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知识点《文言文阅读》高频试题强化练习(2017年最新版)(八)
2017-07-17 21:59:55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文段,完成文后1~5题。
  子夏为莒父宰,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论语·子路》)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轨,其何以行之哉?”(《论语·为政》)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论语·颜渊》)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肜也。”(《论语·子罕》)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
1.下列句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子夏为莒父宰,问政——为:做,担当
B.无欲速,无见小利——速:速度
C.足食,足兵,民信之矣——足:使……足够,充足
D.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舍:停留
2.下列各项中补出的省略成分,有误的一项是(? )
A.子贡问政(于孔子)
B.(子贡)曰:“去兵。”
C.民(若)无信不立
D.逝者如斯夫,不舍(于)昼夜
3.下列句中加粗的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可:可以
B.足食,足兵,民信之矣——信:信任
C.必不得已而去——去:离开
D.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立:富足
4.下列句中加粗的词语与所给例句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例:躬自厚薄责于人
A.杀鸡为黍食之
B.斯人也有斯疾也
C.必不得已
D.夫子莞尔
5.下列对原文的分析,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信”不仅是个人立身处世的基石,也是一个国家的为政者维系自己的统治必不可少的德行。
B.一个国家治理得好不好,应该看该国百姓是不是富足,军队是不是强盛,为政者是否得到百姓的信任和拥护。
C.一个国家的为政者只要能够设法取得百姓的信任,就能够最终战胜贫苦,抵御外来的侵略。
D.文段主要采用了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的说理方法。


参考答案:1.B
2.B
3.B
4.B
5.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5题(12分)
八大山人①者,故前明宗室,为诸生,世居南昌。弱冠遭变,弃家遁奉新山中,剃发为僧。不数年,竖拂称宗师。
住山二十年,从学者常百余人。临川令胡君亦堂闻其名,延之官舍。年余,竟忽忽不自得,遂发狂疾,忽大笑,忽痛哭竟日。一夕,裂其浮屠服,焚之,走还会城。独自徜徉市肆间,常戴布帽,曳长领袍,履穿踵决,拂袖翩跹行。市中儿随观哗笑,人莫识也。其侄某识之,留止其家。久之疾良已。
山人工书法,行楷学大令、鲁公,能自成家;狂草颇怪伟。亦喜画水墨芭蕉、怪石、花竹及芦雁、汀凫,翛然无画家町畦②。人得之,争藏弆③以为重。饮酒不能尽二升,然喜饮。贫士或市人屠沽邀山人饮,辄往;往饮,辄醉。醉后墨渖淋漓,亦不甚爱惜。数往来城外僧舍,雏僧争嬲④之索画;至牵袂捉衿,山人不拒也。士友或馈遗之,亦不辞。然贵显人欲以数金易一石,不可得;或持绫绢至,直受之曰:“吾以作袜材。”以故贵显人求山人书画,乃反从贫士、山僧、屠沽儿购之。
一日,忽大书“哑”字署其门,自是对人不交一言,然善笑而喜饮益甚。或招之饮,则缩项抚掌,笑声哑哑然。又喜为藏钩拇阵之戏,赌酒胜则笑哑哑,数负则拳胜者背,笑愈哑哑不可止,醉则往往欷歔泣下。
予客南昌,雅慕山人,属北竺澹公期山人就寺相见,至日大风雨,予意山人必不出,顷之,澹公持寸札曰:“山人侵早已至。”予惊喜趣呼笋舆,冒雨行相见,握手熟视大笑。夜宿寺中剪烛谈,山人痒不自禁,辄作手语势。已乃索笔书几上相酬答,烛见跋⑤不倦。
赞曰:世多知山人,然竟无知山人者。山人胸次汩浡郁结,别有不能自解之故,如巨石窒泉,如湿絮之遏火,无可如何,乃忽狂忽喑,隐约玩世,而或者目之曰狂士、曰高人,浅之乎知山人也!哀哉!(邵长衡《八大山人传》)
[注]①八大山人:明末清初著名画家朱耷晚年的自号;朱耷是献王朱权九世孙。②翛(xiāo)然无画家町畦:自由自在不受画家规矩的约束。③弆(jǔ):收藏。④嬲(niǎo):纠缠。⑤跋:通“茇”,蜡烛根。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胡君亦堂闻其名,延之官舍?延:邀请
B.贫士或市人屠沽邀山人饮?屠沽:宰杀牲畜买酒
C.属北竺澹公期山人就寺相见?期:约定
D.乃忽狂忽喑,隐约玩世?隐约:潜藏、依稀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久之疾良已?士友或馈遗之,亦不辞
B.吾以作袜材?以故贵显人求山人书画
C. 临川令胡君亦堂闻其名?裂其浮屠服
D.乃忽狂忽喑,隐约玩世?乃反从贫士、山僧、屠沽儿购之。
4.下列句子中,全都能表现八大山人内心愤激郁结的一组是(?)(3分)
①一夕,裂其浮屠服,焚之,走还会城
②忽忽不自得,遂发狂疾,忽大笑,忽痛哭竟日
③士友或馈遗之,亦不辞
④贵显人欲以数金易一石,不可得
⑤独自徜徉市肆间,常戴布帽,曳长领袍,履穿踵决,拂袖翩跹行
⑥已乃索笔书几上相酬答,烛见跋不倦
A.①②⑤?B.②④⑥?C.②③⑥?D.③④⑤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通过描写人物言行来表现其丰富的内心世界,塑造了八大山人这一明代遗民形象。B.文章重在写八大山人工书善画的才华和志不得伸的命运,来为天下不得志者发叹惋。
C.本文写到八大山人与作者在风雨之日相见的情景,含蓄地表现了山人孤独寂寞的心境。
D.末段模仿太史公笔法,表达了作者对八大山人的同情和山人不被世人真正了解的慨叹。


参考答案:2.B
3.C/A
4.A
5.B


本题解析:2.屠沽:名词,屠杀牲畜、卖酒水的人
3.之:前项,助词,不译;后项,代词,他。B以:前项,介词,拿(它);后项,介词,表原因。C其:均为代词,他的。D乃:前项,副词,表相承,就;后项,副词,竟然。)
4.③表现他与普通百姓的淳朴的关系以及他率性而为的性格;④表现他对贵族统治者的鄙视;⑥是八大山人遇到知己时的一反常态,流露出他内心的喜悦。
5.“文章重在写八大山人工书善画的才华和志不得伸的命运”不当,本文的写作重点是八大山人狂悖言行下的内心苦痛;本文的写作目的也并非“为天下不得志者发一叹惋”。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太行毛大福,疡医①也。一日,行术归,道遇一狼,吐裹物,蹲道左。毛拾视,则布裹金数事②。方怪异间,狼前欢跃,略曳袍服,即去。毛行,又曳之。察其意不恶,因从之去。未几,至穴,见一狼病卧,视顶上有巨疮,溃腐生蛆。毛悟其意,拨剔净尽,敷药如法,乃行。日既晚,狼遥送之。行三四里,又遇数狼,咆哮相侵,惧甚。前狼急入其群,若相告语,众狼悉散去。毛乃归。
先是,邑有银商宁泰,被盗杀于途,莫可追诘。会毛货金饰,为宁所认,执赴公庭。毛诉所从来,官不信,械之。毛冤极不能自伸,惟求宽释,请问诸狼。官遣两役押入山,直抵狼穴。值狼未归,及暮不至,三人遂反。至半途,遇二狼,其一疮痕犹在。毛视之,向揖而祝曰:“前蒙馈赠,今遂以此被屈。君不为我昭雪,回搒③掠死矣!”狼见毛被絷④,怒奔隶。隶拔刀相向。狼以喙拄地大嗥,嗥两三声,山中百狼群集,围旋隶。隶大窘。狼竞前啮絷索,隶悟其意,解毛缚,狼乃俱去。归述其状,官异之,未遽释毛
后数日,官出行。一狼衔敝履委道上。官过之,狼又衔履奔前置于道。官命收履,狼乃去。官归,阴遣人访履主。或传某村有丛薪者,被二狼迫逐,衔其履而去。拘来认之,果其履也。遂疑杀宁者必薪,鞫之果然。盖薪杀宁,取其巨金,衣底藏饰,未遑搜括,被狼衔去也。
昔一稳婆⑤出归,遇一狼阻道,牵衣若欲召之。乃从去,见雌狼方娩不下。妪为用力按捺,产下放归。明日,狼衔鹿肉置其家以报之。可知此事从来多有。
(节选自《聊斋志异》)
[注]①疡医:指治疮伤的外科医生。②数事:数件。③搒:笞击考问。④絷:捆绑。⑤稳婆:接生婆。
小题1:下列句子中,对下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官不信,之械:用枷锁拘禁
B.会毛金饰货:卖
C.一狼衔敝履道上委:舍弃
D.未搜括,被狼衔去也遑:急迫

小题2:下列句子中,下划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敷药如法,行问今是何世,不知有汉
B.官不信,械哀民生多艰
C.衔其履去毛视之,向揖祝曰
D.君不我昭雪君家妇难
小题3:下列各句分编为四组,每句都能体现狼讲“义气”的一组是
①咆哮相侵,惧甚?②日既晚,狼遥送之。
③狼见毛被絷,怒奔隶。?④君不为我昭雪,回去搒掠死矣
⑤明日,狼衔鹿肉置其家以报之
A.①②⑤
B.①④⑤
C.②③⑤
D.③④⑤
小题4: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解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外科医生毛大福在回家途中遇到一只衔着包裹来求助的狼,因见狼没有恶意而出手相助,后在狼的护送下平安到家。
B.毛大福出售金饰被宁家认出后,有口难辩,只好在差役的押解下进山向狼求证,狼一听毛大福的求告,就愤怒地奔向差役。
C.县官出行,一只狼衔来破鞋示意县官收起来,县官暗地里派人查找鞋的主人,最终抓到杀死宁泰的凶手丛薪。
D.过去,有个接生婆曾遇到一只母狼难产,在她的帮助下狼顺利分娩后,狼衔着鹿肉到接生婆家来报恩。
小题5:翻译文中下列句子。(10分)
①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以此下心意,慎勿违吾语。(4分,出自《孔雀东南飞》)
②先是,邑有银商宁泰,被盗杀于途,莫可追诘。(3分)
③归述其状,官异之,未遽释毛。(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C
小题3:C
小题4:B
小题5:①不久我一定回来,回来后必定去迎接你回我家来。为此,你就受点委屈吧,千万不要违背我说的。
②在这之前,县里有个名叫宁泰的钱商,在路上被强盗杀死,没有可以追查的线索。
③差役回来讲述这件事情,县官觉得奇怪,却没有马上释放毛大福。


本题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遑:闲暇
点评:文言实词,有的与现代汉语意义完全相同,有的完全不同。常见文言实词的学习要有系统的观念,即建立实词的词义系统,并把握某个词义的运用环境,要因文定义。一个词不管有多少种意义,当它一进入具体环境后,就只能有一个恰当的理解。所以在文言文的阅读中,利用汉语词语的构成特点、根据已经学过的相关知识、结合上下文的语境限制和题目的具体要求进行词义的推断是特别需要,特别实用,也十分有用。
小题2:试题分析:A项,第一个“乃”是副词,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才”“这才”“就”等。第二个“乃”,为副词,强调某一行为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可译为“却”“竟(然)”等。B项,第一个“之”是第三人称代词,“他”。第二个“之”为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C项,“而”都是表顺承的连词,不译。D第一个“为”是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替代,可译为“替”“给”。第二个“为”为动词,可译为“做”。
点评:文言虚词的考查有个特点,即文言文试题的段子虽然选自课文之外,但所考查的知识却都在课外以内。这几年来,考到的文言虚词都能从文中找到答案,许多例句都来自教材。因此,应立足教材,吃透教材,以课本为根本,提高文言虚词的解题能力。
小题3:试题分析:①是写毛大福在看到群狼咆哮时害怕的情状,④是毛大福在请求狼为他昭雪。
点评:筛选文中的信息,重在理解的基础上作分析。首先要搞清文章写了何人何事,事属何类性质。其次要推敲人与人、人与事、事与事之间叙述的合拍、道理的依据。要从是否其人、是否其时,是否其地、是否其事、是否直接或间接等角度进行分析,从而筛选出符合题干要求的选项。
小题4:试题分析:不是“狼在听了毛大福的求告后,就愤怒地奔向差役”,而是“狼见毛被絷”后,才奔向差役。
点评:做这类题,应该注意第一遍通读全文时的阅读质量知道写了些什么人,有些什么行为举止,通过这些行为举止,反映了人物的什么精神品格。着重于叙述内容的理解,然后在选项中找出疑问点,再回到原文相关部分仔细印证。如果通读全文时太马虎,四项都要一一核对,必定影响做题效率。
小题5:试题分析:①句是诗句的翻译,跳跃性较大,一定要弄懂诗句的意思,明白省略的东西后再下手翻译。这几句里有这样几个关键词要处理好:归,回家,回来;相,代词,你。②句要关注一个句式,一个关键词。“被盗杀于途”,被动句,状语后置句,在路上被强盗杀死;追诘,名词用作动词,追查的线索。③句要把省略的主语补充上去,另外“异”,意动用法,觉得奇怪;遽,立即,马上。
点评:翻译时,既要理解透实词的语境意义,也要把握住虚词的具体用法,更要注意有无特殊句式和全句的语气、语调,点好句末标点。力求做到准确、通顺。掌握的古汉语所特有的句型也很必要,命题人员常常拿一些特殊句型来作为考点。
参考译文:太行地区的毛大福,是个外科医生。一天,他做完手术回来,路上遇到一只狼,吐出一个包裹着的东西,蹲在路的左旁。毛大福拣起来一看,原来是用布裹着的几件金首饰。他正觉得奇怪的时候,狼上前欢跳,轻轻拽了拽他的衣袍,然后就离开了。可等毛大福走了一段,狼又来拽他。毛看这只狼没有恶意,就跟着它去了。不一会儿,到了狼穴,只见一只狼病卧着,仔细观察,见它的头上有一个大疮,已溃烂长蛆。毛大福懂了狼的意思,将蛆挑干净,按医法敷上药,然后走了。当时天色已晚,狼远远地尾随着他。走了三四里,毛大福又遇到几只狼,嗥叫着逼向他,毛大福十分害怕。为他送行的那只狼赶紧跑进狼群,好像对它们说话一样,众狼便全都走散了。毛大福于是平安回到家。
在这之前,县里有个名叫宁泰的钱商,在路上被强盗杀死,没有可以追查的线索。正巧毛大福出售金首饰时,被宁家认出,于是将他抓起来,送往公庭。毛大福诉说金首饰的来历,县官不相信,用枷锁把他拘禁起来。毛大福受了冤屈,却又不能自己申明,只得请求宽限时日,让他去向狼询问。县官便派两名差役押着毛大福进山,径直走到狼窝。不巧,狼没回来,三人只好往回走。走到半路,他们遇见两只狼,其中一只狼疮疤还在。毛大福认出了它,向它作揖祝告说:“前次承蒙赠送,现在就因为这件事受到冤屈。你如果不为我昭雪,我回去就会被拷打而死。”狼见毛大福被捆绑着,愤怒地奔向差役。差役拔刀相对。狼用嘴抵着地面大嗥,嗥叫了两三声,山中百狼群集,包围着差役打转。差役十分窘迫。狼争着上前咬毛大福的绑绳,差役明白了它们的意思,便解开毛大福的绑缚,狼这才一起离开了。差役回来讲述这件事情,县官觉得奇怪,却没有马上释放毛大福。
几天后,县官出行,一只狼衔着破鞋丢在路上。县官走了过去,狼又衔着鞋子跑到前面放在路上。县官命令收起鞋,狼才走。县官回来,暗地里派人查找鞋的主人。有人传某村有个叫丛薪的人,曾被两只狼紧紧追逐,后来,狼衔着他的鞋走了。于是,县官派人将丛薪拘捕来认鞋,果然是他的鞋。于是怀疑杀死宁泰的必定是丛薪,审讯他后,知果然如此。他杀了宁泰,并取走了宁的钱银,而宁藏在衣服下面的首饰,却没来得及搜寻,后来被狼衔走了。
从前有个接生婆外出归来,遇到一只狼挡道,狼牵着她的衣服好像想带她到某地去。于是就跟狼去了,到了地方,看到母狼正难产,分娩不下来。老婆婆给母狼用力拉出幼狼,产下幼狼以后,狼就把她放回来了。第二天,狼衔着鹿肉放在接生婆的家门来报答他。可见这类事从来就有很多。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
  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尽收其地,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
  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荆卿曰:“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荆轲乃遂私见樊於期,曰:“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轲曰:“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秦王必喜而善见臣。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椹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将军岂有意乎?”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遂自刎。太子闻之,驰往,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乃为装遣荆轲。
  燕国有勇士秦武阳,年十二,杀人,人不敢与忤视。乃令秦武阳为副。轲遂发。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嗔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既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嘉为先言于秦王曰:“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自陈,谨斩樊於期头,及献燕之督亢之地图,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
王。唯大王命之。”
  秦王闻之,大喜。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成阳宫。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椹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秦王方还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左右乃曰:“王负剑!王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左右既前,斩荆轲。秦王目眩良久。(选自《战国策·燕策》,有删改)
1.下列句子加线的词在句中的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既至秦,持千金之资物——币:钱币
B.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封之——函:用匣子
C.愿大王少假借之——假借:宽容
D.秦王复击轲,八创——被:受、遭受
2.下列句子加线的词用法、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太子闻,驰往——项伯乃夜驰沛公军
B.荆轲和而歌,变徵之声——谁大王为此计者
C.嘉为先言秦王曰——佚之狐言郑伯曰
D.而秦武阳奉地图匣,次进——焉用亡郑陪邻
3.下列对原文的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
A.在秦军所向披靡的形势下,太子丹委婉地向荆轲求教。荆轲提出要取信秦王,非献樊将军首和燕督亢地图不可,这表现了荆轲勇而多谋的性格特点。
B.荆轲为行刺而准备信物去私见樊於期,并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三言两语之间,先使樊於期太息流涕,继而偏袒扼腕而进,甘心自刎献头。这表明荆轲心狠手辣。
C.荆轲一行祭过路神,就要上路,荆轲和着高渐离击筑的节拍唱起了悲歌,送行的士人也都垂泪,慷慨悲壮。荆轲就在这凄凉悲怆的氛围中义无反顾地踏上了刺秦之路。
D.图穷匕首见后,毫无准备的秦王慌得连剑都拔不出来,荆轲与秦王展开了殊死搏斗。群臣惊愕、秦王惶急、左右惊呼都衬托了荆轲的英雄虎胆、威慑秦廷。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A
2.C
3.B
4.(1)秦国对待将军,可以说是刻毒透顶了。
  (2)这样,那么将军的仇报了,燕国被欺侮的耻辱也除掉了。
  (3)太子以及知道这件事的宾客,都穿着白色的衣服,戴着白色的帽子来送荆轲。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尚志斋说
虞集
  亦尝观于射乎。正鹄者,射者之所志也。于是良尔弓,直尔矢,养尔气,畜尔力,正尔身,守尔法而临之。挽必圆,视必审,发必决,求中乎正鹄而已矣。正鹄之不立,则无专一之趣向,则虽有善器强力,茫茫然将安所施哉?况乎弛焉以嬉,嫚焉以发,初无定地,亦不期于必中者,其君子绝之,不与为偶,以其无志也。
  善为学者,苟知此说,其亦可以少警矣乎?夫学者之欲至于圣贤,犹射者之求中夫正鹄也。不以圣贤为准的而学者,是不立正鹄而射者也。志无定向,则泛溢茫洋无所底止。其不为妄人者几希!此立志之最先者也。
  既有定向,则求所以至之之道焉,尤非有志者不能也。是故从师取友读书穷理,皆求至之事也。于是平居无事之时,此志未尝慢也;应事接物之际,此志未尝乱也;安逸顺适,志不为尚;患难忧戚,志不为慑;必求达吾之欲至而后已。此立志始终不可谕者也。
  是故志苟立矣,虽至于圣人可也。昔人有言日:“有志者,事竟成。”又日:“用志不分,乃凝于神。”此之谓也。志苟不立,虽细微之事,犹无可成之理,况为学之大乎?昔者夫子以生知天纵之资,其始学也,犹必曰志,况吾党小子之至愚极困者乎?其不可不以尚志为至要至急也审矣。
  今大司寇之上士浚仪黄君①之善教子也,和而有制,严而不高。尝遣济也受业于予,济也请题其斋居以自励,因为书“尚志”,二字以赠之。他日暂还其乡,又来求说。授笔书所欲言,不觉其烦也。济也,尚思立志乎哉。(选自上海辞书出版社《古文鉴赏辞典》)
  【注】①黄君:开封浚仪县人,事迹不详。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于是尔弓 良:使……精良
B.况乎弛焉以嬉,焉以发 嫚:慢,松弛
C.此立志始终不可者也 谕:晓示
D.其不可不以尚志为至要至急也矣 审:清楚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不与为偶,其无志也/不圣贤为准的而学者 
B.是不立正鹄射者也/和有制 
C.患难忧戚,志不慑/因书“尚志”二字以赠之          
D.始学也,犹必日志/济也请题斋居以自励
3.下列各句中对文章的分析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虞集散文多为应酬文字,对社会人情物理亦有较深刻的体悟,《尚志斋说》就是这样一篇应人之求而作的文字。
B.全文引譬设喻,对射箭的全过程及各阶段的重要性,作了简洁而不无生动的概说,以此类比“为学”目标的确立。
C.在作者看来,志不立事难成。不立靶子射箭是无法想象的,相比为学,也要有志和立志,就是要“以圣贤为准的”。
D.第四段说到圣贤是天纵之才,他们或者初始涉猎一下学问就可以了,至于像黄君之子黄济一类的后学则当立志求学。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初无定的,亦不期于必中者。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苟知此说,其亦可以少警矣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援笔书所欲言,不觉其烦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中说到“学者之欲至于圣贤”。请据文意简析“学者”要达到“圣贤”的境界,应做到哪些。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A
2.B
3.D
4.(1)起初没有确定的靶子,也不要求一定能射中的人。
  (2)如果懂得了这个道理,那也就能够稍稍警诫了吗?
  (3)(我)提笔写出想说的话,不觉得他的要求(让人)烦劳。
5.①拿圣贤做标准来治学;②拜师,识友,读书,探究事理;③立志且始终不渝;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中语文答题技巧《语言文字运用..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