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诗词,回答下列问题。(7分)
孤桐
王安石
天质自森森,孤高几百寻。凌霄不屈己,得地本虚心。
岁老根弥壮,阳骄叶更阴。明时思解愠,愿斫五弦琴。
小题1:这是一首咏物诗,着重刻画了与众不同孤桐的形象。你认为最能表现出孤桐独特品格的两句诗(一联)是(3分)
?,??
小题2:结合尾联“明时思解愠,愿斫五弦琴”,简要赏析诗人在诗中流露出来的内心情感。(4分)
?
参考答案:小题1:凌霄不屈己,得地本虚心。(3分)
小题1:结尾两句是说在清明盛世不忘解决民间疾苦,愿被砍伐制作成五弦琴。从全诗看,“孤桐”的形象就是诗人自身的人格写照,他借“孤桐”以言志,尽管为变法屡遭打击,但志存高远,正直不屈;表达了愿像“孤桐”那样,磨难越多,斗志越坚,为了天下苍生,不惜粉身碎骨的内心情感。(4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的题。
春?归
唐?庚①
东风定何物?所至辄苍然。
小市②花间合,孤城③柳外圆。
禽声犯寒食,江色带新年。
无计驱愁得,还推到酒边。
【注】①唐庚:北宋诗人。宋徽宗年间,被贬逐到惠州(今属广州)安置。②小市:指当地经营鱼、盐、酒、茶的集市。③孤城:指诗人被贬之地惠州城,当时商业繁盛之地。
1、本诗颔联中的“合”“圆”二字,与孟浩然《过故人庄》中的名句“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的“合”“斜”二字有异曲同工之妙,请简要分析“合”“圆”二字的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诗“景”与“情”的关系有何特点?请作简要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本诗中的“合”和“圆”都有“环绕、围拢”的意思,形象生动地描绘出集市上花团锦簇、城郭外绿柳环绕的景象,突出表现了南国春光之盛。(意思对即可)
2、本诗用春归丽景反衬无限愁情。前面写东风骀荡,遍地皆绿,花繁叶茂,春光烂漫;结尾才急转直下,极写愁情之重,难以排遣。强化了抒情的力量。(意思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清平乐
检校山园①,书所见
南宋 辛弃疾
连云松竹,万事从今足。拄杖东家分社肉②,白酒床头初熟。
西风梨枣山园,儿童偷把长竿。莫遣旁人惊去,老夫静处闲看。
[注] ①检校:此处为巡视游赏。山园:稼轩在灵山的住处。②分社肉:每当春社日和秋社日,四邻相聚,分享祭社神的牲口肉。
(1)“万事从今足”表现在哪些方面?结合上片简要分析。(3分)?
(2)词的下片描绘了怎样的图景?请结合词句,具体分析这图景传达出的生活情趣。(5分)
参考答案:(1)表现在“居处景美”“生活富足”“邻里关系融洽”,写出了对田园生活的满足。(“居处景美”“生活富足”“邻里关系融洽”,每点1分)(2)①一边是小小顽童,手把长竿,偷打梨枣;一边是“老夫”,隐身藏影,“静处闲看”。(顽童1分,老夫1分)②“偷”字传神地写出儿童的顽皮可爱;(1分)“莫”字,表现出词人对邻家偷梨、枣的顽童由衷的爱怜之情。(1分)一老一少对比,一动一静结合,传达出美好的生活情趣。(1分)
本题解析:无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宋词,完成(1)—(2)题。
南乡子
苏轼
? 寒誉满疏篱,争抱寒柯看玉蕤。忽见客来花下坐,惊飞,踏散芳英落洒卮。
? 梅花词和杨元素?痛饮又能诗,坐客无毡醉不知。花谢酒阑春到也,离离,一点微酸已着枝。
[注]这首词是苏轼任杭州通判时(1074年初春),与杭州知州杨元素的唱和之作。
(1)填空:这首“梅花词”凡56言,竟不见一个____________字,但通篇透露着_______________的讯息,称得上“不着一字,尽显风流”。
(2)简答:“花谢酒阑春到也,离离,一点微酸已着枝”,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它与上片起首“寒誉满疏篱,急抱寒柯看玉蕤”有什么联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 )梅,梅花报春
(2 )以味觉替代视觉,暗写“梅子”已初挂枝头,颇有新意。照应了上片起首描写的梅花盛开的情景。(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宋词,完成后面问题。(8分)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宿广惠寺
黄庭坚
鸦啼残照下层城,僧舍初寒夜气清。
风乱竹枝垂地影,霜乾桐叶落阶声。
不遑将母伤今日,无以为家笑此生。
都下苦无书信到,数行归雁月边横。
(1)本诗首、颔两联同为写景,但侧重各有不同,请简要分析。(4分)
(2)尾联是诗人的言情之语,请分析诗人是如何言情的。(4分)
参考答案:(1)首联侧重整体,取“鸦啼”、“残照”、“僧舍”、“夜气”之景,渲染背景,既交代了自己的行程,圣粤出了僧舍的特点:寒、清;颔联侧重细节,取风霜、“竹枝”、“桐叶”之景,细致描摹,营造出僧舍夜晚的冷清之境t是首联的延续。二者点面结合,相得益彰。?
(2)尾联第一句,诗人借“无书信到”直抒胸臆,表达自己漂泊不走、乡恩难解的苦闷;第二句,诗人荡开一笔,融情于景(或“间接抒情”),借夭边归雁尚可归家,反衬自邑有家难归的凄苦之情。
本题解析:无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