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咏怀古迹(其三)
杜甫?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这首诗咏叹王昭君其人其事,寄寓了怎样的情感?中间两联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这首诗对王昭君寄予了深厚的同情,也暗含了对自己怀才不遇、抱负不得施展的怅惘。中间两联,主要运用了对比和反衬的手法来写王昭君的悲剧。(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题目。(8分)
秋暮吟望 赵执信
小阁高栖老一枝①,闲吟了不为秋悲。
寒山常带斜阳色,新月偏明落叶时。
烟水极天鸿有影,霜风卷地菊无姿。
二更短烛三升酒,北斗低横未拟窥。
[注释]①“一枝”语出《庄子·逍遥游》“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老一枝”意为终老山林。
【小题1】简要赏析颔联中“常”“偏”两字的妙处。(3分)
【小题2】本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结合全诗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常”强调时间频度,将随朝暮变化的山色写为常著落日之色;“偏”字突出情态,将新月照落叶的自然现象视为有意为之。“常”与“偏”改变景物的客观性,为情造景,凸显诗人的心绪与情感。(4分)
【小题2】诗人看似旷达、闲淡,实则落寞、惆怅。首联即说“了不为秋悲”,诗人心境看似旷达、闲淡;中间两联寒山,落叶,霜风,残菊等意象的悲苦色调,透露出内心深处的忧伤与落寞,尾联在烛光下饮酒的场景,流露出终老山林的惆怅(4分)
本题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中的“炼字”, 这类题目答题时既要指出该字含义、所用手法,还要注意分析其在句中以及全诗中的表达效果及作用。“寒山常带斜阳色,新月偏明落叶时”,是说远眺寒山常被夕阳染上昏黄黯淡的颜色,而昏黄的上弦月偏偏照临在疏林之上,化客观为主观,实际是作者把自己的情绪寄托于山色新月之中,透露出内心深处的忧伤与落寞。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小题2】此类题目在鉴赏过程中,不但要细读诗文本身,明确注释中点明的时局背景,还要了解诗人境遇、主观志向,做到知人论世。赵执信二十八岁因佟皇后丧葬期间观看洪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8分)
桂州腊夜?戎昱
坐到三更尽,归仍万里赊①。
雪声偏傍竹,寒梦不离家。
晓角分残漏,孤灯落碎花。
二年随骠骑,辛苦向天涯。
【注】赊(shē):远。
小题1: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尾联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4分)
小题2:请从景和情的角度赏析颈联。(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离乡万里,腊夜怀乡思归之情。(2分)尾联在结构上与首联呼应,点出离乡万里、岁暮不归的原因。(2分)
小题1:颈联借景抒情。(1分)借对清晓号角悲凉之声、昏黄孤灯断碎余烬的描写,营造出冷寂凄清的环境氛围,(1分)表达了抒情主人公思乡难眠的孤寂悲凉的心境,(1分)含蓄隽永。(1分)
本题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评价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考点,能力层次为C,侧重“分析综合”能力的考查。
小题1:此题考查景情的关系,此处为借景抒情。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金陵怀古?
王硅
怀乡访古事悠悠,独上江城满目秋。一鸟带烟来别渚,数帆和雨下归舟。
萧萧暮吹惊红叶,惨惨寒云压旧楼。故国凄凉谁与问,人心无复更风流。
注:王硅:时任北宋左相,写作此诗时北宋在与西夏的两次战争中均遭失败。
小题1:试分析诗歌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5分)
小题2:作者在诗中是怎样表达“凄凉”的。(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①开篇点题,点明时间和地点。②“悠悠”“独上”“满目秋”等词,开篇即为全
诗笼罩了一层孤寂、萧索的气氛。③与尾联的“故国凄凉”“谁与问”形成首尾呼应。
小题1:①别渚孤鸟,数帆归舟,晚风劲吹、红叶凋零,寒云阴沉、楼阁昏暗等意象,融情于景,营造了凄凉的意境;②尾联直抒胸臆,表达凄凉心境(或尾联作者直抒胸臆,抒发不复应有往日那种激扬奋发、踌躇满志的风情气韵,体现了诗人深沉的忧思)。
本题解析:
小题1:此题考查首联的作用,即:与题目的关系、与结尾的关系、以及奠定感情基调的作用。注意与全诗的关系。
小题2:抒发感情的方法有两种:间接抒情和直接抒情。
本题难度:一般
5、写作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诗后各题。
柳州二月榕叶落尽偶题
【唐】柳宗元
宦情羁思共凄凄,春半如秋意转迷。
山城过雨百花尽,榕叶满庭莺乱啼。
【小题1】春半正是春意盎然之际,可诗人为何却说“春半如秋”呢?请结合全诗进行分析。(4分)
【小题2】有人说三、四句将“在物之境”与“在我之情”融合无间,请以“乱”字为例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作者说“春半如秋”有两个原因,一是雨过柳州,百花落尽,榕叶满庭,就似萧索的秋天;二是自己仕途失意,远离家乡,内心凄迷怅惘,心境悲凉得好像秋天一样。(一点两分)
【小题2】一个“乱”字,既写莺啼,更是写诗人的心乱。(2分)莺啼本宛转动听,可诗人却说乱啼,表现出他此时凄迷烦乱的思绪。(2分)
本题解析:
【小题1】诗人长年游宦在外,远离故土与亲人,旅途漂泊的艰辛,离亲别故的悲怨,有谁能不动心动情呢?屡遭贬窜,此种心情理当加倍沉重.“宦情”之苦与“羁思”之深叠相撞击着诗人的心扉,他要寻求解脱,而又无可奈何,在这种心境的支配下,他只好走出书房,漫步庭院。而当他目睹了已经过去大半的春光以后,这种情绪反而愈趋沉重了。“春半如秋”,用语平淡而新鲜,写出一种常人不曾,也不会有的独特感受,的确是愁人眼中之景,心中之情相互感应的凝结品。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小题2】“榕叶满庭莺乱啼”。柳州多檀椿树,冠大身屈,四枝旁出,以其不材,故能久而无伤。但是经过这场暴风雨的洗劫,那些百年老榕也叶落满庭了。此等情景令诗人伤心,莺啼之声又格外增添了一重伤感情绪。那一个“乱”字,分明是诗人心烦意乱的精神状态的真实反映。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