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知识点总结《文言文阅读》高频试题强化练习(2017年最新版)(二)
2017-07-17 22:33:52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单选题  下列加粗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行年四岁,舅母志/夺:改变。
B.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慰问。
C.寻蒙国恩,臣洗马/除:授官。
D.日西山,气息奄奄/薄:落下。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2、单选题  阅读朱自清《荷塘月色》,完成下题1.情景交融是散文营造意境的特点,下列景物描写均蕴含着作者的感情,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荷塘月色》的结尾,作者突转笔锋,联想江南旧俗,追怀往昔,意图是
A.“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的。路的一旁是些柳树,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树。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路是幽僻的、寂寞的,这些说明作者的情绪是与“淡淡的忧愁”相伴随的。
B.“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可见作者是想摆脱忧郁情怀而欣然前往荷塘的;沿着荷塘的小路,往日阴森森,“今晚却很好”,可见作者也是怀着淡淡的喜悦之情。
C.“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此中蕴含着作者超脱尘世的思想。
D.“采莲是江南的旧俗,……今晚若有采莲人,这儿的荷花也算得‘过人头’了。”此中蕴含着作者的思乡怀旧之情。
E.作者以莲自况,表现出淤泥而不染的品质。
F.借“惦着江南”抒发“今非昔比”的感慨,暗示对现实的不满。
G.想摆脱不平静的心境,借以超脱现实生活的重压。
H.表达对江南的惦念,更借此表示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参考答案:1. C
2. C


本题解析:1.试题分析:“层层的叶子中间,……又如刚出浴的美人。”运用拟人、比喻的手法,赋予物以生命力和感情。连用三个比喻,分别描绘了淡月辉映下荷花晶莹剔透的闪光,绿叶衬托下荷花忽明忽暗的闪光,以及荷花不染纤尘的美质。写出了荷花的神韵,表现了作者对月下荷花的喜爱和作者的淡淡的喜悦。倾注了作者的主观感情,可以激发读者的想象。
考点:考查学生鉴赏评价语句的表现力的能力,能力层次D级。
点评:赏析类的题目,首先要准确判定所使用的表现手法。表现手法可首想修辞手法、再考虑表达方式、艺术手法和篇章结构。然后对此表现手法作具体解说,最后指出这种表现手法的表达效果。
2.试题分析:从全文看,这是在游完荷塘往回走的路上想起的,刚游完荷塘,由荷花想到采莲,这顺理成章。游荷塘没有使作者摆脱“不宁静”,于是作者又回忆历史,描绘出了一幅热闹欢快的景象,这不仅反衬出此时的静,更表现了对美好自由生活的向往。“可是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历史只能想想而已。又记起《西洲曲》里的句子,《西洲曲》是以谐音描写一个青年女子思念情人的痛苦。犹如两幅画图,形成了“冷”与“热”、“静”与“动”的强烈对比,写出了一个知识分子内心的矛盾与冲突。“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一句,是全文的点睛之笔,既是因回忆而勾起了乡思,也含蓄地揭示了“心里颇不宁静”的原因所在。深切而又微妙地反映了作者想摆脱这种不宁静而又摆脱不掉的万分苦恼的心情。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C级。
点评:考查行文思路结构,要把内容和结构上的作用结合回答,解题提示: 答“用意”可从三方面考虑:内容上,为表达某种意思;结构上,为铺垫照应、推动行文发展;艺术手法上,为更加强烈突出,富于表现力。回答作用类题目,一要注意本身的内容作用,二要注意与上下文的作用,三要注意对思想主题的作用。


本题难度:困难



3、阅读题  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阎典史①者,名应元,字丽亨,其先浙江绍兴人也。初,雏②发令下,诸生许用德者,以闰六月朔"悬明太祖御容于明伦堂,率众拜且哭,士民蛾聚者万人,欲奉新尉陈明遇主城守。明遇日:“吾智勇不如阎君。此大事,须阎君来。”乃夜驰骑往迎应元。应元投袂起,率家丁四十人.夜驰入城。已乃分城而守:武举黄略守东门,把总某守南门,陈明遇守西门,应元自守北门。部署甫定’而外围合。时大军薄城下者已十万,列营百数,四面围数十重。会城中矢少,应元乘月黑’束藁为人"人竿~灯,立陴院间,匝城,兵士伏垣内,击鼓叫噪,若将缒城斫营者。大军惊,矢发如雨。比晓’获矢无算。又遣壮士夜缒城入营,顺风纵火;军乱,自蹂践相杀死者数千。?
帅刘良佐拥骑至城下,呼日:“吾与阎君雅故,为我语阎君,欲相见。”应元立城上与语。遥语应元:“弘光已走,江南无主,君早降,可保富贵。”应元曰:“某,明朝一典史耳,尚知大义。将军胙土分茅③"为国重镇,不能保障江淮,乃为敌前驱,何面目见邑义士民乎?,,良佐惭退。贝勒既觇知城中无降意,攻愈急。梯冲死士铠胄皆镔铁,刀斧及之,声铿然,锋口为缺。城俄陷,应元率死士百人,驰突巷者八,所当杀伤以千数。再夺门,门闭不得出。应元度不免,踊身投前湖’水不灭顶’遂被缚。日暮,拥至栖霞禅院。院僧夜闻大呼“速斫我”不绝口。俄而寂然,应元死。
微夫应元,固明朝一典史也,顾视其树立,乃卓卓如是!呜呼,可感也哉!
(取材于清代邵长蘅《阎典史侍》)
注:①典史:官名。元始置,明清沿置,不入品阶,即“未人流”。 ②薤:通“剃”。
③胙( zuò)分茅:指分封土地和爵位。
小题1: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闰六月朔朔:农历每月十五
B.应元投袂起袂:衣袖
C.会城中矢少会:适逢
D.顾视其树立顾:但是

小题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①为我语阎君②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B.①乃为敌前驱②乃设九宾礼于廷
C.①所当杀伤以千数②皆以美于徐公
D.①呜呼,可感也哉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小题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时大军薄城下者已十万
当时迫近城下的清军已经十万
B.若将缒城斫营者
好像将要有人由城上缘绳而下偷袭敌营的样子
C.锋口为缺
锋口成为了缺口
D.微夫应元,固明朝一典史也
地位卑微的阎应元,本来只是明朝的一个典史
小题4: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作者以秀才许用德和新任县尉陈明遇的言行衬托阎应元的举足轻重。
B.阎应元设计用草人骗得了敌人的箭矢,和“草船借箭”有异曲同工之妙。
C.明朝的降将刘良佐听了阎应元的指责顿有悔悟,面带羞愧地告退而去。
D.阎应元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他英勇抗敌忠烈殉国的事迹实在可歌可泣。
小题5:用斜线(/)给下列短文划横线的部分断句。
世之所贵,同而贵之,谓之俗;世之所用同而用之谓之物苟违于人俗所不与苟忮于众俗所共去故人心皆殊而为行若一所好各异而资用必同此俗之所齐物之所饰。故所齐不可不慎,所饰不可不择。?(取材于《尹文子?大道上》)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1:A
小题1:C
小题1:C
小题1:


本题解析:
小题1:(朔:农历每月初一)
小题1:(介词,替)
小题1:(锋口被砍缺)
小题1:(顿有悔悟于文无据)
小题1:略
译文:
阎典史,名应元,字丽亨,它的祖先是浙江绍兴人。当初,清军颁布剃发令,诸生许用德就在闰六月初一,将明太祖画像悬挂在明伦堂,率领众人叩拜痛哭,儒生百姓蜂拥而来,多达万人,打算拥戴新县尉陈明选主持县城守备。陈明选说:“我的智勇比不上阎君。这是大事,一定要阎君来才行。”于是连夜飞马赶去迎请阎应元。阎应元拂袖而起,立即带领家丁四十人,连夜飞驰入城。接着命令专人把守各城防区:武举黄略守北门;把总某守南门;陈明选守西门;阎应元自守北门。刚刚布置停当,城外清军包围圈已合拢。这时迫近城下的清军已达十万,扎下营盘上百,四面包围了数十层。碰上城中缺箭,阎应元乘着无月的黑夜,用禾秆扎成人形,每个草人竹竿上挂一盏灯,竖立在女墙之间,环城围绕。让士兵伏在城上矮墙后,击鼓呼喊,佯装要缒下城去偷袭的样子。清军十分惊慌,向城上发射如雨点般的密箭。到拂晓,得到的箭不计其数。他又派壮士夜里缒下城潜入清营,顺风放火,清军乱作一团,自相践踏残杀,死了好几千。
攻城主帅刘良佐由骑兵簇拥着来到城下,向城上守军呼喊:“我和阎君是老朋友,替我告诉阎君,我想要见他。”阎应元站在城上和他说话。他远远地对阎应元说:“弘光帝已经逃走,江南再没有国君,您及早投降,可以保证富贵荣华。”阎应元回答说:“我不过是明一个小典史,还能明晓大义。将军你受土封侯,身为国家的重镇,不能守住江淮,却甘做敌人的马前卒,有什么脸来见我们城里深明大义的士民呢?”刘良佐惭愧地转身走了。贝勒已经察城中无投降之意,攻城更加紧急。使用云梯、冲车的敢死队,盔甲都是用镔铁制作的,刀斧一碰上就叮当作响,锋口都被砍缺。不一会,城墙倒塌,阎应元率领百名敢死队,四处出击进行了八次巷战,与他们遭遇的清兵被杀伤上千人。再要夺取城门,城门紧闭,冲不出去。阎应元料想已不能幸免,跃起投入前湖,但湖水太浅,淹不没头顶,因而自杀不成,于是被俘。黄昏时,阎应元被一群清兵押送到栖霞禅院。夜间,院里的僧人不断听到高喊声:“快点杀掉我!”一直不停口。后来听不见了,原来阎应元已气绝身亡。
阎应元这个小人物,原来不过是明朝的一个典史,但看他的立功树节,却如此超凡入圣。啊,真是令人感动!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孟子见齐宣王,曰:“所谓故国者,非谓有乔木之谓也,有世臣①之谓也。王无亲臣矣,昔者所进,今日不知其亡也。”王曰:“吾何以识其不才而舍之?”曰:“国君进贤,如不得已,将使卑逾尊,疏逾戚,可不慎与?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左右皆曰‘不可’,勿听;诸大夫皆曰‘不可’,勿听;国人皆曰‘不可’,然后察之;见不可焉,然后去之。左右皆曰‘可杀’,勿听;诸大夫皆曰‘可杀’,勿听;国人皆曰‘可杀’,然后察之,见可杀焉,然后杀之。故曰‘国人杀之’也。如此,然后可以为民父母。”(《孟子·梁惠王下》)
【注】①世臣:即“累世勋旧之臣,与国同休戚者也”(朱熹)。
小题1:下列对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孟子认为,一个国家要拥有长期为国效力立功的大臣,才能称得上是“故国”,所以国君选拔任用人才很重要。
B.齐宣王认为,齐国没有“亲臣”是因为他昔日没能分辨出“不才”之人,所以向孟子询问“识其不才”的方法。
C.孟子告诉齐宣王,在人才的任用上,应该以贤能与否为标准,即使超越“尊尊亲亲”的伦常,也不必有所顾忌。
D.孟子认为,国君只有运用恰当的方法,正确地选拔贤才和罢黜“不才”之人,才能称得上是人民的父母。
小题2:“故曰:国人杀之也。”这体现了孟子的什么思想? (3分)
?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国人杀之”体现了孟子尊重民意的思想(答“民本思想”也对)。在孟子看来,判断一个人是否该杀,应该广泛听取民众的意见,要在民众都说该杀和国君审察认定确实该杀的情况下,才能把这个人杀掉。


本题解析:
小题1:孟子认为选拔人才要以贤能与否为标准,但这样又有可能会超越“尊尊亲亲”的伦常,所以必须格外慎重。解答此类题一定要在整体理解的基础上,到原文中找到关键句子,然后细细揣摩文句内涵。
小题2:解答本题时应想到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然后再揣摩本段的内容就可理解到位。
参考译文:
孟子谒见齐宣王,说:“所谓故国,不是说国中要有高大的树木,而是说要有世代(与国家休戚相关)的臣子。现在大王没有亲信的臣子了,过去任用的人,现在不知哪里去了。”宣王说:“我怎样识别哪些人没有才干而不任用他们呢?”孟子说:“国君任用贤人,要谨慎,实在迫不得已要拔擢一些人的时候,有可能会使地位低的超过地位高的,关系疏远的超过关系亲近的,既如此,这怎能不慎重呢?假如大王左右的人都说某人贤德,还不能相信;假如大夫们都说某人贤德,还是不能就此相信。等到全国人民都说某人贤德,然后再仔细加以考虑,发现其确实贤德,然后才用之。又如,大王左右的人都说某人不可用,您不要去听他们的;大夫们也说某人不可用,您也不要去听他们的。等到全国人民都说某人不可用,然后仔细加以考察,发现他真的不可用,然后才弃置不用。还有一种情况,假如国王左右的人都说某人该杀,您不要听他们的;大夫们也说某人该杀,您也不要听他们的。等到全国人民都说该杀,然后再仔细加以考察,发现他确实该杀,这才把他杀掉。所以,应该说这是‘全国人民同意杀掉他的’啊,做到这个样子,那才可以当国君作人民的父母。”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3题
游东山[1]记
张栻
岁戊寅夏四月己亥,弋阳方畴、广汉张栻酌饯东平刘芮于永之东山。久雨新霁,天朗气清,步上绝顶,山色如洗。相与置酒于僧寺之西轩,俯仰庭户,喟然而叹,曰:“噫嘻!此前相范公忠宣之故居也!”坐客皆悚然,起而问之。
零陵张公饰曰:“公居此时,某始年十三四。某之先人辱为公客,故某亦得侍公。公时已苦目疾,手执寸许玉,用以摩按。某未之识也,则亟视之。旁有小儿诳曰:‘此石也。’公愕然曰:‘非也,此之谓玉。’呜呼!公存诚,至于不欺孺子,则公之气象可想见矣。”坐客皆咨嗟。
公饰又曰:“公居此西偏,为屋仅三十楹,盖与寺僧邻也。诸孙皆尚幼,它日与寺僧戏,僧愚无知,至相诟骂,直行过公前,语微及公。公漠然,若不闻见者。明日,僧大悔,惭跼蹐,诣求谢,亦卒无一言,待之如初。永之士间有得进见公者,公循循亲加训诱。一日坐定,有率尔而问曰:‘范某于相公为何亲?’盖斥文正公之名。时二子正平、正思侍旁,悚汗恐惧。公蹙额,久而曰:‘先公也。’言者大恐。已而,复以温词慰其心,后亦与相见不绝。公之度量,虽曰天与,其亦学以成之欤?”
于是,坐客相与言,曰:“江山如昔公不可得而复见矣而有如公饰者尚及见所记之详如此岂易得哉?而斯轩也,经兵火煨烬之余,屹然独存;吾曹晚生,亦与闻公之言行,又岂偶然哉!”
抑尝记:栻庚午岁来永时,寺僧有法贤者,年八十余矣,为栻言:“范丞相居此,某时为沙弥,每见公遇朔望,必陈所赐书及赐物,列于堂上,率家人子弟再拜,伏阅。”呜呼!公之不忘君父至此。所谓“在庙堂之上,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文正公之心,公得之矣!
选自《三湘纪胜》,有删节。
【注释】东山:在古零陵城东。东山之上,现有高山寺,始建于唐代中期。宋哲宗时尚书右仆谢(宰相)范纯仁(范仲淹次子,死后谥忠宣)谪居永州时曾寄寓该寺。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A.手执寸许玉,用以摩按许:表示约计的数量。
B.永之士间有得进见公者间:有时。
C.盖斥文正公之名斥:指
D.每见公遇朔望,必陈所赐书及赐物望:眺望。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相与置酒于僧寺之西轩②此非曹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B.①公漠然,若不闻见者②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C.①寺僧有法贤者,年八十余矣,为栻言②不足为外人道也
D.①公之不忘君父至此②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
小题3: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和一般重点描绘景物的游记不同,是宋朝著名理学家张栻描述前朝(宋哲宗时)丞相范纯仁寓居东山时遗闻趣事的一篇文章。
B.第一自然段交代时间、地点、人物。第二、三自然段以座中客人回忆的方式,讲述范纯仁谪居永州寄寓该寺时发生过的几件小事,从侧面表现范纯仁的人品。
C.第四自然段写众人的议论和感触,第五自然段补充的内容突出彰扬范丞相 “在庙堂之上,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那种高尚的精神境界。
D.文章层次分明,记述详略得当,描写生动形象,论说透彻有力,且首尾呼应,言简而意赅。表现了范忠宣公至诚无欺、宽容大度、勤政为民、忧国忠君的优秀品质。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C
小题3:D


本题解析:
小题1:D.望,农历每月十五。
小题2:C.(A.①介词,在。②介词,被。B.①动词,仿佛,似乎。②连词,假如,如果。C.均为介词,对,向。D.①助词,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②助词,用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助词“的”)
小题3:D(“论说透彻有力”言过其实,“勤政为民”文中找不到依据。)
译文:
戊寅年(公元1158年)夏季四月己亥日,弋阳的方畴、广汉的张栻在永州的东山为东平的刘芮饮酒饯行。久雨过后,天气晴朗,我们攀上山顶,纵目四望,山色如洗,心旷神怡。我们一起把酒食安置在寺庙西边的房间,四顾庭院与门户,喟然长叹,说:“啊,这里就是前丞相范宣公的故居啊!”在座的客人都惊疑不定,站起来询问详情。
零陵的张公饰说:“忠宣公居住在这里的时候,我才十三四岁。先父承蒙忠宣公抬爱,为他们家服务,所以我也有机会侍奉忠宣公。忠宣公那时眼睛已病得很厉害,手里拿着一块一寸左右的玉块,用它来按摩。我不认识这个东西,就多次地去看它。旁边有个小孩故意骗人说:“这就是一块石头。”忠宣公很惊讶地说:‘不对,这叫玉。’唉,忠宣公心存诚信,到达了连小孩都不欺骗的程度,那么忠宣公的气概可想而知了。”在座的人都赞叹不已。
张公饰又说:忠宣公居住在这个西边的偏房里,房子很小,跟寺庙里的和尚相邻很近。几个孙子还很小,有一天孙子与寺里的和尚玩耍,和尚不知道忠宣公是前宰相,和忠宣公的孙子互相辱骂,正好从忠宣公跟前经过,话语中还暗暗地牵扯到忠宣公。忠宣公很淡然地对待,好像没有听见一样。第二天,和尚非常后悔,惭愧拘束很不自然,到他家里来谢罪,忠宣公最终也没有说一句多余话,还像当初一样对待他们。永州的读书人有时有见到忠宣公的,忠宣公循循善诱,亲自加以教导。有一天,刚刚坐定,有人轻率冒失地问道:“范某某和您是什么亲戚关系呢?”竟然直呼范文正公的姓名。当时忠宣公的两个儿子在旁服侍,惊恐害怕得汗都冒出来了。忠宣公皱着眉头,很久才说:‘是我已去世的父亲。’轻率说话的人非常恐惧。过了一会儿,忠宣公又以温婉的言辞安慰他,以后也一直跟他保持着联系。忠宣公的气概度量,虽然说有上天赋予的因素,大概也是靠后天的学习修养磨练而成的吧。
于是,在座的各位一齐说:江山还和从前的一样,可是忠宣公却无缘再见到了。像张公饰他们,还能够有幸见到。他们记得的细节还这样详尽,岂是容易做到的?而这房子,经过战火焚毁之后,还能独自保存至今,屹然不倒;我们这些晚生后辈,也能够听到忠宣公的事迹,又哪里是偶然巧合的呢?
不过我曾经写过以下文字:张栻庚午年(公元1150年)来到永州时,寺庙里有个叫法贤的和尚,八十岁了,对我说:范丞相居住在这里的时候,我是个小和尚,经常看见忠宣公每逢农历的初一和十五,一定把皇上赐与的书信及实物陈列,摆在正堂之上,率领家人与子弟,拜两拜,匍匐着阅览。唉,忠宣公不忘忠君爱国到达这样的境界啊!范仲淹所说的“在朝廷任职,就为百姓的疾苦担忧;在遥远的乡间,就为君王的社稷担忧”,范文正公的思想,忠宣公真正继承了啊!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汇总《语言文字运..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