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题。
苏格拉底预言的警示
胡翼青
英国曼彻斯特的贝里区政府最近购买了22台iPad来武装19辆垃圾车和3辆急转备用垃圾车。此举一出,在当下全民紧缩开支的英国招来一片指责。一些英国人认为,给垃圾做“统计和汇总”用笔和纸就足够了,购买电子产品纯粹是在浪费纳税人的钱袋子。也有些人却认为此举体现了政府的与时俱进,从长远来看节约了资源、提升了效率。这场讨论从一个侧面折射了人们对电子文化产品普及利用的不同态度。
与书写文化“入侵”口头文化一样,电子文化“入侵”书写文化是人类文化发展史上的一次重要革命。这场革命发生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以广播电视的强势崛起为标志。目前,这场革命已推进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掌上媒体传输迅捷、信息海量、互连互通,它们不但掌控着显而易见的技术优势,还打通了不同介质之间的阻隔和藩篱:一是有史以来第一次将人的交通、通讯和媒介信息传受统一起来,二是有史以来第一次实现在任何现实时空中通过屏幕打开另一个空间。
轻点鼠标或触摸屏幕,就能实现信息的无缝链接和快速传递,诸多技术优势使得电子文化产品势不可挡地普及、蔓延开来,全方位地进入并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关于纸媒是否将消亡的争议声此起彼伏,“无纸化”等绿色办公的方式赢得青睐,开放共享的信息平台启迪了更多智慧窗口。电子文化以技术激发潜能,让世界真正成了一个地球村。
然而,这一切似乎不能简单地和进步划上等号。2000多年前,苏格拉底曾预言书写文化的入侵将会削弱人类的记忆力和创造力。的确,随着书写文化的普及,像荷马一样的行吟诗人渐行渐远。电子文化的兴起,也不可避免地要向人类索取一些可贵的东西。一些人患上了电子文化产品依赖症和偷懒症,现实世界的沟通能力减弱;一些人开始被“电子化”,思维方式趋向于电子文化产品的线性思维;还有很多人习惯了电子文化的“表达”和“接收”、“复制”和“粘贴”,渐渐疏远了以纸和笔为主要载体的书写文化特有的“沉淀”与“思索”。
更重要的是,电子文化在将人的传播、通讯和交通融合为一体的同时,也将人们的时间纳入到管辖范围。在出差途中批阅电子文件,在候机间隙阅读电子报纸,在堵车的时候发条微博等等。当一切的“碎片时间”被充实而高效地运用起来,当一切的“时间潜能”被紧张而急迫地激发出来,人在某种意义上也将成为电子文化的一种产品。人们感觉自己通过电子文化产品掌握着世界,实际上信息来源、思维方式、表达模式、沟通渠道等等也被电子文化产品所掌控。
口头文化、书写文化、电子文化都是一种不可替代的文化形态。在书写文化蓬勃发展时,口头文化并没有彻底消亡。同样,书写文化也有其不可忽略的生存空间。前一种文化被后一种文化部分替代或覆盖时,打开了一个精彩的世界,也必定会伴随着阵痛和质疑。与其称之为“文化入侵”,不如描述为相互影响下的“文化传承”更为贴切。重要的是,人们在不同的时间和场合选择适合自己的文化形态,文化生活将更加丰富多彩。(人民网《人民日报》2011年11月02日?)?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恰当的一项是(?)
A.英国人对贝里区政府购买电子产品给垃圾做“统计和汇总”的讨论是一场关于纸媒是否将消亡的争议。
B.书写文化“入侵”口头文化是人类文化发展史上的一次重要革命,并第一次将人的交通、通讯和媒介信息传受统一起来。
C.电子文化通过轻点鼠标或触摸屏幕,全方位地进入并改变了人们的生活,让世界真正成了一个地球村。
D.现代人用“表达”和“接收”、“复制”和“粘贴”的线性思维取代了“沉淀”与“思索”。
2.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同书写文化“入侵”口头文化一样,电子文化的兴起也会削弱人类的记忆力和创造力。
B.电子文化将传播、通讯和交通融合为一体,人们的“碎片时间”被充实而高效地运用起来。
C.书写文化以纸和笔为主要载体,因其特有的“沉淀”与“思索”,不可能被超越和替代。
D.口头文化、书写文化、电子文化等文化形态相互传承,人们可以在不同的时间和场合选择适合自己的来丰富文化生活。
3.下列对“苏格拉底预言的警示”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A.只有口头文化才是人类的记忆力和创造力的保证。
B.由于对现实世界的沟通能力减弱致使一些人患上了电子文化产品依赖症和偷懒症。
C.电子文化将“碎片时间”和“时间潜能”充分运用和激发的同时,人在某种意义上也将成为电子文化的一种产品。
D.电子文化产品掌握着世界,人的信息来源、思维方式、表达模式、沟通渠道等等也被电子文化产品所掌控。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6-17题
草木知音吴征镒
2005年3月31日, 80卷126册《中国植物志》全部出版完成!时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陈竺说:“与世界上同类著作相比,《中国植物志》收载植物种类和所含卷册最多,是我国近百年来第一部最全面、最系统的全国植物志。”
2007年国家最高科技奖得主之一、著名植物分类学家吴征镒院士10年里制作了一套3万余张的中国植物卡片。放满了整整80个标准卡片盒,重达300公斤!这就是被著名土壤学家李庆逵院士称为“足够两个学部委员”的卡片!这套卡片是编著《中国植物志》的最基础资料之一,囊括了当时发表过的所有在中国发现的植物。拉丁学名、发表时间、文章名、发现者、标本号和模式标本照片……卡片上,吴征镒用工整的蝇头小楷详细记录着。
吴征镒是中国植物学家里发现和命名植物最多的一位,由吴征镒定名和参与定名的植物分类群有1766个,涵盖94科334属。以吴征镒为代表的三代中国植物分类学家改变了中国植物主要由国外学者命名的历史。
创新,是吴征镒科学研究的主线。
1964年,吴征镒提出了“中国植物区系的热带亲缘”观点。他指出:“中国植物区系与东南亚热带区系……也许、甚至是北美和欧洲植物区系的出生地。” 这个观点带来了中国植物地理学全面、系统工作的开展。在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上,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
1996年,吴征镒在国际会议上首次提出东亚植物区作为一个独立的植物区,与泛北极植物区和古热带并列的观点,引起了与会者的强烈反响。这个观点打破了世界陆地植物区系分为6个区的传统观点,是对世界植物区系分区系统的重大突破,标志着中国植物区系地理学派的形成。
在这些研究的基础上,吴征镒和合作者们提出了一个“被子植物八纲系统”的新方法,颠覆了传统的将被子植物分成单子叶植物和双子叶植物纲的划分。
周俊回忆说,野外考察的时候,吴征镒不看天、不看山、不看景,一路上就低着头观察植物。从西藏回来后,组织上安排他到青岛疗养。助手武素功回忆说:“这哪是疗养!吴先生让我把西藏的一大箱子材料和标本带去,一到疗养院,他没有会议、没有行政事务,一天到晚干得更欢了,连中午也不肯休息,我跟着他比在家里还苦呢!”就这么“疗养”一个月,吴征镒编写了《西藏植物名录》、《西藏地名录》两部重要资料,为《西藏植物志》做好了基础工作。
文人骚客的笔下,植物总是最多情的。在这多情的植物王国里,吴征镒定学名,熟习性,推演化,合理利用,是当之无愧的草木知音。
16、根据文章内容,请概括吴征镒取得丰硕学术成就的原因。(6分)
17、如何理解吴征镒“是当之无愧的草木知音”? (6分)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选做)
不平凡的求学生涯
1931年9月,清华大学招入了一批新学生,其中有一个瘦小的戴眼镜的无锡人。这位新生作文和历史拿了满分,理科却几乎是零分,他就是后来成为中国近代力学之父的钱伟长。清华当年招生的作文题目是《梦游清华园》,钱伟长写了一篇四百五十字的赋,出题目的老师想改改不了,只能给了满分。历史考题更奇怪,要求写出二十四史的作者、注者和卷数,许多考生望“题”兴叹,而钱伟长却答得分毫不差。钱伟长的文科好,一点也不奇怪。他的父亲和祖父都是教书先生,四叔是著名的文科学者钱穆。他中学的文史老师,则是语文学家吕叔湘。钱伟长自小看古书长大,十岁的时候就可以把《三国演义》倒背如流。可是,19岁的钱伟长在数理上一塌糊涂,物理只考了5分,数学、化学共考了20分,英文因没学过是0分。
但正是这样一个在文史上极具天赋、数理上极度“瘸腿”的学生,却在一夜之间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弃文从理。这个决定缘于1931年9月18日,日本发动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听到了这个消息后,钱伟长拍案而起,他说:我不读历史系了,我要学造飞机大炮。他决定转学物理以振兴中国的军力。于是钱伟长几次跑去找物理系主任吴有训,吴先生被这位青年的爱国热情打动了,答应他试读一年。为了能尽早赶上课程,钱伟长来往于宿舍、教室和图书馆之间,早起晚归,极度用功。他克服了用英语听课和阅读的困难,一年后数理课程超过了70分,四年后,成了一名出类拔萃的优秀生。正如他后来常说的:“我从来不相信有什么‘天才’,而只是相信人的才能是用艰苦的劳动培植出来的。奋发才有为,勤学才有识。”
1940年1月钱伟长考取中英庚款会的公费留学生,赴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学习。钱伟长与自己的导师辛吉教授第一次面谈时,发现两人都在研究板壳理论,于是师生俩开始共同啃这块硬骨头。的确,板壳内禀理论是一大难题,但是很有实用价值。在航空航海工程、武器装备、仪器仪表和各项工程设施中,到处可见到平板和壳体。多年来对于各种各样的板壳,各学派学者用不同的方程式来描述,钱伟长认为它们应该有内在的联系,有必要加以统一。于是他开始废寝忘食地寻求这种联系。经过半年多努力,用掉了几尺厚的草稿纸,他终于以严谨简约的张量分析为基本工具,建立了板壳的基本理论,对原有的各种论述进行分类,提炼出本质的核心内容,找到了一组统一的方程式。
与此同时,辛吉教授通过另一途径得到了类似的结果。1941年,他们合写成了一再为人们称道、引用的著名论文《弹性板壳的内禀理论》。这篇论文发表于世界导弹之父冯?卡门的60岁祝寿文集。该文集的作者多数是当时世界上第一流的科学家,28岁的钱伟长,是文集作者中最年轻的学者、唯一的中国人。爱因斯坦看后也由衷感叹,这位中国青年解决了困扰我多年的问题。此文奠定了钱伟长在美国科学界的地位。
1942年取得博士学位后,经过辛吉教授特地推荐,钱伟长到了冯·卡门所在的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做博士后研究。由于反法西斯战争的需要,美国当时正在加紧研究火箭、导弹,精确地计算火箭导弹的弹道成了当务之急。钱伟长担起了这个重任,他经常到喷气推进研究所在地墨西哥州的白沙基地参加火箭试验,对各种型号的导弹的弹道及空气动力学性能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写出了许多保密的内部报告,并提出了有关火箭、导弹落点的理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伦敦遭到德国导弹的袭击,英国首相邱吉尔很着急,向美国求援,问题转达到冯?卡门那里,钱伟长提出了一个对运行的导弹加以干扰迫使其射程减小的方案,立即得到采纳。因此战争中尽管伦敦东码头区遭到德国导弹破坏,市中心却安然无恙。邱吉尔在回忆录中提起此事,说美国青年人很厉害,但实际上应该说:中国青年人很厉害!(摘编自戴世强《钱伟长小传》)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钱伟长在清华大学入学考试中,文史成绩优异,作文和历史都拿了满分,是因为钱伟长受到良好的家庭环境的熏陶和影响,自小是看古书长大的。
B.钱伟长基于爱国的崇高理想,弃文从理,转系后读书极为用功,最终成为一名优秀的理科毕业生,这充分说明了奋发才能有为、勤学才能有识的道理。
C.多年来各学派学者对平板和壳体进行了广泛研究,但没有找到内在联系,钱伟长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建立起板壳的基本理论,与导师辛吉的研究结果相似。
D.由于反法西斯战争的需要,钱伟长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时主要从事有关火箭、导弹的研究,他提出的方案曾帮助伦敦在二战中免遭德国导弹的破坏。
E.本文用形象生动的语言,记叙了钱伟长青年时期刻苦求学的过程,展现了一代科学大师的成长历程,塑造了一个成就卓著、令人尊敬的科学家的形象。
(2)为什么说《弹性板壳的内禀理论》一文奠定了钱伟长在美国科学界的地位?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反映了钱伟长哪些优秀的品格?请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史上极具天赋的钱伟长上大学时却弃文从理,最终在科学领域还取得了杰出的成就;而人们平时却常说扬长避短更容易取得成功。对此,你有何看法?请结合选文,谈谈你的观点和具体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段文字,回答1~3题。
“功利的写作”所注重的,是外在的效果,即外界的需要。这当然能在很大程度上保证写作的时效性,使之大致不落空。并且,外在的效果又能呼应内心里的写作心态,刺激起进一步努力的欲望。所以,这种写作是较能引出实际的成果来的。但反过来,它也能限制你进一步获得成果。比如,你是研究明史的,一旦成了明史专家,当你的研究告一段落,或学术兴趣业已转移,你却常常不得不屈从于外界的需要和压力,继续负着你这专家的头衔在老路上走下去。所以,“功利的写作”往往能使人“尽责”或“尽职”,却很难使人“尽才”。
相反,“趣味的写作”所注重的是作者自己内心的释放,是自己的兴味和意趣。他不必照顾太多的外在的命令,而只顺从自己内心的命令。这样,他写作就往往是“乘兴而起,败兴而止”,有时不会引人注目,有时又难免半途而废,但他始终不会去做自己不感兴趣的事,他工作起来总是兴致勃勃的。一旦出了成果,成了哪一门的专家、他的学术方向或写作方式仍随时可有变化,不受外力约束。在这种时候,他反倒能够做出多种多样的成绩来,也能够尽情地发挥他多方面的才华。所以,只有“趣味的写作”才可能是真正使人“尽才”的。
趣味并不是一种平静不变的东西,它是活着的,是不停流动的,它在人身上的存在,本身就是一个复杂而有趣的过程。它的一个最基本的特征,就是要有变化,不可重复,不可在同一个平面上含糊度日,不然,这趣味很快就会变得“没趣”极了。由于这一规律的指引,所以凡注重趣味者,随着岁月的推移,他们的目光就日益尖锐和深刻,他们所注意的事物也就愈艰深不几了。其实,人对于音乐、美术、书法等等的兴趣,无不是如此的。最初的兴趣很可能只在浅层次上,只喜欢那些甜腻流俗的作品,但只要这种兴趣长久地存在着,它就必然有所发展,渐渐地,兴趣就会向深处转化,天长日久,很可能就成了一个能欣赏高层次作品的专家。
于是我们就明白了,为什么过去有许多叱咤风云的作家或诗人,到中年以后,竟会不约而同地沉入到一些较为遥远而艰深的学术课题中去,并且常有人是沉入到“国学”中去了。(摘编自刘绪源《漫说趣味》)
1.下列关于“功利的写作”和“趣味的写作”的比较,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功利的写作”注重外界的需要,“趣味的写作”注重作者自己内心的释放。
B.“功利的写作”时效性能得到很大程度的保证,“趣味的写作”有时保证不了时效性。
C.“功利的写作”通常较能引出实际的成果来,“趣味的写作”往往半途而废。
D.“功利的写作”往往能使人“尽职”,“趣味的写作”能使人发挥多方面才华。
2.下列对“趣味”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趣味并不是一种平静不变的东西,它是活着的,不停地流动的,它的存在是一个复杂而有趣的过程。
B.趣味的一个最基本的特征,就是要有一些变化,如果它一直停留在同一个平面上,就会变得“没趣”。
C.趣味对人具有引导作用,引导人们关注艰深的事物,凡注重趣味者,他们的目光会日益尖锐和深刻。
D.趣味有深浅之分,浅层次的和深层次的会互相转化,最初的兴趣很可能是浅层次的,最终会向深处转化。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功利的写作”常常会限制作家进一步获得成果,因为即使他们的兴趣发生了转移,却又不得不屈从于外界的压力,为“需要”而写作。
B.注重“趣味写作”的作者,始终不会去做不感兴趣的事,他们的写作方式随时可有变化,不受外力约束,因而能做出多种多样的成绩来。
C.有的作家或诗人,中年后会沉入到某些学术课题中去,是因为这些作家或诗人的目光日益尖锐和深刻,他们所注意的事物也愈益艰深不凡。
D.只有“趣味的写作”才可能真正使作家或诗人“尽责”“尽职”和“尽才”,也才能尽情地展示和发挥作家或诗人多方面的艺术才华。
5、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后面问题。(共18分)
季羡林先生在他的《学海浮槎》中记录了他中学生活的这样一段细节:在学习方面,我现在开始买英文书读。……买英文书,只有一个地方,就是日本东京的丸善书店。……每次接到丸善书店的回信,我就像过年一般地欢喜。我立即约上一个比较要好的同学,午饭后,立刻出发,沿着胶济铁路,步行走向颇远的商埠,到邮政总局去取书,当然不会忘记带上两三元大洋。走在铁路上的时候如果适逢有火车开过,我们就把一枚铜元放在铁轨上,火车一过,拿来一看,已经轧成了扁的,这个铜元当然就作废了,这完全是损人而不利人的恶作剧。要知道,当时我们才十五六岁,正是顽皮的时候,不足深责的。
少年的天真、活泼、顽皮,在这里表现得充分无遗,假若季羡林能以这种心态度过他的青春岁月,呈现在我们今天面前的,将会是另外一种截然不同的形象。
可惜,那只是短暂的返璞归真。须知,这是在济南城,不是在老家官庄,这是寄身于叔父的家,不是依偎在自己父母的膝下,环境变了,季羡林的个性也随之发生改变。怎么变?朝哪一方向变?季羡林晚年总结,他说:从我小时候的作风看,我本是一个外向的人,然而,后来怎么就转成了内向呢?这个问题,过去从未细想,现在回顾在济南那段生活,忽然有所感触,也就顺便给它一个解答。我认为,“三字经”中有两句话:“性相近,习相远”,可以作为参考,古人说得对,“习”是能改造“性”的。我六岁离开父母,童心的发展在无形中受到了阻碍。试想,我能躺在一个父母之外的人的怀抱中,撒娇打滚吗?不,不能,这是难以想像的。叔父当然对我好,但他“望子成龙”,要求十分严格。课余除了抓学习,还是抓学习,偶尔有一点示爱,比如给我从乡下带回几只小兔,也让人感到距离,那种只能身感,不能言传的距离。说到婶母,我不能说她虐待我,那样说不真实;但在日常生活中,小小的歧视,在她可能是不经意,在我却是看在眼里,记在心头。叔父有个女儿,我叫作秋妹的,她和我的待遇明显不一样。比如说,做衣服,有时就给她做,不给我做。偏心自己的亲生女儿,这是人之常情,不足为怪。实事求是地说,拿一个母亲的标准去要求一个叔婶,本来就是不现实的。话又说回来,要一个七八岁的孩子,有大人的开通,这是不可能的。一件两件,我也许不放在心上,三件四件五件,经得多了,难免潜移默化,影响到自己的价值取向以至性情。
季羡林的终生遗憾,是在母亲去世之前,整整八年,他没有回家看望一次。八年啊,八年!这期间,他读完初中,上高中,停学一年,再读,娶妻,生女,高中毕业,上大学,寒暑假回济南……如此漫长的过程,如此曲折精彩的变化,竟然没有抽出一些日子,回家看看。季羡林事后捶胸顿足,懊悔不迭,可以说,他一辈子浸泡在悔恨里。
终生遗憾,应该还有婚姻。且慢,季羡林在《寸草心》中,不是对妻子评价很高吗?请看他文章开头的叙述:“我因为是季家的独根独苗,身上负有传宗接代的重大任务,所以十八岁就结了婚。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自不在话下。德华长我四岁。对我们家来说,她真正做到‘毫不利己,专门利人’,一辈子勤勤恳恳,有时候还要含辛茹苦。上有公婆,下有稚子,丈夫十几年不在家;公公又极难侍候,家里又穷,经济朝不保夕。在这些年,她究竟受了多少苦,她只是偶尔对我流露一点,我实在说不清楚。”注意,这里说的是妻子的为人,那是一位典型的贤妻良母,也正因为这一点,季羡林对她十分敬重。敬重是一回事,疏离隔膜又是一回事。不信,再请看下列事实:季羡林1929年结婚,次年离家上清华,1934年毕业,回济南教书,1935年赴德,一去就是11个春秋。1946年回国,进北大,按说,他应该把家属接来同住的,那时一没有户口障碍,二没有经济之虞,但是———他没有!直到1962年,德华才迁来北京。算算看,从结婚到再度聚首,夫妻分居竟长达31年!
季先生一生有如此诸多遗憾,人生不完满。
人生有憾,至少是不完满。朱光潜先生说:“这个世界之所以美满,就在有缺陷,就在有希望的机会,有想像的田地。”季先生是大明白人,对一切早已参透,所以他有一篇随笔,题目就叫“不完满才是人生”。
小题1:季羡林的人生遗憾有哪些?请根据文意简要概括。(6分)
答:?
? ?
小题2:简要分析文章第二段在全文结构上有何作用?(4分)
答:?
?
小题3:文章最后引用朱光潜先生的话和季老先生的一篇随笔的题目结尾有何作用?朱光潜先生的话和季老的“不完满才是人生”你是如何理解的?请联系实际简要探究一下。(8分)
答:?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