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知识点总结《文学类文本阅读》高频试题巩固(2017年最新版)(八)
2017-07-17 21:33:13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各段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山 水 遐 想
简 女贞
山之仁,在于容纳参天古木,亦褓抱了任何一株愿意驻足的小草;既允许夜半狼嚎,空穴虎啸,又愿意开放枝叶,招待流浪的嘶蝉、迷路的啼鸟。山愿意合抱,让雨水注成湖泊,也愿意裂身,让瀑布发声。山裸露在天空之下,任凭雷劈暴雨;也忍住干旱季节不知从何而来的火燎。山仍然沉默,像一位仁者在希望与幻灭共生的人世上闭目养神。
水的流动多么像智慧之路。水从来不眷恋过往,流动是它惟一的宿命。水或回旋于礁石,思索如何绕身而过,轻轻地扬弃了河道的顽石,既不争辩,也毋庸和解,只派一匹青苔教导
它们水的涵意。至于飘落在水面的柳絮花片,水愿意负载它们,做它们的足,却在流程里教会它们,凡是离乡背井追寻更宽阔天地者必须永远是个孤独者。水不曾允许它们在河面上发
芽,遂在中途,慷慨地收留它们腐朽的体肤。就连天光云影,也无法沉淀为水的四肢,智者不宜耽溺,不宜收藏过多的身外之物。水草不断招摇,鱼群愿意繁殖以丰富水的仓廪,但水哉水哉,流动是惟一的命运,纯粹的命运。
水比山深谙随势应变的道理,暴雨只会丰沛它的力量,至于火,从来没有一场火在水面上进行。水只是它自己,千江与万川同一道宿命,朝着真理的海洋奔赴,为了呼应更辽阔的
海洋的召唤;为了寻求更深沉的智慧。
雨岸桃李,是挥泪的宫女;那河腹的游鱼只是一群企图牵住水袖的童子,水回答它们,这一别就是永远了。
山与水的对话,回响在天地之间。当山以洪钟般的绿意招呼,水回应以短笛。像两位久未谋面却又不曾相忘的故友,一路循声对答。
“为何你总是赶路,难道万顷田地不值得你献身?一塘肥鱼不值得你孕育?你口口声声要与海洋会合,如果千江万川不汇聚为海,这世上的生灵岂不拥有更宽广的土地,锄出他们的家园,种植他们的米栗?”山问。
“我岂能成全短暂的荣华?如果千江万川耽溺于小小的宅舍,在草树鱼粮之中慢慢耗尽血脉,谁来成全沧海谁显示给生灵,这繁花茂林的土地上有一座无法征服的海洋,像手中的繁华之钥无法开启永生的琉璃门。我多么希望微笑永远停留在子民脸上,但我更愿意海洋启示他们关于不可捉摸、无法猜测的生之奥秘。惟有幻灭能洗尽他们脸上的油脂,教他们做一个谦卑的人,做一个缄默的人!”水答。
“那么,我是你的反面了。生之短暂是你我都知道的,我担忧狂啸的浪头席卷一切,把短暂生命里仅有的欢乐吞没。是故,我愿意永远固守在此,至少这世上有一座高山是狂涛追赶不到的,他们可以携带妻儿到我的怀抱里躲避;我预先准备柴薪与蔬果,让他们取火升烟。所有受苦的人看到烟,可以前来分食。如果,你执意以死亡惊吓他们,我亦执意张起绿阴,让他们在此成家、繁衍,以生命连接生命,以人造人,永远抵御你的偷袭!”
“你岂能抵挡无垠之海?如果再有一群愚公,愿意子子孙孙荷锄移山,拿你来填平海洋。就算你镇住了海,而你原来的位置也变成了海。这世上,有多少繁荣的山,便有多少幻灭之
海;有多少生的贪爱,便有多少死之恐惧。你我岂是为敌的,我们一动一静,一实一虚,无非为了等待一个真正认识我们的人,他站在你的巅峰吟诵水的歌谣,他坐在我的河畔,默读山的倒影。他能自你的多情中谛听我,从我的无情里注释你啊!”
山仍然盘坐,为了褓抱;水仍然奔赴,为了幻灭。仁者以身为泥,种植希望;智者只是冷冷地观照。
1.文中的“山”和“水”各是什么特征,请分别用三个词或短语概括。
山: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水: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2.结合“我们一动一静,一实一虚,无非为了等待一个真正认识我们的人,他站在你的巅峰吟诵水的歌谣,他坐在我的河畔,默读山的倒影”这句话,联系全文说说“真正认识我们的人应该具有怎样的人生态度”。(答案不超过25个字)
答:
?
3.文章用山水对话的方式行文有什么作用和好处?请简要赏析。
答:
4.下面对这篇文章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两项是
A.水比山更懂得生命的短暂与无常,因而更愿意以海洋启示人们关于不可捉摸、无法猜测的生之奥秘。
B.山固守一处,使世间万物在自己的怀抱中休养生息,是万千生灵的避难所。
C.山与水的辩论是文章的主体,在山水的辩论中,水最终胜出,山只能以静默相对。
D.文中的山和水是相互对立的事物的两个方面,山与水永远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E.作者对山的态度是肯定、赞美的,对水的态度是贬斥、批判的。答:[? ][? ]


参考答案:
1.山:仁爱?静默?为了褓抱。水:智慧?流动?为了幻灭。
2.在生之欢悦中想到死的无情,在死的恐惧中看到生的希望。(或:既有生之贪爱又有死这恐惧。)
3.象征、拟人手法的运用,形象生动地表达生死主题;对比、对话,利于表现山水密不可分,就如同生死是一对孪生兄弟一样;山水辩论更能引人思考,也更亲切自然。
4.BD


本题解析:
1.无
2.无
3.无
4.(A山水一样懂生命的无常;C山水辩论永远不会有胜负;E作者表面写山水,实质是表达对生与死的思考,无所谓褒贬)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短文,回答下题。
儒家道统:专制皇权制衡力量
王思睿
以往,人们常常把专制主义与“封建社会”和“孔孟之道”联系在一起。现在,历史学界已经达成共识,专制主义与封建主义原则本是两种不相容的政治理念和制度。而专制主义和孔孟之道的关系,尚待进一步澄清。
首先,汉武帝“废黜百家,独尊儒术”后的儒学,已经不是原汁原味的“孔孟之道”,诸如“君臣友道”之类的观念已经从元典中消失了踪迹。其次,儒学也并非专制主义的主要思想资源。有人认为,法家在缔造中国专制主义传统的过程中,其作用绝不亚于儒家。儒家作用不过是替法家冷酷无情的专制主义“缘饰”①而已。所以自古至今一直有“儒表法里”或“阳儒阴法”的说法。最后,即使是董仲舒以后的儒学对于皇权专制主义也有一定的制约作用。
汉代儒家竭力把学准宗教化。它以渲染“天人感应”“灾异之变”的方式,来节制皇帝的行为。董仲舒说:“刑罚不中则生邪气……上下不和则阴阳缪戾而孽生矣。”人君的“貌、言、视、听、思”五种行动如有不当,就会引起五行的变化和四季的失常。这些言论用“天”来警示和恐吓人君,对肆无忌惮的皇权多少有一点威慑性。
韩愈、二程、朱熹等人开创的宋明理学或称道学,演绎出一个“尧以是传之舜,……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以后又经韩愈、朱熹传之后世的儒家“道统”。道统首先是思想学术的统系和精粹,认为《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中所表达的儒家思想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真谛,把“道统”从“政统”“皇统”中独立出来甚至凌驾于后者之上,就可以用“圣人之言”来拒绝和匡正当朝执权柄者的悖谬之言、随意之政。道统也体现为古来贤君良臣面对各种情形时的行为举止,构成一种政治典范和道德楷模,即使贵为天子也必须从小学习和终生遵循。
一方面用“天命”来恐吓“人君”,一方面用“道统”来干预“政统”,儒学和儒士对于皇权专制主义构成一种事实上的制衡力量。如果从权力制衡的角度来理解,就不好说儒学思想纯粹是专制主义的工具。
注①“缘饰”,原指给衣服镶花边。此处通“文饰”,指给某些言论、措施找根据。
小题1:下列各项所述内容不属于作者用来澄清“专制主义与孔孟之道关系”的一项是(?)
A.专制主义与封建主义原本是两种不相容的政治理念和制度。
B.董仲舒以后的儒学对于皇权专制主义有一定的制约作用。
C.在缔造中国专制主义传统的过程中,法家的作用绝不亚于儒家。
D.汉武帝以前的“孔孟之道”原本就包含着诸如“君臣友道”之类的观点。

小题2:对文中关于“儒家道统”的说法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儒家道统”独立于“政统”“皇统”之外,甚至凌驾于它们之上,起到一种制约作用。
B.“道统”就是古代贤君良臣面临各种情形时的行为举止,是一种政治典范和道德楷模。
C.宋明理学认为“儒家道统”源自尧舜,历经孔孟等人,由韩愈、朱熹传之后世。
D.“儒家道统”是儒家思想学术的统系和精粹,它认为儒家思想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真谛。
小题3:根据文中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儒表外里”或“阳儒阴法”,表明法家是专制主义的思想资源,而儒家不是。
B.汉代儒家认为,五行的变化和四季的失常都是由人君的行动不当而引起的。
C.为防止执政时有悖谬之言和随意之政,古代天子需从小学习和终生遵循儒家道统。
D.“天人感应”“灾异之变”对警示和恐吓人君、制约皇权起了决定性作用。


参考答案:
小题:A.
小题:B.
小题:C.


本题解析:
小题:A.[A出现于第①段“而专制主义和孔盂之道的关系,尚待进一步澄清”的前面,属于另一个话题]
小题:B.[将“道统”的含义缩小了,不合文童.原文说:“道境首先是思想学术的统系和精粹……也体现为古来贤君良臣面对各种情形时的行为举止……”]
小题:C.[依选文第④段末句可知。A‘而儒家不是”大绝对.B“都是”缺乏依据。D“决定性作用”有失分寸,不符合原文“对肆无忌惮的皇权多少有一点威慑性”的意思。]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高处的灿烂
关瑞
  ①初秋的风掠过原野,掠过树林,也掠过了路边那株向日葵。它泛着太阳的光芒,用向上的姿势迎接那风,那光,那淡淡的水一样流淌的白云。脚下淡黄色的野菊正在绽放,蚂蚁在暗绿色的草丛密林中孤独地跋涉,还有热烈振翅的蜜蜂或者蜻蜓,正试图靠近向日葵高昂的花瓣。高远的阳光,透亮的雪峰,原野起伏如鸟雀飞过的痕迹。天空在白云之上,那种湖泊般优雅的宁静,从一棵树浓密的枝叶间洒下来。
  ②这是一个下午。所有的行走在此停顿,疲惫并且沉重的躯体在此怀念或者回望,然后开始努力寻找内心的出口。那样的过程,在幽暗的路上纷纷飘落。一株向日葵,就像一个出口,在一个不经意的时刻打开。只需要一种颜色一种姿势,就足以释放所有深藏内心的柔弱的花朵。
  ③我曾经置身一大片向日葵中间,看着难掩喜悦之色的农人带着宽沿的草帽,高扬起尖利的弯刀,一刀一刀割下向日葵硕大的花盘。那些花盘纷纷扬扬,在一块不大的空地上渐渐堆积成金色的山峰,也渐渐消隐了生命中最后一滴无以复加的灿烂。农人收割的喜悦感染了我,但隐隐的疼痛穿越那些弯刀冷色的光芒,直抵我的皮肉甚至骨头。在藉以为生的农人的眼里心里,它们的一生都以果实的形态开始,以果实的姿势存在,然后以果实的功用结束。它们被种植,被宠养,最后被收割,整个过程无一不充满了对黯淡未来一目了然的悲情色彩。
  ④真正的向日葵,正绽放在现在的原野上。它以花朵的名义,在干干净净的天空下自由地盛开着。它的叶片舒朗而不张扬,它的花瓣孤独而不自卑。在所有的花朵里,这株向日葵在高处的风中安静地灿烂着。它是一个出口,释放着一生当中沉积久远的激情,也释放着那些暗藏内心的珍贵的生命片段。在繁花之中或者荒野之上,在黑夜深处或者白昼边缘,我们行走,然后驻足。这时候,我们需要一个出口,需要一次真正的释放。无数朵顾影自怜的野菊花,不足以点燃心头微醺的憧憬。无数只没有痕迹的飞鸟,也不足以勾勒出目力所及心神向往的方向。于是,我们不得不基于本能地寻找。尽管我们依旧是那个提着灯笼在暗夜里哭泣的孩子,泪水里荡漾着漫天的星子,我们仍然要找到一朵饱满的深刻的花朵。在我们一生必经的路上,那些沉淀的安静的灿烂无疑会是我们全部的阳光。
  ⑤我站在秋天。我站在风带不走的向日葵的身边。我不由自主抬起头,仰视它的光芒。在它的光芒里,我看到了果实以外的、朴实健康的花朵。我相信它是孤独的。在原野上在路边,它无需迎合什么,也无需明证什么,世间的一切悲喜与它无关,只是在秋天到来的那个清晨或者午后,安静地高昂起它的质朴的花盘,交付于蓝天白云。我更相信它是灿烂的。它的灿烂在高处,在远处,在时光和心灵纷繁交错的出口处。它的灿烂,源于高处的自由飞翔的阳光的明净,源于远处的不为风尘蝶虫打扰的安详。在它舒展的花瓣里,灿烂如铺满阳光的河流,静静地在远离假象和伪饰的旷野闪烁着耀眼的跃动的光芒。   
  ⑥这是一种怎样的孤独的灿烂!
1.文章第一段是如何描写初秋原野景物的?突出了景物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第四段写眼前“真正的向日葵”,为什么还要在第三段写农民种的向日葵?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最后说“这是一种怎样的孤独的灿烂”,结合文意理解“孤独的灿烂”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文本思考,作者为什么选择向日葵作为象征物来阐释自己对生命的感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1)以路边向日葵为中心,抓住色彩情态,运用拟人手法,动静结合,描摹景物的生机与活力; 
  (2)突出以向日葵为主体景物的安闲,自由,孤独,宁静,又不失生命蓬勃热烈的特点。(意对即可)
2.①用第三段中向日葵以果实的姿态存在、以果实的功用结束的悲情色彩。
  ②与第四段中真正的向日葵自由地盛开作对比。
  ③突出了真正的向日葵的生命意义。(意对即可)
3.①孤独指的是向日葵拒绝迎合和明证,它的生命呈现出独立和超然的姿态;
  ②向日葵以开放的花朵自由而热烈地释放着生命的激情。
  ③只有在没有遮掩、没有牵绊的情况下,生命才能表现出它真正的本质。(意对即可)
4.①向日葵绽放在原野上,其身上体现出的孤独的灿烂引起了作者的共鸣。
  ②向日葵是一种人们常见而熟悉的植物,一定程度上有助于人们理解并接受作者的思想观点。(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1~4题。
林冲棒打洪教头
  (柴进与林冲正吃酒间,只见那洪教头)歪戴着一顶头巾,挺着脯子,来到后堂。林冲寻思道:“庄客称他做教头,必是柴进大官人的师父。”急急躬身唱喏道:“林冲谨参。”那人全不睬着,也不还礼。林冲不敢抬头。柴进指着林冲对洪教头道:“这位便是东京80万禁军枪棒教头林武师林冲,就请相见。”林冲听了,看着洪教头便拜。那洪教头说道:“休拜,起来。”却不躬身答礼。林冲拜了两拜,起身让洪教头坐。洪教头亦不相让,便去上首便坐。柴进看了,心中不喜。
  洪教头便问道:“大官人今日何故厚礼管待配军?”柴进道:“这位非比其他的,乃是80万禁军教头,师父如何轻慢?”洪教头道:“大官人只因好习枪棒,往往流配军人都来倚草附木,皆道是枪棒教师,诱些酒食钱米。大官人如何忒认真?”林冲听了,并不做声。柴进说道:“凡人不可易相,休小觑他。”洪教头跳起身来道:“我不信他,他敢和我使一棒看,我便道他是真教头。”柴进大笑道:“也好!也好!林武师,你心下如何?”林冲道:“小人却是不敢。”洪教头心中忖量道:“那人必是不会 ,心中先怯了。”因此越来惹林冲使棒。柴进道:“且把酒来吃着,待月上来也罢。”
  当下又吃过了五七杯酒,却早月上来了,照见厅堂里面,如同白日。柴进起身道:“二位教头较量一棒。”林冲自肚里寻思道:“这洪教头必是柴大官人师父,不争我一棒打翻了他,须不好看。”柴进见林冲踌躇,便道:“此位洪教头也到此不多时,此间又无对手。林武师休得要推辞,小可也正要看二位教头的本事。”柴进说这话,原来只怕林冲碍柴进的面皮,不肯使出本事来。林冲见柴进说开就里,方才放心。
  只见洪教头先起身道:“来,来,来!和你使一棒看。”一齐都哄出堂后空地上。庄客拿一束棒来,放在地下。洪教头先脱了衣裳,拽扎起裙子,掣条棒,使个旗鼓,喝道:“来,来,来!”柴进道:“林武师,请较量一棒。”林冲道:“大官人,休要笑话。”就地也拿了一条棒起来道:“师父请教。”洪教头看了,恨不得一口水吞了他。林冲拿着棒,使出山东大擂,打将入来。洪教头把棒就地下鞭了一棒,来抢林冲。
  两个教头在明月地上交手,使了四五合棒,柴进见林冲手轻,便叫道:“且住!”叫庄客取出一锭银来,重二十五两,说道:“二位教头比试,这锭银子,若是赢的便将此银拿去。”柴进心中只要林冲把出本事来,故意将银子丢在地下。洪教头深怪林冲来,又要争这个大银子,又怕输了锐气,把棒来尽心使个旗鼓,吐个门户,唤做把火烧天势。林冲想道:“柴大官人心里只要我赢他。”也横着棒,使个门户,唤做拔草寻蛇势。洪教头喝一声:“来,来,来!”便使棒盖将入来。林冲望后一退,洪教头赶入一步,提起棒,又复一棒下来。林冲看他脚步已乱了,便把棒从地下一跳,洪教头措手不及,就那一跳里,和身一转,那棒直扫着洪教头臁儿骨上,撇了棒,“扑”地倒了。
  柴进大喜,叫快将酒来把盏。众人一齐大笑。洪教头那里挣扎起来。众庄客一头笑着,扶了洪教头,羞颜满面,自投庄外去了。(节选自施耐庵《水浒传》,有删减)
1.请各用两个词语分别概括林冲和洪教头的性格特征。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选文中用了很多手法刻画林冲这个人物形象。请选取两种手法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有人说“柴进道:‘且把酒来吃着,待月上来也罢。’当下又吃过了五七杯酒,却早月上来了,照见厅堂里面,如同白日”这几句话是闲笔,可以删掉,你怎么认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选段主要内容是“林冲棒打洪教头”,然而真正写到林、洪二人交手的笔墨很少。你认为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林冲:小心沉稳、谦虚忍让。洪教头:傲慢无礼、狂妄自大。
2.语言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与洪教头对比等手法,联系原文举例分析略。
3.不可以删掉。在林冲一忍再忍、洪教头一逼再逼之后,作者宕开笔墨写柴进劝阻,写月下景色,这些“闲笔” 使得情节张弛有度,为下文写林冲棒打洪教头蓄势,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4.(示例)这样写更加突出了林冲与洪教头的人物性格。在情节上,经过层层铺垫之后再写两人交手,更能突出林冲的武功高强。
(主观题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与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和谐——“贞观之治”的时代精神
黄朴民  
  “贞观之治”是中国历史上一段可歌可泣的黄金岁月,是古代政治走向清明、积极进取并取得辉煌成就的不朽象征。在“贞观之治”的诸多优良传统中,“和谐”显然是最为核心的内涵,它体现了“贞观之治”的本质属性,象征着“贞观之治”的时代精神。
  “兼容并蓄,宽容海涵”。唐太宗李世民以博大的襟怀与气魄,在治国经武时做到虚怀若谷,宽容包纳。这表现为:在制定方针,实施政策时,能够不以一人之智为智,而以众人之智为智,将决策建立在集思广益的基础之上;在君主个人道德修养方面,能够容忍魏征等臣下的犯颜直谏,闻过则喜,在胜利面前保持比较清醒的头脑;在人才任用上,能够不别亲疏,唯才是举,甚至包容魏征、王珪、薛万彻等原先身为敌对营垒的贤能之士,让其拥有广阔的政治舞台发挥文韬武略;在民族关系处理上,能够摈弃狭隘的“夷夏之辨”畛域,打破“自古皆贵中华而贱夷狄”的怪圈,奉行“胡汉一家”、“爱之如一”的民族理念,甚至赦免宿敌颉利可汗的性命,从而最大程度上化解了长期以来因民族征伐而积聚的民族仇恨,将中华民族的大融合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
  “和而不同,因事设宜”。这一点,在“贞观之治”中也有鲜明的体现。如在用人上,既能不拘一格,又不求全责备,用其所长而避其所短,像名相房玄龄和杜如晦,一位善谋,一位能断,唐太宗使两人默契配合,优势互补,在历史上留下了一段脍炙人口的“房谋杜断”佳话。又如在边疆治理上,提倡“适天地之情”、“各适其性”,不改变边疆地区少数民族原有的生产方式、社会组织和生活习俗,这样大大缓和了民族矛盾,确保了边疆地区的稳定和安宁,造就了“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的盛大气象。
  “文武并用,恩威互补”。考察“贞观之治”,我们能够发现,唐太宗君臣在治国思维的选择和管理艺术的运用上,很好体现了文武并用,刚柔相济的显著特点。如一方面,提倡法制,执法不避权贵;另一方面,注重教化,以温和的德治方式争取民心,“令上下同意”。一方面,勇于求谏,善于纳谏;另一方面,又敢于决断,雷厉风行。做到了“仁”与“礼”的有机统一,“德”与“刑”的相辅相成,张弛有章法,宽严有节度。又如在文化上,既推崇和确立儒学在思想文化领域的统治地位,“儒学之盛,古者未之有也”,彻底改变了“隋季以来,丧乱滋甚,周孔之教,阙而不修”的儒学式微局面;但同时又承认和鼓励佛教的传播和道教的发展,让儒、佛、道三家互为促进,互为弥补。再如,在对边疆少数民族的政策上,一方面用怀柔羁縻的方式进行安抚,保证边疆地区的和平安宁;另一方面又补充以必要的军事威慑甚至打击手段,以战止战,同样做到了文武之道,张弛互补。
  “高者抑之,低者举之”。这是和谐社会的理想境界,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终极目标。在这方面,“贞观之治”为后世封建社会树立了一个杰出的典范。首先是唐太宗践行“政者,正也”、“其身正,不令而从”的为君之道,带头提倡节俭,释放宫女,让利于民,“去奢省费,轻徭薄赋”,休养生息,奖励农耕,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之类悲剧的上演。其次是对皇亲国戚多有约束,防止他们为非作歹,平添社会的对立。同时,根据“明主治吏不治民”的原则,慎重选择地方官吏,整肃贪黩腐败,确保朝廷的安民方针与措施能够落到实处。其三是健全完善科举取士制度,让有才能的寒素之士能够进入官吏队伍,扩大统治基础,调整社会阶层的利益,达成相对的动态平衡。
  《资治通鉴》“贞观四年”记载:“是岁,天下大稔,流散者咸归乡里,斗米不过三、四钱,终岁断死刑才二十九人。东至于海,南极五岭,皆外户不闭,行李不赍粮,取给于道路焉。”这中间虽不乏封建史家的某些粉饰之辞,但所概括的“贞观之治”的显著成就,还是基本可以信从的,堪称一代治世的形象写照。而在这煌煌治绩的背后,所蕴涵的正是追求和谐、实现和谐、维系和谐的治国理念与实践之时代精神,它作为“贞观之治”的核心内核,其价值、其意义乃是超越时空的,留给后人以永远的追慕与启迪!
1.根据文意,下列说法错误的两项是(  )
A.“和而不同,因事设宜”体现在“贞观之治”用人方面,既能不拘一格,又不求全责备,用其所长而避其所短。
B.不别亲疏,唯才是举,甚至包容魏征、王珪、薛万彻等原先身为敌对营垒的贤能之士,体现了唐太宗文武并用,恩威互补的显著特点。
C.健全完善科举取士制度,让有才能的寒素之士能够进入官吏队伍,扩大统治基础,调整社会阶层的利益,所以达成了社会的动态平衡。
D.唐太宗带头提倡节俭,让利于民,休养生息,奖励农耕,所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之类悲剧的上演。
E.在“贞观之治”时期,儒、佛、道三家互为促进,互为弥补,均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2.下列各项中不能作为论据证明唐太宗“兼容并蓄,宽容海涵”的一项是(  )
A.在制定方针,实施政策时,集思广益,择善而从。
B.能够容忍臣下犯颜直谏,闻过则喜。
C.奉行“胡汉一家”、“爱之如一”的民族理念,甚至赦免宿敌颉利可汗的性命。
D.提倡“适天地之情”、“各适其性”,不改变边疆地区少数民族原有的生产方式、社会组织和生活习俗。
3.文中所说的“和而不同”与“和谐”矛盾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纵观全文内容,“贞观之治”的时代精神体现在哪些方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BC
2.D
3.不矛盾。“和而不同”不是泯灭差别的简单同一,而是指要理解事物之间的差异,并针对这些差异采取不同的对策,从而把构建和谐社会局面的努力牢牢地扎根于承认差异和控制差异的基础之上,从而达到真正的和谐。(注意结合具体内容阐释“不同”的内涵)
4.“兼容并蓄,宽容海涵”的包容性;“和而不同,因事设宜”的差异性;“文武并用,恩威互补”的互补性;“高者抑之,低者举之”的平衡性。(注意把握每段的中心)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中语文答题技巧《古代诗歌鉴赏..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