,实则是历尽磨难的自我解脱。(意对即可)
3.陈词运用了对比衬托的手法。上片写昔日群英聚会,月下弄笛,长夜畅饮。这种快乐不仅来自朋友的欢聚,也来自故土洛阳的美景,与眼下一人流亡对比,愈发加重了词人此刻的惆怅和怀念,抚今追昔,徒增伤感。而李词则善用借景抒情的手法来抒写国破家亡的伤感。比如“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大雁南飞,只因为是从北而来,就觉得是老朋友,刻画了独在异乡的忧伤,“梧桐”树下点点滴漓的“细雨”,表现出诗人的孤独和凄凉。 (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复习《文学类文本..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