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文学类文本阅读》答题技巧(2017年最新版)(三)
2017-07-17 22:44:40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大 中 小】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从崇拜绝对权威到崇尚独立自我 20世纪80年代,现代西方哲学如潮水般涌入中国。曾经的“尼采热”、“萨特热”等早已退潮,但它们在中国社会中特别是广大青年中产生的影响却依然存在。今天,我们应该以更冷静和宽容的姿态去反思和总结现代西方哲学中可借鉴的元素。 在几千年的封建历史中,对绝对权威的顶礼膜拜构成了绝大部分中国人心理的基础。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缺乏主体意识和独立个性,习惯予屈从和依附外部强力。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人们的独立意识和主体意识逐渐增强。这与我们的改革开放分不开,也与改革开放过程中现代西方哲学的传播分不开。 在西方传统的信仰中,上帝是至高的绝对者。文艺复兴运动使人们发现近代科学和世俗伦理 比上帝更具解释人类生活和宇宙之谜的智慧和力量,人们也更愿意从理性、科学和世俗价值中寻找对人类终极关怀的寄托。然而到了现代,西方哲学又走向了另一条道路,试图引导人类解构各种各样的权威,否定任何“永恒”或“神圣”的终极价值。尼采首先断言“上帝死了!”并预言上帝死亡之,后,由于传统的价值体系已经失效,新的价值标准尚待建立,人们将只能在无穷无尽的虚无中摸 索。 现代西方哲学思潮涌入我国后,各种哲学流派以批判、反思、否定的思维方式反省传统文化, 审视当代生活。20世纪末,各种后现代主义话题在中国更是行情看涨。后现代主义主张反传统、反本质、非主流、非理性、多元化,这与中国传统的追求绝对权威的思维方式发生了猛烈的碰撞。在这 些碰撞中,曾经的绝对权威渐渐地隐退,而对独立、自我与平等的追求,则成为年青一代中国人惯常的思维方式和价值理念。2005年,“芙蓉姐姐”和“超级女生”的横空出世更是把这种思维方式展示得淋漓尽致。那年,自称“有妖媚性感外形和冰清玉洁气质”的“芙蓉姐姐”凭借特立独行的反传 统做派,迅速在网络上蹿红。很多人弄不明白,这个从传统审美取向看并不具备上述特点的网络娇娃何以掀起人气狂潮。一些社会学家指出,这场让人匪夷所思的集体狂欢反映出人们在心理和精 神层面对精英意识和精英文化的反叛以及对自身价值的追求,表明大众正试图摆脱被精英垄断的 话语权,建立一套自娱自乐的游戏规则。同样,在“超级女生”这场突然间吸引了国内近4亿观众眼 球的火爆造星运动中,台上台下的大众成了真正的主角。他们自由地表达个人的主观意志,公平地 行使个人的话语权力,将评委们的所谓权威淹没在浩如烟海的大众投票之中。这种变化,应该说是 与当前后现代主义的流行有一定关联。 但是.后现代哲学对权威的批判又走向了另·个极端。后现代主义哲学家不仅批判上帝的权 威,而且要终结现代主义关于人的“神话”。被称作“20世纪法兰西的尼采”的米歇尔·福柯甚至提 出:作为主体的人死了。在这种观念或情绪的影响下,许多人感到在今天这样一个多元化、多样化 的社会中,难以找到一个固定的角色模式作为自己人生道路的参照。于是,“我不知道”成为一些年 轻人发自内心的呐喊。另一方面,由于没有绝对的约束,没有责任的压迫,没有理想的牵引,一切事 物仿佛都没有存在的意义与价值,都可以以“无所谓”的态度来面对。于是,“无所谓”叉成了许多人 发自内心的呻吟。 ______摘自《现代西方哲学对当代中国之影响及其借鉴意义》(《江西社会科学》杂志2010年第l0期) 小题1:下列关于“后现代主义”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国后现代主义的产生与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西方哲学思潮的涌入有密切关系。 B.后现代主义主张反传统、反本质、非主流等,并与中国的传统文化发生了猛烈的碰撞。 C.“芙蓉姐姐”的网络蹿红和“超级女生”的横空出世都是后现代主义思维方式的突出表现形 式。 D.“我不知道”与“无所谓”之类的迷茫是后现代主义在现实生活中的另一个极端的表现形 式。
| 小题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文艺复兴运动使人们逐渐从上帝那转移到从理性、科学和世俗价值中寻找对人类终极 关怀的寄托。 B.后现代主义倡导对独立、自我与平等的追求,这也成为年青一代中国人惯常的思维方 式和价值理念。 c.米歇尔·福柯的作为主体的人死了与尼采的“上帝死了!”都是对“永恒”或“神圣”的终 极价值的否定。 D后现代主义哲学家不仅批判上帝的权威,而且要终结现代主义关于人的“神话”。这也 使人们将只能在无穷无尽的虚无中摸索。 小题3:根据原文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改革开放的过程,从人们的思想意识上看,也是一个独立 意识和主体意识逐渐增 强的过程。 B.在后现代主义影响下出现的种种令人匪夷所思的反传统的社会现象,我们应用冷静和 宽容的心态去反思和引导。 c.大众正试图摆脱被精英垄断的话语权,建立一套自娱自乐的游戏规则都是因为当前后 现代主义的流行。 D对于涌入我国的西方哲学,我们应该吸其精华,弃其糟粕,借鉴其适合中国国情的元 素,这样才更有利于我们的思想建设。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卓别林——夏尔洛 [法国]乔治·萨杜尔 我们今天还可以在电影博物馆里看到一部很旧的影片,它的名字叫《在阵雨之间》。在这部滑稽片里,一个流浪汉和一个纨绔子弟,为了争夺一把雨伞和一个美貌女郎的垂青而吵闹起来。流浪汉戴一顶圆顶帽,穿一件短上衣,一条过肥的裤子,奇特的背心,带着领结和硬领。他的衣服又脏又破,但这个穷汉子竭力想装得像个绅士。这个小人物耍了一些花招,终于把雨伞弄到手,又找到了那个女郎,两人孤独地出现在一个荒凉的公园里。他突然转过身去,把雨伞当作手杖,像鸭子一样蹒跚地走开了…… 1914年2月28日第一批看到《在阵雨之间》这部滑稽片的观众们,可以说一句:“我看到夏尔洛的诞生……” 《在阵雨之间》是卓别林所演的第四部影片。卓别林是在1911年初乘船到美国的,在最初的两个月里,他还不能决定究竟以哪一种角色姿态在电影上出现才好。演了十部影片后,他才作出了最后的决定。自1914年春季开始,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为止,卓别林每次在银幕上出现时总是留着小胡子,带着手杖,穿着过大的短靴,走着像鸭子一样的步伐。卓别林选择了这样一个典型的英国人形象,一个想冒充绅士的穷汉子,但在启斯东时代,卓别林根本还没有完全了解——说得更正确些应该还没有完全创造出——我们今天称之为“夏尔洛”的这个人物。卓别林那时的外貌已经跟后来的“夏尔洛”完全一样,但这还是一个没有灵魂的外壳而已。 卓别林的风格和作品在1916年底产生了急剧的变化,不过这种艺术的变化被卖座的盛况遮盖得显不出来。直到《安乐街》这部完美的古典作品问世后,夏尔洛的形象才第一次显出了它的巨大光辉。艺术家完全放弃了投人所好的做法,他成了他自己和他的天地的主宰。 他之所以能在27岁时就获得这样高的成就,是因为他能够不被自己在孤星摄影场所获得的名声冲昏头脑。当他到孤星工作后不久——在1916年的某一天,一阵冷水使他清醒过来。他在谈到这点时说:“我那时只有一个愿望,就是讨好爱好我的观众。为了这,我只要把我知道准有把握成功的那一套,把那些准能引起他们哄堂大笑的效果供给他们就行了,纵使这些效果根本和真正应有的动作毫不相关,也没有关系……” “就在这样自满的时候,在《夏尔洛当救火员》放映的第二天,我被泼了一盆冷水。那是一个我从没见过面的不相识的人泼的。他给我写了一封信,上面说:‘我很担心您会变成观众的奴隶。恰巧相反,观众是您的奴隶。夏尔洛,观众是喜欢做奴隶的。”’ “自从接到这一封信以后,我就竭力避免投一般观众之所好。我依照我自己的兴趣,它却更恰当地给予了观众们以他们真正期待于我的东西。” 卓别林并不认为群众必须成为他的个性的奴隶,他认为当演员的唯一原因就是要表达大众的情绪。 1935年夏天,卓别林的“第五号作品”《摩登时代》与观众见面。 在《摩登时代》中,夏尔洛挑选了一个相当摩登的职业,他是一家大工厂的工人。在这家工厂里,一切都是机械化,经理通过电视可以清楚地看到任何一个角落。工人在从事工作时像一些身在屠宰场上的羔羊,时刻都处在非常紧张的情况下。工人夏尔洛常常一不经心就打乱了传送带的工作,他的那份工作是永远不停地拧紧一颗颗螺丝钉。 “吃饭机”证实行不通后,经理就下令加快机器的速度。传送带的加速和工作的单调使夏尔洛丧失了理智,他像白痴一般跳起舞,把女人的衣钮当作螺丝钉,他把机油倒在工长、警官和护士的身上。他被关进了疯人院……等他病愈出院,却失掉了职业。 他在街上流浪,却被误抓进了监狱。但他觉得在监狱里要比在工厂中干活舒服得多。出狱后,他进了一家造船厂,却把一条还没造好的船放下了海。夏尔洛又失业了,他设法使自己能被抓进监狱去,因为在那里倒是有吃有住的。 在危机或不景气的十年中,没有一部美国影片曾经敢像《摩登时代》那样大胆地直接接触失业问题或资本主义统治所造成的其他后果。我们可以把卓别林看作是另一个时代的人物,因为在好莱坞,戏剧片除了表现一些简直是下流的东西以外就没有其他什么了。 (节选自《卓别林的一生》,韩默、徐继曾译) 小题1:评传中的议论不可忽视,请分析文本最后一个自然段议论的作用。(4分) 小题2:文本既叙述了两部电影的梗概,又摘引了观众的来信,这样写的主要目的是什么?请分别说明。(5分) 小题3:在第44届奥斯卡颁奖典礼上,卓别林因成功塑造了夏尔洛形象而获得奥斯卡荣誉奖。请就夏尔洛形象塑造的过程,谈谈卓别林获得成功的原因。(6分)
3、单选题 阅读下面短文,完成7—10题。 ①最近,有两位科学家发现,在大脑的发育期,大脑内部的神经细胞经常游动,行程遥远。这些神经元在某处安居落户后,是依靠周围细胞的信号指令履行自己的职责,而不是根据遗传纲要行事。这跟以往科学家们的看法不同。这项新的研究成果有力地证实,作为哺乳动物大脑最发达的部分的大脑皮层;并不是按照基因蓝图的模式固定下来一成不变,而是对环境具有极其灵活的适应性。 ②最新的理论认为,一个神经元之所以在大脑视觉区域落户而成为视觉神经细胞,并不是基因就是如此规划的,而是因为该细胞接受了附近的视神经细胞发出的信号。假如它当时驻留在大脑的听觉区域,它可能就发展成了听觉神经细胞。 ③早些年就有一些生物学家赞成神经元具有可塑性的观点,而新近的研究报告为该观点提供了翔实有力的证据。 ④塞寇博士和沃尔士博士证实,在大脑发育过程中,从一个母细胞分裂出来的完全相同的神经元,只因漫游到了截然不同的皮层区域,它们定居后就从事截然不同的职业。 ⑤研究人员现在还不知道,是什么决定着新生细胞何时停止在皮层之间的游动,然后驻留在大脑一个特定的地点,但他们认为,比起它们自身携带的基因指令,一块外部空地吸引的作用可能更关键。 ⑥塞寇博士说:“母细胞并不给它们的子女传授将来从事什么职业之类的具体信息,它们不会对一个子女说,你去视觉皮层,对另—个说,你去运动皮层。” ⑦研究人员采用了一种技术手段来监测脑细胞游动规律。他们把具有记录作用的分子标签注射到胎鼠发育期的大脑中,然后通过屏幕监测,确定哪个神经元到哪里安家落户。 ⑧神经生物学教授莎兹博士说:“我想这个研究报告是我所看过的最棒的之一。做这种实验好比攀登珠穆朗玛峰。”神经生物学家欧利里博土,通过胎鼠脑组织移植,也证实了神经细胞的适应能力。 ⑨几十年来,对于胚胎神经元究竟是—张白板,还是预制的带有某种命运趋势的神经单位,神经生物学家们一直争论不休。有些研究曾经显示,在发育期,神经元是沿着固定通路,以紧凑的步伐向一个个皮层区域移动,似乎是在执行基因指令。在此以前,科学家们不能准确理解细胞的移动,无法对这种现象作出明确解释。 7.本文主要讲的是神经元具有可塑性,根据“最新理论”,以下哪一项不符合“可塑性”这一特性: A.在大脑发育期,神经元自身携带基因指令,沿固定通路向一个个大脑皮层区域移动,从而发展成为某一区域的神经细胞, B.在大脑发育过程中,从一个母细胞分裂出来的完全相同的神经元,将来有可能在大脑中履行不同的职责。 C.新生的神经细胞在皮层之间游动,当它接受了附近视神经细胞发出的信号,就可以在大脑视觉皮层区域落户而可能成为视觉神经细胞。 D.在大脑发育期,漫游在大脑皮层区域的神经元驻留在大脑某一个特定的区域,就可以成为该皮层区域的神经细胞。 8.两位科学家的研究被称为“最新的理论”的理由是哪一项? A.它第一次提出厂神经元具有可塑性的观点,并为该观点提供厂证据,是—个具有开创性的研究成果。 B.它证实了在大脑的发育期,大脑内的神经细胞经常游动且行程遥远,而且极具适应性。 C.它攀登上了神经生物学的珠穆朗玛峰,是神经生物学领域最棒的科研成果之一。 D.它对大脑神经细胞的移动及其驻留进行了深入研究,并且作出了明确而科学的解释。 9.文章第4段说:“在大脑发育过程中,从一个母细胞分裂出来的完全相同的神经元,只因漫游到了截然不同的皮层区域,它们定居后就从事截然不同的职业。”决定它们从事不向职业的因素是哪一个? A.遗传纲要影响?B.周围细胞的信号指令 C.基因指令使然?D.外部空地吸引的作用 10.依据“最新理论”,以下的推断合理的一项是 A.一个三十岁的成年人的大脑内部的神经细胞可以游动到大脑的嗅觉区域落户而成为嗅觉神经细胞。 B.两位科学家的报告对细胞的移动现象作出了明确的解释,根据这个报告我们就可以对新生细胞游动及驻留的原因作出合理的解释。 C.不久,我们就可以通过某些技术手段克服人类神经系统先天性缺陷,使人类不再产生盲人、聋子。 D.我们可以通过屏幕监测到胎儿脑神经细胞的游动情况,将来我们也许可以进一步·了解大脑神经细胞的秘密。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题。(选做题) 瓦尔登湖的遥想 刘晓娟 ①这是一池清澈的湖水,水中的一草一木一鱼一石甚至是蓝天云彩的微影浮动,都可尽收眼底;这是一方宁静的宝地,鸟鸣嘤嘤松风阵阵尽在耳畔。阳光的明媚和煦,世外的宁静淡然召唤着渴望远离尘嚣的亨利·大卫·梭罗,于是他借来一把斧头,来到了这里,瓦尔登湖畔。 ②瓦尔登湖的风景是卑微的,虽然很美,却并不壮观,甚至在地图上都找不到它的标记。不常来游玩的人,不住在岸边的人未必能被它吸引住,可是它深邃澄澈远离尘嚣。梭罗就在它的岸边用斧头伐木造自己的房子,独居林中,方圆一英里之内没有任何邻居。就这样每天出去打水、阅读、倾听、种豆、生火、做饭,孤独了920天。温暖的黄昏,他常常坐在船里吹笛,看着鲈鱼在周围游来游去,仿佛笛声已将它们迷住。月光映照在罗纹条状的湖底,湖底零星散落着林木碎片,夜半时分,月色皎洁,梭罗坐在船里,一连钓了好几个小时的鱼,成群的银色小鱼在月光下尾巴一扫一扫,给水面撩起阵阵涟漪。泛舟湖上听着猫头鹰和狐狸的小夜曲及一些不知名的鸟儿的吟唱,这些对于梭罗来说弥足珍贵。他说所有的生物都生活在自然中,黎明来临自然透过宽宽的窗户,凝视着室内,神志安详,心满意足。在这个湖光潋滟的湖畔,他细心观察体验,看到了人类最原始的生存状态,亲自体会了一餐一饮的艰辛。他了解自然,领会自然,他倾听他沉思,从中窥探人生,洞悉人生真谛。 ③梭罗独居瓦尔登湖畔并不能视为隐士生涯,更不能将其看成是逃避现实,相反,他是在探索人生,他的宁静不是一潭死水不是独善其身。在《瓦尔登湖》结束语中他说:如果一个人按照梦中指引的方向勇往直前,过他想过的日子,那他就会获得平时意想不到的成功。生活越简单,宇宙法则就越不复杂,孤独不成其为孤独,贫困不成其为贫困,软弱不成其为软弱。可见他对人生异样而深刻的感悟。梭罗很自然地让我想起那个“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陶渊明,他的生活理想是落叶缤纷、良田美池、阡陌交通而又鸡犬相闻的桃花源,其间没有战争没有黑暗,有的是和谐安乐,陶潜看似在逃离社会,文字中流淌的实则是一种大胆的斥责,无畏的反抗,一种深沉的人生追问。 ④不论中西方在文化上的差异有多大,在人生的探寻上似乎是血脉相通。柏拉图借苏格拉底之口描绘了一个具有清晰统治原则和丰富管理手段的理想之国,托马斯·莫尔假托神秘旅行家拉斐尔·希斯拉德之口讲述了一个没有贫穷,人民安居乐业丰衣足食,花草果木令人心旷神怡,一切财产共有的乌托邦,当然还有詹姆斯·希尔顿在《失去的地平线》中描写的一个在中国西南部深山中的乐园,一片充满和平、安宁与幸福的人间乐土——香格里拉……太多太多的遐想。桃花源最终无迹可寻,理想之国也不过是幻想,乌托邦本身的含义就是乌有之邦,香格里拉意为心中的日月,如何看得见?而唯有梭罗勇敢地拿起斧头孤独地来到瓦尔登湖畔,亲自去探索一番人生,体会一番生活,他是我们未来生活的引擎人,是寂寞的高歌者。 ⑤但寂寞不是保守不是隐退,不是与世隔绝,寂寞是脱离复杂而廉价人际关系的沉思,是心与心默契的对话。他以选择宁静的方式选择瓦尔登湖,选择那远离尘喧的恬静,选择春日湖畔那份好心情。在湖边在林中,在瓦尔登澄明的月光下,在荡荡的小舟上从容不迫地生活,聆听生活的教诲和真谛!(有删改) 1.文章开头第一段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画线部分的语句用了哪些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为什么分别提到陶渊明、柏拉图、托马斯·莫尔、詹姆斯·希尔顿的事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为什么说“他(梭罗)是我们未来生活的引擎人”?请结合全文,联系现实,谈谈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列各题 古往今来,青青翠竹吸引了无数诗人和画家,成为我国诗画的传统题材。早在《诗经》中就有提到竹子的诗:“(甲)?”到了唐代,竹诗竹画大为兴盛。萧悦工画竹,有雅趣,白居易曾为之题《画竹歌》:“举头忽看不似画,低耳静听疑有声。”写竹子的诗,名篇佳句颇多。如孟浩然的《夏日南亭怀辛大》:“(乙) ?”、韩翃(hóng)的《秋斋》:“(丙) ?”等,都生动地表现了竹子的声音和动态。 宋代涌现了更多的竹画家。苏东坡就是一位画竹的艺术大师。他画竹气魄极大,“从地起一直至顶”,线条和笔力都很强劲。元代文人画兴起后,画竹更为盛行。四大家之一倪云林的画,大都是修竹数竿,意境萧疏,具有独特的风格。明代画家蜂起。王绂(fú)画竹名驰天下,邵二泉题他的《墨竹》诗说:“(丁?)”,道出了他画竹的高超技艺。徐渭(字文长)创画雪竹的方法,所画极为精绝。有人评论说:“徐文长先生画雪竹,纯以明代瘦笔破笔燥笔断笔为之,绝不类竹;然后以淡墨水勾染而出,枝间叶上,罔非积雪,竹之全体,在隐约间矣。” 到清代,我国特有的画竹技法得到进一步发展,风格也更加多样化。扬州八怪异军突起,为竹画开创了前所未有的新局面。八怪之一的金冬心格调清新,淳朴而拙厚。郑板桥更擅长画竹,他题于竹画的诗数以百计,丰富多彩,把自己的人生态度融进了对竹子的生态描绘之中。 竹子在我国传统诗画艺术中得到如此厚爱不是偶然的,因为它具有宁折不弯的豪气和“中通外直”的度量,成为中华民族品格的一种象征。当代画家李苦禅所写“未出土时便有节,及凌云处尚虚心”,道出了中国竹文化的精髓。 小题1:(甲)(乙)(丙)(丁) 四处,可以作为例证的诗句应是哪一项?(? ) ①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音。 ②萧萧数竹不胜看,到此方知画竹难。谁信中书曾放笔,片时行尽楚江干。 ③隔牖风吹竹,开门雪满山。 ④山月皎如昼,霜风时动竹。夜半鸟惊栖,窗前人独宿。 ⑤秩秩斯干,幽幽南山。如竹苞矣,如松茂矣。 A.甲⑤乙④丙③丁② B.甲④乙①丙⑤丁② C.甲②乙①丙④丁⑤ D.甲⑤乙①丙④丁②
|
11.小题2:对徐渭画雪竹,下面的说法中与原文意思相符的一项是(?)
A.他画雪竹时,取材不限于一类竹子,因而能使人隐约感到全体竹子的形象。
B.他画的雪竹,满身处处有雪,枝干叶若隐若现。
C.他画的竹虚实结合,因而不像竹子。
D.他能用不好的笔,画出极为精绝的艺术珍品。
12.小题3:根据这段文字,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我国竹画主要整体特点的一项(?)
A.古往今来,青青翠竹吸引了无数诗人和画家,成为我国诗画的传统题材。
B.竹子具有宁折不弯的豪气和“中通外直”的度量,成为中华民族品格的一
种象征。
C.我国竹画家画竹风格多样、技法高超,常竹诗竹画相配。
D.清代竹画风格更加多样化,格调清新,淳朴而拙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