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考语文知识点《文言文阅读》高频试题强化练习(2017年最新版)(十)
A.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射我立尽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B.是时会暮,胡兵终怪之 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C.既出塞,出东道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 D.百姓闻之,无老壮皆为垂涕 |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A
小题3:C
小题4:D
小题5:D
本题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结合语境推测实词的意义。如A.竟死:竟然因此而死,显然与语境不符。竟还一重意义为一直。B.?将兵:将领和士兵,在这里应解释为率领士兵。 曲折:指行军的弯曲道路,上书与道路关系不大,所以应翻译为委曲详情。即说明事情的经过。
点评:本题主要引导学生理解实词的一词多义性。所以要结合语境进行推测,答题时可采用代入法和排除法。也可根据对偶、排比、并列等结构特点来推类词义。
小题2:试题分析:A以为虚词,意项较多。结合语境进行堆测可发现两项意义不同,前一项为凭借。可真设为以,后一项为把。虽都是介词,但具体意义还是有差别的。
点评:此类题在于引导学生学会迁移运用。本题后一项都是学过的知识,用学过的推导新知识,难度不大。
小题3:之一般为代词,要结合上下文仔细分析其指代的内容。如A应指代上文李广的军
队止,解鞍,令士皆纵马卧这件事。答此类题读题时关键,在明晰题意的基础上,一项一项
的排除即可。
点评:因虚词具有一词多义性,不同的位置,不同的语境意义不同。所以答此类题,可采用如下方法:1推断语境,2关照全句,3观察句位,4分析搭配,5代入检查。最后达到语意畅通则说明正确
小题4:①是敌人做战时用的计策,不能表现他对士兵的爱护。④是指他的爱好。⑥是从侧面表现他的为人。
点评:筛选信息的能力关键是读题,注意题干要求,有的要求是直接表现,有的要求侧面表现,有的要求都表现了什么,答题时可用排除法。
小题5:D项理解错误。此处应译为:毕竟不能再受那些刀笔之吏的侮辱。
点评:此类题首先要明确设题方式,如张冠李戴,混淆时间,混淆事件,无中生有等,然后参照原文一一比照即可。
译文:李广将军,陇西成纪人。李广家世代传习射箭,李广以良家子弟的身份从军抗击匈奴,因为精通骑马射箭,杀敌斩首和虏获多,做了汉朝的中郎。
吴楚起兵叛乱时,李广任骁骑都尉,随太尉周亚夫反击吴楚叛军。在昌邑城下,夺取敌人军旗,立了大功,以此名声显扬,因奋力作战而出名。
匈奴大举入侵上郡时,有数干骑兵。李广的一百骑兵非常恐慌,想奔驰转回。李广说;“我们离大军几十里,现在以一百骑兵这样逃跑,匈奴一追赶射击马上就全完了。现在我们若留下,匈奴一定以为我们是为大军来诱敌,必然不敢来袭击我们。”
李广命令骑兵说:“前进!”进到约离匈奴阵地二里许停了下来,解下马鞍,命令士兵把马放开,随便躺卧。这时刚好天黑,匈奴兵始终觉得很奇怪,不敢出击。夜半时,匈奴兵还以为汉军有伏兵在旁边准备夜间袭击他们,而全部撤走了。
李广镇守右北平,匈奴听说他的名字,称他是“汉朝的飞将军”。躲避了他数年,不敢进右北平。
李广很廉洁,得到赏赐常常分给部下,饮食与士卒在一起。李广一生到死,任俸禄两千石的官四十余年,家里没有剩余的钱财,他始终不谈家产的事。李广口舌笨拙很少说话,饮酒专以射箭作游戏,一直到死。李广带兵,每到缺粮缺水的地方,士卒不全喝过水,他不到水边去;士卒不全吃过饭,他不吃饭。他待人宽厚不苛刻,士卒因此爱戴他乐于为他出力。
元朔六年,李广又任后将军,随大将军卫青的军队出定襄,抗击匈奴。
李广从东路进军。军中没有向导,迷失了道路,大将军派长史急催李广的幕府接受传讯。李广说:“众位校尉没有罪,是我自己迷路。”
李广对他的部下说:“我李广从年轻到现在,和匈奴打了大小七十多仗,这一次幸而随大将军出征和单于接战,可是大将军调我部走绕远的路,而且又迷了道,这难道不是天意吗?再说我李广已六十多岁了,毕竟不能再受那些刀笔之吏的侮辱。”于是就拔刀自刎。李广的军士、大夫等全军都哭了。百姓听说李广死,无论认识或不认识他的,无论年老的或年轻的都为他流泪。
史公说:《论语》说,“本身行为正,不下命令,人们也奉行;本身不正,下命令,人们也不奉行。”这是说的李将军啊。我见到李将军,朴朴实实象个乡下人,口不善于言辞。他死的时时候天下无论认识他的或不认识他的,都为他十分哀痛。他那忠实诚恳的心地实在使士大夫崇敬,谚语说:“桃李不能言语,可树下踩出小路来。”这话虽小,却可以喻大啊!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炳烛而学
晋平公①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②呼?”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
(选自汉?刘向《说苑》)
[注释] ①晋平公:春秋时晋国国君。②炳烛:点燃蜡烛。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暮②安敢③善
2.翻译:①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②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3、上文“臣闻之”中的“之”属代词,它指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则故事告诉我们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①迟、晚②怎么敢③好
2.①哪有做臣子的跟国君开玩笑的呢?
②点燃蜡烛明行走跟在黑暗中摸索而行哪个好呢?
3.下面一段话。
4.活到老学到老;学习总比不学习好
本题解析:
1、关键词:③善,好,形容词。
2、疑难句子:②孰与:与……相比……更,这是古汉语中的固定用法。
4、据平公和师旷的对话可知
[文化常识]
“师旷”及其他。师旷是个盲乐师,他名字叫“旷”,但不姓“师”,因为他是当时著名乐师,所以叫“师旷”。这种以职业为姓的现象在春秋时还有:有个著名的工匠名石,世称“匠石”,有个著名的制作车轮的师傅名扁,世称“轮扁”。
【译文】
晋平公问师旷,说:“我已经七十岁了,想要学习,但是恐怕已经晚了。”师旷回答说:“为什么不点上蜡烛呢?”平公说:“哪有做臣子的和君主开玩笑的?”师旷说:“我是一个双目失明的人,怎敢戏弄君主。我曾听说:少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像初升的太阳一样;中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像正午的太阳一样;晚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像点蜡烛一样明亮,点上蜡烛和暗中走路哪个好呢?”平公说:“讲得好啊!”
本题难度:简单
3、语言运用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 君子之自行也,动必缘义,行必诚义。孔子见齐景公,景公致廪丘以为养。孔子辞不受,入谓弟子曰:“吾闻君子当功以受禄。今说景公,景公未之行而赐之廪丘,其不知丘亦甚矣。”令弟子趣驾,辞而行。孔子布衣也,官在鲁司寇。万乘难与比行,三王之佐不显焉,取舍不苟也夫!
? 荆人与吴人将战,荆师寡,吴师众,荆将军子囊曰:“我与吴人战,必败。败王师,辱王名,亏壤土,忠臣不忍为也。”不复于王而遁。至于郊,使人复于王曰:“臣请死。”王曰:“将军之遁也,以其为利也。今诚利,将军何死?”子囊曰:“遁者无罪,则后世之为王将者,皆依不利之名而效臣遁。若是则荆国终为天下桡①。”遂伏剑而死。王曰:“请成将军之义。”乃为之桐棺三寸②,加斧锧其上。人主之患,存而不知所以存,亡而不知所以亡,以存亡之所以数至也。荆之为荆,四十二世矣,其时有臣如子囊欤?子囊之节,非独厉一世之人臣也。
? 荆昭王之时,有士焉,曰石渚。其为人也,公直无私,王使为政廷③。有杀人者,石渚追之,则其父也,还车而返,立于廷曰:“杀人者,仆之父也。以父行法,不忍;阿有罪,废国法,不可。失法伏罪,人臣之义也。”于是乎伏斧锧,请死于王。王曰:“追而不及,岂必伏罪哉?子复事矣。”石渚辞曰:“不私其亲,不可谓孝子。事君枉法,不可谓忠也。君令赦之,上之惠也。不废法,臣之行也。”不去斧锧,殁头于王廷。正法枉必死,父犯法而不忍,王赦之而不肯,石渚之为人臣也,可谓忠且孝矣。?(选自《吕氏春秋》)
?【注】①桡:弱。②桐棺三寸:《墨子·节葬下》云:“(禹)葬会稽之山,衣衾三领,桐棺三寸,葛以缄之。”后以“桐棺三寸”代指质地朴素的棺木。③政廷:执法官。
1.对下列各句中加粗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动必缘义,行必诚义? 诚:同“成”
B.令弟子趣驾,辞而行? ?辞:拒绝
C.阿有罪,废国法? ? 阿:阿附
D.不私其亲,不可谓孝子? 私:私欲
2.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
? 追而不及,岂必伏罪哉
B.若是则荆国终为天下桡
? 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C.今诚利,将军何死
? 夫子何哂由也
D.以父行法,不忍
? 以子之矛陷子之盾
3.以下文句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文中有关人物“动必缘义,行必诚义”的一组是(? )
A.①景公致廪丘以为养。孔子辞不受
? ②正法枉必死
B.①万乘难与比行,三王之佐不显焉
? ?②至于郊,使人复于王曰:“臣请死。”
C.①遂伏剑而死
? ?②于是乎伏斧锧,请死于王
D.①不去斧锧,殁头于王廷
? ? ②石渚之为人臣也,可谓忠且孝矣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
A.景公很欣赏孔子的政治主张,因此把廪丘赠送给孔子,但是孔子认为景公不是很了解自己,就没有接受。
B.子囊认为擅自撤军有罪伏剑而死,荆王追悔莫及,就赐他一具桐木棺材,来表示歉疚之意。
C.石渚迫于忠孝不能两全而“伏斧锧”请死,按封建伦理来论,可以说是古代既忠且孝的楷模。
D.本文写孔子、子囊和石渚的事迹,意在表现儒家“廉耻”、“忠孝”的思想观念,这种思想观念与我们今天的法治精神是完全一致的。
5.把下列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不复于王而遁。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主之患,存而不知所以存,亡而不知所以亡,以存亡之所以数至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正法枉必死。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A
2.B
3.C
4.C
5.(1)没有向荆王请示就撤兵了。
? (2)一国之主忧虑的是,社稷存却不知为什么存,社稷亡却不知道为什么亡,这就是存亡的危险多次出现的原因。
? (3)立法者枉法一定被处死。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甲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4分)
甲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1) “狂者”与“狷者”各是指什么样的人。(2分)
?
(2)结合材料,谈谈孔子对“礼”与“和”关系的看法。(2分)
?
参考答案:
(1)狂者:志向远大而不切实际的人,富有进取之心;(1分)狷者:性情褊急而孤介自守的人,清高而不做坏事;(1分)
(2)孔子认为,“礼”是方法手段。“和”是目的,“礼”的推行与运用要以“和”为原则。凡事都要讲和谐,只是为和而和却不受礼义的约束也是行不通的。(2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姚柬之,字伯山,桐城人。柬之少负异才,从族祖鼐学,道光二年进士。授河南临漳知县,屡决疑狱。县民张鸣武控贼杀妻,称贼攀二窗棂入室,柬之勘窗棂窄,且夫未远出。诘之,果夫因逐贼,误斫杀妻。又常姚氏被杀,罪人不得。柬之察其时为县试招覆之前夜,所取第一名杨某不赴试,疑之。召至,神色惶惑,询其居,与常邻。乃夜至城隍庙,命妇人以血污面,与杨语,遂得图奸不从强杀状。每巡行乡曲,劝民息讼,有诉曲直者即平之。漳水溢,赍粮赴灾区,且勘且赈,全活者众。境与直隶大名毗连,多贼巢,掘地为窟,积匪聚赌,排枪手为拒捕计。柬之约大名会捕,赌窟除而盗风息。
母忧去,服阕,补广东揭阳。濒海民悍,械斗掳掠,抗赋戕官,习以为常。柬之训练壮勇,谕以保护善良。最顽梗之区曰下滩,盗贼、土豪相勾结,柬之会营往捕,拒者或死或擒。一盗积犯十八案,召被害者环观,僇之,境内称快。有凶盗居钱坑,其地四面皆山,不可攻。潮州故事,凡捕匪不得,则爇其庐,空其积聚。柬之戒勿焚烧,召耆老,谕交犯,不敢出。乃乘舆张盖入村,从仅数人,见耆老一一慰劳,皆感泣。民在四山高望者,咸呼“好官”,次日遂交犯。自下滩示威,钱坑示德,恩信大著。兴复书院,厚待诸生,回乡以新政告乡人,有变则密以闻,官民无隔阂。县大治。
迁连州绥瑶同知,民、瑶构讼,判决时必使相安,遂无事。普宁县匪徒戕官肆劫,奉檄从镇道往捕治。匪以涂祥为巢穴,磨盘山为声援,地皆险。乃设方略,正军攻涂祥,调揭阳壮勇自磨盘岭突进破贼巢,获六百余人。
十七年,署肇庆府,十九年,擢贵州大定知府,俗好讼,柬之速讯速结,不能售其欺,期年而讼稀。大定民、苗杂居,宜治以安静。大吏下令,柬之必酌地方之宜,不使累民。见多不合,遂引疾归。数年始卒。?(《清史稿·列传二百六十五》,有删改)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柬之少负异才负:具有
B.服阕,补广东揭阳阕:结束
C.不能售其欺售:施展
D.见多不合,遂引疾归引:承认
小题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属于表现姚柬之有智谋的一组是 (3分)(?)
①夜至城隍庙,命妇人以血污面,与杨语?②赍粮赴灾区,且勘且赈,全活者众
③一盗积犯十八案,召被害者环观,僇之?④乘舆张盖入村,从仅数人,见耆老一一慰劳
⑤民、瑶构讼,判决时必使相安,遂无事?⑥正军攻涂祥,调揭阳壮勇自磨盘岭突进破贼巢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④⑤
D.②③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姚柬之在河南临漳县,勘察疑案,善于从蛛丝马迹中发现线索,及时、准确地判决张鸣武误杀妻子案、常姚氏被杀案。
B.姚柬之在广东揭阳县,当众处死钱坑惯盗,慰劳境内耆老,兴办书院,厚待诸生,恩威并施,赢得民心,官民无隔阂。
C.姚柬之在治理少数民族杂居地区时,对各族民众一视同仁,处理案件快审快结,判案务使双方相安无事,尽量不扰民。
D.姚柬之历任临漳知县、揭阳知县、连州绥瑶同知、贵州大定府知府,所到之处,无不治理得很好,深受官民的赞赏。
小题4: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潮州故事,凡捕匪不得,则爇其庐,空其积聚。(5分)
?
(2)大吏下令,柬之必酌地方之宜,不使累民。(5分)
?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1:B
小题1:A
小题1:(1)潮州旧例,凡是盗匪没抓到,官府就烧掉盗匪的家,搬空盗匪的财物。
(2)上级下达命令,姚柬之一定考虑地方实际情况,不让它使百姓受苦。
本题解析:
小题1:应为“称述”
小题1:②说的是救灾,⑤说的是判案公平。
小题1:B “钱坑”应为“下滩”, C错在将不同地区的做法混杂在一起;D错在“官民”,姚柬之任大定知府期间与大吏发生政见分歧,以致辞官而去。
小题1:1)大意2分。故事,旧例;空,形容词作使动词;积聚,动词作名词,财物。各1分(2)
大意2分。酌,考虑;使(之),宾语省略;累,使动用法,使……受苦。各1分
译文:
姚柬之,字伯山,安徽桐城人。姚柬之年轻时就具有才能,跟随族祖姚鼐学习,道光二年考中进士。出任河南临漳知县,多次判决疑难案件。县民张鸣武指控强盗杀害他的妻子,说强盗穿越二层窗棂进入室内。姚柬之勘察时发现窗棂狭窄,而且张鸣武并无远出。追问他,果然是丈夫因为驱逐强盗,误杀了妻子。又常姚氏被杀,凶手没有抓到。姚柬之勘察到那时正是县里招考的前夜,所取的第一名杨某没有去参加考试,就怀疑是他。姚柬之召来杨某,杨某神色惶恐疑惑,姚柬之询问他的住处,(杨某)与常某相邻。姚柬之于是夜里到城隍庙,让一个妇女用血涂在脸上,与杨某交谈,最终查到因图谋强奸不成而杀人的事实。每次巡视乡里,都劝导百姓停止诉讼,如有申诉曲直的立即把它摆平。漳水泛滥,运粮到灾区,一边调查一边救济,救活了很多人。临漳与直隶大名接壤,有很多强盗的老巢,强盗挖地为穴,聚众赌博,安排枪手作拒捕打算。姚柬之与大名县商定一同抓捕,清除赌窝,盗窃之风也平息了。
姚柬之因母亲去世离职,服丧期满,到广东揭阳任职。这里濒临海边,民风骠悍,械斗抢掠,抗赋税杀官员,习以为常。姚柬之训练壮勇,告诉他们保护善良。最顽固的地方叫下滩,盗贼、土豪互相勾结,姚柬之联合军队前往抓捕,抗拒者有的被击毙有的被活捉。一个盗贼共犯十八起案件,姚柬之先召集被害者围观,再处死他,境内百姓称赞。有一些凶恶的强盗聚集在钱坑,这个地方四面都是山,无法攻下。潮州旧例,凡是盗匪没抓到,则烧掉盗匪们的家,搬空盗匪家的财物。姚柬之告诫不要焚烧,召集老者,告谕他们交出案犯,他们不敢来。姚柬之于是亲自进入村里,仅仅带了几个随从,看见老者就一一慰劳,老者都很感动地流泪。在四面山上远望的百姓,都高喊“好官”,第二天就交出案犯。从下滩展示威力,到钱坑展现恩德,恩德威信得以突显。姚柬之兴办书院,厚待学生,让他们回乡把新政告诉乡亲,如有变故就秘密报告,官员和百姓没有隔阂。该县治理得很好。
姚柬之调任连州绥瑶同知,百姓和瑶民打官司,姚柬之判决时一定使他们相安无事。普宁县匪徒杀害官员肆意抢劫,姚柬之奉命从镇道前往抓捕处治。匪徒以涂祥为巢穴,磨盘山为声援,这些地方都很险要。姚柬之于是采用谋略,正规军攻涂祥,调揭阳壮勇从磨盘岭突袭攻破贼巢,抓获六百多人。
道光十七年,主持肇庆府。道光十九年,升任贵州大定知府,此地风俗喜欢打官司,姚柬之快速审讯快速结案,不让他们施展伎俩,一年后诉讼就少了。大定百姓与苗族杂居,应以稳定为原则进行治理。上级下达命令,姚柬之一定考虑地方实际情况,不让它使老百姓受苦。姚柬之与上官政见不合,于是称病弃官回故乡。几年后才去世。
本题难度:一般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中语文答题技巧《语言文字运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