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考语文知识点总结《文言文阅读》高频试题强化练习(2017年最新版)(六)
然公即以明年成进士 A.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 公不为苛清矫激之行 B.践华为城,因河为池 逼视之,则公也 C.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诸人皆大笑极欢,至深夜乃归 D.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
参考答案:
小题:D
小题:A
小题:D
小题:B
本题解析:
小题:无
小题:无
小题:无
小题:无
附:文言参考译文
龚氏世世代代在谷升里这个地方务农,到春所公时,才开始读书做儒生。春所公的名字叫大器,做生员时,就为人放达,心胸宽广,人们很少看见他的喜怒之色。他家境极其贫寒,教书可生活还是难以为继,家徒四壁。但春所公却舒徐自得,一点也没有失意的样子。他性格从容和缓,善说诙谐之语,即使到了没吃没喝的地步,还能做到平静自得,谈笑如常。他看问题很有见地,常一语中的,让人十分佩服。有时横暴无理的事情袭来,人们大都不可承受,可他却安然接受,不久就把它忘了,不再记得。
他做生员时,每次考试都成绩优秀,名列前茅,但在科举选拔中却连连受挫。凡是去参加科举考试的人,大多都在发榜之前就回家。唯独春所公安舒地等待发榜,他阅榜后,安然地看着新晋孝廉去赴宴,又买了几本好书,然后才收拾行囊回家。没有考中的人,有的故意把自己藏起来,躲避他人,只有春所公和那些考中的得意者没什么两样。年年如此,习以为常。到他四十多岁的时候,才在乡试中考中。入京应试,同去的人因为他年老而怠慢轻视他,说:“你应该拜读《广文选》,升一个老别驾的官职就够了,为什么要同我们年轻人一起上礼部应试呢?”春所公笑着走开了。像这样的事情发生了多次,春所公都是笑着走开,不做任何争辩。而春所公就在第二年中了进士,授官刑部主事。不久后给广西、江西、浙江、南直隶藩司、臬司做助手,后做河南布政使。做官时他总是平易近民,所到之处被称作“龚佛”。
龚春所公从不做奇异偏激、违逆常情的事,又一向节俭,所得俸禄,除经营家业外,都分给了同族人。在家闲居时听到有不利于百姓的政令,他就会立即上报邑长令,言辞很是激烈直率。邑长令一向敬重他的为人,全都听他的。
春所公在做藩长时卸任归家,年纪七十多岁了。每到四时的节日,他都会打扮得光鲜亮丽,人们都为此赞美他。春所公能做诗,与子孙诗词唱和,被推举为南平诗社的社长。有一天,春所公的儿子偕同我哥哥及几位外甥去石洲游玩,因为春所公年纪大,不便来来往往奔波,就没有邀请他去。大家到了石洲,正一起饮酒,捡拾彩色石子,不久就看见雪白的浪花中有小船快速划过来,船上有个老人家坐在矮凳上,指点江山,旁若无人。大家纷纷猜测那是谁。靠近一看,原来是春所公。船已靠岸,春所公在船上大声喊着:“为什么就扔下我一个老头子啊!”登上石洲,他就在洲上打了几套拳,来表示(他)勇武(不减当年)。大家(看了)都大笑起来,很是高兴。到了深夜(我们)才回家。约好分韵去写诗记述这次石洲之行。春所公回家后,诗已经写好了,就在灯下用蝇头小楷抄录下来。第二天清晨,他派人拿着他的诗作一一送给各位看。(大家)都因为游玩疲倦,很晚才起床,没有写出一个字,都(不好意思地)大笑起来.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第8~10题。
山涛,字巨源,河内怀人也。涛早孤,居贫,少有器量,介然不群。性好《庄》《老》,每隐身自晦。与嵇康、吕安善:后遏阮籍,便为竹林之交,着忘言之契。康后坐事,临诛,谓子绍日:“巨源在,汝不孤矣。”涛年四十,始为郡主簿。举孝廉,州辟河南从事。成熙初,封相国左长史。时帝以涛乡闾宿望,命太子拜之。帝以齐王攸继景帝后,素又重攸,尝问裴秀日:“大将军开建未遂,吾但承奉后事耳。故立攸,将归功于兄,何如?”秀以为不可,又以问涛。涛对日:“废长立少,违礼不祥。国之安危,恒必由之。”太子位于是乃定。太子亲拜谢涛。及羊祜执政,时人欲危裴秀,涛正色保持之。由是失权臣意,出为冀州刺史,加宁远将军。涛再居选职十有余年,每一官缺,辄启拟数人,诏旨有所向,然后显奏,随帝意所欲为先。故帝之所用,或非举首,众情不察,以涛轻重任意。或谮之于帝,故帝手诏戒涛日:“夫用人惟才。不遗疏远单贱,天下便化矣。”而涛行之自若,一年之后众情乃寝。涛中立于朝,晚值后党专权,不欲任杨氏,多有讽谏,帝虽悟而不能改。后以年衰疾笃,上疏告退,不许。帝尝讲武于宣武场,涛时有疾,诏乘步辇从。因与卢钦论用兵之本,以为不宜去州郡武备,其论甚精。初,陈郡袁毅尝为鬲令,贪浊而赂遗公卿,以求虚誉,亦遗涛丝百斤,涛不欲异于时,受而藏于阁上。后毅事露.槛车送廷尉,凡所以赂皆见推检。涛乃取丝付吏,积年尘埃,印封如初。
《晋书·山涛傍》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将军开建未遂?遂:完成
B.后以年衰疾笃,上疏告退?笃:深重
C.国之安危,恒必由之?恒:一定
D.或谮之于帝?谮:劝告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山涛生性喜爱《老子》、《庄子》,常常想隐居山林,不问世事。
B.山涛虽然入仕较晚,但素有众望,因此深得司马氏政权统治者的尊崇,晋帝还以太子的立选问题征求过山涛的意见。
C.山涛在朝廷任职期间。以选贤任能为己任。尽管工作上的我行我素造成了一些失误,从而招人非议,但仍不失为一位好官。
D.山涛既有文韬,又有武略。皇帝到宣武场讲习武事还让有病的山涛跟随。皇帝与卢钦谈论用兵之本时,山涛也发表了精辟的见解。可见山涛还有杰出的军事指挥才能。
10.把下列文言文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夫用人惟才,不遗疏远单贱,天下便化矣。
②时人欲危裴秀,涛正色保持之。
③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参考答案:
8.D
9.B
10.①任人唯才,不要因为疏远贫寒而遗漏.天下就能太平了。
②当时有人想加害裴秀,山涛坚决地保护了他。③祸患往往由小的(坏)事积累起来,智慧和勇猛的人常常被溺爱的事物困顿,难道只是溺爱伶人是这样吗?
本题解析:
8.“谮”应为“攻击诬陷”。
9.A.“隐居山林,不问世事”应为“有意掩盖自己的锋芒,不让人知”。C.“工作上的我行我素造成了一些失误”不合原意,选人上的失误有晋帝干预的因素。D.与卢钦论用兵之本的是山涛,“有杰出的军事指挥才能”不准确。?
10.①任人唯才,不要因为疏远贫寒而遗漏,天下就能太平了。
②当时有人想加害裴秀,山涛坚决地保护了他。③祸患往往由小的(坏)事积累起来,智慧和勇猛的人常常被溺爱的事物困顿,难道只是溺爱伶人是这样吗?
参考译文:山涛字巨源,河内怀县(今河南武陕西)人。山涛很小就失去父亲。家贫,却有器量,卓然不群。他生性喜爱《老子》、《庄子》,常常有意掩盖自己的锋芒,不让人知。他和嵇康、吕安等人很要好,后来又遇到阮籍,就结交成竹林贤士,情投意合。嵇康后来犯了罪,临被杀前,对他儿子嵇绍说:“有山涛在,你就不会成为孤儿了。”山涛年四十,才做了郡主簿。被荐举为孝廉,州里提拔他为河南从事。咸熙初年,山涛被封为相国左长史。当时因为山涛在故里素负重望,晋帝就叫太子前往拜谒。司马昭把司马攸过继给司马师为嗣,平时也看重司马攸,曾对裴秀说:“大将军(司马师)开创基业还未完成。我不过是接承其后罢了。所以要立司马攸,将来好归功于兄长,你看如何?”裴秀认为不能这样做。司马昭又问山涛,山涛回答:“废弃年纪大的而立年纪小的,违背礼制,不吉祥。(涉及)国家安危的大事,一定要依循古制。”于是,太子的位置才确定下来。太子亲自去拜谢山涛。羊祜执政时。当时有人想加害裴秀,山涛坚决地保护了他。因此不合朝廷权臣的心意,被外放做了冀州刺史,兼任宁远将军。山涛两次担任选拔人才的吏部官员有十余年,每有一个职位空缺,他就先拟定几个人,看皇帝意中倾向谁,他再公开启奏,按照皇帝的心意把他所想的作为先考虑的对象。所以有时皇帝所用的人,并不是最佳推荐者,一般人不了解内情,认为是山涛凭自己的好恶任意选人。有人在皇帝面前攻击诬陷山涛,所以皇帝亲手给山涛写信告诫他:“任人唯才,不要因为疏远贫寒而遗漏,天下就能太平了。”山涛仍旧我行我素,一年之后,人们的闲话才平息下去。山涛在朝廷担任要职。晚年正好是后戚专权时期,他不想让杨氏掌权,多次规劝皇帝,皇帝心中也明白,但却不能改正。后来他以年衰病重为由多次上表苦苦请求退位,皇帝不准许。皇帝曾到宣武场讲习武事.当时山涛有病,(皇帝)让他乘车跟随。趁此机会他和卢饮谈论用兵之本.认为不应该废除州郡的军备,他的议论很精当。当初,陈郡人袁毅曾做鬲县(治今山东平原北)令,贪污枉法,贿赂公卿,以求得好名声,也送给山涛一百斤丝,山源不愿独自违抗当时的风气,就收下来藏在阁子上。后来袁毅劣迹败露,用囚车送他到廷尉治罪,凡是他所贿赂的人,都要被追究。山涛就把丝拿出来交给官吏,上面积有多年灰尘,印封完好如初。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吴遵路,字安道。父淑,第进士,累官至殿中丞,为秘阁校理。章献太后承制,政事得失,下莫敢言。遵路条奏十余事,语皆切直,忤太后意,出知常州。尝预市米吴中,以备岁俭,已而果大乏食,民赖以济,自他州流至者亦全十八九。
累迁尚书司封员外郎,权开封府推官,改三司盐铁判官,加直史馆,为淮南转运副使。会罢江、淮发运使,遂兼发运司事。尝于真、楚、泰州、高邮军置斗门十九,以畜泄水利。又广属郡常平仓储畜至二百万,以待凶岁。凡所归划,后皆便之。
迁工部郎中,坐失按蕲州王蒙正故入部吏死罪,降知洪州。徙广州,辞不行。是时发运司既复置使,乃以为发运使,未至,召修起居注。元昊反,建请复民兵。除天章阁待制,河东路计置粮草。受诏料拣河东乡民可为兵者,诸路视以为法。进兵部郎中,权知开封府,驭吏严肃,属县无追逮。
时宋庠、郑戬、叶清臣皆宰相吕夷简所不悦。遵路与三人雅相厚善,夷简忌之,出知宣州。上《御戎要略》《边防杂事》二十篇。徙陕西都转运使,迁龙图阁直学士,知永兴军,被疾犹决事不辍,手自作奏。及卒,仁宗闻而悼之,诏遣官护丧还京师。
遵路幼聪敏,既长,博学识大体。母丧,庐墓蔬食终制。性夷雅慎重,寡言笑,善笔札。其为政简易不为声威,立朝敢言,无所阿倚。平居谦俭无他好,既没,室无长物,其友范仲淹分奉周其家。?(选自《宋史》)
小题1:对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权开封府推官权:暂代官职
B.凡所规划,后皆便之便:方便
C.又广属郡长平仓储至二百万 广:扩充
D.会罢江、淮发运使会:恰逢
小题2: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遵路,“立朝敢言,平居谦俭”的一组是(?)(3分)
①尝预市米吴中,以备岁俭
②遵路条奏十余事
③置斗门十九,以蓄泄水利
④元昊反,建请复民兵
⑤母丧,庐墓蔬食终制
⑥既没,室无长物
A.①②⑤
B.①③④
C.②④⑥
D.③⑤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吴尊路颇具远见卓识。他曾预先在吴中地区购买粮食,储米备荒。不久果然因天荒严重缺粮,常州及其他州郡灾民都赖此度过饥荒。
B.吴遵路在真州、楚州、泰州和高邮军设置十九个斗门,用来储泄洪水、改善水利工程。又增加了所属州郡储备粮食,用来防备灾年。
C.吴遵路在担任工部郎中时,因为审理蕲州王蒙正故意判属吏死罪一案有失误,而被将为洪州知州。让他移任广州,他推辞没有就任。
D.吴遵路为官勒勉,即使身患疾病仍不停决断政府,亲自写奏章。当他去世后,宋仁宗也表示哀悼,并下诏派官员护送他的灵柩回京。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C
小题3:A
本题解析:
小题1:B (便,是意动用法,“便之”即“以之为便”,也就是“感到方便”的意思)
小题2:C(“为政简易”即治理政事简明易行,①只能说明其有远见,③是对其官职变化的叙述,⑤反映其“识大体”不能反映其“平居谦俭”)
小题3:A(“常州极其它州郡的灾民赖此度过饥荒”不当,文中“民赖以济,自他州流至者亦全十八九”意思是“百姓靠五遵路预先购买的粮食度过饥荒,从其它州逃荒而来的人也有十之八九得以保全性命”,并不是所有的其他州郡的灾民都赖此度过饥荒)
文言文参考译文:
吴遵路,字安道。父亲吴淑,进士及第,积官至殿中丞,任秘阁校理。章献皇太后垂帘听政,政事的是非得失,臣下都不敢议论。吴遵路列举十几件事情上奏朝廷,言语都十分激切刚直,惹得太后不高兴,离京出任常州知州。他曾经预先在吴中地区购买粮米,以防备灾荒之年,不久果然缺粮严重,百姓靠吴遵路预先购买的粮食度过饥荒,从其它州逃荒而来的人也有十之八、九得以保全性命。
积累官资升到尚书司封员外郎,任理开封府推官,改任三司盐铁判官,加直史馆的头衔,出任淮南路转运副使。正逢朝廷废除江、淮发运使,于是兼管发运司的事务。曾经在真、楚、泰三州和高邮军设置十九个斗门,用来储泄洪水、调整水利工程。又使所属州郡常平仓的储粮增加到二百万石,用以防备灾年。凡是他所规划采取的措施,后来的人都感到很方便。
升至工部郎中,因为审理蕲州王蒙正故意判属吏死罪一案有失误,被降为洪州知州。又让他移任广州,他推辞不去。当时发运司已经重新设立使职,于是任命他为发运使。还没有到任,朝廷又召他入京修起居注。元昊反叛,吴遵路建议重新恢复民兵。被任命为天章阁待制、河东路计置粮草。受诏考察和挑选河东乡民中可以当兵的人,各路相继效法。晋升兵部郎中、权知开封府,管理属吏严格认真,所属各县没有要追捕的犯人。
当时宋库、郑戬和叶清臣都是宰相吕夷简不喜欢的人,吴遵路与他们三人的关系很好,吕夷简对此很忌讳,让他出任宣州知州。上呈《御戎要略》、《边防杂事》二十篇。移任陕西都转运使,升龙图阁直学士、知永兴军,身患疾病仍然不停地决断政务,亲手书写奏章。等他去世后,仁宗闻讯表示哀悼,下诏派官员护送他的灵枢回京。
吴遵路从小就十分聪明机智,长大后,学问广博而识大体。母亲去世,他在墓旁筑庐吃素,守完丧期。性格平和高雅、谨慎稳重,不苟言笑,擅长书法。他治理政事简明易行,不虚张声势,在朝廷中正直敢言,不奉承和依附别人。平时廉洁节俭,没有过分的嗜好,去世后,家里没什么贵重的物品,他的朋友范仲淹分出自己的俸禄来接济他的家人。
本题难度:一般
4、单选题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两小题)
(1)_______,教然后知困。(《礼记·学记》)
(2)春风又绿江南岸,_____________。(王安石《泊船瓜洲》)
(3)大江东去,浪淘尽,_____________ 。故垒西边,人道是,___________。(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参考答案: (1)学然后知不足 (2)明月何时照我还 (3)千古风流人物 三国周郎赤壁
本题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名句名篇的默写。能力层级为A级。
今年对“名句名篇”的考查做到了“三个兼顾”:一是初、高中兼顾。《泊船瓜洲》出自初中课本,《念奴娇·赤壁怀古》出自高中课本。二是诗、词、文兼顾。《泊船瓜洲》是七言绝句,《念奴娇·赤壁怀古》是宋词,《礼记·学记》是诸子散文。三是课内外兼顾。《泊船瓜洲》《念奴娇·赤壁怀古》出自课内,《礼记·学记》出自课外。就需要填空的句子来看,今年的三组句子均为名篇中的名句,而且句中没有生僻易错的字,难度较去年有所降低。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问题。
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1.(1)揭示文章论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显示文章写作主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一段中,“……多于……”是六组_______、______、_____句。(从修辞角度回答)
3.下列句子中加粗的“之”字意思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
B.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C.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
D.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
4.下列句子中加粗的“也”字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B.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C.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
D.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5.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锱铢:古代重量单位。锱、铢连用,极言其细微。
B.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庾:露天的谷仓。
C.戍卒叫,函谷举/举:拔、攻占。
D.楚人一炬,可怜焦土/炬:火把。
6.下列句子中加粗的“后人”含义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
B.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C.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D.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参考答案:1.(1)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2)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2.比喻、夸张、排比
3.B
4.D
5.D
6.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汇总《语言文字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