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省级导航 | |
|
|
|
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文学类文本阅读》考点强化练习(2017年练习版)(四)
小题2:根据文意,下列推断中合理的一项是 A.“五·四”新文化运动主张推翻一切旧文化从而建立新的文化,是激进的表现,与之相对的主张都属于保守主义范畴。 B.词始于南梁,形成于唐代,苏轼丰富了它的表现内容,使其在宋代成为主流。这说明我们的进步主要来自于继承。 C.孔子学院秉承孔子 “和而不同”的理念,在世界各地传播中国文化,受到广泛的欢迎,这是保守的价值的最佳证明。 D.在中国的改革开放中,我们秉承的一个原则“摸着石头过河”,其实就是盲目冒险,不符合保守主义的基本原则。 |
参考答案:
小题1:BE
小题2:B
小题3:①“人在历史中”指人类社会要同过去保持连续性。 ②“人是历史的”指人类社会的发展多要承继传统。?③“人就是历史”指人类社会可以建立起伟大的法则与习俗。
小题4:①符合社会连续性原则。因为莫言吸收马尔克斯的写作风格,这种做法将传统的手法转化为现代因素,尊重了别人的经验和价值。 ②符合传统原则。因为马尔克斯的写作风格,是历史留给人类的宝贵遗产,是人类智慧的结晶,莫言进行了借鉴。③符合审慎原则。因为魔幻现实主义的写作手法也有一定的局限性,莫言没有全盘照搬,而是有所选择。
本题解析:
小题1:A保守主义与保守没有必然联系。C 误将并列关系理解为因果关系。D 不是保守主义认为,而是人们关注的原因。。
小题2:A 保守主义并不反对进步本身,只是反对以激进方式来取得进步, 与“五?四”新文化运动主张相对的应该还有保守的主张和反动的主张。C 结论有误,不是保守,是保守主义。D 错,“摸着石头过河”符合审慎原则。
小题3:从段中“因而”可知答案在前,而前面共有三句话。“人在历史中”侧重在“连续性”、“人是历史的”侧重在“传承和转化”、“人就是历史”侧重在“确信”。
小题4:答对①点 1 分,答对②点 1 分,答对③点 2 分。没有根据文意分析,不得分。分析合理,可酌情给分。本题考查考生筛选、综合信息,进行分析的能力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①童年的时候,家乡还有许多牌坊。这叫贞节牌坊,哪个女人死了丈夫,再不嫁人,就立下一个。晚霞升起来了,红得眼明,晚霞比牌坊低,牌坊比天还高,黑阴阴的,像要压下来。天更暗了,牌坊的石柱变成长长的脚,有偏长的头,有狭狭的嘴。一骨碌爬起来,奔逃回家。夜里,风暴雨狂;早晨,庄稼平了,瓦片掀了,大树折了,赶快去看牌坊,却定定地立着,纹丝不动。被雨透透地浇了一遍,被风狠狠地刮了一遍,亮闪闪地,更精神了,站在废墟上。?
?②村外有一个尼姑庵,最后一个尼姑死于前年。庵空了,不知从哪里来了一位老先生,说要在这里办学堂。后来又来了几个外地女教师,红着脸细声细气到各家一说,一些孩子上学了。学了几个字,便到处找字。乡下有字的地方太少,想牌坊该有字,一座座看去,竟没有。一个字也没有。村子里一个很老的老头说,立牌坊得讲资格,有钱人家,没过门的姑娘躲在绣房里成年不出,一听男方死了,见都没见过面呢,也跟着自杀……?
?③孩子们每天走进破残的尼姑庵上学。尼姑庵真让人吃惊。进门平常,转弯即有花廊,最后竟有满满实实的大花圃藏在北墙里边。不相信世间有那么多花,不相信这块熟悉的土地会挤出这么多颜色。这群孩子只要向它投了一眼,立时入魔,一辈子丢不下它。往后,再大的花园也能看到,但是,让幼小的生命第一次领略圣洁的灿烂的,是它。女教师说,这些花是尼姑们种的。?
?④孩子们渐渐大了,已注意到,女教师们都非常好看。她们的脸很白,所以一脸红马上就看出来了。她们喜欢把着孩子的手写毛笔字,孩子们常常闻到她们头上淡淡的香味。“你看,又写歪了!”老师轻声责备,其实孩子没在看字,在看老师长长的睫毛,那么长,一抖一抖地。学生一大就麻烦,开始琢磨老师。寒假了,她们不回家,她们家不过年吗?不吃年夜饭吗?暑假了,她们也不回家,那么长的暑假,知了叫得烦人,校门紧闭着,她们不冷清吗?好像都没有家。她们像从天上掉下来的,掉进一个古老的尼姑庵里。她们来得很远,像在躲着什么,躲在花圃旁边。?
?⑤一天,乡间很少见到的一个老年邮差送来一封信,是给一位女教师的。后来又来过一个男人,学校里的气氛怪异起来。再几天,那位女教师自尽了。孩子们围着她哭,她像睡着了,非常平静。孩子们毕业的时候,活着的教师一个也没有结婚。?
?⑥1985年,美国欧?亨利小说奖授予司徒华?达比克的《热冰》。匆匆读完,默然不动。小说里也有一块圣女的牌坊,不是石头做的,而是一方冰块。贞洁的处女,被她的父亲封进了冷库,冰冻在冰块里边。小说的最后,是两个青年偷偷进入冷库,用小车推出那方冰块,在熹微的晨光中急速奔跑。两个青年挥汗如雨,挟着一个完全解冻了的姑娘飞奔湖面,越奔越快,像要把她远远送出天边。?
?⑦我默然不动。思绪乱极了,理也理不清。我的家乡为什么有这么多不透明的顽石呢?严严地封住了包裹着的生命。偷偷种花的尼姑,还有我的女老师们,你们是否也有一位老父,哭着把你们送进冰块?达比克用闪闪烛光形容那位姑娘的秀发,你们的呢,美貌绝伦的中国女性?把女儿悄悄封进冰块的父亲,你们一定会有的,我猜想。你们是否企盼过那两个挥汗如雨的青年,用奔跑的热量,让你们完全解冻,一起投向熹微的天际?
? ——余秋雨《文化苦旅?牌坊》(有删改)
?? [注]作者在另一篇文章中告诉我们,这几个女教师“都有逃婚的嫌疑”。
1.第一段中有不少景物描写。
(1)从这些描写来看,童年时代的作者对牌坊怀有一种什么样的感情?
(2)段末写牌坊“定定地立着,纹丝不动”,这样写的含义是什么?
答:(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四段描写女教师们的“好看”,用意是什么?请分两点回答。
答:(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引用了司徒华?达比克小说《热冰》中两个挥汗如雨的青年的例子。这个例子在《牌坊》这篇文章中有什么象征意义呢?回答不超过30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错误的两项是[ ][ ]
A.作者怀着热烈赞美的情绪来描写花圃,花的“圣洁的灿烂”折射出种花人具有的圣洁之心;作者对这些尼姑怀有尊重同情之情。
B.“学生一大就麻烦,开始琢磨老师。”这一句体现了作者现在对童年时代包括自己在内的乡间学生的某些行为和心态的反思。年龄一大就沾染上世俗的偏见,这让作者感到痛心。 C.作者猜想“你们一定会有把女儿悄悄封进冰块的父亲”。看来女教师是反抗专制婚姻而至此的,而制造婚姻冰块的是她们的家长。
D.在文章的前半段,作者称女教师和尼姑为“她们”;而在后半段,则称女教师和尼姑为“你们”。这表明,作者先前与女教师、尼姑还有一些隔阂,而现在在思想感情方面已经完全一致了。
E.在作者看来,《热冰》中的“一方冰块”也是牌坊,虽然它不是石头做的;而《牌坊》中的牌坊也是冻结生命的冰块,虽然它是“不透明的顽石”。二者的本质是一样的。?
参考答案:1.(1)童年时代的作者对牌坊怀着恐惧、厌恶的感情。(2)突出牌坊所代表的封建礼教具有难以动摇的影响。(意思对即可)
2.(1)表现女教师清新的生命力。(2)烘托女教师美丽的心灵。?(3)反衬压抑迫害女性的封建礼教的丑恶与罪恶。(4)反衬美丽生命遭毁灭的悲剧(任选两点)
3.象征了砸碎牌坊、冲决封建伦理道德藩篱的人道主义力量。(意思对即可)?
4.B?D【B这一句话仅仅描写了学生长大后,更加注意老师,表现出少年的好奇心这一客观现象,并未进行反思或批评。D这是因为作者先前年级尚小,只能是看着“她们”的旁观者,并不能深入她们的内心理解她们,当作者写这篇文章时,他已经能够分析与理解女教师和尼姑,并与她们进行“我与你”的对话与交流。】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散文,完成下面4题。(18分)
书院清池
李元洛
世上有各种各样的“池”,如供乐队演奏的乐池,让众人起舞的舞池,给文人挥洒的砚池。然而,书院的那一方清池却特别令我钟爱,我将那一方清池珍藏在自己的心中。
乡野之间有许多池塘,它们那天然的野趣,当然也令人留连,特别是久住尘嚣的人,天天囚禁在鸽笼般的居室,几乎不知池塘为何物,自然更愿一塘春水照亮他们蒙尘的眼睛。我喜爱乡野的池塘,然而,我最珍爱的,仍旧是书院那一方清池。每隔一段日子,我就要渡湘江而西,去它的身边小坐。
我来时正是夏日午后,池周高树上的夏蝉正在操练那古老而常新的乐曲,唐代虞世南是它们的知音,只是不知它们懂不懂得他所写的“居高声自远,非是借秋风”的名句?除了年复一年的蝉声,就是终年不断的水声了。清池的身后就是岳麓山,山上百泉喷涌,潺潺的流水汇成了这一汪永不干涸的碧池。软缎似的清池上面,本来绿得一无所有,但池的对称两角,却有两丛夏荷绣出几铢青钱数枝碧玉和几盏荷花,那荷的红艳是碧水也浇不灭的火焰,它会从夏日一直烧到秋深,要等到来过长沙的李商隐发出“留得残荷听雨声”的那一声喟叹之后,才会将它吹熄。红荷碧水,这本来已经动人心目了,但不时还有白蝴蝶黄蜻蜓飞来,它们定会说:这是一幅印象派的明丽水彩,怎么不叫我们也来着着色?
书院清池的美使我倾心,它的静更令我徘徊。清泉之侧是学院历代山长的住所,晴明之日,粉墙青瓦飞檐的古建筑在池边拍一帧倒影;明月来时,碧水在池心将它洗得晶莹透亮,宛如李白小时不认识的白玉盘不慎掉落水中。虽是千年书院,平时游人却不多,如果门庭若市,嚣声盈耳,那就未免唐突山灵与水神而大煞风景了。这一曲清池,据说从前名“碧沼观鱼”,我以前来游时和友人说可以改为“洗心池”。人在世间忙碌奔波,或为柴米油盐,或为升沉荣辱。费尽了心计与心机,人也蒙尘,心也蒙垢。如果能到池边来对明镜而自鉴,濯清波以洗心,那不也是让灵魂净化的功课吗?正如同仿效高僧之面壁,我此刻面池而坐,我的心池哪有这方明镜的纯净清明。
从滚滚红尘中偷跑出来,小坐在清池之旁,读清池如同读一部佛典,可以消除你扰攘于尘世中的许多俗念与忧烦,好像远行人在赤日炎炎中于路边的一处凉亭歇息,让你疲惫的心得到片刻的休憩。说它像乐池吗?高雅的音乐固然悦耳,但即使是最清扬的丝竹之声,在这里也不免显得过于热闹,更不要说那些嘈嘈杂杂的现代流行乐曲了。能和清池相映成趣的应该是天籁与人籁,比如几句鸟语,数行书声。?说它像舞池吗?水面确实滑如碧琉璃,出污泥而不染的荷莲可以在水面凌波,但如果凡夫俗子们也来这里喧闹起舞,更于四周打上脚灯追光灯霓虹灯,那该是何等亵渎清景?红尘中的舞池已经够多了,何况舞池中还常常流传不清不明的新闻与绯闻,请保留书院中的这一方净土,不,净水吧。
不过,这清池究竟和什么相仿佛呢?如果有人说它像一方砚池,那我倒会欣然赞同,因为它们不仅外形相似,而且文房四宝之一的砚池也是书院中的必备之物。清人顾陈土序的《砚》诗云:“小小墨池成巨浪,就中飞出北溟鱼。”身为越来越商业化功利化的社会中的吏人,我也祈望清池能洗我俗肠,助我灵思,润我彩笔,让我也写出可圈可点甚至鹏飞远举的文章来。于是,记不起是哪一天,我离开书院时就将这一方名砚带走,至今珍藏在我的怀袖。
(选自散文集《书院清池》,有删改
16. 小题1:作者蝉声,说夏蝉“操练”的是“古老而常新的乐曲”,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写唐代虞世南是夏蝉的知音有什么作用?(4分)
17. 小题2:第三段描缓书院清池景物,为什么说它“是一幅印象派的明丽水彩?(4分)
18. 小题3:作者为什么建议将收院清池的雅号“碧沼观鱼”更名为“洗心池”?从中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4分)
19. 小题4:从下列题中任选一题,写一段百字左右的赏析。(6分)
(1)简析《书院清池》的主题思想及表现。
(2)说《书院清池》的语言特色及其表现。
参考答案:
小题1:用的是拟人手法,“曲”的古老让人联想到书院历史的悠久,“曲”的常新又让人有新的憧憬。写唐代虞世南是夏蝉的知音凸显其文化底蕴,给人的不光是听觉感受,还有历史的遐想。
小题2:作者捕捉了高树夏蝉,碧水红荷等构图,所见动静相谐,所绘色彩斑斓,俨犹一幅“印象派的水彩画”
小题3:由更名建议,可以看出作者“明镜自鉴”的人生追求,表现了作者对世俗尘垢的反思和灵魂静化的向往。
小题4:(1)《书院清池》继承了我国古典文学“抒情言志”的传统,以生花之笔,描写了千年学府岳麓书院的优美风物,抒发了作者追求灵魂的高洁清纯和人格的自我完善的美好襟怀。作者建议将书院清池的雅号“碧沼观鱼”更名为“洗心池”,规劝那些“人也蒙尘,心也蒙垢”的人来此“对明镜而自鉴,濯清波以洗心”,补上“让灵魂净化的功课”,反省自己“此刻面池而坐,我的心池哪有这方明镜的纯净清明?”并对“嘈嘈杂杂的流行乐曲”“常常流传不清不明的新闻与绯闻”的“舞池”有所微词。文末,作者高雅的精神追求抒发得更为酣畅。他把书院清池比作一方“砚池”,并一吐衷肠:“身为越来越商业化功利化的社会中的文人,我也祈望清池能洗我俗肠,助我灵思,润我彩笔,让我也写出可圈可点甚至鹏飞远举的文章来。”在人欲膨胀、物欲横流的特殊气候中,这种坚持操守、特立独行的精神,是难能可贵的。
(2)本文的语言富于创造性,字词锤炼,表现出一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美学追求。如描写荷花,不说“几朵”,而说“几盏”,这就是创造。荷花与旧时灯盏颇为形似,“且”盏字又使人联想到灯光的亮丽,因而暗喻荷花色彩的鲜明,又与全句“火焰”的设喻,“从夏日一直烧到秋深”的点染经络贯通。作家把荷花简直描绘得千娇百媚,光彩照人。又如:不说“几声鸟叫”,而道“几句鸟语”,一个“句”字,特别新鲜。它极易让人想起“诗句”“文句”,似乎千年学府的鸟族也在高吟诗篇、朗诵文章。这就巧妙地把学府氛围和作家志趣所共有的“清雅”暗示了出来,应情应景,非常妥贴。
本题解析:无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15分)
炎凉
张晓风
①我有一张竹席,每到五六月,天气渐趋暖和,暑气隐隐待作,我就把它找出来,用清茶的茶叶渣拭净了,铺在床上。
②一年里面第一次使用竹席的感觉极好,人躺下去,如同躺在春水湖中的一叶小筏子上。
清凉一波波来拍你入梦,竹席恍惚仍饱含着未褪尽的竹叶清香。生命中的好东西往往如此,极便宜又极耐用。我可以因一张席而爱一张床,因一张床而爱一栋屋子,因一栋屋于爱上一个城……
③整个初夏,肌肤因贴近那清凉的卷云而舒缓自如。触觉之美有如闻高士说法,凉意沦肌浃髓①而来。古人形容喻道之透辟,谓一时如天女散花。天女散花是由上而下,轻轻撒落——花瓣触人,没有重量,只有感觉。但人生某些体悟却是由下而上,仿佛有仙云来轻轻相托,令人飘然升浮。凉凉的竹席便有此功。一领清簟可以把人沉淀下来,静定下来,像空气中热腾腾的水雾忽然凝结在碧沁沁的一茎草尖而终于成为露珠。人在席上,也是如此。阿拉伯人牧羊,他们故事里的羊毛毯是可以飞的。中国人种地,对植物比较亲切。中国人用植物编织席子不飞——中国人想,飞了干吗呀?好好地躺在席子上不比飞还舒服吗?中国圣贤叫人拯救人民,其过程也无非是由“出民水火”到“登民衽席”②。总之,世界上最好的事莫过于把自己或别人放在席子上了。初夏季节的我便如此心满意足地躺在我的竹席上。
④可惜好景不长,到了七八月盛夏,情形就不一样了。刚躺下去还好,多躺一会儿,席子本身竟然也变热了。凉席会变热,天哪,这真是人间惨事。为了环保,我睡觉不用冷气,于是只好静静地和热浪僵持对抗。我反复对自己说:? “不热,不算太热,我还可以忍受,这也没什么大不了,哼,谁怕谁啊? ”念着念着,也就睡着了。
⑤然后,便到了九月,九月初席子又恢复了清凉。躺在席上,整个人摊开,霎时变成了片状,像一块盒子捶成薄薄的金箔,我贪享那秋霜零落的错觉。
⑥九月中,每每在一场冷雨之后,半夜乍然惊醒,是被背上的沁凉叫醒的——唉,这凉席明天该收了。我在黑暗中揣想,竹席如果有知,也会厌苦不已吧?七月嫌它热,九月又嫌它凉,人类也真难伺候。
⑦想来一生或者也如此,曾经嫌日程排得太紧,曾经怨事情做个不完,曾经烦稿约演讲约不断,曾经大叹小孩子缠磨人…··可是,也许,有一天,一切热过的都将乍然冷却下来,令人不觉打起寒颤。
⑧不过,也只好这样吧!让席子在该铺开的时候铺开,在该收卷的时候收卷。炎凉,本来就半点由不得人的。
(选自《张晓风的国学讲坛》)
【注】①沦肌浃髓:渗透入肌肉骨髓.比喻程度或感受之深。②出民水火,登民衽席:比喻解救陷于困境的百姓.
小题1: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第②段描写一年中第一次使用竹席的感觉,表达了对生命中美好事物的喜爱之情。
B.第③段思路开凋,形象地写出了作者躺在竹席上的触觉之美,给人舒爽自如的感觉。
C“炎凉,本来就半点由不得人的”,面对它“也只好这样吧”,体现了作者的无可奈何。
D作者感叹当一切忙碌的事都停顿下来之后,往往又给人一种瞬间冷却的失落感。
E本文主要运用议论和抒情方式,表现天气冷热变化,影响人对竹席的不同感受。
小题2:第⑧段“让席子在该铺开的时候铺开,在该收卷的时候收卷”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请简析。(4分)
答: ?
小题3:作者为什么要以“炎凉”为题?请结合文本简析。(6分)
答:?
参考答案:
小题1:CE
小题2:①这句话语意双关,表面上写对待席子的态度要顺其自然,实际上表达对待人生境遇应该洒脱、旷达。②与篇末“炎凉,本来就半点由不得人的”一起表达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卒章显志。(4分,每点2分。
小题3:①竹席在不同季节给人炎凉的肌肤感觉;②喻指不同的人牛境遇,包括得意与失意,顺境与逆境……③作为情感表达的线索。(6分,每点2分。
本题解析:
小题1:C项,“体现了作者的无可奈何”错,压是“体现了作者的豁达心态”。E项,主要用到的表达方式是描写和抒情。解答此类题一定要在整体理解的基础上,到原文中找到关键句子,然后细细揣摩蕴含在其中的内涵。
小题2:作为散文考查结尾的作用,就要考虑到它的表现手法,与开头有无呼应关系,结构是否严谨,是否是卒章显志,对主题所有无深化作用。另外,对于读者而言,有没有留下想象空间,是否言有尽而意无穷。以上术语复习中应牢记。
小题3:理解标题的作用,就要考虑到结构上有无线索作用,内容上考虑对人物形象、文章中心所起的作用。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人生之船上的浮想
陈染
不知别人是否有过同样稚嫩脆弱的成长经历,我曾有过这样的一个时期:
大约在我十四五岁,也就是李商隐所写的“十五泣春风,背面秋千下”的年龄。有一次,我随母亲到火车站给她的一个朋友送行。那时候,我完全是一个不用大人费心寒暄搭讪的母亲身后的孩子。我已记不得当时母亲和朋友是真心地依依惜别,还是客套的热情。只记得,后来火车发出一声长长的沉闷的鸣笛,那声音在空旷的站台上凄凉地绵延弥漫,夹裹着乍暖还寒时节凉飕飕的小风,剜割在我心上。然后,车身慢慢启动了,客人踏上了火车,向我们挥手告别。再然后,客人挥着手与我们隔窗交错而过,渐渐远去。
这时候,不知为什么,我的眼泪忽然就涌了出来,而且莫名地伤感起来。
可是,这个客人,明明是我不认识的啊!
火车又是一声凄凄凉凉的长鸣,抛洒在渐行渐远的空中,远处黄昏的云朵浓彩重墨,似乎饱含着人世间的离愁别绪,我的眼泪又不听话地流了出来……? 在后来的岁月中,我又经历了几次同样令我尴尬的场面,我便认定自己不适宜给人送行,便坚决地回避了这样的场合。
后来,我知道了我的眼泪为何而流。我是听不得那长长的凄凉的鸣笛声,那沉甸甸的声音,如同大提琴的低吟,古排箫的泣诉,让人凄迷恍惚。人去心空,距离像岁月一样拉远了,像梦一样融化成一片空茫,散淡难辨,恍若隔世。时光如同攥在手中的沙子,多少人世的生离死别、从此天涯的故事,就这样随风飘散了。?
以我当时那幼小的、未谙人事且善感多思的脆弱敏感之心,怎能经得起那在想象中存在的哀婉曲折、回肠九转的忧伤呢??
准备高考的时候,我和同班一个女同学非常要好。高考分数下来后,我得知自己考上了大学,便欢快地跑到她家。当听到她未被录取的消息时,我难过得眼泪立刻涌出眼眶。她倒是个心地宽阔的人,反过来安慰我,并做出匪夷所思的样子,说:“咦,怎么像是你没考上大学呢?没考上的是我呀!”?
正是夏天,我在人家院子里的树荫下流了半天泪。眼前是青藤缠绕的砖瓦房,屋檐下碎草叶在夕阳中舞动,树根草汁散发出芬芳的气味,燕子在窗檐下栖居,麻雀在不远处的土堆上觅食......这一切,都莫名地夸张、煽动了我的伤感,我在自己想象出来的分别中,在夏天的清风缠绕的湿漉漉的展望中,说了好多的分离在即、天各一方的话,好像永别似的。然后,在愈发浓重的暮色中,我心情怅然地走回家去。?
其实,第二天,我们又一起跑出去玩去了。?
一个青春少女的想象种的忧伤,是多么的真挚,那泪水又是多么的不可靠啊!
终于,踉踉跄跄走过了那样一个不成熟的青春期。现在,粗砺的现实早已让人处之泰然。像所有的成年人一样,眼泪似乎被岁月蒸发得越来越少了。?
可是,有时候,我依然会莫名其妙地沉湎于浮想联翩的非现实场景之中。?
那天,接近中午时分,我在办公室里处理着案头事务。大楼里忽然有人从高层跑下来,说地震了,而且,据可靠消息称,待会儿还会有更大的地震。我慌忙收拾书包准备回家。同事说,你家楼层高,咱们这儿楼层低,不如就在办公室里躲地震。我回答说,我家里还有狗狗呢,它怎么办啊?就是死也不能让它在惊恐中四处撞墙、单独遇难啊。?
我一边下楼,一边给好友电话通告。然后,钻进汽车,狠踩油门。?
车子在路面上飞奔,一些思绪也在我脑海中的“轨道”上飞奔、漫溢:? ……断壁残垣、连绵废墟中,我家的狗狗三三侧躺在折断的钢筋水泥的夹缝中,浑身是血,小嘴半张着,像是倾吐什么。它的身体已经僵硬,一动不动,只有黑色弯卷的毛在荒凉的废墟中随风拂动。它那双惊恐万状的大眼睛用力张大,似乎依然等待着我回家……? 这个想象出来的虚拟场景,令我万分难过。我丢下它,让它在惊恐无助的、无比信赖的期待中死去,这怎么可以!我甚至想,倘若大难来临,譬如战争,譬如不可抗拒的天灾,将使我们的城市塌陷甚至湮灭,假如我们将居无定所、颠沛流离、生死未卜,那么,我首先得抱着三三去医院施行安乐死,让它在我的怀中安然幸福地睡去。然后,我再和亲爱的人们奔赴难以预知的生路。我们是理性的成年人,我们拥有一定的智慧面对这个世界的残酷和变异。可是,三三,它却不能。
就这样,我一路浮想联翩,思绪万千。
回到家中,三三热烈地扑向我,我像灾难过后的久别重逢一般,热烈地拥抱三三。?
现在想来,我大概是个很善于在想象中勾画凄凉前景的一个人,奔逸的想象如同一只不成熟的马驹,完全无视现实这个大草场上的游戏规则。虽然现在,我的年龄和阅历早已稳稳地伫立在这草场的边缘成为牢固的栅栏,守护着那匹风驰电掣的思绪的“马驹”适可而止,理智如同缰绳,可以适时地把现实的场景拉到眼前。但是,有时我又会反过来说服自己:人世之船承载着我们,使我们在人生的远行中铸造了坚硬而庞大的理性;但是,我为什么不可以偶尔地“纵容”自己一下,在这艘巨船颠簸的倏忽间,在满天星斗的夜晚或者一缕低垂的粉红色的朝霞里,暗自沉湎,浮想联翩呢!
这,并不妨碍我确认自己在航程中的现实的位置啊。
1、对文章围绕“浮想”记叙了几件事情中,联系全文简要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送别不认识的客人引起的莫 名的伤感;
B、得知同学没有被录取没来由的惆怅;
C、地震事件中对狗狗的担心;
D、我在夏天想象出来自己处在分别中;
2、请解释下列加粗词语在文中的特定含义。
(1)这一切,都莫名地夸张、煽动了我的伤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但是,我为什么不可以偶尔地“纵容”自己一下,在这艘巨船颠簸的倏忽间,在满天星斗的夜晚或者一缕低垂的粉红色的朝霞里,暗自沉湎,浮想联翩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7段中,作者主要采用什么手法来写“泪流的原因”?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有人认为作者是脱离现实的“梦幻者,”请联系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D
2、(1)?文中指眼前的景物引发了作者的伤感之情。(2)文中指人们需要在理性的现实生活中保持想象。
3、主要运用了比喻的手法。作者听到笛声后,联想到“大提琴的低吟”“古排箫的泣诉”,想到时光流逝中“人世的生死离别”,表现了对人世离别的一种忧伤之情和悲悯情怀。
4、作者善感多思,即使经过现实的磨砺,也保持着其独特的忧伤想象。她的浮想探入人生的离合悲欢,在现实和非现实之间往返。这种至爱生命、忠于情感的情愫在当前这个过于理智的世界里显得美好而又难能可贵。(其它观点亦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 下一篇:高考语文复习资料《文言文阅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