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知识点《古代诗歌鉴赏》试题巩固(2017年最新版)(十)
2017-07-17 22:52:05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后面题目。
关山月
陆 游
和戎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空临边。
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
戍楼刁斗催落月,三十从军今白发。
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
中原干戈古亦闻,岂有逆胡传子孙?
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
小题1:这首诗曾在抗日战争中让无数爱国男儿热血沸腾。请问这首诗的哪些情感打动了他们?(3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这首诗中对比手法的运用很有特色,试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3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小题1:①对南宋朝廷苟且偷安的愤怒谴责。②对朝廷大臣不顾国家安危,醉生梦死行径的无情鞭挞。③将士们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苦闷。④忧国忧民、渴望统一的爱国情怀。(每点1分,答对三点即可)
小题2:诗歌包含以下三组对比:①统治者的醉生梦死和战士切盼杀敌;②刚从军时的大好年华和如今的年华空逝、壮志难酬;③年华已逝和壮心不已。通过这三组对比,痛斥了南宋朝廷文恬武嬉、不恤国难的态度,强调了爱国将士报国无门的苦闷与渴望统一的爱国情怀。


本题解析:第(1)题考查对诗歌情感的理解。题干中的“抗日”“爱国男儿”都只是对如何理解本诗的一种提示,答题时不必涉及。概括诗歌复杂情感时,往往可以借助诗歌内容层次的划分来确定,本诗每四句为一层,第一层写“和戎”的后果,表达对统治者的谴责;第二层写边境将士的生活,表达的是壮志难酬的悲愤;第三层写沦陷区百姓的痛苦,表达忧国忧民的情怀。第(2)题考查对艺术手法的赏析。题干已将手法限定为“对比”,考生应按此提示,找出诗歌中的对比内容,并评析其好处。诗歌中的对比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将士与朝廷的对比,二是遗民与朝廷的对比,三是将士心态上、时间上的对比。参考答案没有涉及第二种类型的对比,答题时可自行补上。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问题。(10分)
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
柳宗元
觉闻繁露坠, 开户临西园。寒月上东岭, 泠泠疏竹根。
石泉远逾响, 山鸟时一喧。倚楹遂至旦, 寂寞将何言。
注:这首五言古诗作于诗人贬谪永州之时。
小题1:诗中写了哪些意象?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3分)
小题2:第三联写景采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试作简要分析。(3分)
小题3:诗人寂寞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回答。(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诗中写了繁露、寒月、疏竹、山鸟等意象,生动地勾画出幽深寂静的月夜景色,营造出凄清寂寞的一意境。
小题2:第三联采用了以动写静、动静结合的写法,渲染了居处四周静谧的气氛。
小题3:诗人寂寞是因为谪居僻远之地,孤独愁苦,无人理解。


本题解析:
小题1:这是一道概括意象和意境的题目,意象有繁露、寒月、疏竹、山鸟等,意境注意诗中的“寒”
“寂寞”,意境应该是“凄清寂寞”。
小题2:这是一道手法的题目,诗歌手法主要有抒情方式(直接、间接),直接有直抒胸臆,间接有借景抒情、即使感怀、怀古伤今、托物言志,一般用于整首诗歌;表现手法,主要是对比、衬托、渲染、铺垫、动静、虚实、抑扬等,主要用于某一联的赏析;第三是修辞。此题考核的是一联,应该从表现手法入手,手法是动静结合,答出后明确效果渲染了居处四周静谧的气氛
小题3:这是一道一项和情感的题目,情感要结合题目、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关键词语探究,注意诗歌后面的注释“被贬”和之中的关键词语“寂寞将何言”。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17分)
云居寺①高顶
王 褒②
中峰云已合,绝顶日犹晴。
邑居随望近,风烟对眼生。
[注] ①云居寺:在北周都城长安附近的山上,一说此山是终南山。②王褒(513—576):先后在南朝的梁和北朝的西魏、北周为官,才名极高。
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虽然只有二十个字,但是大阖大开,气魄雄伟,景象堪称壮丽。
B.诗人表现高山景观的特征,语言十分简省,却能带给读者强烈的感受。
C.本诗良好的艺术效果是通过绘声绘色、细致入微的静态描摹获得的。
D.这是一首五言绝句,前两句运用对偶的手法,给人工整匀称的美感。

小题2:前两句诗所写的景象和表达的心情有何变化?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比较“邑居随望近,风烟对眼生”和“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在内容和写法上的不同。(不少于200字)(10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小题1:
小题2:前两句所写的景象由攀登到山腰时的云雾四合写到登上顶峰时的云开天晴,心情由塞到开。第二句“中峰云已合”说是攀登到半山腰,已是云雾弥漫,不辨东西,写出了山之高峻,也写出了攀登之艰难。但下一句“绝顶日犹晴”,写历尽艰难,登上山顶,竟是丽日悬天,晴空如洗,光华四布,此时心情也豁然开朗,艰辛的攀登后到达天地间的壮美之境,自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欢愉感。
小题3:示例:“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是作者登高楼后的感慨,饱含哲理:人要看得远,必要站得高。而且这个道理源于前两句的景,诗人是触景悟理,且直言其意。“邑居随望近,风烟对眼生”是登临绝顶后看到的美妙景象,也包含着许多难以言说的意味:平时生活的那片天地原来就是如此,平日里飘在头顶的云烟就在眼前升起;登临山之顶,那是换一个新的高度来观察自己日常生活中的世界,很容易感觉到自己往常蠢蠢然忙碌不停的那一片天地,竟是渺小得毫不足道,而广大无比的自然,又是如此神奇莫测、变幻无穷。所以,这两句隐然有一种比较,有一种人生的感悟和感慨深蕴其中。这种隐然含情、寄情于景的写法与“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比,更为自然妥帖,含蓄蕴藉,实是多了一份沉淀,也多了一些韵味。(内容比较,5分;写法比较,3分;语言表达,2分)


本题解析:
小题1:不是“绘声绘色、细致入微的静态描摹”,而是写出了登山过程中的实际感受。
小题2:读诗题“云居寺高顶”,有作者主观感受的词就一个“高”字;读诗,云雾缭绕是高,可这只是中锋,“绝顶日犹晴”也是因为高,才知山顶与山腰气象迥然不同。“邑居随望近,风烟对眼生”,登高望远,眼界开阔,心胸畅达,一路的艰辛化为登山后的喜悦,想一路白云相伴原是自己已登仙境,自是妙不可言。虽是要求解答前两句诗,但真要解透,不可忽视后两句,要整体把握,方可明白真意。
小题3:内容和写法的不同,那就要分别解读两者各表达了什么样的道理和情绪,并分析其写作上各有何特色。重点在解读本诗,因为这首诗比《登鹳雀楼》更为含蓄,需要细心品味,方可品出其中韵味。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天仙子
张先
  《水调》数声持酒听,午醉醒来愁未醒。送春春去几时回?临晚镜,伤流景。往事后期空记省①。
  沙上并禽②池上瞑,云破月来花弄影。重重帘幕密遮灯,风不定,人初静,明日落红应满径。
  注:①后期:日后的约会。记省:记得清楚。 ②并禽:成双的鸟,鸳鸯之类。
(1)上阕作者心中之“愁”,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全词,赏析“云破月来花弄影”一句的妙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上阕写“愁”,有对自然的春光已逝之愁,有对自己的年华老去之愁,有与友人的后会无期之愁。
(2)(示例)这首词写了作者伤春、孤寂之情。“云破月来花弄影”一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云、月、花人格化,“破”“来”“弄”等词语,写出月夜之景的美丽与动感。这一描写与“沙上并禽”的情态构成了一幅和谐美好的画面;由这一画面再想到“明日落红应满径”,则使作者的伤情之情、孤寂之心表现得更加生动传神。(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其他题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题,多选只按前3题计分。)?(6分)
(1)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智。子曰:“知人。”樊迟未达。子曰:“??。”(《论语》)
(2)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如是而已。(韩愈《师说》)
(3)??;霓为农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4)??,十里荷花。?(柳永《望海潮》)


参考答案:
(1)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
(2)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3)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4)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


本题解析: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冥”、“ 巘”,每句1分,句中有误该句不得分。


本题难度:简单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汇总《语言文字运..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