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考语文复习资料《文言文阅读》高频考点巩固(2017年最新版)(十)
A.古人谓“洁其行而秽其迹”者也 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 B.羽野服挈具而入 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C.命奴子与钱,羽愧之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D.与皎然上人为忘言之交 |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1:B
小题1:A
小题1:
(1)(他却)端坐着学小孩子念念有词的样子,禅师抓住他,让他割草。
(2) 卖茶的店家用瓷土陶制出陆羽的塑像,奉为神来祭祀,每买十件茶具,就送一具陆羽的塑像。
(3)鲍长官是了解先生爱惜先生的人,会对先生解衣推食(倍加关照),先生此去怎能是仅仅品尝镜湖的鱼,欣赏耶溪的月而已呢?
本题解析:
小题1:署,本指官署,在此处是动词,“任命”的意思。
小题1:A项……的人/停顿;B都表修饰;C给/亲附;D成为/被动
小题1:注意句子的对称性。
小题1:本题考查翻译能力。关键词为(1)危、嗫嚅、剃。(2)鬻、瓷陶、祀。(3)知、爱、徒。
【参考译文】
陆羽,字鸿渐,人们不知道他的父母是谁。当初,竟陵的僧人智积在河边捡到一个婴儿,就把他当作自己的弟子来养育。等到长大后,他不愿意跟从智积削发为僧,就用《易经》为自己占卜,卜得《蹇》卦中的《渐》卦,卦上说:“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器。”他才用陆羽做自己的姓名。小时候,他的师傅教他抄经书,陆羽却说:“(释氏弟子)生无兄弟,死无后代,能称有孝吗?”禅师听后很生气,就用挑粪扫垃圾来惩罚他,又让他放三十头牛,陆羽就用竹画牛背学写字。(偶然)得到张衡的《南都赋》,(不识字)不能阅读,却端坐着学小孩子念念有词的样子,禅师抓住他,让他割草。当他记经书的时候,糊里糊涂好像有所丢失一样,过了一天还是无法记住,禅师鞭打他,陆羽感叹说:“时间流逝了,怎么还是不会写呢!”他泣不成声就逃走了,成为优伶藏了起来,撰写了《谈笑》一万多字。天宝年间,陆羽被官府任命为优伶的老师,后来他逃走了。这就是古人说的“品行高洁而行迹污秽”的人。
上元初年,陆羽在苕溪上修建了房子,闭门读书。还与有名的高僧和隐士相聚,整日喝酒聊天。陆羽相貌丑陋,说话结巴,却很善辩,他听到别人的美德,就像自己具有这种美德一样高兴。与别人约会,即使虎狼当道也会如期前往。他自称“桑苎翁”,又号称“东岗子”。他精通古调歌诗,兴致极为安闲高雅,著书很多。他驾着小舟在在山寺间来往,总是头戴纱巾,脚穿草鞋,身穿粗布短衣,腰系围裙,敲打着林间树木,戏耍着河中清流。他有时独行在旷野之中,吟咏古诗,来往徘徊直到月亮下山,兴致尽了才痛哭着回家。当时的人们都把他比作春秋时楚国的狂人接舆。陆羽与僧人皎然是最好的朋友。皇上曾下诏任命陆羽为太子文学。
陆羽嗜好喝茶,创制了茶道的精妙理论,著有《茶经》三卷,论述茶道的根源、茶道的方法、茶道的器具,被当时的人称为“茶仙”,天下人由此渐渐懂得喝茶了。卖茶的店家用瓷土陶制出陆羽的塑像,奉为神来祭祀,每买十件茶具,就送一具陆羽的塑像。当初,御史大夫李季卿到江南任宣慰使,他喜欢喝茶,知道陆羽的名声,就派人召陆羽来。陆羽身穿农夫的衣服提着茶具进入衙门。李季卿说:“陆先生精于茶道,天下了解。扬子江的中泠泉水又极为绝妙,如今二妙碰到一起,千载难逢,陆先生不可错过这个机会啊。”喝完茶,李季卿命令家奴付给陆羽茶钱,陆羽感到很羞愧,改著《毁茶论》一篇。
陆羽与皇甫补阙交好,当时尚书鲍防在越中,陆羽前往依附他。皇甫冉写序送给他说:“君子推究儒、佛二家的名理,穷尽诗歌的丽则,遥远的别馆,孤零的岛屿,有船通行的地方就一定要去;有鱼梁钓矶之处,可随意前往。那越中地方是著名的山水之乡,军门又承担这朝廷节钺的重任。鲍长官是了解先生爱惜先生的人,会对先生解衣推食,倍加关照,先生此去怎能是仅仅品尝镜湖的鱼,赏若耶溪的月而已呢?”
陆羽的诗文集和《茶经》流传至今。
本题难度:一般
2、单选题 下列加粗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且贰于楚(从属二主)/越国以鄙远(把……当作边邑)
B、愿足下更虑之(改变)/卒起不意(突然)
C、比诸侯之列(比较)/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被)
D、沛公起如厕(去)/杀人如不能举(尽)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3、阅读题 文言文阅读(44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25分)
艺祖①仕周世宗,功业初未大显。是时,江南李璟据一方,国力全盛。闻世宗亲至淮上,而滁州其控扼,且援寿州,命大将皇甫晖、监军姚凤提兵十万扼其地。太祖以周军数千与晖遇于清流关隘路,周师大败。晖整全师入憩滁州城下,令翼日再出。
太祖兵再聚于关下,且虞晖兵再至,问诸村人,云有镇州赵学究②在村中教学,多智计,村民有争讼者,多诣以决曲直。太祖微服往访之。学究者固知为赵点检也,迎见加礼。太祖再三叩之,曰:“彼方胜,我已败,畏其兵出,所以问计于君也。”学究曰:“然且使彼来日整军,再乘胜而出,我师绝归路,不复有噍类③矣。”太祖曰:“当复奈何?”学究曰:“我有奇计,所谓‘因败为胜,转祸为福’者。今关下有径路,人无行者,虽晖军亦不知之,乃山之背也,可以直抵城下。方西涧水大涨之时,彼必谓我既败之后,无敢蹑其后者。诚能由山背小路,率众浮西涧水至城下,斩关而入,彼方战胜而骄,解甲休众,必不为备,可以得志。所谓‘兵贵神速,出其不意’。若彼来日整军而出,不可为矣。”
太祖大喜,且命学究指其路。学究亦不辞,而遣人前导。即下令誓师,夜出小路亟行。三军跨马浮西涧以迫城,晖果不为备,夺门以入。既入,晖始闻之,旋率亲兵擐④甲与太祖巷战,三纵而三擒之。既主帅被擒,城中咸谓周师大兵且至。城中大乱,自相蹂践,死亡不计其数,遂下滁州。
(节选自宋代王铚《默记·卷上》)
注:①艺祖:始祖,与后文出现的“太祖”、“赵点检”均指宋太祖赵匡胤。②赵学究:即宋开国功臣赵普。③噍类:jiáo 能咬嚼的动物,特指活着的人。④擐:huán 套、穿。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监军姚凤提兵十万扼其地控制,把守
B.令翼日再出同“翌”
C.问诸村人众多
D.无敢蹑其后者追随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三军跨马浮西涧以迫城夺门以入
B.太祖兵再聚于关下所以问计于君也
C.且虞晖兵再至城中咸谓周师大兵且至
D.再乘胜而出三纵而三擒之
小题3:下列句子中,与例句的句式类型相同的一句是(?)( 3分)
例句:既主帅被擒
A.晖整全师入憩滁州城下
B.学究者固知为赵点检也
C.与晖遇于清流关隘路
D.我师绝归路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赵匡胤在周世宗朝做官,当初功业并不显赫。在滁州城下和皇甫晖打了一仗,寡不敌众,败下阵来。
B.太祖打听到附近有个教书先生叫赵普,很有谋略,便身着便服去拜访他,赵普对太祖也是恭敬有加。
C.太祖让赵普为他指路,赵普没有推辞,还派人为太祖做向导,使太祖的部队成功地从西涧渡河而进,逼近滁州城。
D.太祖的军队入城之后,与皇甫晖的军队展开巷战。城中的人乱成一团,自相践踏,死的人不计其数,太祖的军队最终攻下了滁州。
小题5:翻译下面的句子。(13分)
①村民有争讼者,多诣以决曲直。(4分)
②虽晖军亦不知之,乃山之背也,可以直抵城下。(4分)
③彼方战胜而骄,解甲休众,必不为备,可以得志。(5分)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A
小题3:D
小题4:A
小题5:
①村民有什么纷争和官司的,大多到赵学究那里请他评判是非。
②即使皇甫晖的军队也不知道这条小路,(它)是在山的背面,可以通过(这条路)直接到达滁州城下。
③他们刚刚打了胜仗,因而会气骄意盛,会解下铠甲,让士兵休息,一定不会有所防备,我们可以利用(这个机会)如愿以偿(或把对方打败)。
本题解析:
小题1:此类题目一定要在答题时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进行结合具体语境和上下文来理解。诸,兼词,相当于“之于”,“之”,代词,这件事。 “于”和“村人”构成介宾短语后置,句子含义:他向周围的村民打听这件事。
小题2:此类题目要注意“意义和用法”必须都相同,分析思考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要根据所在句子的前后词语的词性来判断。A均为连词,同“而”,表承接。B介词,在;介词,向。C连词,表并列,又;副词,将要。D连状语和中心词,表修饰;连词,表转折。
小题3:掌握常见句式: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宾短语后置)。D和例句相同,均为被动句。A省略句,省略“于”。B判断句。C介词结构后置句。
小题4:此类题目要在整体把握文章大意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思考,结合文章具体的上下文来判断。注意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要素是否存在张冠李戴的错误。A项中“滁州城”错,应为“清流关隘路”。
小题5:此类题目在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逐字落实(留、换、删、补、调——五字法翻译:保留原文表名称的词;将古文单音节词转换为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古意转换为今意;删掉不需要翻译的虚词;补出省略成分;调整倒装句语序),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文通句顺。①评分点:争讼,诣,决曲直;②评分点:虽,乃……也(判断句),抵;③评分点:方,骄,休(使动用法),得志。
【译文】
宋太祖赵匡胤为周世宗臣下时,功业最初并没有突显。当时,江南李璟割据一方,国力非常强大。他听说周世宗亲征到淮水岸边,(他认为)滁州是个险要之地,一面阻遏周军,一面也可以增援寿州,便派大将皇甫晖、监军姚凤率兵十万驻守滁州。赵匡胤率领几千周军与皇甫晖相遇于清流关一条狭窄的路面上,周军被打得大败,皇甫晖整军回到滁州城下休息,约定第二天再战。
赵匡胤的军队再次聚集到清流关下,又担忧皇甫晖再次率兵杀到,他向周围的村民打听,听说附近一个村子里有个做教书先生的赵学究(赵普)很有谋略,村民中有什么官司和纷争的,大多到赵学究那里让他评判是非。太祖全便身着便服去拜访他。赵学究本来就知道对方是赵点检赵匡胤,迎接会见他,礼节隆重。太祖多次向学究问计,说:“他们已经胜利,我方已经失败,只是我担心他会再次出兵前来,这就是向您问计的原因。”学究说:“既然这样,如果将来让他日后再休整军队,再次乘胜出击,我们军队就没有退路,就不再有活着的人了。”太祖问:“那应该怎么办?”学究说:“我有一条奇计,正是所说的‘借败势成转为胜势,转祸为福’。清流关下有一条小道,没有人会从那里走,即使皇甫晖的军队也不知道这条小路,(它)是在山的背面,可以通过(这条路)直接到达滁州城下。此时正是西涧里的水大涨的时候,他们一定会认为我军失败之后,必定不敢绕到他们的后面来。如果能从山的背面的小路上下去,再率领士兵从西涧渡河到城下,夺得关隘,进入滁州城,他们刚刚打了胜仗,因而会气骄意盛,会解下铠甲,让士兵休息,一定不会有所防备,我们可以利用(这个机会)如愿以偿(或把对方打败)。这就是兵法所说的‘兵贵神速,出其不意’。如果来日他们整军出城,那情况就不可能实现了。
太祖听了非常高兴,就让学究指明路的方向。学究也不推辞,就派人作向导。马上下令誓师,趁夜从小路快速行军。三军跨马从西涧渡河过去,逼近滁州城,皇甫晖果然没有任何防备,太祖的军队夺得城门,进入城内,入城之后,皇甫晖才得到消息,马上率领亲兵穿上铠甲和太祖的军队展开巷战,多次想要逃跑,多次被擒住。主帅皇甫晖被擒,城中的人都说周的军队将要进城。城中乱成一团,自相践踏,死的人不计其数,于是就攻下了滁州。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7—21题。(18分)
面
南人饭米,北人饭面,常也。《本草》云:“米能养脾,麦能补心。”各有所裨于人者也。然使竟日穷年止食一物,亦何其胶柱口腹,而不肯兼爱心脾乎?
予南人而北相,性之刚直似之,食之强横亦似之。一日三餐,二米一面,是酌南北之中,而善处心脾之道也。但其食面之法,小异于北,而且大异于南。北人食面多作饼,予喜条分而缕析之,南人之所谓“切面”是也。南人食切面,其油盐酱醋等作料,皆下于面汤之中,汤有味而面无味,是人之所重者不在面而在汤,与未尝食面等也。予则不然,以调和诸物,尽归于面,面具五味而汤独清,如此方是食面,非饮汤也。
所制面有二种,一曰“五香面”,一曰“八珍面”。五香膳己,八珍饷客,略分丰俭于其间。五香者何?酱也,醋也,椒末也,芝麻屑也,焯笋或煮蕈煮虾之鲜汁也。先以椒末、芝麻屑二物拌入面中,后以酱醋及鲜汁三物和为一处,即充拌面之水,勿再用水。拌宜极匀,擀宜极薄,切宜极细,然后以滚水下之,则精粹之物尽在面中,尽勾咀嚼,不似寻常吃面者,面则直吞下肚,而止咀咂其汤也。八珍者何?鸡、鱼、虾三物之肉,晒使极干,与鲜笋、香蕈、芝麻、花椒四物,共成极细之末,和入面中,与鲜汁共为八种。酱醋亦用,而不列数内者,以家常日用之物,不得名之以珍也。鸡鱼之肉,务取极精,稍带肥腻者弗用,以面性见油即散,擀不成片,切不成丝故也。但观制饼饵者,欲其松而不实,即拌以油,则面之为性可知矣。鲜汁不用煮肉之汤,而用笋、蕈、虾汁者,亦以忌油故耳。所用之肉,鸡、鱼、虾三者之中,惟虾最便,屑米为面,势如反掌,多存其末,以备不时之需;即膳己之五香,亦未尝不可六也。拌面之汁,加鸡蛋青一二盏更宜,此物不列于前而附于后,以世人知用者多,列之又同剿袭耳。?(选自李渔《闲情偶记》)
17.对下列句子中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然使竟日穷年止食一物?竟:整
B.以调和诸物?诸:相当于“之于”
C.与未尝食面等也?等:等同
D.不得名之以珍也?名:命名
1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各有所裨于人者也?其皆出于此乎?
B.予则不然?见狱吏则头枪地
C.以家常日用之物?以其无礼于晋也
D.而用笋、蕈、虾汁者?归而求救国之策
19.以下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予喜条分而缕析之? B.南人饭米,北人饭面
C.五香膳己,八珍饷客? D.然后以滚水下之
2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评析,不正确的一项?(? )?
A.米与面是人们的主食,对人的身体益处却是不同的,李渔认为不能长期只吃一种而要兼吃,这样利心利脾。
B.李渔身为南方人,其吃面的方法既不同于北方人也不同于南方人。北南吃面的最大差异是前者吃面条,后者吃面饼。
C.李渔所制的“五香面”与“八珍面”所用主料相同,所制作方法也差不多,重面味不重汤味,它们所不同的只是辅料。
D.本文虽是一篇说明文,但从作者详细介绍的制面之法、吃面之道中我们也能感受到他的生活情趣,符合“闲情”偶寄的特色。
2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 但观制饼饵者,欲其松而不实,即拌以油,则面之为性可知矣。(3分)
(2)?以世人知用者多,列之又同剿袭耳。?(3分)
参考答案:
17. B?
18. C
19. A
20. B
21.(1)只要看看制作面饼的人,想要它(面饼)松软而不硬实,(他们)就用油拌面,那么面的特性就知道了。(3分)
(2)因为知道使用(此物)的人很多,罗列它们就如同抄袭了。(3分)
本题解析:无
本题难度:一般
5、单选题 下列两组词语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中语文知识点总结《文言文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