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提分技巧《文学类文本阅读》在线测试(2017年最新版)(十)
2017-07-17 22:47:40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大 中 小】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选做题) 没有名字的东西 (法国)奈保尔 波普自称是个木匠,可他的建造物只有自家后院芒果树下的那个马口铁小工棚。但是,就是这么个小工棚他也没有盖完。不过波普可从不闲着。他总是在锤呀、锯呀、刨呀,忙得不亦乐乎。我喜欢看他工作。我喜欢那些木头——乔木、香树和蟾蜍树的香味,我喜欢那些木屑的颜色;也喜欢那些锯末像粉一样撒在波普卷曲的头发上。 “你在做什么呀,波普先生?”我问。 波普总是说:“啊,孩子!这个问题提得好。我在做一个没有名字的东西。” 我就喜欢波普这一点。我觉得他就像个诗人。 我觉得波普特别健谈。他谈的都是关于生死、工作之类的严肃话题,我发觉他真的很爱跟我说话。 但在街上,波普却不是招人喜欢的人。哈特常说:“你们听,波普也太傲气了。” 波普从不挣钱,都是老婆出去工作。好在他们没有孩子,这样倒也方便。波普说,“女人爱干活就让她们干吧,反正男人也干不好。” 有一天,我发现波普在他的工棚里伤心。他坐在一块木板上,拿木屑在手指上缠来绕去。波普说:“你阿姨走了,孩子。” “去哪儿了,波普先生?” “啊,孩子!这个问题提得好。”他说到这便再没往下说。 波普的工棚里不再有锤子和锯子声。木屑闻起来也不新鲜了,颜色也变黑了,几乎像烂泥一样。波普开始酗酒,他身上有一股朗姆酒味,经常大哭大叫,然后就发火想打人。这使他被那帮人接纳了。 哈特说:“我们过去错怪了波普,他是个好汉,和我们一样。” 波普从不以为我年纪小,有些话不该对我讲。 “孩子,等你到了我这把年纪,”有一次他说,“你会发现你一心喜欢的东西一旦得到后,你就不再会珍惜它们了。” 他讲话就这个风格,像谜一样。 终于有一天,波普离开了我们。 波普回来后完全换了个人。我一跟他说话他就对我大吼大叫。 哈特说:“你们看,女人把那家伙整疯了。” 往日那熟悉的声音又从波普的工棚里传了出来。他拼命干活。我真想知道他是否还在做没有名字的东西,但我害怕没敢问他。 他往工棚里拉了一盏电灯,开始在夜间干活。他家门外总停着许多车子,将东西拉进拉出。后来波普又忙着漆房子,将房子漆成大绿色,又将屋顶漆成大红。哈特说:“这家伙准疯了。”又补充道:“怕是他又要做新郎官了。” 哈特没有全说错。大约两星期后的一天,波普回来了,还带来了一个女人,是他老婆,我的阿姨。波普很快又恢复了过去的生活方式,他仍然把时间都花在做那没有名字的东西上。他又停止了工作,他老婆又到我们学校附近的那户人家做了厨娘。 后来发生的事太突然,我们都不知道会出这种事。哈特也是读了报纸后才知道的:小木匠被捕入狱。 这太不可思议了,原来波普是个作恶多端的梁上君子。所有那些新家具,用哈特的话说都不是波普做的。他偷来别人的东西然后把它们重新组装起来。实际上他偷的东西太多,有时只好把不要的那些卖掉。他就是这么被抓住的。现在我们才明白以前为什么总有许多车子停在波普家门口。 ?哈特说出了我们大家的心里话。他说:“这老兄真笨,为什么他要去卖他偷来的东西呢? 告诉我。为什么? 我们都认为他这么做确实太蠢。 波普出狱后成了英雄。他成了那帮小子中的一员。但对我来说,他变了。这种变化使我伤心。 因为他开始干活了。 他开始为别人做莫利斯式椅子、桌子和衣橱。 有一次我问他:“波普先生,你什么时候再做没有名字的东西呀?”他竞臭骂了我一通。“你他妈的真讨厌,”他说,“快滚开,否则我非揍你不可。” 注:奈保尔,英国作家,获得2001年度诺贝尔文学奖。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A.小说一开始,作者就叙述了波普的独特,“波普自称是个木匠,可他的建造物只有自家后院芒果树下的那个马口铁小工棚。但是,就是这么个小工棚他也没有盖完。”这些矛盾的叙述,让人对波普产生好奇。 B.小说开头描写波普乐此不疲忙碌的情形,突出了波普的勤奋,表达了我对波普的赞美欣赏之情,为下文写波普的转变铺垫。 C.波普原来在街上却不招人喜欢,被人们视为傲气、懒惰,后来被哈特等人接纳,被认为是和他们一样的好汉。这说明波普发生了本质上的改变,意识到自己应该成为他们中的一员。 D.小说的结尾,“我”追问波普先生什么时候再做没有名字的东西,说明“我”并不理解波普的变化,“我”仍然希望波普还是原来那个爱和“我”说话的波普。 E.小说用了大量的语言描写来展开情节,详尽地描写了波普转变的心理过程,为读者展示了波普的人生转变,也展示了作者的非凡的洞察力。 (2)“我”眼中的波普与众人眼中的波普有什么不同??你如何看待这种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简要分析“我”在小说中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波普从做没有名字的东西到做有名字的东西,他的人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你认为这种变化是可喜,还是可悲??请结合文本,陈述你的观点并做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CE (2)①“我”眼中的波普热情、健谈、具有诗人气质,后来变得嚣张,令人害怕;众人眼中的波普傲慢、无用、不受欢迎,后来变成了英雄。 ②这种不同表现了理想世界(儿童世界)与现实生活(成人世界)价值观的不同取向。 (3)①“我”是故事的见证人,以“我”来展现主人公的形像。 ②“我”是小说的线索,小说借“我”的情感态度揭示了作品主题。 ③第一人称“我”的使用,拉近了读者与作品的距离,真实自然。 (4)从追求精神(诗意)(理想)到追求物质(实际)(现实)。 可悲:是对现实的妥协。①消失了理想和诗意的生活,工作就会失去情趣性,尽情想像的创造性就会缺失,与世俗趋同的人生将会是平庸的人生。②波普本来一直都在抗拒命运,最后我的追问触发的他的愤怒,招致臭骂,说明在他的内心深处,诗意的生活方式已经成为不愿提及的伤痛,一个遥远美丽的梦,“做有名字的东西”是对现实生活不得已的妥协。 可喜:生活的压力需要每一个人面对现实。①虽诗意但脱离现实的生活,必然会被生活抛弃,走出理想的空中楼阁,脚踏实地生活和工作,是真实而理性的人生。②波普是生活在现实中的人,作为一个充满诗意的人的时候,他不断地和现实发生冲突,最终在经历了生活的变迁后,回到了正常的生活轨道,他开始做有名字的东西就是最好的证明。(结合文本,大意符合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题。 侯银匠 汪曾祺 侯银匠店特别处是附带出租花轿。银匠店出租花轿,不知是什么道理。 侯银匠中年丧妻,身边只有一个女儿侯菊。在同年的女孩子还只知道抓子儿、踢毽子的时候,她已经把家务全撑了起来。开门扫地、掸土抹桌、烧茶煮饭、浆洗缝补,事事都做得很精到。 一家有女百家求,头几年就不断有媒人来给侯菊提亲。侯银匠千挑万选,看定了开粮行陆家的老三。侯银匠问菊子的意见。菊子说:“爹作主!”侯银匠拿出一张小照片,让菊子看,菊子噗嗤一声笑了。“笑什么?”——“这个人我认得!”从菊子的神态上,银匠知道女儿是中意的。 定亲后,陆家不断派媒人来催婚。三天一催,五天一催。侯菊有点不耐烦:“总得给人家一点时间准备准备。” 侯银匠顺着女儿的意思,搜罗了点金子打了一对耳坠、一条金链子、一个戒指。侯菊说:“不是我稀罕金东西。大嫂子、二嫂子家里陪嫁的金首饰戴不完。我嫁过去,有个人来客往的,戴两件金的,也显得不过于寒碜。”侯银匠知道这也是给当爹的做脸,于是加工细做,心里有点甜,又有点苦。 爹问菊子还要什么,菊子指指花轿,说:“我要这顶花轿。” “这是顶旧花轿,你要它干什么?” “我看了看,骨架都还是好的,我会把它变成一顶新的!” 侯菊动手改装花轿,买了大红缎子、各色丝绒,飞针走线,一天忙到晚。她又请爹打了两串小银铃,作为飘带的坠脚。轿子一动,银铃碎响。轿子完工,很多人都来看。 转过年来,春暖花开,侯菊就坐了这顶手制的花轿出门。临上轿时,菊子说了声:“爹!您多保重。”鞭炮一响,老银匠的眼泪就下来了。 花轿没有再抬回来,侯菊把轿子留下了。 大嫂、二嫂家里都有钱。侯菊有什么呢?她有这顶花轿。全城的花轿,都不如侯菊的花轿鲜亮,接亲的人家都愿意租侯菊的。这样她每月都有进项。她把钱放在抽屉里,对丈夫说:“以后你要买书订杂志,要用钱,就从这抽屉里拿。” 陆家一天三顿饭都归侯菊管。陆家人多,众口难调。老大爱吃硬饭,老二爱吃烂饭,公公婆婆爱吃焖饭。侯菊竟能在一口锅里煮出三样饭。 公公婆婆都喜欢三儿媳妇。婆婆把米柜的钥匙交给了她,公公连粮行账簿都交给了她。她实际上成了陆家的当家媳妇。她才十七岁。 侯银匠有时以为女儿还在身边。他的灯盏里油快干了,就大声喊:“菊子!给我拿点油来!”及至无人应声,才一个人笑了:“老了!糊涂了!” 女儿有时提了两瓶酒回来看他,椅子还没有坐热就匆匆忙忙走了,陆家一刻也离不开她。 侯银匠不会打牌,也不会下棋,他能喝一点酒,也不多,而且喝的是慢酒。两块茶干,二两酒,就够他消磨一晚上。侯银匠忽然想起两句唐诗,那是他錾在银簪子上的。想起这两句诗,有点文不对题: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选自《汪曾祺全集》,有删改) 1.小说第二段(“侯银匠中年丧妻……很精到”),对全文情节展开有什么作用?请具体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画线的两处,分别表现了侯银匠什么样的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说中的花轿与刻画侯菊的形象有密切关系,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小说题为“侯银匠”,但写侯菊的文字多,请结合全文探究作者这样安排的理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①从父女相依为命着眼,为下文选女婿,打陪嫁首饰,在女儿出嫁后父亲的孤独这些情节提供依据。 ②从突出侯菊的精细能干着眼,为写侯菊改装花轿,出租花轿,成为当家媳妇等情节提供依据。 2.①甜:因为女儿终于长大成人了;嫁了个好人家(女儿有了个好归宿);可以为自己女儿打首饰了;女儿要金首饰,不为攀比,只为了尊严并给当爹的争脸,女儿既精明又孝顺,侯银匠为此感到欣慰。 苦:女儿出嫁后自己会很孤独;女儿出嫁也只能给这点首饰;女儿就要嫁到一个人际关系复杂的大家庭里去,如何立身处事,都要靠女儿一个人去应对了。? ②深沉的思念,难言的孤独,自我安慰。 3.①要花轿早有打算?②改装花轿心灵手巧?③出租花轿善于经营,贤惠体贴 4.①侯家父女相依为命,侯菊继承了父亲的精细、勤劳等品质,写侯菊就是表现侯银匠。 ②女儿出嫁是他生活中的大事,更多描写此时此刻的情景,重点突出,可以避免平铺直叙。 ③作者截取侯菊出嫁前后的片段,正面描写侯菊,间接烘托出侯银匠的人生况味。 ④作者实写侯菊,暗写侯银匠,以有形写无形,更有情趣。 ⑤更多描写女儿出嫁前后的情景,在人物关系中深刻表现中国传统的人情美、人性美,意味深长。[此外,学生如果从以下角度作答也可以:①小说表面上重点写侯菊,实质上是为了写银匠,以侯菊的人生态度,处事哲学折射银匠的个性品格;②以次要人物写主要人物,体现出作家的艺术匠心,使小说更具深厚的思想内涵,更为耐读;③以父女二人的人生与生活态度,表现社会底层人物生活的艰辛与不易。(答出三点即可)](言之有理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橘子树?〔美〕斯坦利·布比恩 “它可从来没为祖母开过花。”妻子用鼻子闻着那株渐已成熟的橘子树,不禁叹息道。 这株橘子树虽然只有四尺高,可枝头上已经果实累累。 “因为我们把它移到了一个新的地方。”我答道。因为有约在先,我没有告诉她真实的原因。 “那花盆只有一尺多,我觉得有点不合适。”她抱怨道。 我摇摇头,叹了一口气。 就在她祖母去世的前一年,妻子把这株橘子树连同那花盆一起送给了老太太。 当初,我就觉得这个想法有点荒唐。在橘树栽培方面,我算是行家里手,可我还从来没见过一株长在花盆里的! “祖母,快来看呀!”走进院子,凯伊远远便喊道。“我知道,你的走廊上需要放点东西给点缀一下,增添一点生机。” “噢……嚯……”巴布西娅双手合拢,发出一连串惊叹。“简直太好了!” 凯伊笑了。“祖母,你准备把它放在哪?”凯伊建议道,“这儿怎么样?” “我不知道。好像这里光照太多了。”巴布西娅答道,“放在那里也许更好一点。” “放在那里会挡住你的窗子的。祖母,我知道你非常喜欢看窗外的世界。” 在随后的几个月里,我们不止一次遇见巴布西娅步履蹒跚地给橘子树浇水。 “怎么还是没有结出橘子呢?”妻子每次看到橘子树总是这么说,一边还用手满怀期盼地抚摸着橘树的叶子。 一天傍晚,我们来到祖母家。尽管已是夜色朦胧,我还是看见在橘树中有一个圆乎乎的东西,便弯下身子看个究竟。 “凯伊。”她正准备敲门,我喊道,“快来看!” 她走到我的旁边,睁大眼睛。“哇!”她激动得喘着粗气,迫不及待地将手伸进树叶中,小心地摸索着,果真摸到了一只快要成熟的橘子。然而,那橘子一碰便掉了下来。 “不!”凯伊尖声叫道,用手捂着她的脸。 我赶紧捡起那个橘子。“它本该自己落下的。它才这么小。” 妻子呆呆地盯着那只橘子,好像它会因流血而死去。 “走吧,我们把它交给巴布西娅。”带着一份惶恐,我走过去敲门,领她进了屋子。 “祖母,给你。”说着,我递过橘子,“我们在外面发现的。” “噢。”巴布西娅说着挪动着脚步。 “是我碰落的!”凯伊脱口说道,随后鼻子一酸便哭了起来。“祖母,实在很抱歉! 是我将它碰落的。我不是故意的。” “呵,哎呀!”巴布西娅伸出双臂抱住孙女。“我早就看见了。”她解释道,一边用手抚弄着凯伊胸前的头发。“只是它还小,很脆弱,所以我没有叫你们去看。我知道它不会长久挂在上面的。傻孙女,不要难过了,日子还长着嘞!” 她们又一次紧紧拥抱在一起,凯伊擤着鼻子,擦着脸上的泪水。“你这话只是说来安慰我的。”她的眼里闪现出晶莹的泪花。 她们松开手。凯伊摘下眼镜。“我去清洗一下睫毛油,马上就回来。”刚要迈步,她又停了下来,转身朝她的祖母挤出一丝笑容,“巴布西娅,谢谢你!”说完,她走向浴室。 我发现她的眼里又闪现出晶莹的泪花。 “我可怜的小孙女!”巴布西娅叹道。 “是啊。她是多么希望那株橘树为你开出几朵鲜艳的花来!” 巴布西娅沉默片刻。“我可以告诉你一个秘密吗?” “当然。” 巴布西娅转过身来,把手放进围裙的衣兜里。“你必须答应我绝不告诉凯伊。” 我眨眨眼,疑惑不解,但随后又点点头。 我最初的反应是朝那个尚未成熟的橘子皱起了眉头。此时,它就放在桌子上。 落下之后,它变得有点奇形怪状,一副可怜兮兮的样子。然而,神奇的巴布西娅跟我低声言语了几句,竟然使它焕发出异样的光来。真是意想不到!我不禁大笑起来。巴布西娅的嘴角上挂着一丝笑容,随后也跟着朗朗地笑了,笑得我们俩直拍大腿。 “什么事?”凯伊走了回来,好奇地问道。 “嗯,内部笑话。”我答道,“可意会而不可言传。” 这已经是一年以前的事了。这也是巴布西娅从这株橘树上所看到的唯一的橘子。 “它怎么没有像现在这样为祖母开满鲜花呢?”凯伊问道。“她可比我们照顾得还要周到呀。” “这得需要时间。”我答道。可当我看见凯伊的脸上挂着泪水,话语就变得有气无力了。 我替她擦去了眼泪。可是,当我劝她离去时,她却执意不肯。我闭上眼睛,默默念道:“巴布西娅,请原谅我。” “凯伊,听我说。”她好像无动于衷。我又重复了一句,这一次,我的语气更加坚定“听我说。我知道它为什么没有为巴布西娅开花?” 她擤着鼻子,迟疑了一下,身体侧向一边,看着我。我说,“巴布西娅对橘子有过敏反应。” “什么?”凯伊摘下眼镜,后退了一步,显出一副惊愕的样子,“不会的。” “确实如此,我可以发誓。她要我答应保守这个秘密。” “可……可为什么?”她看着橘子树。“那又不会伤害我的感情。 “不。”我用指节轻轻刮了一下她的鼻子。“会的。但这并不是她不告诉你的主要原因。她确实喜欢这株橘子树!这是你送给她的一份特殊礼物。正因如此,她从没有忘记按时给它浇水。” (选自《中外经典微型小说大系》)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小说借一盆微不足道的橘子树展现人间至真至美的感情,在淡淡的叙述之中自然融入浓浓的情愫,语浅情深,令人动容。 B.看到那株渐已成熟的橘子树上开满鲜花,妻子叹息“它可从来没为祖母开过花”,表明她仍在为此感到遗憾,仍在思念祖母。 C.小说中多次写到祖母为橘子树浇水的情节,说明祖母十分喜爱孙女送来的特殊礼物,她希望这棵橘子树能够长满果实。 D.祖母之所以没有说出自己对橘子有过敏反应的秘密,是因为不想伤害孙女真诚的感情。但其实,这种担心完全是多余的。
| E.“我”明知道那个快要成熟的橘子不是花盆里的橘树上所结,但是没有说破,这体现出“我”淳朴善良、孝顺祖母的性格。 小题2:用简明的语言梳理小说的脉络。(6分) 小题3:“我”在全文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小题4:这篇小说体现出高超的艺术技巧。请任选两个角度加以探究。(8分)
参考答案: 小题1:B?A 小题2:①看到橘子树果实累累,妻子想起祖母;②一年前,妻子把橘子树连同花盆送给祖母,期盼结出橘子;③妻子把“唯一”的橘子碰落,十分难受;④看到妻子难受,祖母告诉“我”一个秘密;⑤现在,“我”把这个秘密告诉妻子。(每点1分,脉络清晰准确且语言简洁给满分6分) 小题3:(6分)①“我”贯穿全文始终,是小说线索性人物;②“我”是故事的亲历者和叙述人,小说就是借“我”之口来讲述故事,展开情节;③“我”是祖孙深厚感情的见证人,通过叙写“我”的经历和心理来表现祖孙之情,更加真挚动人,有助于增强小说感染力。(每点2分) 小题4:参考答案: 角度一:构思精巧,伏应紧密。 ①开头和中间都层层设置悬念,一步步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②中间多次设置伏笔,如“那橘子一碰便掉了下来”、“我知道它不会长久挂在上面的”等, 暗示橘子不是那棵树上结出的; ③结尾点明“秘密”,出人意料而又在情理之中,大大增强了小说的艺术魅力。 角度二:叙述方式多样,自然巧妙。 ①开头睹物思人,自然引出对往事的回忆,然后运用倒叙交代橘子树由来及祖孙之间深厚感情; ②结尾部分重回现实之中,仍按时间顺序进行叙述,巧妙照应开头,使小说结构严谨; ③顺叙和倒叙有机结合,既将故事来龙去脉交代得具体清晰,又使小说波澜起伏,跌宕生姿。 (角度2分,分析6分)(如能从其他角度分析,分析合理,也可以酌情给分)
本题解析: 小题1:E项对“我”的性格概括不全面,也有体贴妻子的一面。C项“她希望这棵橘子树能够长满 果实”不正确,从文中“我没有告诉她真实的原因”,“巴布西娅对橘子有过敏反应”等描述可知。D项“这种担心完全是多余的”不准确。 点评:本题的三个错误选项,分别考查了人物性格的概括,句子含义的理解,人物心理的分析。三个点的分析难度都不大。 小题2:梳理小说的脉络,实际就是概括小说的情节。这就需要弄清楚小说的故事大致经历了一个怎样的过程。梳理小说的脉络,可以从情节角度、人物角度、时间和空间角度以及线索角度等几个方面考虑;还可以综合以上要素角度、全面概括。至于采用什么角度概括梳理,根据要求具体分析对待。但无论从哪个角度梳理,小说描写的中心对象都不能忽视。这样根据题目要求“用简明的语言”梳理,把主要事件和核心内容突出出来,分要点或不同阶段加以概括就可以了。本篇小说是以时间为叙述的线索展开的,因此,概括时,根据时间的提示来概括就可以了。 点评:概括小说的主要情节,对于学生来说,只要能理出一条清晰的线索,按照线索分布概括,一般是不会出大问题的。而且,用于考题的小说,情节都是相对比较简单的。 小题3:“我“虽然不是小说的主要人物,但是整个故事的展开都是通过“我”的视角展开的,因此,“我”是线索;“我”还是故事关键情节的见证人和目击者,了解其中的“秘密”,也目睹了祖孙的真挚情感;更重要的是,因为“我”的保守秘密的举动,才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才有了后面的揭开谜底,才有了震撼人心的艺术魅力。 点评:本题难度较大,主要的原因是学生对次要人物的分析知识可能不全面,一般只知道起“线索作用”这样一些皮毛,因此,老师在讲解小说人物的时候,不仅要给学生建立主要人物的分析知识网,还要关注次要人物的分析技巧。 人物,尤其是次要人物,在小说中的作用有以下一些: 1. 对比衬托作用,使得主人公的形象更鲜明,更生动,在读者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2.丰富情节,推动情节发展或者造成情节陡转。如果没有次要人物的出现,情节的发展就会平淡、突兀。 3.故事情节发生的见证人。 4.对文章的主题起补充和完善的作用。 如果是起到线索的作用,还有以下一些特别的作用。 1.线索人物? 2.故事情节的推动者。 3.第一人称叙事,亲切自然,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4.“我”是故事的见证者,是故事的感悟者。 5.以“我”的视角赞美、贬斥小说中的某个人物,表现作者情感。 小题4:本篇小说的艺术特色是很明显的,一是构思的巧妙,小说开始写妻子看到满树的橘子花,想起祖母,进而展开故事情节;接着写了妻子急切的等待和失望的心情,最后才解开谜底,祖母为了不伤害孙女的那份深情而故意隐瞒了自己对花过敏的事实,读来令人感动。二是本篇小说的叙述方式多样化结合,一开始是倒叙,从眼前的满树鲜花说起,吸引读者的兴趣,接着用顺叙的方式,展现孙女的一片深情和满心期待,接着用补叙的方式,交代祖母与“我”的那个约定,解开最后谜底。学生可以根据这两个最大特点来进行赏析。 点评:小说艺术技巧的鉴赏可从以下方面分析: (1)从表达方式方面鉴赏:叙述顺序的安排、倒叙插叙手法的运用和其作用;描写的特点和其作用、正侧面结合等。 (2)从选材剪裁方面鉴赏:主次详略是否得当;材料是否典型、生动、真实、新颖。 (3)从谋篇布局方面鉴赏:立意是否高远、深刻、新颖;构想是否奇特、新妙。 (4)从语言特点方面鉴赏:语言是否精炼、含蓄、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 (5)从表现手法方面鉴赏:是否运用了象征、对比、衬托、先抑后扬、托物言志、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等手法。 (6)从结构安排方面鉴赏:开头结尾是否照应,结构是否严谨;伏笔铺垫、前后照应、设置悬念、制造波澜等在文中是否有所运用。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在明孝陵撞见南京的灵魂 苏 童 ①几年前的一个夏天的傍晚,与一个来自北方的朋友在明孝陵漫步,突然觉得有一件意外的事情正在发生。这意外首先源自感官对一个地方的特殊气息的敏感,我们在那个炎热的处处流火的日子里,抬手触摸到这座陵墓的石墙,竟然感到了一种浸润的冰凉的寒意,感到石墙在青苔的掩饰下做着一个灰色的梦,这个梦以凤阳花鼓为背景音乐,主题是一个名叫朱元璋的皇帝。 ②所以我说,那天我在明孝陵突然撞见了南京的灵魂。 ③这是一个传说中紫气东来的城市,也是一个虚弱的凄风苦雨的城市,这个城市的光荣与耻辱比肩而行,它的荣耀像露珠一样晶莹而短暂,被宠信与被抛弃的日子总是短暂地交接着,后者尤其漫长。这个城市是一本打开的旧书,书页上飘动着六朝故都残破的旗帜。八百年前,一个做过乞丐做过和尚的安徽凤阳人朱元璋,在江湖奋斗多年以后,选择了应天作为大明王朝的首都,南京在沉寂多年后迎来了风华绝代,可惜风华绝代不是这城市的命运,很快明朝将国都迁往北京,将一个未完成的首都框架和一堆王公贵族的墓留在了南京。一百多年前,一个来自广东的“拜上帝会”的不成熟的基督徒洪秀全,忽然拉上一大帮兄弟姐妹揭竿而起,一路从广东杀到南京,他们也非常宿命地把这个城市当作太平天国的目的地,可是这地方也许有太平而无天国,也许有天国就无太平,一个湖南人曾国藩带着来自他家乡的湘军战士征伐南京城,踏平了洪秀全的金銮梦。 ④多少皇帝梦在南京灰飞烟灭,这座城市是一个圈套重重的城市,它从来就不属于野心家,野心家们对这王者之地的钟爱结果是自讨苦吃。似乎很难说清楚这城市心仪谁属于谁,但是它不属于谁却是清楚的。 ⑤如今我已经在南京生活了多年。选择南京作为居留地是某种人共同的居住理想。这种人所要的城市上空有个灿烂的文明大光环,这光环如今笼罩着十足平民的生活。这城市的大多数角落里,推开北窗可见山水,推开南窗可见历史遗迹。由于不做皇帝梦,不是什么京城,所以城市不大不小为好,在任何时代都可以徒步代车。这类人对四周的人群默默地观察,然后对比着自己,得出一个结论,自己智商超群,而他们淳朴厚道容易相处。这类人如果是鱼,他们发现这座城市是一条奔流着的却很安宁的河流。无疑地,我就属于这样的人。我身边还有很多朋友,他们的职业几乎都是一种散漫的自我中心的职业,写作,绘画,他们在这里生活得非常自得,这局面似乎是一种不劳而获的胜利,皇帝们无奈放弃的城市,如今成为这类人的乐园。 ⑥除了冬夏两季的气候遭到普遍的埋怨,外来者们几乎不忍心用言辞伤害这个城市平淡安祥的心。中山陵在游客的心目中永远处于王者地位。当你登上数百个台阶极目远眺,方圆十里之内一片林海,绿意苍茫,这是一个最适合伟人灵魂安息的地方。在和平年代里,紫金山与长江不必是御敌的天然屏障,它们因此心情愉快,尽职尽力地孕育着身边的城市,也使这个城市的上空蒸腾着吉祥的氤氲之气,而东郊的森林好像一只枕头,一个城市靠在这枕头上,以一种自得的姿势开始酣畅的午后小憩。 ⑦20世纪末急剧推进的全球化浪潮使每个地方的日常生活都趋于雷同,但南京却能提醒你,一个城市自有一个城市的缅怀和梦想。 ⑧直到现在,许多朋友提及的南京幽胜之地我还没去过,但一个人如果喜欢自己的居住地,他会耐心地发现这地方的一草一木的美丽。以前还算年轻的时候,每年夏天我会和朋友去紫霞湖或者前湖游泳,是八月将尽的时候,一群朋友骑着自行车闯到了湖边。人在微冷的水中漂浮,抬眼所见是黑蓝色的夜空和满天的星斗,耳边除了水声,便是四周树林在风中沙沙作响的声音,你能听见自己呼吸的声音,似乎也能听见湖边的草木和树叶的呼吸,一颗年轻的心突然便被这城市感动了,多么美好的地方,我生活在这里,多好! ⑨这份感动至今未被岁月抹平,因此我无怨无悔地生活在这个历史书上的凄凉之都,感受一个普通人在这座城市平淡而绚烂的生活。我仍然执着于去发现这座城市——但众所周知,这座城市不必来发现我了。 (选自《作家读城》 有删节) 小题1:本文语言优美,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请从文章前三段中找出两处不同的手法加以赏析。(4分) 小题2:根据文意,简要概括作者对“南京的灵魂”的理解。(4分) 小题3:文章第5段末尾说“皇帝们无奈放弃的城市,如今成为这类人的乐园”,这类人有什么特点?你如何看待这类人?(6分) 小题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4分)(?) A.文章开始,作者写自己在明孝陵散步,由石墙青苔引发了对南京城灵魂的思考,表达了作者对明孝陵主人朱元璋的缅怀。 B.南京这个城市,因权力者的钟爱,历史上曾屡次风华绝代,尊贵荣耀,但荣耀总像露珠一样短暂,风华绝代不是它的命运。 C.由于未能预先识破南京城的命运,朱元璋、洪秀全这些权倾一时的野心家们注定只能在这个城市走向自我人生的悲剧。 D.紫金山和长江不仅孕育着南京这个城市,也给这个城市带来了吉祥的氤氲之气。和平年代的南京显得休闲而且自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