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单选题 下列各组中加粗的虚词,意义和用法各不相同的一组是
[? ]
A. 到则披草而坐? 醉则更相枕以卧
B. 则施施而行? 漫漫而游
C. 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穷山之高而止
D. 则凡数州之土壤?其高下之势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2、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段,按要求完成(1)(2)题
孟子见齐宣王曰:“所谓故国者,非谓有乔木之谓也,有世臣之谓也。①王无亲臣矣,昔者所进,今日不知其亡也。”王曰:“吾何以识其不才而舍之?”曰:“②国君进贤,如不得已,将使卑逾尊,疏逾戚,可不慎与?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左右皆曰不可,勿听;诸大夫皆曰不可,勿听;国人皆曰不可,然后察之;见不可焉,然后去之。左右皆曰可杀,勿听;诸大夫皆曰可杀,勿听;国人皆曰可杀,然后察之;见可杀焉,然后杀之。故曰国人杀之也。如此,然后可以为民父母。”
(1)将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王无亲臣矣,昔者所进,今日不知其亡也。
②国君进贤,如不得已,将使卑逾尊,疏逾戚,可不慎与?
(2)试评述上段孟子选拔贤才的启示。
参考答案:
(1)?①您现在没有亲信的臣子了。过去所选用的人,到今天想不到都罢免了。
②国君选贤人,如果迫不得已要用新臣,就要把卑贱者提拔在尊贵者之上,把疏远的人提拔在亲近者之上,对这种事能不慎重吗?
(2)孟子提出选拔贤才,不能以近臣、大夫之意为准,而应倾听国人的意见。这种对国人愿望和利益的重视,反映了孟子的民本思想。
本题解析:关键词或采分点
(1)?①进:选用 亡:罢免
②国君选贤人,如果迫不得已要用新臣,就要把卑贱者提拔在尊贵者之上,把疏远的人提拔在亲近者之上,对这种事能不慎重吗?
(2)孟子的核心思想是“民本”,在选拔人才方面他也主张要多听取下层的意见。
【译文】孟子见到齐宣王说:“之所以叫‘故国’,不是有树木就是,而是指有世臣,大王有没有可以信任的大臣。过去使用提拔的人,如今已被罢免而不知逃跑到那里去了。”
齐宣王说:“我要怎么才能识别人才而不至于放弃这些人才呢?”
孟子说:“国君选拔贤臣,如果是迫不得已(而选用新臣),将会使卑贱者超过尊贵者,使疏远者超过亲近者,怎能够不慎重对待呢?(如果)左右亲信的人都说(某人)贤能,还不成;大夫们也都说贤能,还不成;全国的人都说贤能,然后去考察他,证实他的确贤能,然后再任用他。(如果)左右亲信的人都说(某人)不行,不必听信;大夫们也都说不行,也不必听信;全国的人都说他不行,然后去考察他,证实他的确不行,然后才罢免他。(如果)左右亲信的人都(某人)该杀,不必理睬;大夫们都说该杀,也不必理睬;全国的人都说该杀,然后去考察他,证明他的确该杀,然后才处死他。所以说,这是全国人判他死刑。——做到这些,才称得起是百姓的父母。”
本题难度:简单
3、阅读题 用斜线(/)给下面划线部分断句。(5分)
秦之时,羞文学,好 武 勇 贱 仁 义 之 士 贵 治 狱 之 吏 正 言 者 谓 之 诽 谤 遏过 者 谓 之 妖 言 故 盛 服 先 生 不 用 于 世 忠 良 切 言 皆 郁 于 胸 誉 谀 之 声 日 满 于 耳 虚 美 熏 心 实 祸 蔽 塞 此 乃 秦 之 所 以 亡 天 下 也。
(取材于路温书《尚德缓刑书》)
参考答案:
好 武 勇/ 贱 仁 义 之 士 /贵 治 狱 之 吏 /正 言 者 谓 之 诽 谤 /遏 过 者 谓 之 妖 言 /故 盛 服 先 生 不 用 于 世 /忠 良 切 言 皆 郁 于 胸 /誉 谀 之 声 日 满 于 耳 /虚 美 熏 心/ 实 祸 蔽 塞 /此 乃 秦 之 所 以 亡 天 下 也。
本题解析:先读懂整个文段,再进行断句。主语一致,承前省略时多为动宾后断一下。此语段句式整齐,可先找出相似的句式再根据意思断句。(评分标准:本题5分。标记“/”处,共10处,每断对2处,得1分;每断错2处,扣1分,扣完为止。)
【译文】秦朝的时候,看不起儒术,崇尚勇武,蔑视主张仁义的人,尊崇主管刑狱的官吏,正直的言论被看作是诽谤,阻止错误的话被当作是妖言,所以衣冠齐楚的儒者不被重用,忠臣忠良恳切的言辞都在胸中郁积,浮夸阿谀声天天充斥在当权者的耳朵,虚假的美名熏陶着君主的心,实际的祸害却被掩盖住了。这正是秦朝失去天下的原因。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李大亮,雍州泾阳人,少有文武才干。隋末,在东都与李密战,败,同辈百余人皆就死,贼帅张弼见而异之,独释与语,遂定交于幕下。义兵入关,大亮自东都归国,授土门令。属百姓饥荒,盗贼侵寇,大亮卖所乘马分给贫弱,劝以垦田,岁因大稔。躬捕寇盗,所击辄平。时太宗在藩,巡抚北境,闻而嗟叹。其后,胡贼寇境,大亮众少不敌,遂单马诣贼营,召其豪帅,谕以祸福,群胡感悟,相率前后降者千余人,县境以清。高祖大悦,以功赐奴婢百人。大亮谓曰:“汝辈多衣冠子女,破亡至此,吾亦何忍以汝为贱隶乎!”一皆放遣。
贞观元年,出为凉州都督,以惠政闻。尝有台使到州,见有名鹰,讽大亮献之。大亮密表曰:“陛下久绝畋猎,而使者求鹰。若是陛下之意,深乖昔旨;如其自擅,便是使非其人。”
八年,为剑南道巡省大使。十七年,晋王为皇太子,东宫僚属,皆盛选重臣。 以大亮兼领太子右卫率,俄兼工部尚书,身居三职,宿卫两宫,甚为亲信。大亮每当宿直,必通宵假寐。太宗尝劳之曰:“至公宿直,我便通夜安卧。”其见任如此。大亮虽位望通显,而居处卑陋,衣服俭率。至性忠谨,虽妻子不见其惰容。每怀张弼之恩,而久不能得。弼时为将作丞,自匿不言。大亮尝遇诸途而识之,持弼而泣,多推家产以遗弼,弼拒而不受。大亮言于太宗曰:“臣有今日之荣,张弼力也。”太宗遂迁弼为中郎将,俄代州都督。时人皆贤大亮不背恩,而多弼不自伐也。寻遇疾,太宗亲为调药,驰驿赐之。卒,时五十九。
亲戚孤遗为大亮所鞠养,服之如父者十五人。太宗为举哀于别次,哭之甚恸,废朝三日。赠兵部尚书、秦州都督,谥曰懿,陪葬昭陵。(删节自《旧唐书·列传第十二》)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岁因大稔——稔:庄稼成熟。
B.讽大亮献之——讽:嘲讽。
C.深乖昔旨——乖:违背。
D.而多弼不自伐也——伐:夸耀。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李大亮“忠谨”的一组是( )
①以惠政闻
②大亮密表曰
③必通宵假寐
④我便通夜安卧
⑤而居处卑陋
⑥哭之甚恸
A.①④⑤
B.②③④
C.①③⑥
D.②⑤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弼对李大亮有不杀和赏识之恩。隋末时李大亮战败,与他一起的一百多人都被处死了,只有他被张弼释放并成了张弼的朋友。
B.李大亮曾凭借冷静和勇敢建功。胡人进犯他所辖县境时,面对敌众我寡难以取胜的情况,他独闯敌营,最终使辖区恢复了太平。
C.晋王成为皇太子后十分器重李大亮。大规模选拔皇太子臣属的时候,李大亮作为朝廷重臣,被皇太子同时委任了三个重要职务。
D.李大亮死后仍获得荣耀,太宗追封他爵位,赐予他美谥,允许他陪葬昭陵。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大亮尝遇诸途而识之,持弼而泣,多推家产以遗弼,弼拒而不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亲戚孤遗为大亮所鞠养,服之如父者十五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B
2.B
3.C
4.(1)李大亮曾经在路上遇见而认出了他,(就)抱着张弼哭,多多推让家产来送给张弼,张弼拒绝不接受。
(2)被李大亮所抚养的内外亲属的孤儿,像对待父亲一样为他服丧的有十五人。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单选题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的词语,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
A.负而前驱 负:背着? 及凯旋而纳之 纳:收藏
B.吾遗恨也 恨:悔恨 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原:原来、本来
C.抑本其成败之迹 抑:或者 泣下沾襟 泣:哭泣
D.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乃:你的 岂非人事哉 人事:给人安排工作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