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中语文知识点复习《文言文阅读》高频试题预测(2017年最新版)(二)
①总督蒋攸钅舌荐其治行为四川第一 ②濒江水灾,购米十万石,劝捐数十万金 ③亲赴上海,筹雇商船 ④条奏利害,至是先浚徒阳河 ⑤澍见义勇为,胸无城府 ⑥在江南治河、治漕、治盐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⑤⑥ D.③④⑥ |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D
小题3:C
小题4:
本题解析:
小题1:强加因果,原文并无此意。
小题2:本题考查筛选和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①说的总督蒋攸铦对他的推荐和评价,⑤概括其品质,与“实心任事”无关。
小题3: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C项,“陶澍首先倡导了以海运代替漕运”错,原文是“协办大学士英和陈海运策”。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共21分。
周处,字子隐,义兴阳羡人也。父鲂,吴鄱阳太守。处少孤,未弱冠,膂力绝人,好驰骋田猎,不修细行,纵情肆欲,州曲患之。处自知为人所恶,乃慨然有改励之志,谓父老曰:“今时和岁丰,何苦而不乐耶?”父老叹曰:“三害未除,何乐之有!”处曰:“何谓也?”答曰:“南山白额猛兽,长桥下蛟,并子为三矣。”处曰:“若此为患,吾能除之。”父老曰:“子若除之,则一郡之大庆,非徒去害而已。”
处乃入山射杀猛兽,因投水搏蛟,蛟或沉或浮,行数十里,而处与之俱,经三日三夜,人谓死,皆相庆贺。处果杀蛟而反,闻乡里相庆,始知人患己之甚,乃入吴寻二陆①。时机不在,见云,具以情告,曰:“欲自修而年已蹉跎,恐将无及。”云曰古人贵朝闻夕改君前途尚可且患志之不立何忧名之不彰处遂励志好学言必忠信克己。期年,州府交辟。仕吴为东观左丞。
及吴平、王浑登建邺宫酾酒,既酣,谓吴人曰:“诸君亡国之余,得无戚乎?”处对曰:“汉末分崩,三国鼎立,魏灭于前,吴亡于后,亡国之戚,岂惟一人!”浑有惭色。
入洛②,稍迁新平太守。抚和戎狄,叛羌归附,雍土美之。转广汉太守。郡多滞讼,有经三十年而不决者,处详其枉直,一朝决遣。后以母老罢归。寻除楚内史,未之官,征拜散骑常侍。处曰:“古人辞大不辞小。”乃先之楚。而郡既经丧乱,新旧杂居,风俗未一,处敦以教义,又检尸骸无主及白骨在野收葬之,然始就征,远近称叹。
(选自《晋书·周处传》,有删改)
[注] ①二陆:指陆机、陆云兄弟,著名学者,吴国大将军陆逊之孙。②入洛:进入西晋首都洛阳,指归顺晋朝。⑤新平:雍州新平郡(今陕西彬县)。
小题1:对下列句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膂力绝人绝:超过
B.州曲患之患:忧患
C.具以情告具:全部
D.而郡既经丧乱既:……以后
小题2:下列各组划线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处乃入山射杀猛兽乃入吴寻二陆
B.处果杀蛟而反欲自修而年已蹉跎
C.始知人患己之甚乃先之楚
D.后以母老罢归处敦以教义
小题3: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直接体现周处办事果断、自有主见的一组是 ( ?)
①若此为患,吾能除之?②乃入吴寻二陆
③抚和戎狄,叛羌归附?④详其枉直,一朝决遣
⑤未之官,征拜散骑常侍?⑥乃先之楚
A.①④⑥
B.①③⑤
C.②④⑤
D.④⑤⑥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处年少时不拘小节,放纵自己肆意妄为,是地方上的捣乱分子。乡中百姓把他
和山中猛虎、长桥下蛟龙一起看作是当地的三大祸害。
B.周处找到陆云,把自己的担忧告诉他。陆云用“古人看重及时改过自新的行为”
这一道理来鼓励他要立志。周处听后变得勤奋好学和守信自律。
C.周处担任新平太守的时候,郡中有拖了三十年还没有判决的案件,周处详细了解
其中的是非曲直,仅用一个月时间就都判决完了。
D.周处到楚郡后推行教化,又把无主的尸体以及遗弃在野外的白骨加以埋葬,受到
老百姓的赞扬。
小题5:断句及翻译。
(1)请用“/ ”为下列文段断句。(3分)
云 曰 古 人 贵 朝 闻 夕 改 君 前 途 尚 可 且 患 志 之 不 立 何 忧 名
之 不 彰 处 遂 励 志 好 学 言 必 忠 信 克 己
(2)请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①处自知为人所恶,乃慨然有改励之志。(3分)
②子若除之,则一郡之大庆,非徒去害而已。(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1:A
小题1:A
小题1:C
小题1:(1)云曰/古人贵朝闻夕改/君前途尚可/且患志之不立/何忧名之不彰/处遂励志好学/言必忠信克己。(每错、漏两处扣1分,当断不断为漏,不当断而断为错。
(2)①周处知道自己被人们厌恶,于是十分感慨,有了改过自新的决心。(“恶”、“为……所”被动结构、句意各1分)
②如果你除掉了它们,那就是全郡的大喜事,不只是消除祸害而已。(“子”、“徒”、判断句各1分)
本题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患:把……当成祸患(名词意动用法)“患”的后面有动词“之”,再翻译成名词“忧患”就不通了。
点评:当按正常的规则翻译不通时,要考虑这个实词是否已经发生了性质的变化,就要考虑活用使动被动意动等用法。
小题1:A.都是表顺承连词,“于是”。B.前是表承接连词,“然后”;后是表转折连词,“却”。C.前是主谓间结构助词,不译;后是动词,到。D.前是介词,“因为”;后是介词,“用、拿”。
点评:做好这种题型应该熟练掌握18个常见的文言虚词的用法及例句,通过对比甄别,然后迁移到课外的试题上来,如“而”前后是连动关系的考虑是顺承关系,如:余方心动而欲还;前后意思相反的话考虑转折关系,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前后地位是平等的名词形容词就考虑是并列关系,如:蟹六跪而二螯;前是副词后是动词就考虑修饰关系,如:吾尝终日而思矣等等。
小题1:②体现虚心求教的品质,与“自有主见”不符。③说明政绩卓著,不能直接体现“办事果断”。⑤交待任职经过,非其个人表现。
点评:该考点就是要求考生在读懂原文的基础上,能够对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和归纳,准确接收文中的主要信息,从而准确做出正确的答案。做好这种题必须看清题干的要求。
小题1:周处判决拖延多年的案件是在任广汉太守的时候,不是任新平太守时;“一朝”不是一个月,而是一早上。
点评:这一考点是文言文阅读的重点,它是指对文言文中的信息进行提炼,对所述的事件或所说的道理进行综合的判断与推理。它要求在准确理解词意、句意的基础上,梳理句语句之间的内在联系,依据情理辨清主要的信息、次要的信息,从而明确文章的主旨。
小题1:
(1)试题分析:这种题型做好的方法是:一注意重要的表示停顿的词语如曰者也夫矣等,二注意对称性的句子,三,根据整体内容划,分理清部分之间的关系。
点评:这样的题型一般考查的是《论语》《孟子》等国学经典中的著名片段,所以考生在平时应在这方面有所准备。
(2)试题分析:做好这道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本句文中的意思,并且对重要的实词“恶”“慨然”被动结构“为……所”理解准确。
点评:这种题型应该在掌握文言实词虚词活用特殊句式等基础上正确理解本句话的意思,结合上下文翻译出。
【参考译文】
周处字子隐,是义兴阳羡人。父亲周鲂,任过吴国的鄱阳太守。周处幼年丧父,还没到弱冠(古时以男子二十岁为成人,初加冠)的年纪,膂力超过常人,喜欢骑马狩猎,不拘小节,放纵自己肆意妄为,地方上把他当成祸患。周处知道自己被人们厌恶,于是十分感慨,有了改过自新的决心,对父老说:“如今时世和平,年成丰收,(你们)为什么苦恼和不快乐呢?”父老叹息说:“三种祸害还没有被清除,有什么可高兴的呢!”周处说:“(三种祸害)指什么呢?”(父老)回答说:“南山中的白额猛虎,长桥下的蛟龙,加上你一起,就是三种祸害了。”周处说:“如果这些(猛虎与蛟龙)成为了(地方上的)祸患,我可以(为你们)清除它们。”父老说:“如果你除掉了它们,那就是全郡的大喜事,不只是消除祸害而已。”
周处于是进山射杀了猛虎,又跳到水中与蛟龙搏斗,蛟龙时沉时浮,在水中游了几十里,而周处始终和它在一起(缠打漂游),过了三天三夜,人们以为(他)已经死了,都互相庆贺。周处最后杀死蛟龙归来,听说乡人以为他死了而相互庆贺的事,才知道人们厌恨自己到了极点,于是到吴国寻访陆机、陆云兄弟。当时陆机不在,(周处)见到陆云,把自己的情况全部告诉(他),说:“(我)想自己修身学好,但已经虚度了年华,恐怕会来不及了。”陆云说:“古人认为早上听到自己的过错而晚上就能改正的行为是可贵的,你的前程还可以有所作为,而且(你应该)担心不能立下大志,何必担心名声得不到彰显呢?”周处于是磨砺心志,勤奋好学,说话(行动)必定忠诚守信,自我约束。满一年后,州府交相征召(他做官)。(他)在吴国担任东观左丞一职。
等到吴国被平定,王浑登上建邺宫(设宴)斟酒,酒醉之后,对吴国人说:“各位是国家灭亡后遗留下的人,能够没有忧伤吗?”周处回答说:“汉朝末年,国家分裂,三国鼎足而立,先是魏国灭亡,后是吴国灭亡,国家灭亡的伤痛,哪里只有一个人(感到了)呢?”王浑脸上露出了惭愧的神色。
(周处)进入洛阳(归顺了晋朝),逐渐升到雍州新平太守,按抚外族,反叛的羌人也来归顺,雍地百姓称赞他。转任广汉太守。郡中有许多积留未决的案件,甚至有拖了三十年还没有判决的,周处详细了解其中的是非曲直,一个早上就判决了。由于母亲年迈,(周处)辞官回家侍奉。不久任楚郡内史,还没有到任,朝廷征召(他)做散骑常侍。周处说:“古人推辞大位,不推辞小职。”于是先到楚郡就任。但楚郡经过战乱之后,新旧居民杂居,风俗不统一,周处用仁义督促百姓,施行教化,又料理好无主的尸体和遗弃在野外的白骨,把它们加以埋葬,这样才接受征召赴任,远近的人都(对他)称许赞叹。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高柔字文惠,陈留圉人也。柔从兄干,袁绍甥也,在河北呼柔,柔举宗从之。太祖①平袁氏,以柔为菅长。县中素闻其名,奸吏数人皆自引去,柔教曰:“昔邴吉临政,吏尝有非,犹尚容之。况此诸吏,于吾未有失乎!其召复之。”咸还,皆自励,咸为佳吏。
高干既降,顷之以并州叛。柔自归太祖,太祖欲因事诛之,以为刺奸令史;处法允当,狱无留滞,辟为丞相仓曹属。
鼓吹②宋金等在合肥亡逃。旧法,军征士亡,考竟其妻子。太祖患犹不息,更重其刑。金有母妻及二弟皆给官,主者奏尽杀之。柔启曰:“士卒亡军,诚在可疾,然窃闻其中时有悔者。愚谓乃宜贷其妻子,一可使贼中不信,二可使诱其还心。正如前科,固已绝其意望,而猥复重之,柔恐自今在军之士,见一人亡逃,诛将及己,亦且相随而走,不可复得杀也。此重刑非所以止亡,乃所以益走耳。”太祖曰:“善。”即止不杀金母、弟,蒙活者甚众。
文帝③践阼,以柔为治书侍御史,赐爵关内侯。民间数有诽谤妖言,帝疾之,有妖言辄杀,而赏告者。柔上疏曰:“今妖言者必戮,告之者辄赏。既使过误无反善之路,又将开凶狡之群相诬罔之渐,诚非所以息奸省讼,缉熙治道也,臣愚以为宜除妖谤赏告之法,以隆天父养物之仁。”帝不即从,而相诬告者滋甚。帝乃下诏:“敢以诽谤相告者,以所告者罪罪之。”于是遂绝。
帝以宿嫌,欲枉法诛治书执法④鲍勋,而柔固执不从诏命。帝怒甚,遂召柔诣台⑤;遣使者承指至廷尉考竟勋,勋死乃遣柔还寺⑥。
[注]①太祖:曹操。②鼓吹:军中鼓吹手。③文帝:曹丕。④治书执法:官职。⑤台:尚书台。⑥寺:廷尉官署。
小题1: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奸吏数人皆自引去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
B.此重刑非所以止亡所以游目骋怀
C.愚谓乃宜贷其妻子宁积粟腐仓而不忍贷人一斗。
D.民间数有诽谤妖言,帝疾之疾言厉色
小题2:下列选项中,全都能说明高柔看问题比常人深远的一组是?
①邴吉临政,吏尝有非,犹尚容之
②此重刑非所以止亡,乃所以益走耳
③处法允当,狱无留滞
④愚谓乃宜贷其妻子
⑤臣愚以为宜除妖谤赏告之法
⑥柔固执不从诏命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④⑤
D.②③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高柔担任菅长后,名气很大,所以县中的县吏都引咎辞职了,但高柔用邴吉的事例教导他们,使他们回来,并成了好官。
B.对于民间有诽谤的妖言,文帝十分痛恨,但并没有立即采纳高柔的建议,随着形势的恶化,文帝最终还是采用他的方法,使告密之风平息下来了。
C.军中乐手宋金等人在合肥逃跑了。高柔建议文帝停止用重刑,不杀宋金的母亲和弟弟,大批的人也因不用重刑而得以活命。
D.曹丕因为宿怨,借鲍勋有小过失而要枉法诛杀他,高柔坚决不从,曹丕强令高柔审查并最终处死鲍勋。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C
小题3:B
本题解析:
小题1:此类题目一定要在答题时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进行结合具体语境和上下文来理解。A率领,身子向上起;B用来……;C宽恕,借出;D痛恨,急速。
小题2:①是援引先例,而没说高柔。③是高柔的做法。⑥是高柔依法办事,刚正不阿。
小题3:此类题目要在整体把握文章大意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思考,结合文章具体的上下文来判断。A奸猾县吏数人,C应该是太祖曹操,D高柔坚决不从,曹丕干脆调离高柔,直接指令廷尉执行诏令。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兰亭集序
王羲之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1、下列对划线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
A、列坐其次——次:排列第二
B、夫人之相与——与:给予,交给
C、信可乐也——信:确信
D、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期:动词,至,及
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所以游目骋怀。——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之所以兴隆也。
B、引以为流觞曲水。——有志矣,不随以止也。
C、虽无丝竹管弦之盛。——虽趣舍万殊。
D、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作者王羲之,东晋琅琊临沂人,因其善书法,有“书圣”之称,因做过右军将军,后代又称他为“王右军”。“兰亭集序”即兰亭会诗集的序言,是王羲之当场写就的。
B、作者由兰亭盛会写起,极写盛会之"乐"。可面对兰亭美景,不由得兴尽悲来,感慨万千,进而展开议论,抒发了“人生苦短,命运难测”的痛惜之情,由己悲人,沟通古今。
C、作者总是面对古人对死生之事发生感慨的文章,悲伤感叹,认为生就是生,死就是死,二者不得等量齐观,暗含有生之年应当做些实事,不宜空谈玄理之意。
D、本文虽是书序,但立意高远。作者善于借题发挥,从一次普通的游宴活动谈到了生死观,批判了当时士大夫阶层中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对两晋政治恐怖, “天下名士,少有全者”的残杀现象作了深刻的揭露。
参考答案:1、D
2、C
3、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考语文提分技巧《文学类文本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