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文言文阅读》考点强化练习(2017年练习版)(十)
A.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王好战,请以战喻 B.五霸既殁,令不行于天下不拘于时 C.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D.秦王怀贪鄙之心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 |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1:D
小题1:B
小题1:A
小题1:(1)因此,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2)借助船只的人,并不是擅长游泳,却能够横渡江河。
(3)(实行)兼并,要重视诡诈和实力;安定(国家),要重视顺时权变:这就是说夺取天下和把守(天下)不能用同样的方法。
本题解析:
小题1:忠诚、可靠的
小题1:A把,介;用,介? B在,介;被,介? C 凭借 ,介;因此,连
小题1:此题考查断句能力,结合句意断句。
小题1:“本来就不得人心”错误。
小题1:(1)“是故”“无”“所”字结构(2)“假”“水” “绝”(3)“高、贵”“ 术” 判断句式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松江府通判许君传
[清]刘大櫆
许君讳曾裕,一字南湖,桐城人也。君少卓荦有大志,年莆六龄,值母病笃,即知长跪祖庙之前,祷求至十余日不倦。稍长,从塾师受学,聪颖出其辈类,与书无所不读。然其尊府以直谅为族人所怨怒,兴起狱讼,十余年而不可伸,逐发愤以卒。君抱病于中,复控于有司,又十余年,而理始得直。然君之精力壮志已消亡其过半矣。不获已,乃入赀补官司得通判松江水利般政。松江地滨海,旧设巡海之筋骨,其名曰乌船。向者,通判监修,上下多侵渔。其船遇风辄坏。君独亲自验试,而其弊始除。先是,远人负贩至松江,松江好民取其货,而负其价不还。君至惩期成狡黠者数人,而负贩皆戴德感泣。
松江河道细狭,易至填淤。填淤则舟楫不通,而民田亦无以灌溉。故冬日嵴涸,周挑浚之工,其费皆出自民间,积至巨万。有司精为兴筑,而浮消其费大半。君独以私一已之稇载①有限,而取万民之膏血甚多,于心不忍。乃亲量度深广,使其工不得尺寸有差。民咸呼舞,以为数十年来所未有,因即河漘立石以纪其事。滨海失业之民多通海洋以逐利,禁之不止。君奉委巡察,而海船之私货浮于口粮之外者至百余艘。君念穷民非有大奸宄,徒以无知嗜利而自致于纪之诛。必加详报,则已虽然有获贼之誉,而死者不可复生。因潜请于布政辰公,恳其宽贳。辰公察君爱民出中心之诚,深为激赏。将议迁除,而君以是年得疾,于六月十八日卒于公江之官舍,年五十有八。始君少时,怀奇负异,欲所建立于天下。士大夫与君相知者,咸度君当为朝廷显用。而遭家多故,不得遂其所欲为。及其筮仕,秩避闲散,徙奔趋抑郁于群众之中。既为方伯所知,庶几有以展其足也,而遂死。岂其信有命邪?虽然,以君之施设与夫世之显而力足有为者较焉,岂期有歉于彼邪?呜呼,可悲也已!(选自《续修四库全书·海峰文集》有删节)
[注]①稇载:满载,这里指牟利多。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值母病笃/笃:严重。
B.向者,通判监修/向:先前。
C.君奉委巡察/委:委派
D.咸度君当为朝廷显用/度:打算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遂发愤以卒/木欣欣以向荣
B.填淤则舟楫不通/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C.因潜请于布政辰公/月出于乐山之上
D.既为方伯所知/秦王为赵王击缶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一的项是( )
A.许曾裕从小聪颖异常,酷爱读书,志向远大;但年轻时由于家庭变故消耗了过多的精力,耽误了仕途。
B.许曾裕出任通判之职以后,清正为民,消除了公向私用造成的弊端;执法严明,让外来商人感激涕零。
C.许曾裕在一些人因无知贪利而违禁出海时,为使他们得到宽大处理而奔走,表现出爱民如子的仁厚品德。
D.许曾裕渴望建功立业,但是命运不液晶,有机会升迁时却病帮,未能尽展才华,作者对他充满了同情与惋惜。
4.把原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民咸呼舞,以为数十年来所未有,因即河漘立石以纪其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虽然,以君之施设与夫世之贵显而为足有为者较焉,岂其有歉于彼邪?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D
2.A
3.B
4.(1)百姓都称道欢舞,认为这是几十年来所没有的事情,于是就在河岸边立了石碑来记录此事。
(2)即使这样,把许曾裕的施政(功绩)与当世那些地位显赫、凭其权利足以有所作为的官员相比,(许曾裕的)难道比他们少吗?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吕僧珍字元瑜,东平范人也。世居广陵,家甚寒微。事梁文帝为门下书佐。身长七尺五寸,容貌甚伟,曹辈皆敬之。妖贼唐瑀寇东阳,文帝率众东讨,使僧珍知行军众局事。僧珍宅在建阳门东,自受命当行,每日由建阳门道,不过私室。文帝益以此知之。司空陈显达出军沔北,一见异之,因屏人呼上座,谓曰:“卿有贵相,后当不见减,深自努力。”
建武二年,魏大举南侵,五道并进,武帝率师援义阳,僧珍从在军中。长沙宣武王时为梁州刺史,魏围守连月,义阳与雍州路断。武帝欲遣使至襄阳,求梁州问,众皆惮,莫敢行。僧珍固请充使,即日单舸上道。及至襄阳,督遣援军,且获宣武王书而反,武帝甚嘉之。
武帝命为中兵参军,委以心膂。僧珍阴养死士,归之者甚众。武帝颇招武猛,士庶响从,会者万余人。因命按行城西空地,将起数千间屋,以为止舍。多伐材竹,沉于檀溪,积茅盖若山阜,皆未之用。僧珍独悟其指,因私具橹数百张。及兵起,悉取檀溪材竹,装为船舰,葺之以茅,并立办。众军将发,诸将须橹甚多,僧珍乃出先所具者,每船付二张,争者乃息。
天监四年,大举北伐,自是军机多事,僧珍昼直中书省,夜还秘书省。五年旋军,以本官领太子中庶子。僧珍去家久,表求拜墓,武帝欲荣以本州,乃拜南兖州刺史。僧珍在任,平心率下,不私亲戚。从父兄子先以贩葱为业,僧珍至,乃弃业欲求州官。僧珍曰:“吾荷国重恩,无以报效,汝等自有常分,岂可妄求叨越,但当速反葱肆耳。”僧珍旧宅在市北,前有督邮廨,乡人咸劝徙廨以益其宅。僧珍怒曰:“督邮官廨也,置立以来,便在此地。岂可徙之益吾私宅。”姊适于氏,家在市西,小屋临路,与列肆杂处。僧珍常导从到其宅,不以为耻。
在州百日,征为领军将军,直秘书省如先。僧珍既有大勋,任总心膂,性甚恭慎。当直禁中,盛暑不敢解衣。每侍御坐,屏气鞠躬,果食未尝举箸。尝因醉后取一柑食之,武帝笑谓曰:“卿今日便是大有所进。”十年,疾病,卒于领军官舍。谥曰忠敬。武帝痛惜之,言为流涕。
(选自《南史·吕僧珍传》)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使僧珍知行军众局事知:了解
B.僧珍阴养死士,归之者甚众阴:暗中、私下里
C.僧珍昼直中书省直:当值、值班
D.平心率下,不私亲戚私:偏爱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积茅盖若山阜,皆未之用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B.诸将须橹甚多,僧珍乃出先所具者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C.乡人咸劝徙廨以益其宅想馋邪,则思正身以黜恶
D.尝因醉后取一柑食之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小题3:以下句子中,全都表明吕僧珍“为官清廉、勤勉”的一组是(?)
①僧珍独悟其指,因私具橹数百张?②昼直中书省,夜还秘书
③僧珍至,乃弃业求州官?④汝等自有常分,岂可妄求叨越
⑤岂可徙之益吾私宅?⑥每侍御坐,屏气鞠躬
A.①②⑥
B.②④⑤
C.①③⑤
D.③④⑥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吕僧珍先在梁文帝手下做官,他恪尽职守,常过家门而不入,文帝因此更加信任他。司空陈显达见到吕僧珍也很客气,认为他会有更大的发展。
B.在北魏五路大军同时南侵,武帝率军救义阳,而义阳与雍州道路被切断的情况下,吕僧珍坚决要求充当使者去襄阳,并在当天就独自驾船上路。
C.在吕僧珍任职期间,他的父亲哥哥和儿子虽然一直跟随着他,但是以贩葱为业,他在就任南兖州刺史以后,也没让家人放弃贩葱这一职业。
D.吕僧珍功勋卓著,被任用为骨干和亲信,性情很是谦恭稳重。在禁中值班,盛夏也不敢解开衣扣。对武帝身边招待用的果馔,也只是酒后吃过一次。
1,3,5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2:C
小题3:B
小题4:C
小题5:(1)等到到了襄阳,催促派遣兵马支援,并且得到宣武王的书信而返回,武帝十分赞赏他。(“督遣”“书”“嘉”各1分,共3分)(2)吕僧珍离家已久,上奏表请求回去扫墓,武帝想使他在本州显示荣耀,于是授予他南兖州刺史的官职。( “去”“表”“荣”“拜”各1分,共4分) (3)他姐姐嫁给于氏,住在市西,小屋面临马路,又混杂在各种店铺中间,吕僧珍经常引带着侍从到她家,并不觉得辱没了身份。 ?(“适”“列肆”“导从”各1分,共3分)
本题解析:
小题1:知:主管。根据后句“僧珍宅在建阳门东,自受命当行”的意思是“僧珍家在建阳门东,自从领受命令担当职务后”就可推断出“知”的意思。理解实词一定要回语境,结合上下文来理解。
小题2:A项中第一个“之”是代词,它;第二个“之”是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B项中第一个“乃”是副词,于是、就;第二个“乃”是副词,才。C项中两个“以”都是连词,表目的,可译为“来”。D项中第一个“因”是介词,因为;第二个“因”是介词,通过。对于材料中的虚词,要结合上下文语境去推敲;对于高考重点考的18个虚词,特别是教材中的典型句子要重视积累。
小题3:①表明吕僧珍善于理解梁武帝的意图;③是吕僧珍伯父家堂兄的儿子的做法;⑥表明吕僧珍恭谨。解答类似题目要善于运用排除法,根据①可排除AC,再揣摩③⑥就可选出正确答案。
小题4:内容的理解概括与原文不符,从父兄子,为堂兄的儿子。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阅读一定要沉得住气。
小题5:翻译第一句时注意“督遣”解释为催促派遣,“书”为名词,书信,“嘉”解释为赞赏;第二句时注意“去”解释为离开,“表”为名词用作动词,上表,“荣”为使动用法,“拜”解释为授予官职;第三句注意“适”解释为嫁,“列肆”解释为各种店铺,“导从”,导为动词,带着,从为名词,侍从。做翻译题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遵循“信、达、雅”的三字原则,运用“留、删、替、补、调”的五字方法进行翻译。
参考译文:
吕僧珍字元瑜,东平范县人,世代居住广陵,家里很贫寒。在梁文帝(萧顺之)那里作门下书佐。身长七尺五寸,容貌魁伟,同僚都很敬重他。唐瑀进犯东阳,梁文帝率兵东讨,让僧珍主管行军各局的事务。僧珍家在建阳门东,自从领受命令担当职务后,每天从建阳门过,都不进自己家门。梁文帝因此对他更加了解信任。司空陈显达出兵沔阳北,一看到他就认为他与众不同,让其他人退下而招呼他入座,对他说:“你有贵人相,最终也不会遭贬抑,要好好努力。”?
(南齐)建武二年,北魏的军队南侵,五路大军同时进击。梁武帝率军援救义阳,吕僧珍跟随在军中。长沙宣武王当时作梁州刺史,魏军围攻几个月,义阳与雍州道路被切断了。武帝想派使者到襄阳,希求得到梁州的音讯,众人都害怕没有谁敢去。吕僧珍却坚决要求充当使者,当天就独自驾着一条船上路。等到到了襄阳,催促派遣兵马支援,并且得到宣武王的书信而回,武帝十分赞赏他。 ?
武帝任命他为中兵参军,把他当作得力的亲信。吕僧珍私下里养敢死兵士,归附他的人很多。武帝很注意召集勇武的猛士,士大夫和普通百姓都紧紧跟随他,手下会集了一万余人。武帝于是令人在城西的空地巡行,准备在那里建屋千间做这些人的住所。砍伐了很多竹木,沉到檀溪中,堆积的茅草像山丘一样,都没有用到。只有吕僧珍知道其用意,于是私下准备好几百只船桨。等到武帝起兵,全部拿檀溪中的竹木装造为船舰,用茅草盖顶,都很快就完成了。大军将要出发,各位将领需要很多橹,吕僧珍就把先前预备好的船桨拿出,每只船给两只,争抢才得以停息。 ?
天监四年,(武帝)大举北伐,从此军机之事日渐增多,吕僧珍白天在中书省办公,夜里返回秘书省。天监五年凯旋而回,以原来的官职受爵太子中庶子。吕僧珍离家已久,上奏请求回去扫墓,武帝想使他在本州显示荣耀,于是授予他南兖州刺史的官职。吕僧珍在任期间,公平对待属下,不偏爱亲人。他堂兄的儿子起先以贩葱为业,在吕僧珍就任以后,就想放弃贩葱这一职业,想求他在州里给自己安排个官职,吕僧珍说:“我蒙受国家大恩,没有什么可以报效的。你们本来有固定的职业,怎么可以胡乱要求得到不该得的呢!还是应当赶快回到葱肆去吧。”吕僧珍家的老宅在街市北面,前面建有督邮的官署,乡人都劝他迁移督邮官署来扩建自己的住宅。吕僧珍恼怒地说:“督邮府是官署,自从设立以来就在这里,怎么可以迁走它来扩建我的私宅呢!”他姐姐嫁给于氏,住在市西,小屋面临马路,又混杂在各种店铺中间,吕僧珍经常引带着侍从到她家,并不觉得辱没了身份。 ?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
宋清,长安西部药市①人也。居善药,有自山泽来者,必归宋清氏,清优主之。长安医工,得清药,辅其方,辄易雠②,成誉清。疾病疤疡者,亦皆乐就清求药,冀速已。清皆乐然响应。虽不持钱者,皆与善药,积券如山,未尝诣取直③。或不识,遥与券,清不为辞。岁终,度不能报,辄焚券,终不复言。市人以其异,皆笑之,曰:“清蚩妄人也。”
或曰:“清其有道者欤?”清闻之曰:“清逐利以活妻子耳,非有道也。然谓我蚩妄者,亦谬。”
清居药四十年,所焚券者百数十人,或至大官,或连数州,受俸博,其馈遗清者相属于户。虽不能立报而以赊死者千百,不害清之为富也。清之取利远上远故大。岂若小市人哉!一不得直,则怫然怒,再则骂而仇耳,彼之为利不亦翦翦乎?吾见蚩之有在也。清诚以是得大利,又不为妄,执其道不废,卒以富。求者益众,其应益广。或斥弃沉废,亲与交;视之落然者,清不以怠遇其人,必与善药如故。一旦复柄用,益厚报清。其远取利皆类此。
吾观今之交乎人者,炎而附,寒而弃,鲜有能类清之为者。呜呼!清,市人也,今之交有能望报如清之远者乎?幸而庶几,则天下之穷困废辱得不死亡者众矣。柳先生曰:“清居市不为市之道,然而居朝廷、居官府、居库塾乡党,以士大夫自名者,反争为之不已。悲夫!然则清非独异于市人也。”(取材于柳宗元《宋清传》)
[注]①市:买卖场所,后文也指经商、交易。②雠:这里指售出、成交。③直:价值,价钱。
1.下列语句中,加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居善药——居:聚积,搜集
B.积券如山——券:借据,欠条
C.未尝诣取直——诣:前往
D.终不复言——复:回答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线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
A.清优主之——不害清之为富也
B.市人以其异,皆笑之——清不以怠遇其人
C.清其有道者欤——执其道不废
D.求者益众,其应益广——一旦复柄用,益厚报清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其馈遗清者相属于户那些等待宋清馈赠的人在门前排成了队
B.彼之为利不亦翦翦乎他们的求利不也太短浅了吗
C.今之交有能望报如清之远者乎现在的交往中有能像宋清那样从长远考虑回报的人吗
D.天下之穷困废辱得不死亡者众矣天下那些穷困潦倒而还可以活下去的人就会多起来
4.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生意场的交往也不一定都是斤斤计较的,宋清就是一个例证。
B.宋清认为做生意不是为了赚钱,而是追求高尚的做人的境界。
C.计较蝇头小利不仅是一般商人的本性,也是某些士大夫的通病。
D.宋清与人交往不仅异于普通商人,也高于某些以士大夫自居的人。
5.文言文《宋清传》中说“清之取利远,远故大”,意思是“宋清谋取利益放眼于长远,因为考虑长远所以获得的利益较大”。这概括了宋清经商的特点,请从文中举一例加以说明,并结合当下的社会生活谈谈自己对这一概括的领悟。(不少于20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D
2.D
3.A
4.B
5.(示例)宋清经商,不急于眼前小利,诚信为本。即使没有还钱的人,或素不相识远道而来的人,宋清都赊好药给对方,这是他致富并赢得赞誉的一大根本原因。当今社会,物欲横流,拜金主义猖獗。在这种社会背景中,坚持这种能舍小利,诚信为本的操守尤为重要。如果哪一个人,或者哪一个企业背离此道而行,不仅会付出惨重的代价,甚至会沦为历史的罪人。“三鹿”奶粉事件,山西毒疫苗事件不就是急于眼前小利,不讲诚信的典型事例吗?他们最终的结果是害人害己,为人民所唾骂。“大智若愚,大巧若拙”,不急于跟前小利不等于不会赚大钱,诚信为本更是一种英明之举。(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复习《文学类文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