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知识点《古代诗歌鉴赏》高频试题强化练习(2017年最新版)(十)
2017-07-17 22:39:06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j完成1~2题。
秋夜闻笛
[元]萨都刺
何人吹笛秋风外,
北固山前月色寒。
亦有江南未归客,
徘徊终夜倚阑干。
[注]萨都刺:元代著名诗人,其故乡为雁门关下的荒漠地区。
1.联系全诗,赏析诗歌第二句中“寒”字的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笛声”是古诗中富有韵味的一个常见的意象。唐代诗人成彦雄《村行》一诗“暖暖村烟暮,牧童出?深坞。骑牛不顾人,吹笛寻山去”与《秋夜闻笛》中的“吹笛”分别有着怎样的作用?请加以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寒”既指秋夜的寒意,也指秋风、月包给诗人心中带来的寒意。一个“寒”字,烘托出诗人因流落江南不能北归的乡愁和孤独之感;同时引出了诗歌后两句对“寒”的原因的回答。
2.《秋夜闻笛》中的“吹笛”引出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和愁绪,笛声渲染缸一种悠远、凄冷的意境;而《村行》中骑在牛背上的牧童,则向他们问路或者跟他们攀谈的诗人,不理不睬。吹着短笛,邀游山水之间,“笛声”营造了一种闲适、恬淡、自由酌意境氛围。(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21—22题。(6分)
春山夜月
(唐)于良史
春山多胜事,赏玩夜忘归。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兴来无远近,欲去惜芳菲。南望鸣钟处,楼台深翠微。
21.简要说说本诗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2分)
22.有人说这首诗的颔联在篇中如石韫(蕴藏之意)玉,似水怀珠,是全诗精妙之所在。你同意这一看法吗?请谈谈你的理解。(4分)


参考答案:21.首联在全诗中起到提纲挈领、统帅全篇的作用。后面的诗句,是对“胜事”与“赏玩忘归”的具体展开。
22.①呼应标题。“掬水月在手”呼应标题中“夜月”二字,而“弄花香满衣”则呼应“春山”。②从结构上看,该句承上启下。“掬水”句承首联“夜”,“弄花”句承首联“春”;下启颈联,乃流连不舍之因。③这两句写山中胜事,物我交融,人情物态两面俱到,既见出水清夜静与月白花香,又从“掬水”“弄花”的动作中显出诗人的童心不灭与逸兴悠长。所写“胜事”虽只有两件,却足以以少胜多。④“掬水”句写泉水清澄明澈,照见月影,将明月与泉水合而为一;“弄花”句写山花馥郁之气溢满衣衫,将花香衣香浑然为一体。艺术形象虚实结合,妙趣横生。⑤精于炼字,“掬”字,“弄”字,既写景又写人,既写照又传神,确是神来之笔。(答出三点得4分,答出两点得2分,答出一点得1分)


本题解析:无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题目。
题大庾岭北驿
宋之问
阳月南飞雁,传闻至此回。
我行殊未已,何日复归来?
江静潮初落,林昏瘴不开。
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梅。
  注:①大庾岭:在江西、广东交界处,为五岭之一。宋之问流放钦州(治所在今广西钦州东北)途经大庾岭时,写在岭北驿的一首五律。古人认为此岭是南北的分界线,因有十月北雁南归至此,不再过岭的传说。
(1)“江静潮初落,林昏瘴不开”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请简要叙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此诗多处采用了对比衬托的艺术表现方法,请任意举出两例并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联描写了诗人凄凉孤寂的气氛。江上潮水下落,水面平静得令人寂寞,林间雾气弥漫,林间瘴气缭绕,暮色渐浓。
(2)①的南飞与诗人不知归期做对比,突出诗人怀土思乡的忧伤、哀怨、痛苦。
   ②诗人用“江静”反衬了自己内心无一刻宁静的哀怨痛苦。
   ③用昏暗的境界渲染了凄凉孤寂的气氛,以景衬情,烘托出愁苦的心情。(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禹庙
杜甫
禹庙空山里,秋风落日斜。
荒庭垂桔柚,古屋画龙蛇。
云气嘘青壁,江声走白沙。
早知乘四载,疏凿控三巴。
【注】禹庙:即大禹庙。
小题1:颈联写庙外之景,你认为哪两个字用的最为传神?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
小题2:这首诗主要赞美了大禹怎样的精神?赞美英雄,感情基调多是昂扬向上的,但诗人写景却用了“空山”“荒庭”“秋风”“古屋”等荒凉的意象,有人说这与全诗的情感基调矛盾,你是怎样看待的?结合全诗加以分析。


参考答案:
小题1:“嘘”、“走”二字特别传神。“嘘”字写云雾,在长满青苔的山崖峭壁间缓缓卷动;“走”字写江涛澎湃,白浪淘沙,滚滚奔流。这大自然的气势磅礴景象衬托出大禹治理山河的伟大气魄。
小题2:这首诗主要赞美了大禹不惧艰险、征服自然、为民造福的创业精神。荒凉意象与全诗情感基调不矛盾:山虽空,但有禹庙之峥嵘;秋风虽萧瑟,但有落日之光彩;庭虽荒,但有桔柚垂枝;屋虽古旧,但有龙蛇在画壁间飞动。诗人采用了反衬手法,以冷落荒凉的真实之景,有力地表现了大禹的气魄与功绩。


本题解析:
小题1:本题是炼字题。解答这类试题,首先要点明最为传神的两个字,其次解释两个字在句中的含义,再其次把该字放回句子解释句子的含义,最后总结表达效果或情感。
小题2:回答问题之前,一定要认真读题干,看清题目要求,有几问?问了什么?并且要注意题干中的隐含提示,如本题,“空山”“荒庭”“秋风”“古屋”等荒凉的意象,这些意象组成景象,“全诗的情感基调”这是情感,这就提示学生这个题实际考查的是“景和情”的关系。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村即事
(唐)司空曙
钓罢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
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
有人说诗中有三个字是全诗的关键,你认为是哪三个字?请填在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答案:不系船。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汇总《语言文字运..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