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中语文知识点总结《文言文阅读》考点特训(2017年冲刺版)(八)
①首发大奸?②今更诋吴为不道,恐于法深 ③宜修孝文明政?④劝光、安世立焉 ⑤以定策安宗庙?⑥居父官府,不敢当旧位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③④ D.②⑤⑥ |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C
小题3:A
小题4:(1)办理燕王案件时,御史大夫桑弘羊之子桑迁逃跑,拜访他父亲的旧下属吴侯史。
(评分建议:“治”、“过”、语句通顺各1分。)
(2)霍光认为廷尉、少府玩弄法律轻判了侯史吴,把他们判处弃市死刑,而没有因为这件事连累丞相。
(评分建议:“轻重”、“论”、语句通顺各1分。)
(3)杜延年主持政事三年,因为年老多病请求辞官回家退养,皇帝优待了他,赏赐他驷马的安车,免除他的官职,让他回到府中。
(评分建议:“视事”、“乞骸骨”、“罢就第”、语句通顺各1分。)
本题解析:
小题1: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现象比较多,所以答题时一定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结合上下文及本句语法关系来推断实词的含义。“上以玺书让延年”意思是皇上用玺书责备延年,“让”在这里是动词,“责备”的意思。
小题2:①写他忠节;⑤写他辅政;⑥写他对父亲的敬重。这类题目常涉及人物行为举止、 人物主张、人物情感、人物思想道德、人物性格、人物志向、人物才智、选文的综合性八类信息的筛选 ,做题时要在原文中找准区间,把准对象,体情察意,切忌张冠李戴,忌断章取义,无中生有。
小题3:A.由原文可知,皇帝只是想让他退官。综合近些年来的高考设题情况来看,此类题目选择肢中设错类型可分为信息错位、错解词语、强加因果(或因果倒置)、无中生有、颠倒是非将文中未然的信息说成必然等。解题时考生应审准题干,依文索义,正确分析。
小题4: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1)句中“治”,办理;“过”,拜访。(2)“轻重”,偏义复词,重在“轻”,轻判了;“论”,判处。(3)“视事”,主持政事;“乞骸骨”,请求辞官回家退养;“罢”,免除官职; “就第”,回到府中。
【参考译文】
杜延年,字幼公,原为大将军霍光属吏,首先告发大奸,有忠节之名,因此升任太仆右曹给事中。霍光持刑罚严,延年辅之以宽。办理燕王案件时,御史大夫桑弘羊之子桑迁逃跑时,拜访他父亲旧下吴属侯史。桑迁被捕后,被处死。适逢大赦,侯史吴出监狱,廷尉王子与少府徐仁审理反叛案件中,都认为桑迁因父谋反受牵连,而侯史吴只是留宿了桑迁不是藏匿反叛者,而是藏匿随从,即以赦令免侯史吴罪。议者都知大将军意旨,皆坚持侯史吴为违法。延年便上奏与霍光争辩,认为“官吏纵罪人,有常法为据,今改为诬指侯史吴为大逆不道,恐怕过于严重了,不合众心。延年担心将军会因此事丧失名誉于天下!”霍光认为廷尉、少府玩弄法律轻判了侯史吴,把他们判处弃市死刑,而没有因为这件事连累丞相。延年论议持平,使朝廷和谐,都是这样。
看到国家是继汉武帝奢侈用兵之后,杜延年几次对大将军霍光说:“连年不丰收,流民未尽返乡,应行文帝时政,昭示俭约宽和,顺天心,悦民意,年岁当有丰收相报应。”霍光纳其言,吏民上书言事,有异议,立即交延年平衡处理复奏。
昭帝未年,卧病。帝驾崩,昌邑王即位,废,大将军霍光、车骑将军张安世与大臣议立帝事。当时宣帝抚养在掖庭,号皇曾孙,延年知曾孙德美,劝霍光、安世立帝。宣帝即位,褒赏大臣,延年以定策安宗庙,增户二千三百,与始封食邑共四千三百户。
延年为人安和,善于处理各项政务,长期主管朝政。霍光死后,子霍禹与宗族谋反,被诛。皇上以杜延年为霍氏旧人,想免退他,而丞相魏相奏延年向来掌权,所任官吏多不法。遣吏立案审查,只是查出苑马多死,官奴婢缺乏衣食,延年受到牵连犯法免官,削户二千。数月后,又召任北地太守。延年以原九卿任作边地官吏,治郡政绩不明显,皇上用玺书责备延年。延年住在原父亲的官府中,不敢使用父亲所用席位,坐卧都另换地方。这时四夷和睦,海内平安,杜延年主持政事三年,因为年老多病请求辞官回家退养,皇帝优待了他,赏赐他驷马的安车,免除他的官职,让他回到府中。数月后去世。谥号敬侯。
本题难度:简单
3、单选题 下列各句中划横线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古之学者必有师
B.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C.吾从而师之
D.师不必贤于弟子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学者,求学的人;从而,跟从(他)来;不必,不一定
本题难度:简单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
游钓台记清?郑日奎钓台在浙东,汉严先生①隐处也。先生风节,辉映千古。予夙慕之,思得一游为快。顾奉檄北上,草草行道中耳,非游也,然以为游,则亦游矣。
舟发自常山,凡三百余里,山水皆有可观。第目之所及,未暇问名,颔之而已。惟诫舟子以过七里滩,必予告。越日,舟行万山中,忽睹云际双峰崭然秀峙,急呼舟子曰:“若非钓台耶?”曰:“然矣!”迫视之,所云两台,实两峰也。台东西峙,相距可数百步,陡起江干,数百仞不肯止。巉岩如高士并立,风致岸然。树多松,疏疏罗植,偃仰离奇各有态;倒影水中,又有如游龙百余,水流波动,势欲飞起。峰之下,先生祠堂在焉。意当日垂纶,应在是地,固无登峰求鱼之理也。
山既奇秀,境复幽倩,欲舣舟一登,而舟子固持不可。不能强,因致礼焉,遂行。于是足不及游而目游之。俯仰间,清风徐来,无名之香,四山俱至,则鼻游之。舟子谓滩水佳甚,试之良然,则舌游之。顷之,帆行峰转,瞻望弗及矣。返坐舟中,惝恍间如舍舟登陆,如披草寻磴,如振衣最高处,下瞰群山趋列,或秀静如文,或雄拔如武,大似云台诸将相,非不杰然卓立,觉视先生,悉在下风,盖神游之矣。日之夕矣,舟泊前渚。人稍定,呼舟子劳以酒,细询之曰:“若尝登钓台乎?山中之景何若?”舟子具能答之,于是乎并以耳游。噫嘻,快矣哉,是游乎!
客或笑谓郑子足未出舟中一步游于何有嗟乎客不闻乎昔宗少文卧游五岳孙兴公遥赋天台皆未尝身历其地余今所得,较诸二子不多乎哉?故曰:以为游,则亦游矣。”客曰:“微子言,不及此。虽然,少文之画,兴公之文,盍处一焉以谢山灵?”余窃愧未之逮也,遂为之记。
【注】①严先生:名严光,字子陵,东汉著名隐士。少年时很有才气,与刘秀(后来的汉光武帝)是同学好友。刘后来做了皇帝,多次征召其为谏议大臣,严子陵婉拒之并隐居富春江一带,终老于林泉间。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未暇问名,颔之而已 颔:点头
B.迫视之,所云两台,实两峰也 迫:靠近
C.如披草寻磴 披:分开
D.觉视先生,悉在下风 视:看待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组是(? )
A.①微子言,不及此 ②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B.①不能强,因致礼焉 ②项王即日因留沛公
C.①峰之下,先生祠堂在焉 ②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
D.①欲舣舟一登,而舟子固持不可 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项是(? )
A.作者游历钓台,借助眼观、鼻嗅、舌品、耳闻,呈现出了其“神游”钓台的独特感受,形象地表现了自己对那里景象的喜爱之情。
B.钓台实际是两座高耸险峻的山峰,山上松树的影子倒映在江水中,就像一群游动的要飞起来的龙,严先生的祠堂就在山脚下。
C.山上景色优美,向往已久的作者很想登山游览,可是船夫不同意停船靠岸,一番争议,依然不从,作者向船夫致礼,表示道歉,方继续前行,登山游览。
D.这篇文章豪放之中有婉约之致,秀丽之中有清新之韵,其文气如行云流水,洋洋洒洒,造境写境,浑然天成。
4.翻译。
(1)惟诫舟子以过七里滩,必予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意当日垂纶,应在是地,固无登峰求鱼之理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用“/”给所选文段断句。
客或笑谓郑子足未出舟中一步游于何有嗟乎客不闻乎昔宗少文卧游五岳孙兴公遥赋天台皆未尝身历其地
参考答案:1.D
2.C
3.C
4.(1)只有叮嘱船夫当船经过七里滩时,一定要告诉我。
(2)料想他当日垂钓,应该就在这个地方,本来就没有登上山峰去钓鱼的道理。
5.客 或 笑 谓/ 郑 子 足 未 出 舟 中 一 步/游 于 何 有/ 嗟 乎/客 不 闻 乎/ 昔 宗 少 文 卧 游 五 岳/孙 兴 公 遥 赋 天 台/ 皆 未 尝 身 历 其 地
有个客人笑着对我说:“您的脚没有走出船中一步,又在哪里游览呢?”唉,客人不曾听说过吗?从前宗少文躺在床上游历五岳,孙兴公在远处作《天台山赋》,都没有亲身到那地方。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困难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乐恢字伯奇,京兆长陵人也。父,为县吏,得罪于令,收将杀之。恢年十一,常俯伏寺门,昼夜号泣。令闻而矜之,即解出亲。恢长好经学,事博士焦永。永为河东太守,恢随之官,闭庐精诵,不交人物。后永以事被考,诸弟子皆以通关被系,恢不污于法,遂笃志为名儒。后仕本郡吏,太守坐法诛,故人莫敢往,恢独奔丧行服(行服:守孝、服丧)。归,复为功曹,选举不阿,请托无所容。同郡杨政数众毁恢,后举政子为孝廉,由是乡里归之。辟司空牟融府,会蜀郡太守第五伦代融为司空,恢以与伦同郡,不肯留,荐颍川杜安而退。诸公多其行,连辟之,遂皆不应。
后征拜议郎。会车骑将军窦宪出征匈奴,恢数上书谏争,朝廷称其忠。入为尚书仆射。是时河南尹王调、洛阳令李阜与窦宪厚善,纵舍自由。恢劾奏调、阜,并及司隶校尉。诸所刺举,无所回避,贵戚恶之。宪弟夏阳侯瑰欲往候恢,恢谢不与通。宪兄弟放纵,而忿其不附已。妻每谏恢曰:“昔人有容身避害,何必以言取怨?”恢叹曰:“吾何忍素餐立人之朝乎?”遂上疏谏曰:“臣闻百王之失,皆由权移于下。诸舅不宜于正王室,以示天下之私。政失不救,其极不测。方今之宜,上以义自割,下以谦自引。”书奏不省。时窦太后临朝,和帝未亲万机,恢以意不得行,乃称疾乞骸骨。窦宪因是风厉州郡迫胁。恢遂饮药死。弟子縗经挽者数百人,庶众痛伤之。后窦氏诛,帝始亲事,恢门生何融等上书陈恢忠节,除子已为郎中。(《后汉书·乐恢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令闻而矜之,即解出亲——矜:怜悯、同情
B.选举不阿,请托无所容——容:宽容、容忍
C.诸公多其行,连辟之——多:称赞、赞扬
D.除子己为郎中——除:授予官职
2.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部表现乐恢刚正不阿、忠于职守的一组是(? )
①后仕本郡吏,太守坐法诛,故人莫敢往,恢独奔丧行服
②归,复为功曹,选举不阿,请托无所容
③会车骑将军窦宪出征匈奴,恢数上书谏争,朝廷称其忠
④恢劾奏凋、阜,并及司隶校尉。诸所刺举,无所回避
⑤时窦太后临朝,和帝未亲万机,恢以意不得行,乃称疾乞骸骨
A.①②③
B.①③⑤
C.②③④
D.②④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乐恢为人至孝。父亲因得罪了县令而被关押,年幼的乐恢昼夜痛哭不已,他的行为感动了县令,最后父亲得以释放。
B.老师焦永“以事被考”后,乐恢“不污于法”,拒绝为他托关系,找门路;后来焦永终因犯法被杀,他“独奔丧行服”。这与他的性格有关。
C.蜀郡太守第五伦与乐恢是同郡之人,所以当第五伦取代牟融为司空时,乐恢在推荐了杜安之后,坚决请退,表现了他为人正直的一面。
D.河南尹、洛阳令与权贵窦宪相互勾结,为非作歹。乐恢不畏权贵,上书弹劾窦宪兄弟,因窦太后的庇护,劝谏不但没有成效,自己反而受迫害。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后永以事被考,诸弟子皆以通关被系,恢不污于法,遂笃志为名儒。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宪弟夏阳侯瑰欲往候恢,恢谢不与通。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昔人有容身避害,何必以言取怨?”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B
2.C
3.B
4.(1)后来,焦永因事被劾查,其他弟子因为替焦永疏通关系被拘禁,乐恢保持自己的清白而不玷污法律,立志成为有名的儒生。
(2)窦宪的弟弟夏阳侯窦瑰想要问候乐恢,乐恢谢绝了他。
(3)“古人有用保全自身来躲避灾祸(的说法),你何必用自己的言论来招致别人的怨恨呢?”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中语文知识点总结《语言文字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