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问题。
人类和昆虫是一对欢喜冤家。一些昆虫对人类有益,更多的昆虫对人类有害。人类一直期盼着有一种能够杀灭害虫的武器。20世纪40年代,科学家研制成功了化学合成的杀虫剂,打头阵的便是DDT。这些杀虫剂被大量使用,为人类生活和生产立下了赫赫战功。但是由于长期使用化学杀虫剂,对环境严重污染,对天敌不分敌我,害虫对杀虫剂产生抗药性等问题日渐突出。此外,有机氯类杀虫剂进入动物体内不能代谢排泄,会留下潜在的威胁,已使大量珍稀动物濒临灭绝。在人体内也测出相当数量的DDT和其他氯类化合物,已引起许多严重的疾病,如白血病、肿瘤、肝硬化等。可见杀虫剂是一把双刃剑,它在对人类做出贡献的同时,却又害苦了人类。现在害虫依仗自身对杀虫剂的抗药能力,正与人类进行着持久战。
为了克服害虫的抗药性和探索新的杀虫方法,科学家深入到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和神经生物学等前沿科学,对杀虫剂的机理进行了研究,并不断有了创新,研究出不少新剂型,使用方法也做了不少改进。科学家发现昆虫的抗药性与其体内的生物催化剂———酶有关。酶是生物体进行分解、化合等一系列代谢反应不可缺少的物质。生物体中有1300多种酶,其中有一大类被称为“解毒酶”,如酯酶、酰胺酶、微粒体多功能氧化酶等等。它们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使出各自的“魔法”:或像刀子一样将杀虫剂分子割成一小段一小段,或是将杀虫剂的“外衣”剥离掉,使其降解,失去原有的化学结构,导致毒性降低或消失。针对解毒酶的这种解毒功能,科学家研制出一种抗解毒酶的增效剂。增效剂本身无毒,但能使解毒酶解体,抑制解毒酶的作用。因此,将增效剂与杀虫剂混用后显著提高杀虫剂的杀毒能力,是防止害虫产生抗药性的有效途径。
昆虫体内还有一类能帮助神经细胞做正常的信息传递的物质,如乙酰胆碱酯酶。科学家就利用一种抑制剂来抑制它的作用,使昆虫神经细胞间的信息传递中断,虫体因此而陷入高度的抑制或兴奋之中,最后就死亡了。
1.几十年来,科学家为了杀灭害虫,做了不少探索,并不断有所创新,下列四种说法不属于创新的是哪一种( )
A.研究出了DDT。
B.对杀虫剂的使用方法做了不少改进。
C.发现了生物体中的1300多种酶。
D.研制出一种抗解毒酶的增效剂。
2.“使用方法也做了不少改进”句的“改进”是指( )
A.过去使用的是化学合成的杀虫剂,改进后使用的是一种新的剂型。
B.过去使用的是化学的办法,改进后使用的是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神经生物学的办法。
C.将增效剂与杀虫剂混合使用。
D.过去使用的是有毒的化学合成剂,改进后使用的是无毒的增效剂。
3.对本文提供的信息,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由于使用了新剂型的农药,改进了使用方法,化学杀虫剂所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已经得到了解决。
B.科学家通过对“分子生物学和细胞生物学”的研究所制的“增效剂”和通过对“神经生物学”的研究所制出的“乙酰胆碱酯酶”,其杀虫原理完全不同,但是都不污染环境。
C.如果单独使用“增效剂”,并不能达到杀灭害虫的目的;但是,单独使用“乙酰胆碱酯酶”却能够达到杀灭害虫的目的。
D.尽管科学家已经研究制造了不少新剂型的农药,改进了使用方法,但化学合成的杀虫剂仍是一把双刃剑。
参考答案:1.C
2.C
3.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名著阅读填空。(5分)
《巴黎圣母院》故事发生在中世纪。“愚人节”那天,流浪的吉卜赛艺人在广场上表演歌舞,有个叫的吉卜赛姑娘吸引了来往的行人,她长得美丽动人,舞姿也非常优美。
这时,巴黎圣母院的副主教一下子对美丽的姑娘着了迷,他内心燃烧着情欲之火,疯狂地爱上了她。于是他命令教堂敲钟人把姑娘抢来。结果法国国王的弓箭队长法比救下了姑娘,抓住了敲钟人。他把敲钟人带到广场上鞭笞,善良的吉卜赛姑娘不计前仇,反而送水给敲钟人喝。
敲钟人虽然外貌,内心却纯洁高尚,他非常感激姑娘,也爱上了她。天真的姑娘对法比一见钟情,两人约会时,副主教悄悄在后面跟着,出于嫉妒,他用刀刺伤了法比,然后逃跑了。姑娘却因谋杀罪被判死刑。
敲钟人把姑娘从绞刑架下抢了出来,藏在内,副主教趁机威胁吉卜赛姑娘,让她满足他的情欲,遭到拒绝后,把她交给了国王的军队,无辜的姑娘被绞死了。敲钟人愤怒地把副主教推下教堂摔死,他拥抱着姑娘的尸体也死去了。
参考答案:艾丝美拉达、弗洛罗、卡西莫多、奇丑无比、巴黎圣母院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关于儒学的价值观念,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就曾论及:“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这说明儒学与现实人生紧密相关,重视伦理道德教化与政治的关系。政治统治依靠伦理教化的支持;伦理教化的原则规范应力求适应政治的需要。儒学始终对现实人生表示了极大的关注,面对来生来世却不去过问和追求。孔子说“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就是这一价值观的表露。孟子提出修身立命说,荀子发展为无神论,宋明时期的儒家学者,都批评了道教的神仙说和佛教的来世说以及无生说。因此,儒学的价值观以治理好人的现实生活为目标,把人生的追求和价值的实现,放在今生,放在当世,而不以彼岸世界为归宿。
儒学特别重视伦理教化。孟子把有无伦理教化看做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他说:“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儒家学说认为伦理教化比刑罚还要有效。儒学在伦理教化原则的问题上提出了以“仁”为核心,以“礼”为规范的结构体系。“仁”是“礼”的中心,是“礼”所赖以产生的价值目标;“礼”是“仁”的具体体现,是“仁”产生出来的各种条目。没有“仁”,“礼”就失去了存在的依据;没有“礼”,“仁”就不能发挥自己的作用。在“仁”的统率下,儒学提出了忠、孝、节、义等规范,提出了温、良、恭、俭、让等要求,作为对人们实行伦理教化的准则。
儒学还特别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把道德需要视为人的一种最为迫切的需要。孔子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孟子说:“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在义和利的关系上,儒家认为义重于利,强调要“见利思义”“义然后取”。孟子特别强调道德修养的能动作用,儒家认为,个人的道德修养是社会和谐安定的根本保证,只有达到个人的“诚意”“正心”和“修身”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在个人和整体、个体和社会的关系上,儒家突出个体为善的主动性,“我欲仁,斯仁至矣”,认为通过艰苦的长期的修养,“人皆可以为尧舜”,“涂之人皆可以为禹”。应当通过个人道德主动性的发挥来完善人格,以达到“君子”“贤人”“圣人”的理想境界。(节选自王平《古典小说与古代文化讲演录》)
1.下列对“儒学的价值观”相关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班固说儒家是“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指出了儒家学派的作用,也说明了儒学价值观就体现在帮助君主治理社会上。
B.儒学始终对现实人生表示了极大的关注,“未能事人,焉能事鬼”,表现了儒学价值观首先重视的是此生此世的“人”的问题。
C.孟子、荀子和宋明时期的儒家学者,他们的儒学的价值观 还表现在批评道教的神仙说和佛教的来世说以及无生说等方面。
D.与佛道的以彼岸世界为归宿相反,儒家提倡把人生的追求和价值的实现放在今生今世,以治理好人的现实生活为目标。
2.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孟子从伦理教化的角度认为,人吃饱穿暖生活安逸了而不对他们实施教育,那么人就和禽兽判别不大了。
B.“忠、孝、节、义”等道德规范,“温、良、恭、俭”等对人们实行伦理教化的行为准则,它们的核心都是“仁”。
C.孟子的“舍生取义”是让人们在生死关头,为了义要勇于舍生,因为儒家把道德需要视为人的一种最迫切的需要。
D.儒家认为提高个人道德修养并非难事,求仁可以得仁,即使像尧舜禹这样的古代圣人,也是人人都能做得到的。
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伦理教化之所以与政治关系密切,是因为政治统治要依靠伦理教化的支持,而伦理教化也要力求适应政治的需要。
B.儒家认为伦理教化比刑罚还要有效,这说明儒家治理社会的主张和以刑罚为主来治理社会的主张是有明显不同的。
C.儒家很重视“礼”,认为没有“礼”,“仁”就不能发挥具体的作用,可见“礼”就是儒学伦理教化所追求的价值目标。
D.孟子之所以强调个人道德修养的作用,是因为个体为善关系到社会整体发展,个人的道德修养是社会的和谐安定的根本保证。
参考答案:1.C
2.D
3.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后面题。
驴阿四
迟子建
东北光复前,在哈尔滨的平房驻扎着一支特殊的部队。这支部队很怪,虽然那几幢高低不同的房屋被铁丝网围起,而且间距不远皆有哨兵把守,却不见荷枪实弹的士兵进进出出。附近村屯的农民来这近旁耕种,都觉得蹊跷。
后来渐渐传出消息,说是那是支“老鼠部队”,专门有人研制细菌,在老鼠和活人身上做试验,是座“魔鬼窟”。于是农民就害怕了起来,再去田里劳作时战战兢兢的,惟恐被日本人捉去当了实验材料。
果然,这支部队开始向农民大量征集黄鼠,每月每户必须上缴五只。黄鼠是一种身体细长的动物,四肢短小,尾巴蓬松着,除背部为棕灰色外,其余皆为黄色。当地人叫它“黄皮子”。其实它的学名叫“黄鼬”。黄皮子也的确是一个无赖。白天你见不到它,一到夜晚,它却从仓房、柴火垛或者杂货堆里招招摇摇地出来了。村民都很烦它,但又不敢捉它。据说这东西有时会放出一股气息,人闻了它会癫狂,所以捉它的人无不心怀恐惧。
六村人中有一个叫阿四的,他在那支“老鼠部队”旁种了两亩地,还和老婆开了一家豆腐店。做豆腐的人家少不了要养一头驴,用来拉磨。阿四家就有一头黑驴。一般人家的驴都很肮脏,一身的泥土,可阿四家的驴却被伺候得极是干净。它的毛发油光光的,看不见一丝灰星,驴就仿佛披着一整块黑缎子似的。
阿四是个天不怕地不怕的人,他不怕捉黄鼠。夜晚他蹲在鸡架旁,徒手候着黄鼠。当它摇着大尾巴而来,刚要把爪子伸向鸡时,阿四已眼疾手快地活捉了它,将它投入铁丝笼中。左邻右舍有不敢捉黄鼠的,就求助于阿四。阿四人极爽快,一求即应。所以“老鼠部队”征集黄鼠时,阿四比谁都忙,晚上蹲在鸡架或柴垛旁,机敏而辛劳地捉着黄鼠。交不上黄鼠的人家是要挨罚的。阿四帮人捉了黄鼠,等于救人于难,邻人也用多种方式犒劳他。
阿四白日去农田劳作,有一次他溜到“老鼠部队”的铁丝网前。他听不见人语,倒闻得一些牲口的叫声,比如马和牛的叫声。他回家跟老婆说这事,倒遭了顿骂,以后去田里,便不再冒险。
有一天阿四为了往田里运肥料,就把驴牵来了。驴身上吊着两个草袋,里面装着粪。阿四见白菜长得又黄又瘦,疑心土地的养分不足,想给它追追肥。
那天非常热,阿四追完肥,就躺在垄间睡着了。等他醒来,驴不见了。空荡荡的大地上,连个驴的影子都没有了。阿四想着它也许自己回家了,牲口都有灵性,认得家门的。
阿四回了家,仍未见驴。满村子找遍了,也还是没有。老婆骂他丢了驴,说是以后还怎么做豆腐?
邻人听说阿四把驴丢了,就对他说,这驴一定是让“老鼠部队”的人抓去做试验了,找也是白找,趁早死心得了。
阿四家没了驴,他老婆就自己天天清晨起来推磨。她骂阿四:“好好的驴你给我丢了,让我遭个驴罪!”阿四急了,说:“我给你找驴去,找不到不回家!”说着,就出了家门,他老婆只当他是说气话,并不在意。
阿四这一走就是一个月。驴没回来,他也没回来。大家猜他是去“老鼠部队”要驴去了,可谁又敢去那里找阿四呢?
一个初秋的下午,阿四回来了。他衣衫褴褛,丢了一条胳膊,脸上满是被鞭打的伤痕,看人时直打哆嗦,而且见了谁都不认识。人们把阿四领回家,他竟然连老婆孩子也不认识了,而且一句话也不会说,不在屋里呆,偏偏要住在驴圈里,在地上跟驴似的滚爬,时时发出驴的叫声。村民都说,阿四没找着驴,自己倒成了驴,于是就叫他“驴阿四”。
驴阿四吃住都在驴圈里,时常嚼草吃,一到正午,他就“欧唔欧唔”的像驴一样叫,那声音很苍凉,让人听了辛酸。没熬到东北光复,驴阿四就死了。六村的人终于盼来了日本人战败,当他们看到“老鼠部队”在冲天的火光中化为一片废墟时,都叹息着说:“可惜了驴阿四!”
(有删改)
小题1:小说第一段对全文情节展开有什么作用?请具体说明。(4分)
小题2:小说花费不少笔墨写阿四捉黄鼠,请结合文本,分析这样写的目的。(4分)
小题3:请统观全文,简要分析驴阿四这一人物形象。(6分)
小题4:结合全文,探究作者的情感取向。(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①交代这支特殊部队的“神秘”,引出下面的传言;②附近村屯的农民在近旁耕种,为下文写阿四的故事作铺垫。(每点2分)
小题2:①小说情节发展的需要:写阿四捉黄鼠,从侧面印证了那是支“老鼠部队”;②刻画人物形象的需要:突出阿四胆大、善良的性格特点,使人物形象更丰满;③和后文阿四遭到日军迫害的惨状形成对比,突出日寇的残暴。(每点1分,答全满分)
小题3:阿四是一个处于社会底层的农民形象。①为人勤快:种地、开豆腐店,把驴伺候得很干净;②胆大机灵:能徒手捉黄鼠,敢溜到“老鼠部队”的铁丝网前打探情况;③热心助人:左邻右舍有不敢捉黄鼠的,就求助于阿四,阿四是有求必应;④性格倔强:驴丢了被老婆骂后,不顾乡人的劝说,到日军那儿找驴,酿成悲剧。(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
小题4:①阿四因找驴成为“老鼠部队”的牺牲品,表现了作者对饱受磨难的百姓的同情;②日本侵略者拿中国的老百姓做试验,其军国主义行径令人痛恨;③“老鼠部队”在冲天的火光中化为一片废墟,为军国主义在中国的最终覆灭而高兴;④对阿四这样的善良、质朴、勤劳的普通农民的赞美。(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
本题解析:
小题1:此题只要求分析全文情节展开的作用,即结构上的作用,分析时,可根据这段所写内容与下文内容的关系进行概括作答即可。该段主要写部队的怪和附近村屯的农民来这近旁耕种及疑惑,而后文主要写“后来渐渐传出消息,说是那是座‘魔鬼窟’。”以及阿四的故事,由此得出,第一段起着引出下文和为下文做铺垫的作用。
小题2:此题可从作者的创作意图来分析,阿四替村民为日军抓黄鼠的故事,印证了前文“那是支老鼠部队”的传言,使故事情节更完整;由“阿四是个天不怕地不怕的人,他不怕捉黄鼠”“左邻右舍有不敢捉黄鼠的,就求助于阿四。阿四人极爽快,一求即应。”可得出阿四胆大、善良的形象。如此善良的阿四却遭到日军的残害,突出了日军的残暴。故答题时,可从故事情节、人物形象、情感表达等方面组织答案。
小题3: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总体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然后画出小说中关于这个人物言行举止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接着看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类概括。由第四段“种地”“开豆腐店”可知,阿四是一个处于社会底层的勤劳农民,“天不怕地不怕”表现了他胆大的形象;“左邻右舍有不敢捉黄鼠的,就求助于阿四。阿四人极爽快,一求即应。”可得出阿四善良的形象。邻人劝他死心、“找不到不回家”最终被日军迫害的悲剧表现出阿四倔强的性格。
小题4:此类探究情感取向的题,可从小说叙述的故事情节和塑造的人物形象两个角度分析,从日本侵略者对中国老百姓做细菌实验这一故事情节可得出:作者对日本帝国主义残暴行径的痛恨;对饱受磨难的百姓的同情。抗战胜利后,“老鼠部队”变为废墟,表现了作者高兴的心情。在人物形象上,以阿四为代表的老百姓,勤劳、善良,表现了作者对老百姓的赞美。
本题难度:一般
5、语言运用题 “看”和“忆”在《沁园春·长沙》中的作用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答:“看”和“忆”在词中属于领字,起到统领下文的作用。在词的上阕中,一个“看”字领起下文的七句,描绘了词人独立橘子洲头所见到的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图,为下文的抒情烘托气氛,作好铺垫。下阕中,一个“忆”字与词开头的“独立寒秋”遥相呼应,同时又领起下面的八句,用高度概括而又生动形象的语言再现了往昔的“峥嵘岁月稠”,流露出对往昔生活的无限怀念。(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