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知识点总结《文学类文本阅读》考点预测(2017年押题版)(四)
2017-07-17 21:26:18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大 中 小】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题。 时?光 冯骥才 一岁将尽,便进入一种此间特有的情氛中。平日里奔波忙碌,只觉得时间的紧迫,很难感受到“时光”的存在。时间属于现实,时光属于人生。然而到了年终时分,时光的感觉乍然出现。它短促、有限、性急,你在后边追它,却始终抓不到它飘举的衣袂。它飞也似的向着年的终点扎去。等到你真的将它超越,年已经过去,那一大片时光便留在过往不复的岁月里了。 今晚突然停电,摸黑点起蜡烛。烛光如同光明的花苞,宁静地浮在漆黑的空间里;室内无风,这光之花苞便分外优雅与美丽;些许的光散布开来,朦胧依稀地勾勒出周边的事物。没有电就没有音乐相伴,但我有比音乐更好的伴侣——思考。 可是对于生活最具悟性的,不是思想者,而是普通大众。比如大众俗语中,把临近年终这几天称做“年根儿”,多么真切和形象!它叫我们顿时发觉,一棵本来是绿意盈盈的岁月之树,已被我们消耗殆尽,只剩下一点点根底。时光竟然这样的紧迫、拮据与深浓…… 一下子,一年里经历过的种种事物的影像全都重叠地堆在眼前。不管这些事情怎样庞杂与艰辛,无奈与突兀。我更想从中找到自己的足痕。从春天落英缤纷的京都退藏到冬日小雨空濛的雅典德尔菲遗址;从重庆荒芜的红卫兵墓到津南那条神奇的蛤蜊堤;从一个会场到另一个会场,一个活动到另一个活动中,究竟哪一些足迹至今清晰犹在,哪一些足迹杂沓模糊甚至早被时光干干净净一抹而去? 我瞪着眼前的重重黑影,使劲看去。就在烛光散布的尽头,忽然看到一双眼睛正直对着我。目光冷峻锐利,逼视而来。这原是我放在那里的一尊木雕的北宋天王像。然而此刻他的目光却变得分外有力。它何以穿过夜的浓雾,穿过漫长的八百年,锐不可当、拷问似的直视着任何敢于朝他瞧上一眼的人?显然,是由于八百年前那位不知名的民间雕工传神的本领、非凡的才气;他还把一种阳刚正气和直逼邪恶的精神注入其中。如今那位无名雕工早已了无踪影,然而他那令人震撼的生命精神却保存下来。 在这里,时光不是分毫不曾消逝吗? 植物死了,把它的生命留在种子里;诗人离去,把他的生命留在诗句里。 时光对于人,其实就是生命的过程。当生命走到终点,不一定消失得没有痕迹,有时它还会转化为另一种形态存在或再生。母与子的生命的转换,不就在延续着整个人类吗?再造生命,才是最伟大的生命奇迹。而此中,艺术家们应是最幸福的一种。惟有他们能用自己的生命去再造一个新的生命。小说家再造的是代代相传的人物;作曲家再造的是他们那个可以听到的迷人而永在的灵魂。 此刻,我的眸子闪闪发亮,视野开阔,房间里的一切艺术珍品都一点点地呈现。它们不是被烛光照亮,而是被我陡然觉醒的心智召唤出来的。 其实我最清晰和最深刻的足迹,应是书桌下边,水泥的地面上那两个被自己的双足磨成的浅坑。我的时光只有被安顿在这里,它才不会消失,而被我转化成一个个独异又鲜活的生命,以及一行行永不褪色的文字。然而我一年里把多少时光抛入尘嚣,或是支付给种种一闪即逝的虚幻的社会场景。甚至有时属于自己的时光反成了别人的恩赐。检阅一下自己创造的人物吧,掂量他们的寿命有多长。艺术家的生命是用他艺术的生命计量的。每个艺术家都有可能达到永恒,放弃掉的只能是自己。是不是? 迎面那宋代天王瞪着我,等我回答。 我无言以对,尴尬到了自感狼狈。 忽然,电来了,灯光大亮,事物通明,恍如更换天地。刚才那片幽阔深远的思想世界顿时不在,惟有烛火空自燃烧,显得多余。再看那宋代的天王像,在灯光里仿佛换了一个神气,不再那样咄咄逼人了。 我也不用回答他,因为我已经回答自己了。 1.作者说:“到了年终时分,时光的感觉乍然出现。”结合后文的比喻,说说为什么到年终时分,会乍然出现时光的感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析“究竟哪一些足迹至今清晰犹在,哪一些足迹杂沓模糊甚至早被时光干干净净一抹去??”一句在结构上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面对宋代天王像的瞪视,作者说:“我无言以对,尴尬到了自感狼狈。”但结尾处却又说:“我也不用回答他,因为我已经回答自己了。”如何理解这两处看似矛盾的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综观全文,作者对“时光”持一种怎样的看法?对你有何启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因为到了年底,一年将尽,就如同一棵本来是绿意盈盈的岁月之树,不知不觉中已被我们消耗殆尽,只剩下一点点根底。此时会让人感觉时光分外短促、有限、紧迫、拮据与深浓。 2.承上启下。上文说自己整年到处奔走忙碌,此处发出了究竟哪些足迹还在的疑问,此是承上。下文转入另一层思考,即如何才能让生命的足迹永留人间,让时光永恒,此处的发问又有引出下文(启下)的作用。 3.作者说,“我无言以对,尴尬到了自感狼狈。”是因为反思自己这一年的时光,觉得自己一年里把许多时光抛入尘嚣,或是支付给种种一闪即逝的虚幻的社会场景,心里感到惭愧和狼狈,所以无言以对。结尾处却又说:“我也不用回答他,因为我已经回答自己了。”是因为他其实已经明白,自己作为艺术家的一员,可以通过创作,将自己的时光和生命永留人间,使自己的生命永恒。(意思对即可) 4.普通人在奔波忙碌中,浪费了很多时光。时光就是生命的过程,它不一定消失得无痕,它可以通过另一种形式存在或再生。艺术家可以通过创作高质量的艺术品让自己的时光永存,生命永恒。文章启发我们,应该珍惜时光,将时间用在做有意义的事情上。(言之有理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提?琴 [美国]保·琼斯 从我幼年时一直到长大离开家上大学,甚至在那之后,我舅舅迈克的小提琴一直被视为家中的珍宝。它已成为某种象征。 我还记得迈克舅舅第一次让我瞧他那把小提琴。他打开陈旧的黑盒子,里面衬垫着鲜艳华丽的绿天鹅绒,那把琴静静地平卧其中。“现在你可看见了一把出自名匠的古琴。”他语调庄重地告诉我,并且让我透过琴面的形音孔观看里面褪了色的标记。是他父亲给了他这把琴,追根溯源,琴是一位先辈从意大利带来的。 我父亲是一位面包师傅,在爱塞克斯大街新开辟的铺面是他从事的一桩最大的冒险事业。下面打算作为面包房,背面将辟为冷饮室,里面的桌子都是大理石贴面。当父亲头一次告诉母亲这个计划时,他心里异常兴奋。 “我告诉你,玛丽,根本不会有危险,”看见母亲脸色不对头,父亲说道,“你只要在这份三千美元的借贷申请书上签个名就行了。” “可如果是抵押贷款,”她呜咽地说道,“他们可以把我们一家子撵到街上,我们要成为叫花子的,卡尔。” “我想稍微讲几句。”舅舅说。他站起来从陈列柜顶上取下那把小提琴,“我从报上读过,一把斯特拉?第瓦里制造的小提琴卖了五千元。把它拿去卖了,卡尔。” “哦,迈克!”母亲很吃惊。 “我可不愿那么做,迈克。”父亲说道。 “如果你赶快的话,”迈克舅舅告诉他,“你可以在老埃雷特关店之前赶到他那里。”他的双手微微颤抖,可他的语调却异常平静。于是我父亲腋下夹着提琴盒出门了。 过了一阵子父亲从前门进来,他吹着口哨,脚步轻捷,可是仍然夹着那只提琴盒。他做的头一件事便是将琴盒放回到陈列柜顶上的老地方。 “我都已经走到埃雷特那家店的门口了,可我心里突然起了个念头,”父亲解释道,“我们干吗要卖它?就放在老地方不挺好的吗?这就像我们有了一只保险箱,里面放着崭新的五十张一百元面额的票子。有了这笔钱,我们就用不着为那笔三千元的贷款担惊受怕了。你说是吗,玛丽?如果我们要还的话,只消穿过三条马路到埃雷特那家店去就行了。” 母亲显出欣喜的表情:“我很高兴,卡尔。” “一个很明智的主意,”迈克舅舅裁决道,“另外,我自愿把这把琴留给小玛丽,供她在大学里念书的费用。” 那笔贷款并没有给家里造成麻烦。我进中学后,上午上课,下午就在店里帮忙。 在我即将上大学的那年夏天,迈克舅舅溘然长逝,于是他的小提琴便传给了我。 “他们难道没有让你们勤工俭学的方案吗?”一天晚上,父亲问我。 我告诉他确实有。 “我想那样最好。”他突然说道,“我在你衣柜的抽屉里放了一个信封,里面有两百元,应该够缴你开始的那些费用了。你母亲可是就指望那把小提琴的。” 母亲确实是这样。不过她不再忧心忡忡,这把琴已经属于我了。 在我离家的头一天,父母都在店里忙着,我提着这把琴来到埃雷特的乐器店。这位老人从后房走出来,眼睛像猫头鹰般一眨一眨。 我打开琴盒:“它值多少钱?” 他拿起琴来:“卖二十五元,也许能卖到五十元,这就要看谁愿意要它了。” “可这是一把斯特拉?第瓦里制造的小提琴呀。”我说。 “不错,这上面确实有他的标记,”他彬彬有礼地说道,“许多小提琴上都有这种标记,可并不是真的,这也绝不会是真的。”他好奇地凝视着我,“我以前见过这件乐器,你是不是卡尔?恩格勒的女儿?” “是的。”我简短地回答道。当然,这把琴我没有卖掉,我把它带回家,放到楼上自己的房间去了。 在我离家前最后那次晚餐席上,母亲偶然朝陈列柜顶上瞟了一眼。“琴呢?”她问道,一面把手贴在自己胸口,“你们把它卖了?” 父亲显得很忧虑,直到我摇摇头。“在楼上我的衣箱里,”我告诉她,“我想把它放到学校我的房间里,平时看到它就使我想到自己的家。” 母亲高兴起来,显得很满意。“此外,”我继续说道,“那样的话,如果发生了什么事我需要钱用,你们就用不着为我担心了。这就像我拥有了一个装得满满的钱匣子,是这样吗,爸爸?” “是这样,玛丽,是这样的。”父亲一面回答,一面避开了我的目光。 小题1:下列对小说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这篇小说以一件特定的物品为标题,围绕提琴展开故事情节,提琴既是一个具体的道具,又具有某种象征意义。 B.小说第二段为舅舅决定忍痛卖琴、父亲去卖琴、舅舅把它作为财产送“我”、母亲舍不得卖琴、我去卖琴等情节提供了依据。 C.这篇小说通过舅舅和父亲两个形象的塑造,表现了舅舅的伪善和父亲的虚荣,而“我”为了不揭穿亲人的谎言,又以善意的谎言隐瞒了事实。 D.父亲和“我”两次卖琴,又都没有卖出,其真相在“我”卖琴时才由乐器店老板揭开,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由此可见小说艺术构思之精巧。
| E.这篇小说运用多种手法刻画人物形象,尤以人物心理描写见长,表现了人物复杂的关系和复杂的情感,揭示了社会下层人物不幸的命运,读起来倍感沉重。 小题2:文中画线的两处,分别表现了人物怎样复杂的心理?(6分) ①他的双手微微颤抖,可他的语调却异常平静。 ? ②父亲一面回答,一面避开了我的目光。 ? 小题3:请概括“我”(小玛丽)这一形象的主要性格特点及其在小说中的作用。(6分) ? 小题4:小说第一段说:“它已成为某种象征。”请结合全文,探究提琴在作品中象征了什么?(8分) ?
参考答案: 小题1:CE 小题2:①为将卖掉他自认为的祖传宝贝——提琴而心疼和不舍,又为能以这把琴帮助亲戚一家渡过难关而欣慰。(意思对即可)(3分)②父亲估计“我”知道了真相,既赞许“我”的做法,又为“我”知道真相、过早地承担家庭的责任(生活的重担)而感到心酸和无奈。(意思对即可)(3分) 小题3:主要性格特点:能体贴理解他人(或:善解人意,成熟懂事);作用:①“我”是故事的参与者、见证者和叙述者,使文中的人和事更具真实感;②“我”是贯穿全文的线索,小说情节由“我”串联起来;③通过“我”侧面烘托父亲的形象。(主要特点2分,作用每点2分,答对两点即可,6分) 小题4:①关键时刻舅舅决定卖琴帮助“我”家,后来又把它送给“我”供“我”上大学;母亲不愿轻易卖琴:琴象征着珍贵的亲情。②父亲得知琴是赝品却并不说破,巧妙地保护舅舅的爱心和母亲的希望:琴象征着善良的心地。③“我”得知真相后理解并学习父亲的处理方式,琴见证了父亲对“我”的影响:琴是榜样的象征。④因为有了琴的存在,“我”们一家有了对现实和未来的希望,琴象征着宝贵的精神财富。(或:象征着美好的希望。)(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8分)
本题解析: 小题1:此题需结合文本内容,逐一排除。C项“伪善”“虚荣”之说错。E项“复杂的关系”“揭示……的命运”“倍感沉重”皆与文章不符。 (5分)。 小题2:需要结合该句在原文中的位置,结合上下文内容加以分析概括,考虑两个字要求,复杂,解释清楚复杂的内容和原因。 小题3:分析人物形象的作用,一般有以下几点:在“人物形象”方面会对主人公起衬托突出作用;在“情节”方面起线索作用,以他的所见、所闻串起小说内容,使小说更具真实感;在“主旨”方面经常是借助线索人物的感触,揭示主旨。本题中,“我”的作用较为简单,结合文本分析即可。 小题4:需要把握文本中与琴有关的几个情节,展开分析。关键时刻舅舅决定卖琴帮助“我”家,后来又把它送给“我”供“我”上大学;母亲不愿轻易卖琴;父亲得知琴是赝品却并不说破,巧妙地保护舅舅的爱心和母亲的希望;“我”得知真相后理解并学习父亲的处理方式,琴见证了父亲对“我”的影响;因为有了琴的存在,“我”们一家有了对现实和未来的希望。每一个情节都象征着琴的特定涵义。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小说以“鞋”为中心叙亊写人,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筒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①以鞋为纽带可以传递主人公守明的深情与期盼,有利于开展故事情节。②鞋就是主人公玉明感情的载体,聚集着她对那个人几近全部的爱。以“鞋”为中心有利于突出人物性格。③鞋是主人公守明心中爱情的替代品,是她爱的见证物。以“鞋”为中心有利于表达人物情感。
本题解析:解答本题,要注意题目要求回答的是“以‘鞋’为中心叙事写人”的好处,因此回答时既要扣紧“好处”作答,又不能忽视必须限制在“叙事写人”这两方面。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六 指 猴 墨中白 侯六是新来为东家赶马车的,右手六手指,护院的都笑称他六指猴。 侯六也不恼,伸出手问:“像六指猴吗?” “六指猴是江湖大盗,你是给东家赶马车的。”说完,大伙善意笑了。 东家江大佬有钱,有钱的东家不住在泗州城。东家喜欢住在五里坡的凤凰墩。凤凰墩背靠九座梅花山,西临拦山河,东边一条大道直通南边的泗州城。 东家爱去泗州城听戏。 东家听完泗洲戏,侯六就陪他去梅岭茶馆。 东家和众玩家边品茶,边玩赏古玉。 众玩家要看东家腰上的玉。 东家掏出洁白的手帕,用嘴吹吹,才解下玉放在上面。只见手帕上的蟠螭,圆眼怒睁,细眉飞扬,脚爪上翘,胛骨尽显,活泼有趣。 众人夸:“好玉。” 侯六却在旁边大碗喝着茶,喝完,就到泗州大街上逛。 东家品足了茶,侯六准时套好马车等他。坎坷道,马车如履平地。东家喜欢坐在车上眯着双眼哼着泗州戏,回味着茶馆玩玉时的惬意。 到家,东家拎起长衫下车,侯六就看到他腰带上那只活泼的蟠螭。 东家有钱,可有钱的东家人不坏。东家喜欢拿出白花花的银子救济乡邻。侯六常听人夸,东家是善人。 侯六拴好马,路过东家房时,就听东家和老婆说:“侯六人不小,是该成家了……” 侯六听后心一热,父母去世,无人再关心自己。 泗州大街,仁义当铺。 黑衣人闪身进屋。 老板贾仁义低声问:“玉呢?大人催要。” 黑衣人说:“盗不来。” “没有你偷不来的宝贝,否则告知官府,丢的不仅是玉,还有多人的性命!” 黑衣人不回答,抛下酬金,飞跃离去,眨眼钻进黑夜里。 天亮,府衙有人投案,声称自己是大盗六指猴。师爷马皮金一看是马夫侯六,笑说:“你手长六手指,就是六指猴?” “我是六指猴,为东家赶车,实是想偷他的玉。” 马皮金只好向吴知府禀报。 吴知府听后,说:“通知江大佬,让他看着办吧。” 马皮金把知府的话转告给东家,临别小声叮嘱:“大人的嘴,大着呢!” 东家忙带上金银赶到府衙。 看着满眼的金银,吴知府叹道:“你有钱心善,好人呀,可好人如何会让飞贼赶车呢,要追究……”吴知府眯着小眼盯着东家的腰间。 东家取下玉佩递给说:“一个赶马的怎会是大盗哟?”马皮金忙上前接玉,旁边的吴知府就怪怨说:“好好马车不赶,非说是飞贼,自己的命贱,也不为主人着想,再说,他真是六指猴,怎敢自己找上门来?这些下人呀,醉酒后,全是醉话!” 东家忙谢过知府,刚把侯六带走,贾仁义就求见吴知府说:“真是六指猴呀。” 吴知府笑道:“抓了六指猴,还会有七指猴八指猴,那多飞贼抓得完吗?要的是玉!” 看着吴知府把玩着圆眼怒睁的蟠螭,贾仁义连赞:“大人高明!” 侯六得知东家用古玉救他,跪谢说:“我不配。”东家伸手拉起他说:“玉是宝,可活人更是宝哩!” 侯六说:“不能再为您赶马了。”转身欲去。 东家也不换留,说:“走正道吧!路平整,好走!” 六指猴点头,飞身上了大路。 平原大道,晨光如金。 东家坐着马车去泗州城,路遇一老者,停车,让其坐。 老者摘去胡须,是侯六。 侯六感慨说:“东家的善心无处不在呀。”双手递来一玉。 东家见是那块活泼有趣的蟠螭,摇头叹说:“何必呢!” 侯六说:“东家放心,他们无可奈何,日后还会尊敬您呢!”看着东家一脸莫名,侯六笑着跃到马后,接过马鞭说:“再为您赶一趟吧。”望着飞舞马鞭的侯六,东家仿佛看到自己年轻时的影子。 侯六走了,东家再也没有他的消息。 东家不明白,古玉被盗,官府也不追问,吴知府对他尊敬如宾,像是他偷了自己的古玉。 东家进城时还爱听泗州戏,去梅岭茶馆。 东家品茶时,听茶客们说,江湖上有一飞侠,专盗贪官金银救济穷人,飞侠盗金银,还拿他们记录贪污的私账簿儿…… 听着,听着,东家猛喝一口茶,他希望飞侠是六指猴,却又为侯六捏着把汗。 (本文有改动) 小题1:下列对这篇微型小说的赏析,不准确的两项是(4分,两项都对得4分,答对一项得2分,错误项得0分) A小说中有关“凤凰墩”的一段环境描写,寥寥数语,却细腻鲜活,生动传神,充分地体现了小说的环境描写对真实性的追求。 B.侯六听到东家与老婆的对话后,“心一热,父母去世,无人再关心自己”。这种叙事中的闲笔,增加了作品的生活气息。 C.知府勾结当铺老板,当铺老板收买黑衣人,黑衣人就是大盗六指猴,六指猴亦即侯六,作者在极短的篇幅内巧妙地交代了这些人物关系。 D.通过描写人物语言的前后矛盾,可以凸显人物的性格特点,吴知府在得到玉蟠螭前后对东家说的那两段话,就具有这样鲜明的表达效果。 E.侯六将盗回的玉蟠螭交还东家时说的话是伏笔,后来茶客们的话是照应。这种写作技巧的运用,避免了平铺直叙。 小题2:小说中那块活泼有趣的玉蟠螭在情节安排与人物塑造方面有何作用,请分别作简要分析。(4分) 小题3:请概括侯六与东家的性格特点,并作简要分析。(4分) 小题4:这篇微型小说的段落都很短小,甚至大量使用一句一段的形式。作者为什么要采用这种写法?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
参考答案: 小题1:A、B 小题2:①在情节安排方面,它是组织推动情节发展的线索物件:东家有宝玉,侯六来盗玉,侯六被东家感化自首,东家舍玉相救,侯六窃玉以报东家。②在人物塑造方面,它可以衬托人物的品格。例如东家爱玉,衬托其风雅;知府爱玉,表现其贪婪。 小题3:①侯六的性格特点是知恩图报、迷途知返、行侠仗义。小说通过东家关心侯六婚事、侯六主动投案、东家舍玉救侯六、侯六窃玉及账本、结尾时茶客们谈论等情节,生动地写出了侯六侠义性格的内涵。 ②东家的性格特点是乐善好施、仗义疏财、待人宽厚。小说通过人们对东家乐善好施的传扬,东家关心侯六婚事、舍玉救侯六、为侯六担心等情节,具体写出了东家的仁义性格内涵。 小题4:①便于密集且清晰地组织、传达信息,适合本文丰富、复杂的叙事内容的表现需要。②便于加快叙事节奏,适合本文迅速推进小说情节发展的需要。③便于叙事场景的灵活切换,适合本文于多场景中叙事、写人的需要,产生电影分镜头的效果。④本文段落虽然短小,但内容的表达简洁而准确,富有“提示”性,能够有效调动读者的想象。
本题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从历年高考出题规律看,此类题目涉及考点比较多,既有对人物形象的理解,也有对结构主题手法的把握,还有对小说语言的品味,因此解答的方法是,认真阅读小说全文,分析人物形象,把握小说主旨,理清情节发展脉络,研究技法。A“充分地体现了小说的环境描写对真实性的追求”错。B“这种叙事中的闲笔”错,侯六听了东家夫妇二人的对话,心里产生了感动,为后文迷途知返埋下了伏笔。 小题2:试题分析:本题属于《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湖北卷语文科考试说明?》中“文学类文本阅读”部分的“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考点,也涉及到了“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这类题目的解答方法是,掌握以下几个分析角度:①是否烘托主要人物,使其个性鲜明。②是否牵钱搭桥,推进情节;③是否渲染气氛,奠定基调;④是否升华主旨,画龙点睛。本题只要求从情节和人物塑造两方面来分析,所以考生抓住前两点就可以。情节方面,玉蟠螭是贯穿全文,没有玉蟠螭,也就不会发生这一系列的故事,所以玉蟠螭是线索,推动情节发展;人物塑造方面,侯六为盗玉蟠螭来为东家赶车,结尾又为东家盗回玉蟠螭,突出了侯六侠义的性格;东家以玉蟠螭为宝,但关键时刻却用玉蟠螭救回了侯六,表现出东家善良仁义的品格;而吴知府为了得到玉蟠螭不惜买通江洋大盗,讽刺了吴知府之流贪婪丑恶的嘴脸,所以说玉蟠螭起到了突出了人物形象,使人物个性更鲜明的作用。 小题3:试题分析:侯六本为江洋大盗,但因为东家对他的关心使他感动,东家的善行让他悔过,他不仅不帮吴知府盗玉,反而去自首,表明他知恩图报、迷途知返;得知东家用玉救回自己之后,他为东家盗回玉,并做起了劫富济贫的飞侠,可见其侠肝义胆。东家为侯六考虑婚事,虽知侯六是大盗并不计较,表明他待人宽厚;“喜欢拿出白花花的银子救济乡邻”,又用玉救回侯六,可见其乐善好施、仗义疏财,仁义的品格。本题属于《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湖北卷语文科考试说明?》中“文学类文本阅读”部分的“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考点。备考时考生要注意积累能够表现人物性格特征的词语,掌握这类题目的答题方法。这类题目的常用解答方法是,首先要对小说的情节进行梳理,找出小说中关于侯六和东家的相关描述,然后进行概括。解题思路可分四步走:一是总体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确定作者的感情倾向是褒还是贬,是颂扬还是讽刺。二是画出小说中关于这个人物言行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性的语句。三是看用了什么手法,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类概括。四是选择恰当的词句表述出来。 小题4:试题分析:本题属于《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湖北卷语文科考试说明?》中“文学类文本阅读”部分的“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考点,也涉及“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考点。此题比较新颖,历年试卷中很少出现此类考查小说写法的题目。作品的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所以在解答时,考生可以可首先考虑这样的一句一段的形式与小说的内容有什么关系;然后再从小说三要素入手,思考,这种写法对塑造人物突出主题有什么作用,对情节发展有什么作用,对突出环境有什么作用;另外,考生还考虑一下这种写法体现出小说什么样的语言风格。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整理出答案。从小说内容上看,本文内容较为复杂,人物关系错综复杂,但作者却在极短的篇幅内巧妙地叙述交代清楚了,这显然要归功于这种一句一段的形式;从小说的情节发展看,这种形式使小说情节脉络清晰,层次分明,有利于推动情节发展;从环境描写的角度看,环境描写的段落,一句一段也就是一句一景,使小说有一种画面感,场景之间切换灵活,类似于电影的蒙太奇手法;从语言风格来看,一句一段,语言简洁明快;另外还可从人物形象角度来分析,小说中有大量的人物对话和动作描写,一句一段的形式可以起到强调的作用,有助于突出不同人物形象,使各类人物性格更加鲜明突出。
本题难度:简单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 林斤澜!哈哈哈哈…… 汪曾祺 林斤澜这个名字很怪。他原名庆澜,意思是庆祝河水安澜,大概生他那年他们家乡曾遭过一次水灾,后来水退了。不知从哪年,他自己改名“斤澜”。我跟他说过,“斤澜”没讲,他也说:没讲!他们家的人名字都有点怪,夫人叫“古叶”,女儿叫“布谷”。大概都是他给起的。斤澜好怪,好与众不同。他的《矮凳桥风情》里有三个女孩子,三姐妹叫笑翼、笑耳、笑杉。小城镇哪里会有这样的名字呢?我捉摸了很久,才恍然大悟:原来只是小一、小二、小三。笑翼的妈妈给儿女起名字时不会起这样的怪名字的,这都是林斤澜搞的鬼。夏尚质,周尚文,林尚怪,林斤澜被称为“怪味胡豆”,罪有应得。 斤澜曾患心脏病,30岁就得过一次心肌梗死。后来又得过一次,但都活下来了。60岁时他就说过他活得已经够了本,再活就是白饶。斤澜的身体不算好,但他不在乎。我这些年出外旅游,总是“逢高不上,遇山而止”,斤澜则是有山就爬。他慢条斯理的,一步一步地走,还误不了看山看水,结果总是他头一个到山顶,一览众山小,笑看众头低。他应该节制饮食,但是他不,每有小聚,他都是谈笑风生,饮啖自若,不论是黄酒、白酒、葡萄酒、啤酒,全都招呼。最近有一次,他同时喝了三种酒。人常说酒喝杂了不好,斤澜说:“没事!”斤澜爱吃肉,三天不吃肉就觉得难受。他是温州人,说起生吃海鲜,眉飞色舞。吃海鲜,喝黄酒,嘿!不过温州的“老酒汗”(黄酒再蒸一次)我实在喝不出好来。温州人还有一种喝法,在黄酒里加鸡蛋,煮热,这算什么酒!斤澜的吃喝是很平民化的。我和他曾在屯溪街头一小吃店的檐下,就一盘煮螺蛳,一人喝了两瓶加饭。他爱吃豆腐,老豆腐、嫩豆腐、毛豆腐、臭豆腐,都好。煎炒煮炸,都好。我陪他在乐山小饭馆吃了乡坝头上的菜豆花,好! 斤澜的平民化生活习惯来自于他对生活的平民意识,这种平民意识当然会渗入他的作品。 斤澜的哈哈笑是很有名的。这是他的保护色。斤澜每遇有人提到某人、某事,不想表态,就把提问者的原话重复一次,然后就殿以哈哈的笑声。“×××,哈哈哈哈……”“这件事,哈哈哈哈……”把想要从口中掏出他的真实看法的新闻记者之类的人弄得莫名其妙,斤澜这种使人摸不着头脑抓不住尾巴的笑声,使他摆脱了尴尬,而且得到一层安全的甲壳。在反右派运动中,他就是这样应付过来的。⑴林斤澜不被打成右派,是无天理,因此我说他是“漏网右派”,他也欣然接受。 斤澜极少臧否人物,但是是非清楚,爱憎分明。他一直在北京市文联工作,对市文联的领导,一般干部的遗闻佚事了如指掌。比如老舍挨斗,是他亲眼所见,亲耳所闻,揭发批判老舍的人是赖也赖不掉的。他觉得萧军有骨头有侠气,真是一条汉子。红卫兵想要萧军低头认罪,萧军就是不低头,两腿直立,如同生了根。萧军没有动手,他说:“我要是一动手,七八个小青年就得趴下。”红卫兵斗骆宾基,萧军说:“你们谁敢动骆宾基一根毫毛!”京剧演员荀慧生病重,是萧军背着他上车的。“文革”后,文联作协批斗浩然,斤澜听着,忽然大叫:“浩然是好人哪!”当场昏厥。⑵斤澜平时似很温和,总是含笑看世界,但他的感情是非常强烈的。 斤澜对青年作家(现在都已是中年了)是很关心的。对他们的作品几乎一篇不落地都看了,包括一些评论家的不断花样翻新,用一种不中不西希里古怪的语言所写的论文。他看得很仔细,能用这种古怪语言和他们对话。这一点,他比我强得多。 林斤澜!哈哈哈哈…… (选自《汪曾祺散文选》,有删改。) 小题1:文中第二段详细描写林斤澜的“饮食”情况,刻画出人物怎样的特点?(4分) 小题2:文中画线的两处,分别表现了作者对于林斤澜怎样的看法?(4分) 小题3:与课文《金岳霖先生》一样,本文在材料组织上看似松散,其实是一种“苦心经营的随便”,请结合文本具体分析。(6分) 小题4:请探究作者以“林斤澜!哈哈哈哈……”为题的用意。(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他患有心脏病却不节制饮食,表现其乐观、随性的生活态度;他对于饮食并不讲究,表现其“平民化”的生活习惯。(每点2分) 小题2: ⑴ 林斤澜最符合所谓“右派”的标准,作者对他以“哈哈笑”的方式躲过运动感到庆幸和赞赏;(2分) ⑵ 林斤澜待人处事虽然温和善良,相信世界的美好,但并非“好 好先生”,骨子里是非清楚,爱憎分明。(2分) 小题3: ⑴ 较为全面:既有对其为文的评价,又有对其为人的介绍。(2分) ⑵ 表里结合:既有表象的“怪”“好与众不同”,又有深厚的“平民”意识;既有“哈哈笑”式的回避矛盾,亦有骨子里坚守的是非与善恶的底线。人物性格刻画饱满而有层次。(2分) ⑶正侧结合:既有直接对林斤澜的描写,又通过与“我”的比较、对其所赞赏的萧军的描写进行衬托。(2分) 小题4: ⑴这个标题标新立异,不落窠臼,也与林斤澜喜好险怪、好与众不同的文风相近相称,使人觉得有趣;⑵“哈哈笑”是林斤澜“招牌式”的笑声,具有个性特点,听其声便可想见其人;⑶“×××,哈哈哈哈……”是林斤澜的一种处世智慧,这里套用其格式,既可以表现其性格,也含有戏谑的意味,表现作者与林斤澜之间亲近的关系;⑷林斤澜的性格中有一些看似相左相反的矛盾,给人以有趣、好玩的印象,同时也给人以一种言之不尽、耐人寻味之感。(每点2分,答对三点给满分,其它言之成理亦可)
本题解析: 小题1:分析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需要学生从文中人物的言行入手,分析言行后的性格特征和心理因素。 小题2:这道题目要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正确揣摩重点词语的含意。 小题3:此题可以从“形散而神不散”的角度分析。 小题4:联系全文,可以概括出四个方面的作用,答出其中三点即可。
本题难度:一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