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文学类文本阅读》考点强化练习(2017年练习版)(十)
2017-07-17 21:23:41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25分)
悼齐如山先生
梁实秋
抗战期间,国立编译馆有一组人员从事平剧修订工作,我那时适在北碚遂兼主其事,在剧本里时遇到许多不易解决的问题,搔首踟蹰,不知如何落笔。同人都是爱好戏剧的朋友,其中有票友,也有戏剧学校毕业的,但是没有真正科班出身的,因此对平剧的传统的规矩与艺求颇感认识不足,常常谈到齐如山先生,如果能有机会向他请益,该有多好。
胜利后我到北平,因陈纪莹、王向辰两位先生之介得以拜识齐先生。齐先生精神矍铄,谈笑风生,除了演剧的事情之外,他的兴趣旁及于小说及一切民间艺术,民间生活习惯以及风俗沿革掌故均能谈来头头是道,如数家珍,以知齐先生是一个真知道生活艺术的人。
齐先生收藏甚富,包括剧本、道具、乐器、图书、行头等等,抗日军兴,他为保护这一批文献颇费了一番苦心,装了几百只大木箱存在一个比较安全的地方,胜利之后才取出来。这时节“中国国剧学会”恢复,先生的收藏便得到了一个展览的地方。我记得是在东城皇城根一所宫殿式的房子,有三间大殿作为展览室。院里有汉白玉的平台和台阶,平台有十来块圆形的大石头,中间有个窟窿,据说是插灯笼用的,我看有一块妨碍行路,便想把它搬开,岂知分量甚重,我摇撼一下便不再尝试。齐老先生走过来就给搬开了,脸不红气不喘,使我甚为惭愧。还有一次在齐先生书斋里,齐先生表演“打飞脚”,一个转身,一声拍脚声,干净利落,我们不由得喝彩,那时在座的有老伶工尚和玉先生,不觉技痒,起身打个飞脚,按说这是他的当行出色的拿手,不料拖泥带水倚里歪斜的几乎跌倒,有人上前把他扶住。那时候齐先生已有七十多岁,而尚健康如此。
中国国剧学会以齐先生为理事长,陈纪滢、王向辰和我都是理事,此外还延请了若干老伶工参加。因为这个关系,我得有机会追随齐老先生之后遍访诸位伶工,听他们谈起内廷供奉,以及当年的三庆四喜,梨园往事,真不禁令人发思古之幽情。由于我们的建议,后来在青年会开了一次国剧晚会,请老伶工十余位分别登台随意讲说他们的演剧的艺术,在当时盛况空前。我们为国剧学会提出了许多工作计划,在齐先生领导下,我们不时的研讨如何整理、研究、保藏、传授国剧的艺术。
一九四九年我到台湾,还经常看到他的写作,年事已高而笔墨不辍,真是惭愧后生,最近先生所著《国剧艺术汇考》出版,承赐一册,并在电话中嘱我批评,我不敢有负长辈厚意,写读后一文交《中国一周》,不数日而先生遽归道山!
先生对于国剧之贡献已无需多赘。我觉得先生治学为人最足令人心折之处有二:一是专精的研究精神,一是悠闲的艺术生活。我们无论研究哪一门学问,只要持之以恒,日积月累有可观,这点道理虽是简单,实行却很困难。齐先生之于国剧是使用了他的毕生的精力,看他从年轻的时候热心戏剧起一直到倒在剧院里,真是始终如一的生死以之。他搜求的资料是第一手的,是从来没经人系统地整理过的,此中艰辛真是不足为外人道,而求学之乐亦正在于此。齐先生的这种专精的精神,是可以做我们的楷模的。
齐先生心胸开朗,了无执著,所以他能享受生活,把生活当做艺术来享受,所以他风神潇洒,望之如闲云野鹤。他并不是穷奢极侈地去享受耳目声色之娱,他是随遇而安地欣赏社会人生之形形色色。他有闲情逸致去研讨“三百六十行”,他不吝与贩夫走卒为伍,他肯尝试各样各种的地方的小吃。有一次他请我们几个人吃“豆腐脑”,在北平崇文门外有一家专卖豆腐脑的店铺,我这北平土著都不知道有这等的一个地方,果然吃得很满意。他的儿媳黄瑗珊女士精于烹调,有一部分可能是由于齐先生的指点。齐先生生活丰富,至老也不寂寞。看看他的家庭,看看他的生活方式,我们不能不钦佩他的风度。老成凋谢,哲人其萎,怀想风范,不禁唏嘘!
相关链接:
①齐如山与梅兰芳谊兼师友,早在民国初年,他就为刚刚崭露头角的梅兰芳编写了大量新戏,并进行排演。在舞蹈动作、服饰化妆、剧本文学性各方面皆卓有创造,开一代新风,为梅兰芳创建独树一帜的梅派艺术打下了牢固的基础。(百度百科)
②1933年,因种种原因,梅兰芳举家南迁上海,齐如山则留在了北平。齐如山对这次分手十分无奈和惋惜,此时写给在上海海兰芳的信,让后人读出了凄楚伤感和他的骄傲倔强:“我从民国二年冬天给您写信,至今已20年了。……我大部分的工夫,都用在您的身上。……您自今以前,艺术日有进步;自今之后,算是停止住了。”(万伯翱《我所知道的齐如山》)
③齐如山在剧本创作中有着充分的观众意识,在《编剧回忆》中,他特别提出了“编剧需迎合观众”的看法。他认为剧作家应运用一切办法抓住观众……考虑中国观众的审美习惯。(梁燕《京剧巨擘齐如山》)
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作者与同人都不是真正科班出身,自感对平剧的传统的规矩与艺术认识不足,所以希望能有机会向齐如山先生请教。
B.文中写到作者摇撼不动妨碍行路的大石和伶工尚和玉“打飞脚”倚里歪斜几乎跌倒两件事,是为了衬托齐如山先生戏剧功底深厚。
C.齐先生心胸开朗,了无执着,能够把生活当作艺术来享受,但他并不是去享受耳目声色的娱乐,而是去欣赏形形色色的社会人生。
D.齐先生对民间生活习惯以及风俗沿革掌故有着浓厚的兴趣,常与贩夫走卒交往,喜欢各样各种的地方小吃,他的儿媳精于烹调可能就与齐先生的指点有关。

E.本文从齐如山先生的兴趣爱好、治学、工作、生活等方面着笔,塑造了一位国剧界的老前辈的形象,表达了作者对齐先生由衷的钦佩之情。
小题2:齐如山先生对于国剧的发展有哪些贡献?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小题3:除热爱京剧(平剧)外,齐如山先生的形象还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小题4:齐如山悠闲的艺术生活对于研究京剧有哪些帮助?你从中受到怎样的启发?(8分)


参考答案:
小题1:(5分) E3分.A2分.B1分
小题2:(6分)①收藏并保护包括剧本、道具、乐器、图书、行头等一批文献.通过展览宣传国剧; ②领导国剧学会组织多种活动。研讨如何整理、研究、保藏、传授国剧的艺术;③写出国剧方面著作;④为梅兰芳创建独树一帜的梅派艺术打下基础。(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
小题3:(6分)①兴趣广博:兴趣旁及于小说及一切民间艺术.不吝与贩夫走卒为伍。②有生活情趣:不吝与贩夫走卒为伍等。③有一定的组织能力:在他的领导下.中国国剧学会为弘扬京剧艺术做了许多工作.④骄傲倔强:认为梅兰芳离开自己后艺术没有进步;(5)身体健康:年纪七十多仍搬石打飞脚。(份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
小题4:(8分) ①有助于他从实践中总结出理论认识.写出大量的研究著作;②有助于丰富和创新表演艺术,为梅兰芳创建独树一帜的梅派艺术打下基础;③有助于了解观众心理,使京剧艺术能抓住欢众。④博的见识有助于专业的学习,各方面的知识都应有所涉略。(每点2分)


本题解析:
小题1:在整体感知文本的基础上,将选项带入文本进行比较辨别,做出判断。B主要是为了衬托齐先生精神矍铄,身体健康;C原文并未否定享受耳目声色之娱.而是否定“穷奢极侈地去享受”;D“常”和“喜欢”与原文不符。所以选EA。
小题2:可从文本中找到与齐如山先生对国剧的发展做出贡献的语段中进行概括即可,如答题区间在第三段、第四段、第五段和链接1.2,评价性的可直接提取,其它的描述性的可概括。如第三段,“齐先生收藏甚富,包括剧本、道具、乐器、图书、行头等等,抗日军兴,他为保护这一批文献颇费了一番苦心,”“先生的收藏便得到了一个展览”可提取前半部分,结合后面概括即可。第四段“在齐先生领导下,我们不时的研讨如何整理、研究、保藏、传授国剧的艺术。”可将后面提取即可。第五段“最近先生所著《国剧艺术汇考》出版”可概括为“著《国剧艺术汇考》”;链接部分“为梅兰芳创建独树一帜的梅派艺术打下了牢固的基础。”可直接提取。
小题3:可从文本中对齐如山先生的评价性的语句中概括。如第二段,“他的兴趣旁及于小说及一切民间艺术”可概括为兴趣广博。如“齐先生精神矍铄,谈笑风生,”“齐先生表演‘打飞脚’”可概括为他精神力量充足,身体健康。“在齐先生领导下,我们不时的研讨如何整理、研究、保藏、传授国剧的艺术。”可概括为他具有领导能力。如链接2“自今之后,算是停止住了。”表现出了他的骄傲倔强。
小题4:可从文本中和相关链接中,找到与齐如山在研究京剧成就方面相关的语段,然后概括即可。如结尾一段“他有闲情逸致去研讨“三百六十行”,他不吝与贩夫走卒为伍,他肯尝试各样各种的地方的小吃。”正是这种闲情逸致才能帮助他从实践中总结出理论,写出大量研究著作。如链接一“开一代新风,为梅兰芳创建独树一帜的梅派艺术打下了牢固的基础。”链接三“齐如山在剧本创作中有着充分的观众意识”等都表现了悠闲的艺术生活为他的京剧研究有很大的帮助。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文后各题。
顺着石板街走到从前
⑴游淮安河下镇,运气出奇的好。一路豪雨,临近镇子时,却住了雨脚。放眼望去,到处都是青砖黛瓦的建筑。古巷弯弯曲曲,旧宅瓦椽不整,老店铺面半朽。随便走进一处宅院,都能在弥漫的湿气中嗅到浓郁的历史气息。雕花窗棂、檐兽、陶缸、红木桌椅和青花瓷器,隐隐透出了往昔的热闹和繁华。
⑵但印象最深的还是那里铺路的石板。
⑶古镇里的许多铺路石板,久已废弃,被随便丢在巷子深处,或者就摆在窗前屋下。有些石板磨损严重,呈现出柔和的曲线。它们大都是土黄,或者透出点红色,一块一块,像固体的阳光,带着一点温暖,一点黯淡,与镇子的青灰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⑷这些石板皆非本地产。当初盐运兴盛时,大运河、淮河上来往的舟船,去时载盐,返回时捎带石板压舱,卸于河边,富有的盐商便购来铺路。数十年下来,这里的街道上就铺满了来自全国各地的石板。原来,这些石板都曾随船只,压着波浪,伴着涛声,最后落户在这里,成了古镇的“居民”。
⑸这曲折的石板上,走得最多的是盐车。明朝中叶以后,淮盐全部运到河下,经检验抽税后再分运到各地销售。这么一个小镇子,成了全国食盐的重要集散地之一,狭小的巷子里,竟然曾滚动过影响国民经济的商业洪流。
⑹除了盐,还有粮,还有竹木铜铁……自明代起,湖广、浙赣、江南等省漕粮必须经此地停留,等待漕署官员查验成色数量后,方可北上,而回程之船携带的商品也在此集散。永乐年间创办造船厂以后,这里更是成为造船物资的集散地。如今,在河下镇还可以看到打铜巷、钉铁巷、估衣巷、竹巷、绳巷等街巷。
⑺商业的发达,带来了多少尘世浮华。“十里朱旗两岸舟,夜深歌舞几时休。扬州千载繁华景,移在西湖嘴上头。”(“西湖嘴”即今河下镇)这是明朝邱浚描写古镇盛况的诗句。琵琶刘街、花巷街、菜巷街、西湖嘴街、粉章巷、干鱼巷等众多见于典籍的街巷记载,都是从前的生活画卷留下的印痕。
⑻富庶还养护了这里的深厚文脉。从元朝起,山阳县儒学就建在这里。《西游记》作者吴承恩也生活在这里。想想吧,曲折深巷的院子里,曾飘荡过多少朗朗的读书声。而当报喜的骏马跑过,伴着清脆的马蹄声,又有多少人的心也像这石板一样,迸发出烨烨的火星。
⑼这石板上也曾有皇家的辇乘招摇而过。康熙、乾隆两帝数度南巡都经过这里。
⑽这些石板还见证过更久远的历史。这里是古代名将韩信、梁红玉的出生地。韩世忠、梁红玉曾驻兵于此与金兵对峙。金戈铁马的杂沓之声,给这座古镇平添了许多壮怀激烈的铁血内涵。
⑾所有的烟云都过去了,只有这座镇子还留在这里,只有这些老石板还留在这里。坑坑洼洼的石板上,踩来踩去的已经是现代人的脚步。要经多少脚步、车马的磨损,才能造成这些坑洼?岁月是峥嵘的,而这些石板的外表却越来越随和、温婉,棱角都已失去,像磨损了边角的古籍。
⑿我们顺着一条小巷走到尽头,登上几十级台阶,就站到了古运河的大堤上。运河水在静静流淌,虽然多日下雨,河水也不见汹涌之势。一条古老的河,由于见过太多,也许已变得宠辱不惊了吧。回头看镇子,许多屋脊已落在脚下。古镇的地势低于运河,这该是镇子得名的原因吧。
⒀雨又下起来了。我们顺着来路往回走,镇子重新变得空阔。迷蒙的雨雾中,那些饱经风霜的古宅,在江南的氤氲中显出别样的风致。石板也全都湿渡流的,晃动着明亮的水洼,像是不断闪回的古镇的记忆。物换星移,一切都变了,不变的只是江南的雨。丝丝的细雨依然洒在亘古千年的石板上,默默地见证着石板曾经承载的荣耀与辉煌。脚下的石板静静地延伸着,连缀成通向新时代的路……
2.第⑾段画线句有何表达效果,请作赏析。
3.本文标题是“顺着石板街走到从前”,请概括“从前”在文中的主要内容,并说明文中描写雨水的主要作用
从前的主要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雨水的主要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纵观全文,试就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进行探究、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2.运用比拟和比喻的手法,生动形象地表达出石板外表磨损,古韵犹存的意蕴。
3.(1)小镇的经济繁荣(2)小镇的文脉深厚(3)小镇的历史人物辈出(答对一点给1分)作用:(1)首尾照应(2)渲染气氛,引发思古幽情(答出两点得3分,答出1点得1分)
4.要点:(l)对悠久历史的赞叹(2)对物是人非的惆怅(3)对美好未来的憧憬


本题解析:2.运用比拟和比喻的手法,生动形象地表达出石板外表磨损,古韵犹存的意蕴。
3.(1)小镇的经济繁荣(2)小镇的文脉深厚(3)小镇的历史人物辈出(答对一点给1分)作用:(1)首尾照应(2)渲染气氛,引发思古幽情(答出两点得3分,答出1点得1分)
4.要点:(l)对悠久历史的赞叹(2)对物是人非的惆怅(3)对美好未来的憧憬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7—10题。(18分)
俄罗斯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内有个“普希金之家”,是珍藏俄国古典文学大师们遗物的小型博物馆。在这里我大吃一惊:原来我所崇敬的那些文学大师,几乎都能画一手好画。此前,我只知道普希金喜欢画画,这次却看到莱蒙托夫、果戈里、屠格涅夫、茹科夫斯基、列夫·托尔斯泰、陀斯妥耶夫斯基等人的手笔!但这些画在普希金之家并不作为一种纯粹的艺术作品,而作为作家的遗物,和大师们的书桌、文具、手杖、眼镜、外衣、怀表和水杯摆在一起。它们被当作作家生命气息的载体——而不是心灵欲望的载体,只是从属于文学,并没有自己独立的身份与价值。
只承认你一种最突出的才能,其他才能只作为附属品。作家的绘画,只被当做研究作家心理与性格的一种素材,而不作为艺术品对待。这实在有些不公平!
文学大师的这些丹青妙笔,能否从专业角度来欣赏呢?
就说普希金的自画像吧,这是他最热衷的题材。他几乎随手一个线条,就能把自己突起的额骨与眉骨、坡度很大而前伸的尖鼻子以及略略发紧的嘴巴画出来。他画自己的鬈发和络腮胡须更是得心应手,只用鹅毛笔的鹅毛一端蘸上墨汁轻快地抹几下,便神采飞扬。普希金的自画像大都出自诗人的自我意识,正如诗人写诗大都以“第一人称”为出发点一样。仔细去看,普希金这些自画像的神态并不相同,有的凝重,有的轻盈,有的阴郁,有的活泼,它们是诗人不同时间、不同环境和不同心态中的自己。
绘画是普希金的一种表达方式。他大量的画,是绘在他诗作的手稿上。每当他诗情洋溢时,形象便在脑海里缤纷涌现。这是他独有的一种绘画状态。所以普希金的画大多画得很快,是他瞬间形象想象的灵性记录。他最爱画人物——各种面孔和各种表情。这些人物有的是虚构的,有的是现实中的人;他对这些人有爱有恨有讽刺有愤怒,这些人物是诗人在诗之外的一种表达。而且他从来不用画笔作画,只用写作工具——鹅毛笔和墨水来画。这表明他作画的欲望是被诗唤起的。列夫·托尔斯泰说他“用诗歌思想”;同样,他也“用画思想”。
普希金为他的《别多金小说集》中一个短篇《棺材商人》画有两幅插图。虽然也还算不上专业插图,但那种轻松的幽默中搅拌着辛辣的讽刺的味道,也许任何画家都难以表现出来。
没有人统计过普希金总共在诗稿上画了多少图画,我想数量一定相当可观。这种文字与图画自由融混的现象,只有那种有着大段大段题跋的中国文人画才能相比。我想,这种“诗画相生”的画,中国之外惟普希金一人!
文人画在中国文坛很普遍。但在西方就不同了,写字与绘画的工具和材料全然两样,绘画的基础又是素描与速写,讲究解剖学与透视学,若要从事绘画必需先经过一整套专业训练。很难!中国人讲究触类旁通,崇尚琴棋书画兼能的通才,即使纯画家也要“诗书画印”样样精通。但西方强调的是解析与分类,不推崇全能,因而各种艺术之间的“壁垒”就很难逾越。
我忽然想起俄罗斯作家协会主席尼古拉耶维奇说过的一句话:“上帝给你一种才能,一定还会给你所有的才能。”这是俄罗斯谚语,很耐人寻味。我想,才能应包括人的灵性与悟性。人对各种艺术是有通感的,从通感到“通才”并不是一件难以理解的事。
7.下列对原文理解准确的两项是(4分)【  】【  】
A.文学大师擅长绘画,应视为一种很值得深入研究的艺术现象。
B.俄罗斯古典文学大师们的绘画作品受到歧视,反映了一种文化偏见。
C.普希金作画从来不用画笔,说明普希金的绘画出自他的自我意识。
D.普希金和托尔斯泰一样,都是既“用诗歌思想”也“用画思想”。

E.普希金妙笔作画,虽不够专业,却逾越了不同艺术之间的壁垒。
8.第1段末有两个画横线的短语,请解释它们在文中的含义。(4分)
①生命气息的载体
答:?
②心灵欲望的载体
答:?
9.简答。(6分)
①普希金“独有的一种绘画状态”是怎样的状态?(不超过10个字)
答:?
②作者为什么强调“文字与图画自由融混的现象”“中国之外惟普希金一人”?
答:?
10.试就本文所说的“通才”问题,举例谈谈你个人的看法。
要求:联系本文之外的典型例子。(4分)
答:?


参考答案:
7.A E
8.生命气息的载体——能反映作家心理与性格的那些日常生活用品。
心灵欲望的载体——能反映作家内心理想、信念、追求的艺术作品。
9.①本题要求根据本段有关内容对普希金绘画时特有的思想状态加以概括说明。例如可以答“涌动着强烈的诗情画欲”,可以答“用诗、同时也用画思想”,可以答“由诗激发出绘画灵感”等,意思对即可。
②总起来说,作者要强调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古代东方写字与绘画的工具和材料差异不大,而西方写字与绘画的工具和材料完全两样;西方绘画另有一套训练方法与绘画理论;西方强调解析与分类,不推崇全能,不大讲究触类旁通——导致各种艺术之间的壁垒不容易逾越。而作者认为提倡逾越这种壁垒,有利于发挥人的潜能。
10.本题考查阅读中联系实际、联系背景知识的“发散”能力。学生肯定了解的事实,如苏轼文章、诗词、书法均造诣极高,鲁迅是小说家、散文家,也是大学问家,书法家,而且精于篆刻艺术等等。


本题解析:无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题
前不久中国首次在陆域钻取可燃冰,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在中低纬度冻土区发现可燃冰的国家,远景资源量至少有350亿吨油当量。
可燃冰是水和天然气在高压和低温条件下混合产生的一种固态物质,是在一定条件下由水和天然气组成的类冰的、笼形结晶化合物。外貌极像冰雪或固体酒精,点火即可燃烧。它的热量很高,1立方米的可燃冰可以释放出164立方米的天然气,其燃烧值竟约等于半吨煤炭。据估算,可燃冰所含的有机碳总量相当于全球已知煤、石油和天然气的2倍。可燃冰的另外一个好处是,它经过燃烧后,仅会生成少量的二氧化碳和水,而不像其他常规化石能源一样还会造成其他氧化物污染。
科学家认为,可燃冰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存在。陆地约有27%的面积是形成可燃冰的潜在地区,而海洋中约有900%的面积是潜在区域。迄今为止,在世界各地的海洋及大陆地层中,已探明的可燃冰储量已相当于全球传统化石能源(煤、石油、天然气、油页岩等)储量的两倍以上,其中海底可燃冰的储量够人类使用1000年。因为储量大、清洁环保,可燃冰被誉为潜藏的“新能源宝藏”。
关于可燃冰的成因,目前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它们最初来源于海底下的细菌。海底有很多动植物的残骸,这些残骸腐烂时产生细菌,细菌排出甲烷,当正好具备高压和低温的条件时,细菌产生的甲烷气体就被锁进水合物中。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可燃冰由海洋板块活动而成。当海洋板块下沉时,较古老的海底地壳会下沉到地球内部,海底石油和天然气便随板块的边缘涌上表面。当接触到冰冷的海水和在深海压力下,天然气与海水产生化学作用,就形成水合物。可燃冰的形成有三个基本条件:首先温度不能太高,在0℃以上可以生成,0℃一10℃为宜,最高限是20℃左右,温度再高可燃冰就会分解。第二,压力要够,但也不能太大,0℃时,30个大气压以上它就可能生成。第三,要有气源。
虽然储量巨大,但可燃冰的开发利用是世界性难题,距离可燃冰商业开发利用,至少还要再等10至15年。可燃冰要么位于浩瀚的大洋底部,要么位于高寒险远的冻土带上,开发的难度非常大。由于可燃冰自身的一些物理属性,也使得开采困难重重。可燃冰是低温与高压的共?同产物产物。但可燃冰对高压的“嗜好”可要比低温大得多。人们已经发现,在足够的高压之下,可燃冰在18℃时,仍然可以保持“冰”的性质,是一种不折不扣的“高温冰”。这给可燃冰的开采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如果不能保证足够的高压和低温,可燃冰会迅速融化为水和甲烷,如果不能对甲烷进行很好地收集,大量甲烷将直接进入大气,全球的气候将面临一场灾难。对大洋深处的可燃冰进行开采,除了面临类似的环保难题夕卜,还可能造成海底软化,出现大规模的海底滑坡,毁坏海底工程设施的情况。处理不当,甚至会在全球人为地造成许多个新的“百慕大三角洲”——许多科学家相信,不稳定的气水合物造成了“百慕大三角洲之谜”。?
(摘自搜狐网科学频道,有删节)
小题1:下列关于“可燃冰”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A.可燃冰是水和天然气在低温高压下混合产生的一种类似冰的笼形结晶化合物。
B.可燃冰储量大,热量高,1立方米的燃烧值差不多就等于半吨煤的燃烧值。
C.作为潜藏的新型能源,可燃冰清洁、环保,燃烧之后不会生成有污染的氧化物。
D.已探明的可燃冰储量远超常规化石能源储量,仅海底可燃冰就够人类用1000年。
小题2:下列说法与原文内容一致的一项是
A.在高压、低温条件下,海底动植物的残骸腐烂时会产生大量细菌,这些细菌排出的甲烷气体被锁进水合物后,生成的物质就是可燃冰。
B.海底古老地壳随海洋板块沉入地球内部时,海底石油和天然气随海洋板块边缘上涌,在深海低温高压下,天然气与海水就化合成水合物。
C.现在开采可燃冰,面临两大问题:一是可能恶化全球气候;二是可能造成海底软化,出现大规模海底滑坡,毁坏海底工程设施的情况。
D.可燃冰的潜在区域和自身物理属性,使得人类对其开发利用很困难。目前,全世界都没解决这个难题,没有正式进入商业开发利用阶段。
小题3:下列根据原文所作的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在气源合适,温度适宜,压力足够大的情况下,就能通过人工合成方式生产可燃冰。
B.即使进入开发利用阶段,可燃冰也可能难以立即取代现有能源而被大众广泛接受。
C.再过10至15年后,我国陆域远景资源量丰富的可燃冰就能够进行商业开发利用了。
D.保证了足够的高压和低温,并且解决了甲烷的收集问题,就能开发利用深海可燃冰。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D
小题3:B


本题解析:
小题1:C(从“可燃冰的另外一个好处是……仅会生成少量的二氧化碳和水”可知,“燃烧之后不会生成有污染的氧化物”错)
小题2:D(据最后一段可知D项正确。? A根据原文“海底有很多动植物的残骸,这些残骸腐烂时产生细菌,细菌排出甲烷,当正好具备高压和低温的条件时,细菌产生的甲烷气体就被锁进水合物中”,可知,高压、低温不是细菌腐烂的条件。? B根据原文“当海洋板块下沉时,较古老的海底地壳会下沉到地球内部”可知,沉人地球内部的只有古老的海洋地壳,不包括海洋板块。C只有开采海底可燃冰才是这样)
小题3:B(据原文强调的可燃冰的开采难度极大可知,可燃冰的开采成本会很高,如果其市场价格过高,“大众’’消费是有困难的,所以“可能难以立即取代传统能源,被大众广泛接受”。A据原文“可燃冰的形成有三个基本条件”可知,“低温、高压、气源”只是“基本条件”,不是全部条件,故此项错误。? C“10至15”年只是个最短年限,15年以后我国不一定就具备了开采条件。D还得解决因海底软化而出’现大规模的海底滑坡,毁坏海底工程设施的问题。)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父亲的嘱托
杨逸
  “爸,我不去念了。”我小声说,“明天我就到广州找弟弟去……”话还没说完,就被父亲打断:“你别瞎操心,我有办法。”
  还有什么办法呢?眼看就要开学了,学费还没凑够一半。村里已经挨家挨户地借遍了,弟弟昨天又寄回500元钱,加上我暑假做家教挣的钱,还是不够。
  唉,为了供我读书,家人真是竭尽全力了。爸好不容易找到一份扫公路的活儿,没日没夜地干。过度的劳累使他看起来像一个六十多岁的小老头儿,其实他今年四十才出头。妈身体不好,却总也不肯上医院看。最让我感到愧疚的是弟弟,小小年纪就辍学打工,赚到一点钱就往家里寄。
  夜深了,窗外的星星困得睁不开眼,我却怎么也睡不着。爸也没睡着,一声声叹息像铁锤一样砸疼我的心。
  破晓的时候,爸披上衣服,对我说:“今儿个你跟我到你城里叔叔家去一趟。”我一骨碌爬起来:“我不去,去了也是丢人。”爸急了,猛地给我一巴掌:“丢人重要还是读书重要?”爸很少打我,我知道他心里比我还难受。
  我故意走得很慢,远远地落在了爸爸后面,可终于到了叔叔家门口。爸怯生生地敲门,敲了十几下,才听到一个懒洋洋的声音:“大清早的,是谁呀?”爸忙说:“他婶,是我们。”过了好一会儿,门开了。婶婶打着哈欠问:“你们一大早来干什么?”爸僵住了,过了一会儿,他嗫嚅到:“来看看你和我兄弟。”
  叔叔也出来了,勉强寒暄了几句,爸终于开口了:“他叔,其实我们这次来是有件事想求你。”我看见叔叔立刻皱起了眉头:“什么事?”“这个,你侄女今年考上了大学,学费还差一点儿,想跟你借点儿。”“借钱?”叔叔像被烫了一下,“借多少?”“3000。”爸小心翼翼地说。
  叔叔吸着烟,不看我们父女,只望着窗外阴郁的天空。婶婶漫不经心地抹着桌子。爸想说话,可只吧嗒了几下嘴。屋内静得令人发慌。
  又过了一会儿,堂妹出来了,爸忙跟她打招呼。她扫了我们一眼,对她爸妈说了一句“我去学钢琴了”,就出门了。叔叔一下子受到启发:“你们看,小文学钢琴一节课就要150,你们说我容易吗?”婶婶接着说:“别看我们像有钱的样子,其实挣得多花销也大,买房的钱不说,就是水费、电费、煤气费、电话费、信息费、物业管理费加起来也够呛,不像你们乡下,一年花不了几个钱。”爸低着头说:“我也知道你们不容易,不是实在没办法我也不想来麻烦你们,看在孩子读书的份上,帮哥一次。”
  我惊呆了,我没想到一向铁骨铮铮的父亲竟哽咽起来,眼圈也红了。
  叔叔大约也受到震动,过了好一会儿,他终于开口了:“借就借吧。”婶婶极不情愿地从房间里拿出钱,爸爸伸过颤抖的双手去接,婶婶手却一缩:“得打张借条!”乡里人借钱,是从不打借条的,让你打借条,就是不相信你。爸爸的喉头滚动了一下,歪歪扭扭地写了借条,婶婶才迟迟疑疑地把钱递给爸爸。
  我忘了那天是怎样走出叔叔家门的,我只记得回家的路上父亲对我说的一句话。
  爸说:“爸求你一件事。”
  我说:“爸,您有啥事只管说。”
  爸说:“等你念书出来,成了城里人的时候,你可不要……”
  “不要啥,爸?”
  “不要让你弟弟给你打借条。”
1.试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简述第三自然段的妙处所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怎样理解“我没想到一向铁骨铮铮的父亲竟哽咽起来”这句话的含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说的题目是“父亲的嘱托”,那么,父亲到底嘱托了哪些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认真阅读全文,概括这篇小说的主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①内容上蕴含丰富:表面上描写家人“竭尽全力”“供我读书”,实则也暗含家中的贫穷、“我”的美好未来是建立在全家人艰苦奋斗的基础上的、做人不要忘本等内容。
  ②结构上,由此引出向叔叔借钱的情节,为下文写父亲的嘱托做铺垫,并与之遥相呼应,让读者产生联想:当年家里人供“叔叔”读书时的情形。(意对即可)
2.① “一向铁骨铮铮”表明父亲性格刚烈坚强,有强烈的自尊;
  ②为了让女儿读书忍辱借钱,甚至“竟哽咽起来”,从而形成强烈的对比,反衬出了父爱的伟大。(意对即可)
3.①女儿一旦成为城里人,在弟弟借钱时,不要让弟弟打借条;
  ②“叔叔”对“父亲”缺乏亲情,不愿相助,让父亲十分伤心;父亲嘱咐自己的子女要保持亲情,不要让亲情被金钱冲淡。(意对即可)
4.①作者通过这篇小说批判了当今社会的亲情因金钱而疏远甚至缺失的现象;
  ②呼吁人们知恩图报,呼唤亲情的回归。(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复习资料《文言文阅读》..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