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语文知识点总结《文学类文本阅读》高频试题巩固(2017年最新版)(九)
2017-07-17 21:33:13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大 中 小】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快乐墓地 彭 程 ① 有一些这样的地方,它们的存在,似乎是为了帮助人解答生命中的某些大谜。由于机缘凑巧,一些人来到这里,徜徉盘桓、目接神交之间,原本埋藏心头已久的某种纷乱模糊的东西获得了澄清,至少是显露了基本的内在轮廓。 ② 譬如快乐墓地。墓地紧邻贯穿村子的一条街道,旁边和对面都是人家的院子。墓碑整齐地排列着,横平竖直,相互间的距离不大。墓碑之间,墓穴之上,花木丛生。墓碑雕凿而成,再彩绘上多种颜色,以湖蓝色为主。整个碑身上装饰着各种图案,红绿相映的花卉,颗粒饱满的麦穗,飞舞的小天使,成对的鸽子,等等。 ③ 我在墓碑间随意走动,丝毫没有置身墓地的阴冷凄凉的感觉,倒像是在欣赏一处民间艺术馆,周身放松,心旷神怡。初秋的午后,阳光暖洋洋地照射着,四周明亮温暖,静谧安详。有些墓碑,在十字架的中心位置还嵌上了死者的照片,或平静或微笑地望着这个他们业已离别的世界,给人一种恍惚的感觉。 ④ 画面下的文字,都是模拟死者口气,用第一人称写下的。一反痛悼、哀伤、凝重的气氛,代之以一种欢快的、有时是调侃的口吻。有一块墓穴,主人是一位名叫伊利耶的老人,碑文这样写道:“村中我最老,生平喜舞蹈……我能活到96,祝你活得比我老。”诗句幽默诙谐,老人生前一定是个乐天开朗的人。 ⑤ 这真是一次崭新的体验。墓地,在最好的情形下,也是浸透着伤感、悲痛和悼念,是魂催魄伤之所。即便贵为帝王,为了死后能够延续生前的显赫荣华,陵墓建造得富丽堂皇,也依然掩不住砭骨浃髓的肃杀萧瑟。不论是南京明孝陵墓穴,还是北京十三陵地宫,带给人的感受都是潮湿阴冷,凄凉黯淡。就连艺术也不能改变这种深重的底色。俄罗斯画家列维坦的那幅著名的《墓地上空》,全景式的、气势恢弘的画面下方一角处,是一方破败的墓地,几个十字架或歪斜趔趄,或干脆偃卧在地上,气氛死寂凄凉,烘托的是人世的渺小,人生的无助。更何况,墓地还常常笼罩着晦气的、不祥的氛围,是许多邪恶事物的发生地或背景。墓地出现时,总是和阴森、恐怖、阴谋、恶意等连在一起。一句话,墓地不论是具体的真实的存在,还是作为一个意象、一种修辞,都是蓬勃欢乐的生命的反面,意味着死亡对美和生命权利的剥夺和虚无化。 ⑥ 然而在这里,在快乐墓地,映现在我们眼前的,却是大相迥异的一幕。我们丝毫感受不到身后世界的令人不快的消息,被消解掉的,是所有那些臆想的、自我恐吓的情景和情绪,甚至生者对死者的怜悯--他们已经通过豪迈爽朗的画面和文字,表明他们不需要怜悯。相反,大加张扬的是现世生活中的美好,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缕缕留恋。你不由得会想,这些画面,在生平写照之外,更是死者对生者的殷切寄语,仿佛在说:活着的人们,珍惜生活吧。我们在这边等待着你们到来时,带来曾经真实地、充实地生活过的好消息。我们曾经那样热爱它们,你们也不要辜负上天的馈赠啊。 ⑦ 看来,将此处命名为“快乐墓地”,的确是名实相副。在数不胜数的墓地陵园中,它无疑是一个异数。早已化为骸骨的亡灵们,在九泉之下,在阻隔阴阳的那堵看不见的墙壁之后,还在赞美生命的快乐。它将死亡映衬得衰弱无力,至少成为一种当其降临时可以坦然领受的状态。所有这些,和我们观念中的死亡,以及与之有关的种种,产生了巨大的对比,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认识。 1.联系全文,理解“有一些这样的地方,它们的存在,似乎是为了帮助人解答生命中的某些大谜”在文中的含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文章第⑤段中,作者写到了南京明孝陵、北京十三陵,还写到了俄罗斯的《墓地上空》,请问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是围绕“快乐墓地”展开的,请梳理作者的思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认为快乐墓地和“我们观念中的死亡,以及与之有关的种种,产生了巨大的对比,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认识”。结合全文,请分析、评价作者的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22分) 远处的青山 【英】高尔斯华绥 ①就在刚刚过去的三月里,在一个充满痛苦的日子——德国发动它最后一次总攻后的那个星期天,我还登上过这座青山呢。那个阳光和煦的日子,南坡上的野茴香浓郁扑鼻,远处的海面一片金黄。当时我俯身草上,暖着面颊,为那新的恐怖寻找安慰。“但愿这一切快些结束吧!”我自言自语道,“那时我就又能到这里来,而不致这么伤神揪心,不致随着表针的滴答,又有一批生灵惨遭涂炭啊,难道这事永无完结吗?” ②现在,总算有了完结,于是我又一次登上了这座青山。头顶上阳光灿烂,远处的海面一片金黄:这时心头不再痉挛,身上也不再有毒气侵袭。和平了!仍然有些难以相信。不过再不用紧张地去谛听隆隆炮声,或去查看那倒毙的人们,张裂的伤口与死亡。和平了,真的和平了! ③此刻,在这座青山之上,我能在温暖阳光的覆盖下安然睡去。我甚至能心情欢快地做梦,不必担心醒后好梦破碎;即使做了噩梦,睁开眼睛后也就一切消失。我可以抬头仰望,而不会突然瞥见那里拖曳着一长串狰狞可怖的幻象,或者人对人所干出的种种伤天害理的惨景。我能一动不动地凝视澄澈而蔚蓝的晴空,而不会时刻受着悲愁的拘牵;或者俯视光滟的远海,而不致担心波面上会再浮起血污。 ④天空中各种禽鸟的飞翔,海鸥、白嘴鸭,以及那徘徊于白垩坑边的棕色小东西,对我都是欣慰,它们自由自在,一只画眉正鸣啭在黑莓丛中,那里叶间晨露未干。轻如蝉翼的新月依然隐浮在天际,远方不时传来熟悉的声籁,而阳光正暖着我的脸颊。这里见不到凶猛可怕的苍鹰飞扑,而下,攫去那快乐的小鸟。这里不再有歉疚不安的良心把我从这逸乐之中唤走。张目四望。你看到眼前的蜗牛,它那甲壳被雕镂得如此精致,它头顶细角,恍如童话里的小精灵,角端作蔷薇色。你俯瞰从此处至海上的一带平芜,它浮游于午后阳光的微笑之下,活了起来,这里一片空旷,没有树篱,但有许多生机勃勃的树木,还有那银白的海鸥,翱翔在色如蘑菇的耕地或青葱翠绿的田野之间。你凝视一株小小的粉红的雏菊,慨叹它生逢其时。你注目那棕红灰褐的满谷林木,上面乳白色的流云低低悬垂,暗影浮动。这一切,是只有大自然的一个日子风和日丽,而观赏大自然的人的心情也分外悠闲的时候,才能见得到。 ⑤在这座青山之上,我对战争与和平的区别也认识得更加透彻。我们并没有领得更多的奶油或更多汽油,战争的外衣与装备还笼罩着我们,报纸杂志上还充溢着敌意和仇恨。据说,此次战争爆发之初曾有一位艺术家闭门不出,把自己关在家中和花园里,不订报纸,不会宾客,不闻杀代之声,不睹战争之形,每日唯以作画赏花自娱。只不知他持续了多久。难道他这样做法便是聪明,还是他所感受到的痛苦比那些不知躲避的人更加厉害?难道一个人连自己头顶上的苍穹也能躲避得开吗?连自己同类的普遍灾难也能无动于衰吗? ⑥我把手掌狠狠地压在草叶上面,然后把手拿开,再看那草叶慢慢直了过来,脱去它的损伤:我们自己的情形也正是如此,而且永远如此。战争的创伤已经深深侵入我们的身心,如严霜浸入土地。在为了杀人流血这桩事情而战斗、护理、宣传、修工事的人们当中,很少有人是出于对战争的真正热忱。如果我们能把一切男女对战争所发出的诅咒全部聚集起来,那些哀歌之多恐怕连笼罩地面的高空也盛装不下。 ⑦那美与仁爱所在的“青山”离我们还很遥远。什么时候它会更近一些?人们甚至在我所偃卧的这座青山也打过仗。.在这里,云雀的欢歌,香花与芳草,健美的欢畅,空气的新鲜,星辰的庄严,阳光的和煦,还有清歌与曼舞,淳朴的友情,这一切都是人们渴求的呀。但是我们却偏偏要去追逐那浊流一般的命运。所以,战争能永远终止吗? ⑧现在我躺在草地上,听任思想自由飞翔。这是四年零四个月以来我没有领略过的快乐。那安详,如海面上轻轻袭来的和风,那幸福,如这座青山上的睛光。 【注】高尔斯华绥(1867-1933):英国著名小说家、剧作家。本文作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 小题1:从本文内容看,作者明明身处青山之中,但又把本文的题目定为“远处的青山”,这是什么道理?(4分) 小题2:战后,作者登上青山,他的内心产生了哪些感想?(6分) 小题3:请在本文第④、第⑤段范围内,找出三种表达技巧,并分别作简要赏析。(6分) 小题4:读完本文后,你对战争与和平有怎样的认知?(6分)
3、阅读题 “书”本是指文字符号,现在提到的“书”不是从文字符号讲,也不是从文字学“六书”来讲,而是从书法艺术讲。书法对中华民族有很深远的影响,“书”与“金”、“石”、“画”并称,在中国文化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书法是一种艺术,而且是广大人民喜闻乐见的艺术。中国的汉字刚一出现,写字的人就有“写得好看”的要求和欲望。如甲骨文就是如此,虽然字形繁难复杂,但是不论单个的字还是全篇的字,结构章法都很好看。可见,自从有写字的行动以来,就伴随着艺术的要求,美观的要求。 不论是秦隶还是汉隶,都是刚从篆书演变过来的,写起来单调而且费事。所以到了晋朝,真书(又叫做楷书、正书)开始出现并逐渐定型。真书虽然各家写法不同、风格不同,但字形的结构是一致的。在历史上,篆书、隶书等使用的时间都不如真书长久,真书至今仍在运用,就是因为它字形比较固定,笔画转折自然,并且可以连写,多写一笔少写一笔也容易被人发现。真书写得萦连便是行书,再写得快一点就是草书。草书另一个来源是汉朝的章草,就是用真书的笔法写草书,与用汉隶的笔法写章草不同,到东晋以后与真书变来的草书合流。 真书的书写很方便,所以千姿百态的作品不断涌现,艺术风格多样,出现了各种字体,比如颜体、柳体、欧体、褚体等。在这以前没有人以专门写字并靠书法出名的,就连王羲之也不是专门写字的人,古代也没有“书法家”这个称呼。当时许多碑都是刻碑的工匠写的,到唐代开始文人写碑成风。唐太宗爱写字,写了《晋祠铭》《温泉铭》两个碑,还把这两个碑的拓本送给外国使臣。当时的文人名臣如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以及后来的颜真卿、柳公权等都写碑,这样书法的流派也逐渐增多,他们的碑帖一直流传至今。其实,今天看见的敦煌、吐鲁番等地出土的文书、写经等,其水平真有超过传世碑版的。唐朝一般人的文书里,也有书法比《晋祠铭》《温泉铭》好的,但是那些皇帝、大官写出来的就被人重视,许多无名书家的作品就不为人所知了。 古代称好的书法作品为“法书”,是说这件作品足以为法,“书法”、“书道”、“书艺”是指书写的方法;现在合而为一了,一律叫做“书法”。书法在人们的生活中发挥着很大的作用,从书法作品、艺术装饰到书信往来都要用到书法,同时书法活动既可以培养艺术情操,又可以调心养气,收到健身的效果。北朝人曾经说过:“尺牍素书,千里面目。”看到一封来信,感到很亲切,如见其人,书法被人作为人的品格和形象的代表,自古以来就是这样。 (摘编自启功《金石书画漫谈》) 小题1:下列关于“书”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汉语中,“书”既可以指文字符号,也可以是文字学的“六书”之“书”,本文则是从书法艺术上来讲,所谓“书”就是书法。 B.真书书写方便,千姿百态的作品不断出现,形成颜体、柳体等不同的字体,这些字体是依据“书”的艺术风格划分出来的。 C.在甲骨文中,不论是单个的字还是全篇的字,结构章法都已经很好看了,可见汉字刚一出现,就有了“书”这一方面的要求。 D.在历史上,“书”与“金”、“石”、“画”并称,它们同样因为影响深远,而在中国文化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
| 小题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真书写得萦连就是行书,行书再快一点就是草书,这是草书的一个来源。草书的另一个来源是章草,是用汉隶笔法写章草而形成的。 B.秦隶和汉隶都是从篆书演变过来的,写起来单调而且费事。于是到了晋朝,真书应运而生,并且一直使用到今天。 C.在古代,起初没有专门写字并且因为书法而出名的人,直到唐朝文人写碑成为风气,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等人由此成为书法家。 D.在古代“书法”是指书写的方法,“法书”是指好的书法作品,到现在则把这两者合而为一,都称为“书法”。
|
小题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在字形的繁难复杂方面,秦隶和汉隶要超过真书,甲骨文又要超过秦隶和汉隶,可以说这是真书使用时间特别长久的根本原因。
B.在唐代有些无名书法家的水平也很高,唐人碑版的书法其实并不代表当时的最高水平,只是因为它们是皇帝、大官所写,才为世人所推崇。
C.古时候书法流派不多,当时甚至没有“书法家”这一称呼,而到唐代书法大盛,流派逐渐增多,看来书法的发展跟社会的崇尚有很大的关系。
D.中国人自古就把书法作为人的品格和形象的代表,所以北朝人所谓的“尺牍素书,千里面目”,也就是今人所谓“见字如见其人”的意思。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可是每天在早晨,我起来观看这被幽囚的“绿友”时,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植物是多固执啊!它不了解我对它的爱抚,我对它的善意。我为了这永远向着阳光生长的植物不快,因为它损害了我的自尊心。可是我囚系住它,仍旧让柔弱的枝叶垂在我的案前。
它渐渐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成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像病了的孩子。我渐渐不能原谅我自己的过失,把天空底下的植物移锁到暗黑的室内;我渐渐为这病损的枝叶可怜,虽则我恼怒它的固执,无亲热,我仍旧不放走它。魔念在我心中生长了。
1.“植物是多固执啊!”一句中的“固执”是什么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一句写出了常春藤怎样的品质?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它渐渐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成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像病了的孩子。”作者为什么在这里不厌其烦地写常春藤的病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两段作者通过写“囚绿”,表达了怎样的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阅读题 落 花 枝 头
初到江南,就碰上了梅雨季节。一夜枕上听雨,辗转不能成寐,清晨推窗望去,雨却停了。天顶上,浓云尚未散开,低低压着房檐;空中还飘浮着若有若无的雨丝;天地间弥漫着一层湿漉漉、静悄悄的青黛色雾霭。院子中,一丝绿树被染得浓荫如墨。朦胧的墨绿中,清晰地闪着点点火红的花朵,宛如一阕厚重、平和的弦乐声中,跳出一管清脆、欢跃的笛音,给这雨后空朗的清晨,增添了不少生气。
咦,正是春花红褪的初夏,什么花开得这般热烈?
循着被雨中润白的碎石小路走去,我猛地记起了杨万里的《初夏即事诗》:“却是石榴知立夏,年年此日一花开。”近前一看,果然是石榴花。这是四株石榴树,分列在窄窄的甬道两侧,枝丫交错,搭起了一座花红叶绿的天然门楼。树只有一人高,花却开得十分繁茂。低头钻进树丛,真像是上元之夜徜徉于灯市之中,前后左右,俯仰四顾,都是火苗一般燃烧着的石榴花。
早就听说石榴树是边开花边结果,花与子并生枝头,十分壮观。如今看去,果真如此。这满树密密层层的花果,真像是一个姊妹比肩的大家庭,在从花到果的生长过程中,呈现出变化微妙的千姿百态:有的蓓蕾婷立,含苞待放;有的半开半合,微露金蕊;有的翩然怒放,喷红流彩;有的花瓣已落,子实新萌;也有花萼圆鼓鼓地胀起,果实已初具规模,挺在枝头随风摇曳。
啊,这些正在开放的花朵、正在成熟的果实,多像一群天真烂漫、无忧无虑的孩子。可是,一阵微风吹过,我感到点点水珠洒落下来。这是花儿果儿们的泪水吗?水珠洒落地上,地上是一片落花的世界。是了,花果洒泪是在向落花依依惜别,是在感激花落的深情。落花静静地躺在大地的怀抱,那么坦然,那么安宁,火红的花瓣在雨水中浸得发胀,将黑黑的泥土染成一片绯色。我第一次注意到落花景象是这般壮丽,一种内在的美好情操震颤着我的心。昨天,它也许还在枝头上为花蕊挡风遮雨,那艳丽的容貌、芬芳的呼吸,引来蜂蝶,传送花粉,孕育新生。今天,新的生命开始生长了,为了让果实得到更多的阳光和养料,毫不留恋枝头的繁华,毫不夸耀自己的功绩,在斜风细雨中翩然飘落。躺在地上,它还翘望枝头,看到萌生的果实代替了它原来的位置,依然显示着生命的美好。它放心了,落而无憾。它放心了,却没有忘记自己的归宿。秋风秋雨中,它将自己和朴实的大地融为一体,又在准备滋养明年的花了。“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的心和落花可谓相通。人常说:开花结果。殊不知,花落了,果实才能成熟。据说有一种火石榴树,开起花来复瓣繁英,十分好看,却是从来不结果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落花正是新生的标志,实在值得大书特书。
然而,千百年来,关于落花的诗却多是伤感的,哀婉的。黑暗的时代,狂暴的风雨常令未果之花备受挫磨而夭谢,于是,“流水落花春去也”、“无可奈何花落去”……就成了千古名句。它们的作者,或是伤春怨女,红颜薄命,或是落魄文人,怀才不遇,只好将花喻己,抒解愁肠。君不见,《红楼梦》中“埋香冢飞燕泣残红”,黛玉小姐的一首葬花词,哭痴了多少人的心。对于摧残人才、践踏新生的社会,这是一个曲折的控诉和抗争。
细微的簌簌声打断了我的遐想,又是几片飞红飘落下来。“落花辞树虽无语,别倩黄鹂告诉春”。多情的落花委托黄鹂向春天嘱咐什么呢?请明年再向枝头上看吧,那满树的繁花硕果就是答案。
1.结合第五段的内容,解说落花的“美好情操”的具体内容。(70字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赏析文中画线语段的语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简答下面两个问题。(60字内)
(1)“未果之花”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多情的落花委托黄鹂向春天嘱咐”的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探究有关问题。有人认为,从行文构思来看,删除写“落花诗”一段(第6段)后文意更为畅达,对此你的看法是什么?请简述理由。(100字左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