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文学类文本阅读》答题技巧(2017年最新版)(八)
2017-07-17 22:44:40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去年,持续了一年多的“厄尔尼诺”现象迅速消失后,“拉尼娜”随即粉墨登场了。那么什么是拉尼娜?
  拉尼娜是指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海面温度持续异常偏冷的现象(与厄尔尼诺现象正好相反)。是气象和海洋界使用的一个新名词。意为“小女孩”,正好与意为“圣婴”的厄尔尼诺相反,也称为“反厄尔尼诺”或“冷事件”。
  厄尔尼诺和拉尼娜是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冷暖交替变化的异常表现,这种海温的冷暖变化过程构成一种循环,在厄尔尼诺之后接着发生拉尼娜并非稀罕之事。同样拉尼娜后也会接着发生厄尔尼诺。但从1950年以来的记录来看,厄尔尼诺发生频率要高于拉尼娜。拉尼娜现象在当前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频率趋缓,强度趋于变弱。特别是在90年代,1991年到1995年曾连续发生了三次厄尔尼诺,但中间没有发生拉尼娜。
  那么,拉尼娜究竟是怎样形成的?厄尔尼诺与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的增暖、信风的减弱相联系,而拉尼娜却与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度变冷、信风的增强相关联。因此,实际上拉尼娜是热带海洋和大气共同作用的产物。信风,是指赤道两边热带地区的低层大气刮向赤道地区的行风,在北半球被称为“东北信风”,南半球被称为“东南信风”,很久很久以前住在南美洲的西班牙人,利用这恒定的偏东风航行到东南亚开展商务活动。因此,信风又名贸易风。
  海洋表层的运动主要受海表面风的牵制。信风的存在使得大量暖水被吹送到赤道西太平洋地区,在赤道东太平洋地区暖水被刮走,主要靠海面以下的冷水进行补充,赤道东太平洋海温比西太平洋明显偏低。当信风加强时,赤道东太平洋深层海水上翻现象更加剧烈,导致海表温度异常偏低,使得气流在赤道太平洋东部下沉,而气流在西部的上升运动更为加剧,有利于信风加强,这进一步加剧赤道东太平洋冷水发展,引发所谓的拉尼娜现象。
  拉尼娜同样对气候有影响。拉尼娜与厄尔尼诺性格相反,随着厄尔尼诺的消失,拉尼娜的到来,全球许多地区的天气与气候灾害也将发生转变。总体说来,拉尼娜并非性情十分温和,它也将可能给全球许多地区带来灾害,其气候影响与厄尔尼诺大致相反,但其强度和影响程度不如厄尔尼诺。
小题1:下列对“拉尼娜”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拉尼娜是指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海面温度持续异常偏冷的现象。
B.拉尼娜是气象和海洋界使用的一个名词,中文意思是“小女孩”。
C.拉尼娜的现象和语意均与“厄尔尼诺”相反,是反厄尔尼诺现象。
D.拉尼娜和厄尔尼诺是交替出现的,在厄尔尼诺之后必然发生拉尼娜。

小题2:根据文意,下列对“拉尼娜”形成的原因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A.拉尼娜与赤道两边热带地区的低层大气刮向赤道地区的信风相关联。
B.信风使得赤道东太平洋地区大量暖水被吹送到赤道西太平洋地区,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度变冷,因而导致拉尼娜现象。
C.拉尼娜与赤道东太平洋深层海水上翻现象更加剧烈,导致海表温度异常偏低相关联。
D.海表温度偏低,使得气流东沉西升运动加剧,信风不断加强,持续加剧了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水温度异常偏冷,形成所谓的拉尼娜现象。
小题3:根据原文,下列推断与作者观点吻合的一项是
A.受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将来拉尼娜现象频率趋缓,强度趋于变弱。
B.信风又名贸易风,很久以前人们就利用它开展商务活动。因此它对人类有益无害。
C.拉尼娜与厄尔尼诺性格相反,拉尼娜与厄尔尼诺对全球许多地区的天气与气候灾害也将有明显的区别。
D.拉尼娜并非性情十分温和,它也将可能给全球许多地区带来灾害,但其强度和程度不如厄尔尼诺。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B
小题3:C


本题解析:
小题1:应为“海温冷暖交替变化”,并非“拉尼娜和厄尔尼诺是交替出现的”。
小题2: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度变冷是自然现象,不一定导致拉尼娜现象,不能构成因果。
小题3:A项“将来”错,文中只对历史作归结,并没有对以后作推断;B项“无害”错;D项偷换概念,“强度和程度不如”指的是气候,并非“灾害”。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
守望天使
三毛(台弯)
圣诞节前几日,邻居的孩子拿了一个硬纸做成的天使来送我。
“这是假的,世界主没有天使,只好用纸做。”汤米把手臂扳住我的短木门·在花园外跟我谈话。
“其实,天使这东西是有的,我就有两个。”我认真地说。
“在哪里?”汤米疑惑好奇地仰起头来问我。
“现在是看不见了,如果你早认识我几年,我还跟他们住在一起呢!”我拉拉孩子的头发。
“在哪里?他们现在在哪里?”汤米热烈地追问着。“在那边,那颗星星时下面住着他们。”
“如果是天使,你怎么会离开他们呢?我看还是骗人的。”
“那时候我不知道,不明白,不觉得这两个又使在守护着我,连夜间也不合眼的守护着呢!”
“哪有跟天使在一起过日子还不知不觉的人?”
“太多了,大部分都像我一样的不晓得哪!”
“都是小孩子吗?天使为什么要守着小孩呢?”
“因为他们要用翅膀要护着孩子,怕孩子吹了风淋了雨要生病。”
汤米听得笑了起来,很开心地把自己挂在木栅上晃来晃去。
“有一天,被守护着的孩子总算长大了,孩子对天使说--一要走了。又对天使们说一一请你们不要跟着来,这是很讨人嫌的。”
“天使怎么说?”汤米问着。
“天使吗?彼此对望了一眼,什么都不说,他们把身边最好最珍贵的东边都给了妥走的孩子,这孩子把包袱一背,头也不回地走了。”
“天使关上门哭着是吧?”
“天使们哪里来得及哭,他们连忙飞到高一点的地方去看孩子,孩子赵走越快,越走越远天使们都老了,还是挣扎着拼命向上飞,想再看孩子最后一眼。孩子都变成了一个小黑点,渐渐的小黑子也看不到了,这时候,两个天使才慢慢地飞回家去,关上门,熄了灯,在黑暗中静静地流下泪来。”
“走掉的孩子呢?难道真不想念守护他的天使吗?”
“啊!刮风、下雨的时候,他自然会想到有翅膀的好处,也会想念得哭一阵!” “你是说,那个孩子只想念翅膀的好处,并不真想念那两个天使本身啊!”
“当孩子知道。他永远回不去了的那一天开始,他会日日夜夜地想念着老天使们了啊!”
“为什么回不去了?”
“因为离家的孩子,突然在一个早晨醒来,发现自己也长了翅膀,自己也在变成天使了。”
“有了翅膀还不好,可以飞回去了!”
“这种守望的天使是不会飞的,他们的翅膀是用来这风蔽雨的,不会飞了。”
“翅膀下面是什么。新天使的工作是不是一样啊?”“一样的,翅膀下面是一个小房子,是家,是新来的小孩。是爱,也是眼泪。”
“做这种天使很苦!”汤米严肃的下了结论。
“是很苦,可是他们以为这是最最幸福的工作。”汤米动也不动的地盯住我,又问:“你说,你真的有两个这样的天使?”
“真的。”我对他肯定地点点头。
“你为什么不去跟他们在一起?”
“我以前说过,这种天使们,要回不去了,一个人的眼睛才亮了,发觉原来他们是天使,以前是不知道的啊!”
“不懂你在说什么?“汤米耸耸肩。
“有一天大了就会懂,现在不可能让你知道的。有一天,你爸爸,妈妈-一一”
说到这儿,汤米的母亲站在远远的家门。高呼着“汤米,回来吃饭,你在哪里?”
“你看,噜不噜苏,一天到晚找我吃饭.吃饭,讨厌透了。”汤米从木栅门上跳下来,对我点点头,往家的方向跑去,嘴里说着“如果我也有你所说的那两个天使就好了,我是不会有这种好运气的。”
汤米,你现在不知道,你将来知道的时候,已经太晚了。
(略有删改)
11、下列对小说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 )(5分)
A"这是假的,世界上没有天使.只好用纸做。"说明这个小孩心目中是感受不到的,他理 解的"天使"是一种好玩的玩具。
B. "孩子对天使说要走了3又对天使们说一一请你们不要跟着来,这是很讨人嫌 的。"是说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存在着青春期逆反心理,他们觉得"天使"还不如自己。
C."这种守望的天使是不会飞的",这里的"守"是守护、守卫意,表明自己成了天便的责 任;"望"是遥望、盼望意,表达在身在远方希望见到、报答自己的"天使"的心情。
D.小说中多次出现天使的"翅膀”,这"翅膀"能帮助孩子做许许多多的事,诸如照顾吃喝、 洗漱衣物和淘气逃学等。
E.这篇小说注意了人物的细节描写,如"汤米疑惑好奇地仰起头来","汤米动也不动的地 盯住我"都进行了形象的神态刻画。
12、从全文看,孩子一生和天使之间经历了兰种阶段,请概括出来,分条回答。(6分)
13、小说选择一个成人与一个混沌未开的孩子之间的对话来表现主要内容,这种构思有什么好 处? (6分)
14、每个人心中都有天使的形象。在这篇小说里,作者为我们塑造了怎样的天使形象呢?请你 加以探究。(8分)


参考答案:11.B、D。
12.(1)天使守护孩子阶段;(2)孩子长大独立,离开天使阶段;(3)孩子成为天使又照顾自己孩子的阶段。
13.选择混沌未开的孩子来引出问题,形象地反映了孩子的认识,有利于唤醒同年人对父母的感恩;(2分)由成人的回答,有利于从侧面揭示问题的本质,说明父母之爱的真谛;(2分)用对话的形式,自然而然地推动情节发展,鲜明地表达了主题。(2分)
14.天使就是孩子的父亲和母亲。他们为孩子勤劳辛苦,对孩子关心守护,从不标榜自己;他们牵挂子女,不计较孩子的无知抱怨,不求回报;他们忘我奉献,对孩子无限牵挂,以养育关爱孩子为幸福;他们由被爱无知,到长大成熟自己成为天使。(以加点词语为要点,每答出一个得2分,意思对即可)


本题解析:11. B项的“这是一种‘天使’不如自己的想法”分析不正确,这是孩子希望自己能独立成长的心理。D项父母不会帮孩子“淘气逃学”。
12.见答案?
13.见答案
14.见答案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序曲
韩少华
窗帘,低垂着。
每面镜子里,都映出一个正在描眉理鬓的姑娘。
多么寂静,连让女伴帮助自己顺一顺背后的飘带,都只用轻悄悄的转身当作无言的请求。往常的喧闹消失了,有的只是准确、敏捷的动作与深思的眼神。
镜台上的小灯,一盏一盏地熄灭着。姑娘们提着长裙,走了出去。一阵调试琴弦的声音乘空儿飘进门来。
只剩下一个姑娘了。她承担了这里所有的寂静与严峻。
望着镜子里的那个少女,她想:等序曲奏起来,蓝蒙蒙的灯光向舞台洒下深沉的夜色,那时候,就是你,镜子里的你,将要变成那个在人们心里活了千百年的精灵了。而你,刚刚毕业,就在这部壮丽的舞剧里担当这么有分量的角色。今天首次公演,你究竟能不能……听说,三场都客满了;天不亮,观众就排票来了。他们捧出满把热腾腾的汗珠子,献给生活;你呢,你为他们,到底能奉献出什么?
她站起来,手臂在空中划了一条弧线。天哪,这么僵,没有诗意。望着镜子,她,慌了……怎么?镜子里,镜子里怎么有一位长者的笑容?噢——,她转过身来:“院长!”
院长,须发斑白,是这部舞剧的导演。老人家望了望姑娘的眼睛,问道:“慌吗?”
“慌。”
院长笑了,说:“艺术这东西,是老老实实的。它从不亏负苦心人。不要指望什么意外的灵感。”
老人家端详着她,随手拿起眉笔,把她的双眉略略描长了一些,眉梢,描得微微扬起:这立刻给她添上了温柔,也突现了倔强。
放下眉笔,院长伸出手来,说:“祝你成功,孩子。”
姑娘伸着手,伸着,竟忘记了送送老人家……
她转回身去,再扬起手臂,划了个圆弧,柔和多了;身子又做了个回旋,裙边漾了起来,飘飘欲举,宛如立于水中的白莲。明月,微风,那白莲在波光里摇曳……她望着,笑了。随后却又猛地收敛了笑容:这衣裙,多好;这一双长眉,多好;我的同台伙伴,乐队,还有这满台的山色月光,都是多么好啊!而我,错半拍,可就……
铃声响了。她怀着不安,进了大排练厅。女伴们围拢来,帮她弄好长裙的折纹,插紧头饰。此刻,院长也到了这边,递给她一张洁白的信笺。她把信笺展开——
我们这两行排票的同志,推我当个代表,跟你谈谈心。
我们不是演员,可是都明白,一个人,一辈子头一回正式执行任务,是怎么个心情。你明天第一次公演,这当口儿,可得帮你加大油门儿。这不我们作了个决议:给你写封信。写什么呢?我刚才讲了自己头趟开车的事。大家说:就写它。那我就说说。
我是个拣煤核儿的苦丫头。解放了,当了全市第一批公共汽车女司机。头趟正式跑车,一上司机座,连哪根操纵杆是管什么都忘了。正心慌呢,“登、登、登!”上来一伙子刚下夜班的工人,瞅着我,直乐。有个大眼睛的姑娘,递过粗拉拉的大手来,说:“你好哇,司机大姐!”嗬,这姑娘好大的手劲儿。
车满了。我定了定神儿,心想:背后都是些多好的人哪,你得好好开。
瞧,就这么开的头。你呢?要是也慌了,就想:台下没外人,那里头,不是还有个拣过煤核的苦丫头吗!这么一想,就准不慌了。
她看着想着,不知过了多久,院长又把观众送来的一大束玫瑰放在了她的怀里。花心儿含着水滴,透明,清亮,好像凝聚了一夜的露珠儿,在黎明的微光里闪烁。
她选了一朵最红最大的玫瑰,摘下来,轻轻地插在老人家胸前的小口袋里;又一朵一朵地摘着,给女伴们戴在头上;然后,摘下一朵最小的,簪在了自己的鬓边。这朵小玫瑰,头,略低着,仿佛带几分羞涩,含着泪珠儿,悄悄地微笑了。
随着女伴们,她来到了侧幕旁边。
序曲响了。一串串看不见的音符飞荡着。烟水茫茫的幻境,从夜色深处显现出来;月光里弥漫着玫瑰的香气,多么浓郁啊。
这浓郁的芳香,把无边的大气充实得这么深沉,这么厚重,简直给那幽兰如水的月光都增大了浮力。她明白:一切努力向上的,无论是心灵,还是身体,在这芳香的空间,都任凭飞跃。
序曲将终。大幕开了。踏进这芬芳的月色,她,展开了双臂,朝着梦想的高度,飞升……
   (聚材于韩少华同名小说,有改动)
小题1:小说中的“她”具有怎样的性格特征?请简要概括。(4分)
小题2:小说后半部分引用了观众来信,作者这样写对情节安排有哪些作用?(6分)
小题3:这篇小说以“序曲”为题,有主题思想、人物塑造、情节结构等多方面的考虑,请选择一个方面,结合全文,陈述你的观点并作出分析。(7分)
小题4: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4分)
A.开头借助窗帘“低垂”,渲染一种寂静沉郁的气氛,主要表现包括“她”在内的所有演职人员准备演出的认真心理。
B.“她”刚刚毕业,就要主演一个十分重要的角色,面对认真而有很大期待的观众,她有些信心不足,压力很大。
C.院长非常理解“她”,并用“不要指望意外的灵感,但它从不亏负苦心人”这样的语言鼓励“她”让其充满自信。
D.优秀的观众不是冷漠的帝观者,而总是积极参与,热情帮助,文中所写的观众代表给“她”写信鼓励就是生动的事例。
E.“天哪,这么僵,没有诗意”、“而我,错半拍,可就……”以及“头,略低着”,这些细节都表现出她内心的不自信。


参考答案:
小题1:①渴盼成功但又害怕失败;②追求完美但又缺乏自信;③有责任感,心系观众。
小题1:观众来信说明正是乘客的支持才让女司机迈过“头趟开车”的心灵之坎,作者这样安排使观众主动宽慰“她”,让“她”能克服心理劣势,不显得突兀,也为“她”走出沉郁(焦虑)的心情作铺垫;这样写丰富文章内容,深化文章主旨的表达。(共6分)
小题1:①使主题思想更加集中深刻。“序曲”,既指“她”要演出的剧目的“序曲”,也指人们“第一次”做事,情节围绕“她”第一次担当重要角色时的心情和院长、观众对“她”宽慰鼓励来写,既突出了“她”内心的焦虑不安,也突出了这些宽慰鼓励的巨大意义。全文暗寓这样的道理:万事开头难,但只要我们充满自信,相互理解,我们就能把事情做好。②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突出。人们“第一次“做事的不自信,不是孤立的,而是具有普遍性的。”“她”面对“序曲”的“焦虑”,正是人们面对“第一件事”时共有的心态。观众的现身说法,更加突出了这种心态的普遍性,使人物形象更加典型。③使情节结构更加紧凑有序。“序曲”,既指“她”要演出的剧目的“序曲”,也指人们“第一次”做事,情节围绕“她”第一次担当重要角色时的心情和院长、观众对“她”宽慰鼓励来写,虚实结构,层次清晰,结构紧凑。
小题1:BD


本题解析:
小题1:小说中的“她”具有怎样的性格特征,考查人物形象特征的概括,“她” 具有渴盼成功但又害怕失败,追求完美但又缺乏自信,有责任感,心系观众的性格。
小题1:引用了观众来信对情节安排的作用,可考虑对人物、行文思路、主旨等的作用。
小题1:此题考查题目的作用,以“序曲”为题的妙处,可注意题干中的“有主题思想、人物塑造、情节结构等多方面的考虑”,选取其中之一分析即可。
小题1:A“主要表现”错,这样的细节能表现她们的认真态度,但主要的还是表现她们“临战”前的不自信;C“让其充满自信”略显不准确,后面还有不自信的表现;E“头,略低着”,不是表现不自信,而是表现“仿佛带几分羞涩”;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春声和春深
  ⑴我写过北国的春风。记述在冰雪沉睡的山沟里,忽然一夜间,呼啸咆哮,“卡卡”折枝,“砰砰”冰裂,沙石扑窗如机枪扫射,木头梁、柱、椽、檩“格拉格拉”如山神大虫冬眠初醒,伸腰伸腿,骨节作响……天亮起来一看,冰雪依旧,只是趴下来点贴近地皮。
  ⑵春风告退。忽又从千里外,从沙漠,从戈壁起跑,跨栏一般生猛,跨越崇山峻岭,踢蹬起黄沙黄土,高天朦胧,太阳淡化……这样一而再三,麦苗才吐青,冰雪也还在角落里、背阴里、洼里坎里龇着白牙。
  ⑶我服了。后来也爱了。说到爱,我又是江南水乡出身,那里的春风叫历代诗人写完了,不用也不能再写了,“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池塘生春草”的“生”字,“吹皱一池春水”的“吹皱”二字,都是千古赞为绝活,咱还啰嗦什么呢,本来在针也插不下去的地方,只有做做翻案文章,弄得巧时还有立锥之地。这些绝活早已铁案如山,咱们不抱没缝的蛋也罢。这是做诗做文章的话。说到爱,却又是一番天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是极好的诗句,不过我不爱。“随”字好,江南水乡的春风和春雨,是紧相随的,“潜”字好,“润”字好,“细”字更好,风也细雨也细也。但“无声”二字惹翻了我的爱心。
  ⑷我久居北国,有个弟弟久居北大荒。我们壮年时都不大思乡,俨然四海为家了。有回我问他,有没有偶然心动,念及家乡的时候?他思索。
  ⑸我追问好比说一刹那?我这里有过一刹那来去如闪电,闪电就够了,不必比做晴天霹雳。他说有。有时候炕上睡醒,不知身在何处,忽听屋顶“瓦背”阵雨扫过――沙、沙、沙……江南绝无炕,北大荒没有“瓦背”,有雨也不会“沙、沙、沙”。那是江南的春风春雨了,你说你没有思乡,那是故乡思念你了。你这个游子不但不知身在何处,还不知道童年永不离身。我劝弟弟写诗吧,他一笑,无意于此。人到老时,血管会硬化,脑子却又会软化,弄得可笑。盖世英雄,也难免小丑般收场。落叶归根之思,我又以为那是软硬兼施的东西。若论固执劲儿,只怕是软硬不吃。
  ⑹我耳朵里不大出现弟弟的“沙沙”声,现在耳朵到了春天,到了雨天,到了黑天,都少不了“苏苏苏”。江岸“绿”,是苏苏“绿”的。春草“生”时,春风“吹皱”时,“随”时“潜”时“润”时,都必定苏苏价响。“润物细无声”,“无声”两字不能接受。好好听吧,幼苗拔节,童年拔长,那也是苏苏响着拔上来的。老来硬化或软化的时候,耳朵里苏苏不绝,那是春的回声。那是故乡故土的呼叫。
⑺这是春声。
  ⑻北京俗话说:“春脖子短”。意思还是“春短”,中间加个“脖子”,妙!杨树刚上叶子,柳树刚吐絮,桃花“暄”,杏花“旧”,都才看见就暴热起来了。头连肩膀,无所谓脖子的德性,可以是极壮健的人如拳击勇士,也可以是缩头缩脑如武大郎者。不过有那猛烈的春风在,漫天的黄沙在,就算做勇士形象吧。但也不无可惜,不无可笑。春天就这样勇了,夏日炎炎怎么处,冰冻三尺的寒冬又怎么称呼。
  ⑼我问久居北大荒的弟弟,江南老家的春天怎么样?他立刻回答很长,长到过不完的样子。亏他说得出来,只一个长字。故乡的遥远,童年的朦胧,春天的深沉,无意过筛过箩却过了,无心淘洗也梦游一般澄清提纯了。只落下一个字:长。我疑心这一长字是思乡的单相思,不一定实际。写信去问一位蛰居家乡的小伙伴,他一生困顿,现在是混得最好的时候,在乡下做机修生活。回信来了,说只觉得做生活手冷,快点热起来好。可见实际长还是长的。手冷希望快点热起来,那是一个老手艺人的话。 
⑽少年时候我们没有这种想法,那手总是热的。“大地春如海,男儿国是家,龙灯花鼓夜,长剑走天涯。”那时候我们喜欢这样的诗。现在敢说经历了沧海桑由,细细想来敢说春深如海。只有海的意味深长,才包罗万象,一个浪花冷一个浪花热,这个手冷那个手热,都不过是浪花中的泡沫。“春深如海”,在诗里文里看得多了,也看俗了。其实这个“深”字好,“深”字也就是弟弟说的“长”字吧,不过也还有不同。
  ⑾少年时正是战争岁月,我在乡下跑来跑去。花花草草没人管,没有人理。淡淡的阳光,蒙蒙的细雨。阳光只管照,细雨只管下,谁也不理谁,忽然,山坡上映山红开了,人走不到的石头岩上开了,人走来走去踩得稀烂的黄泥路边也开了,牛羊吃草的坡上开了,水泥坟圈石头坟坛那里拱着水泥拱着石头开了。映山红,满山红相映。到了北方,叫做杜鹃,栽在盆里,放在暖房里过冬,湿度、温度、光度样样伺候合适了,才开个五天八天。 江南也有大晴天,单薄的映山红当天发干,再晒一天,减色。晒上三天,山上残红映不成了。可是江南春天的细雨,不等阳光收走,自会潆潆一片。映山红一挂上针尖般大的水珠,全副精神又出来了。时雨时晴,同时雨同时晴,晴雨没有休时,映山红没有休日。这是长了。
  ⑿在艰难的岁月,我在北国风沙里,忽然遇上个不得不文化交流的外国画展。我没有了接受的兴趣,匆匆一走而过。忽然,我被吸引了,站住了。那画灰蒙蒙,细雨看不见,可又扑面。一道漫坡,坡头一圈矮矮围墙,墙里有些石头堆又不够废墟,说不清。坡下边有两头牛,边吃草边瞌睡,牛毛上当挂着针尖水珠,要不,怎么朦朦胧胧。我在草地上找红色,也朦胧似有似无,我认定是有,还是映山红。
  ⒀我看见了少年时代,看见了“龙灯花鼓夜,长剑走天涯”。看见了老手艺人,手冷望天。在艰难的风沙里,忽然看见了想也想不起来的故乡的春天,又朦胧看不透,看不透又盛得住一生所有的思念。
⒁这是春深了。
【作者简介】
林斤澜,1923年生,浙江温州市人。1937年参加工作。1950年发表他的第一个剧本,从此走上写作的道路。1961年开始以写作为专业,在北京作家协会工作至离休。先写剧本,后学写散文和小说。散文是短文,小说爱写短篇。近年也写些文谈。几种文体都出版过集子多种。世纪之交,出版文集六卷,收小说、散文、文谈,未收剧本与报告文学。新世纪出版过散文、小说集子。离休多年,写作依旧。
小题1:第⑴、⑵段画线部分都用了修辞手法,形象地表现出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小题2:第⑸段中画线句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小题3:对本文分析正确的两项是(?)(?)(6分)
A.拟声词“沙沙沙”和“苏苏苏”的不同表明作者听觉更细致入微。
B.作者对“润物细无声”的欣赏为下文描述春声作了感情的铺垫。
C.作品叙述杨柳桃杏时暗含时光的流动,表现北京“春脖子短”。
D.写“手冷”和“手热”的用意在于揭示岁月已经改变了人生处境。
E.“春长”和“春深”一动一静彼此呼应,衔接巧妙而且结构严谨。
F.本文结尾意味深长,空谷回音中留给读者思考和相象的空间。
小题4:从空间和时间的角度,分析第⑾段中作者是怎样描写映山红的。(3分)。
小题5:作者从“春声”写到“春深”,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小题6:本文与《故都的秋》都写了南北景象,其用意各不相同,请加以评析。(4分)


参考答案:
小题:北方冰雪的野性特点以及在春风中消融的过程(答对一点即得2分)
小题:作者认为弟弟表面上没有思乡,而潜意识里是思乡的(一点1分)
小题:CF(一项3分)
小题:空间上,作者选取多个地点,强调无论何处映山红都能绽放着;时间上,作者写出了映山红从盛到衰,再到盛开的多次反复的过程,突出映山红开放时间之长(一点2分,两点3分)
小题:表达对故乡的思念和少年生活的怀恋,也暗含报国之情和憧憬未来之意。(一点两2分,两点3分)
小题:本文描述北国之景为衬托江南故乡风情的美好,更好地抒发思乡之情;《故都的秋》以江南景象反衬出北国秋天的“清、静、悲凉”,鲜明地表达了作者对故都之秋的喜爱。(一点2分)


本题解析:
小题: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要求:分析综合 C
注意散文运用记叙、描写、议论、抒情手法的灵活性;注意小说中人物、情节、环境构成的形象世界;注意诗歌的意象和美感;注意戏剧中矛盾冲突的设置。
文中划线句子都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参照拟人修辞手法的作用:把物当作人来写(拟人),把人当作物来写(拟物)。印象鲜明,便于表达作者感情。
小题: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
注意作品的整体构思、贯穿线索,以及各个部分和各个方面之间的关联和安排。作品主题的概括要从作品实际出发,注意时代氛围、社会环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你说你没有思乡,那是故乡思念你了”这一句告诉我们故乡对于那些游子来说早已根深蒂固的扎根于我们的脑海,即使我们有意回避它都不可能,表面上似乎我们并不思乡,而在心头一直有着挥之不去的意象。
小题: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
丰富含意重在内容的思想性,语言表达重在艺术表现力。
对于文章修辞手法语句的理解和把握在复习文学类文本时已经都有交待。
小题:欣赏作品的形象,鉴赏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形象”要求把握作品中塑造的人物形象;“内涵”要求注意作品中蕴含的思想感情,尤其是运用比喻、象征等手法表达的言外之意;“艺术魅力”要求理解思想性与艺术性的统一体现。
明确提示考生从“空间和时间”两个角度,回答的角度非常明确。
小题: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
注意作品的整体构思、贯穿线索,以及各个部分和各个方面之间的关联和安排。作品主题的概括要从作品实际出发,注意时代氛围、社会环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通读浏览全文,我们可以发现作者的思路和要表达的思想,“春声”写到“春深”,作者的情感尽在行文中。
小题:探究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
要求从作者经历、所处时代、创作动机及作品影响进行分析。
本道题考察考生学会概括的能力,并且在熟悉《故都的秋》的意象基础上去比较分析,加以评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小题。(12分)
笑谈大先生(节选)?陈丹青
①我问自己:为什么我这样子喜欢鲁迅呢?我来试着以一种私人的方式,谈论鲁迅先生。
  ②我喜欢看他的照片,他的样子,我以为鲁迅先生长得真好看。
③文革中间我弄到一本日记本,里面每隔几页就印着一位中国五四以来大作家的照片,郭沫若、茅盾、老舍、冰心的样子,各有各的性情与份量。近二十多年,胡适之、梁实秋、沈从文、张爱玲的照片,也公开发布了,也都各有各的可圈可点,尤其胡适同志,真是相貌堂堂。
五四那一两代人,模样就摆在那里。前些日子,我在三联买到两册抗战照片集,发布了陈公博、林伯生、丁墨村、诸民谊押赴公堂,负罪临刑的照片,即便在丧尽颜面的时刻,他们一个个都还是书生文人的本色。他们丢了民族的脸,照片上却是没有丢书生相貌的脸。我斗胆以画家的立场对自己说:不论有罪无罪,一个人的相貌是无辜的。
  ⑤这时我就想到鲁迅先生。老先生这张脸非常不卖帐,又非常无所谓,非常酷,又非常慈悲,看上去一脸的清苦、刚直、坦然,骨子里却透着风流与俏皮……    
  ⑥而且鲁迅先生非得那么矮小,那么瘦弱,穿件长衫,一付无所谓的样子站在那里。他要是长得跟肖伯纳一般高大,跟巴尔扎克那么壮硕,便是一个致命的错误。可他要是也留着于右任那把长胡子,或者象沈君儒那样光脑袋,古风是有了,毕竟还是不像他。他长得非常像他自己,非常地“五四”;非常地“ 中国”,又其实非常地摩登……西洋人因为西洋的强大,固然在模样上占了便宜,可是真要遇见优异的中国人,那种骨子里的儒雅凝炼,脱略虚空,那种被彼得·卢齐准确形容为“高贵的消极”的气质,实在是西方人所不及。你将鲁迅先生的相貌去和西方文豪比比看,真是文气逼人,然而一点不嚣张。
  ⑦我这不是以貌取人么?是的,在最高意义上,一个人的相貌,便是他的人。但以上说法只是我对老先生的一厢情愿,单相思,并不能证得大家同意的。好在私人意见不必证得同意,不过是自己说说而已。
  ⑧我喜欢鲁迅,还因为老先生好玩,就文学论,就人物论,他是百年来中国第一好玩的人。
⑨“好玩”这个词,说来有点轻佻,这是现在小青年随口说的话,形容鲁迅先生,对不对呢?我想来想去,还是选了这个词。
⑩老先生去世,到明年整七十年了。七十年来,崇拜鲁迅的人,说他是愤怒激烈、疾恶如仇、“没有半点媚骨的人”;厌恶鲁迅的人,则说他是心胸狭窄 、不知宽容、睚眦必报、有失温柔敦厚的人。总之,这些正反两面的印象与评价,都仿佛鲁迅是个很凶、很严厉、不通人情的人。
小题1:阅读全文,说说作者喜欢鲁迅先生的原因所在。(2分)
?
小题2:第④段中写道“五四那一两代人,模样就摆在那里”,仔细阅读③④两段文字,概括“五四那一两代人”的模样的特点。(3分)
?
小题3:第⑥段中划线的句子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请加以赏析。(3分)
?
小题4:中国古语说“相由心生”,西方的谚语说“只要看见你的容颜,我便仿佛来到你的心灵深处”,对于“相”和“心”,结合以上文章,谈谈你的想法。(4分)
?


参考答案:
小题1:①鲁迅先生长得好看。②鲁迅先生很好玩。(2分)
小题1:①各有各的性情与份量。②各有各的可圈可点。③一个个都是书生文人的本色(3分)。
小题1:①运用了比较的手法。②更加突出了鲁迅先生骨子里的儒雅凝炼,脱略虚空,“高贵的消极”的气质,和西方文豪比,文气逼人,然而一点不嚣张。(3分)
小题1:①“相”和“心”有必然的联系,一个人的外在表象常常反应着他的内心状态。(老师有老师的范,屠夫有屠夫的范。)
②“相”和“心”有必然的联系,一个人的容貌体态并不能判断他的心灵是高尚还是卑鄙。(卡西莫多模样丑陋,心地善良)


本题解析:
小题1:说说作者喜欢鲁迅先生的原因所在属于概括题,结合“我喜欢看他的照片,他的样子,我以为鲁迅先生长得真好看”“ 我喜欢鲁迅,还因为老先生好玩”进行概括。
小题1:此题属于概括题,抓住关键句“郭沫若、茅盾、老舍、冰心的样子,各有各的性情与份量”“胡适之、梁实秋、沈从文、张爱玲的照片,也公开发布了,也都各有各的可圈可点”“ 他们一个个都还是书生文人的本色”概括。
小题1:本题考查“鉴赏作品的表达技巧”考点,能力层次为E,侧重“鉴赏评价”能力的考查。第⑥段中划线的句子运用了比较的手法,再结合文意赏析,再回答情感。
小题1:这是一道探究题。答题之前,先对作品有充分的了解和准确的把握。面对一篇陌生的文学作品,要善于抓住关键语句,理清全文脉络,明白作品所表达的主题,对全文有一个整体认识和把握。要充分利用“只要看见你的容颜,我便仿佛来到你的心灵深处”,谈出自己的看法,从任一方面回答,或两者兼顾,能自圆其说均可给3分。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中语文知识点总结《古代诗歌鉴..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