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考语文提分技巧《文学类文本阅读》高频考点强化练习(2017年最新版)(六)
A.《诗经》是一个谜,有关《诗经》的现有“学术成果”,大多数属于一种推断与猜测,缺乏历史根据。 B.“采诗说”、“献诗说”、孔子是《诗经》的主编者、“国风是民歌”等问题看来已被“公认”,但因证据不足,受到质疑。 C.学术界对《诗经》的种种学术疑问之所以得过且过,不太热心,主要是这种疑问并不影响我们对《诗经》的欣赏和喜爱。 D.我们只有把《诗经》当“诗”来读,才能挽救被学者们弄得面目可憎的古代诗歌的清誉。 |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C
小题3:A
本题解析:
小题1:D(题目为“美丽《诗经》”,加上最后一段的归结就可得出答案。A项,“天堂的三个元素”是作者对本诗的评价,不是针对所有诗歌;B项,作者并没否定《小雅?采薇》的美,个人喜好而已;C项,“无关紧要”错。)
小题2:C“得过且过”主要针对的是《诗经》的作者,不是所有疑问;原因归结也不对。小题3:A(B项,作者并不反对对《诗经》的学术研究;C项,在学术界存在,但说“现在依然十分严重”过于武断;D项,以偏概全。)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茶与禅
禅宗与茶文化有着极为密切的关联,素有“茶禅一味”的说法,也就是说,禅味与茶味是同一种兴味。苏轼有茶联:“茶笋尽禅味,松杉真法音”。明代陆容有诗:“江南风致说僧家,石上清泉竹里荼。法藏名僧知更好,香烟茶韵满袈裟。”可见禅与茶文化的影响。
茶禅文化兴起于唐代。饮茶之风的盛行同禅宗的广泛传播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寺院生活中,茶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例如,供奉祖师时,有“奠茶”,挂单时有“戒腊茶”,平日有“普茶”。由此可见,茶是寺院仪式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南宗禅有专门的荼的仪式,僧众集合在菩提达摩像前饮茶,15世纪便发展为日本的茶道。
茶文化在兴起之初便与禅文化紧密结合,原因大致有两个。第一是茶的提神、益思的功用,也就是封演书中所说的“学禅务不寐,又不餐食,皆许其饮茶”。陆羽在《茶经》中也提到:“荡昏寐,饮之以茶。”传说达摩少林面壁,揭眼皮堕地而成茶树,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了茶与禅的联系。茶对于“坐禅五调”(调食、调睡眠、调身、调心、调息)都有一定的帮助。而茶与禅在特性上的相通之处,则是茶禅文化长期融和发展的重要原因。
“苦”是佛教四谛之一,而茶味苦,这是茶与禅相当表面的关联。唐代之前,寺院煎茶时,多配以果料、香料等混合制作成“茶苏”饮用,而唐代禅宗大兴之后,就不再配以佐料,意在品味茶独特的味。
禅宗强调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南宗禅更是强调顿悟。正是出于对本性直接交流的强调,禅宗中出现了“圆相”等比文字更为直接的方法。因为如此,禅宗偏向于写意简约的水墨画,而不是写实繁琐的工笔画。而禅与茶的交融,也是由于同样的原因。品茶时,并没有多余的语言,人们只是专注于体会茶的味外之味,这与禅的精神是相一致的。饮茶时的感官体味,既与人的感觉有着最直接的接触,同时又能引发感觉之外的领悟。诗僧皎然的《饮茶歌诮崔石使君》中有:“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
静默率真是禅的精神之一。而茶不同于酒的浓烈,具有单纯质朴的性质,并可解昏聩。质朴清幽的性质,或许是荼禅融合的最重要因素。日本的茶道大师千利休提倡茶道中“和、敬、清、寂”四则,正同禅的隐逸、无我、静虑等相印。禅宗的自省,也可在品茶的过程中进行。
摒弃了“我执”、“法执”、“空执”的禅者有着安详的心态。茶性清香,饮茶时,茶者能够获得平和的感受。安详静谧的心态有助于参禅和自省。茶室中渗透着禅宗这样的精神。门廊通向茶室的庭院甬道意味着冥想的第一阶段,即通向自我启示的道路,同时也让进入者感受到平和的风致。
茶与禅共有的素朴、见性、安详、修身的气氛,是二者交融发展的源泉。
小题1:文中的哪些内容可以作为禅宗与茶文化有着极为密切的关联的证据?请简要回答。(6分)
小题2:文中多处引用诗文,请举一个例子,并分析其作用。(6分)
小题3:请简要概括茶与禅在特性上的相通之处。(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①苏轼、陆容等人的诗文证明了禅宗与茶文化之间素有“禅茶一味”的说法,如苏轼的茶联“茶笋尽禅味,松杉真法音”等。②茶是寺院仪式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如寺院供奉祖师时,有“奠茶”,挂单时有“戒腊茶”等。③唐代禅宗大兴之后,寺院煎茶时,就不再配以作料,意在品味茶独特的味。(每点3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
小题1:文中引用诗僧皎然的《饮茶歌诮崔石使君》,生动地说明了通过品茶能够引发感觉之外的领悟,无须多余的语言即能直指人心,获得顿悟。(3分)同时,从全文看,多处引用诗文还能够增加文采,增强文章的可读性。(3分)
小题1:①茶味苦,而“苦”正是佛教四谛之一。②禅强调直指人心,强调顿悟;而品茶时的感官体味,既与人的感觉有着最直接的接触,同时也能引发感觉之外的领悟。③茶具有质朴清幽的性质,这与禅的静默率真的精神是一致的。④茶性清香,有助于禅者获得安详的心态。(每点2分,答出任意三点即可)
本题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回答本题时,首先要明确作为证据的应该是事实,即文中举的事例,而不能将作者的论证内容作为答案的要点。然后,对相关内容进行筛选整合即可。
小题1:一般来说,引用的作用是证明观点。除此之外,作为论述类文本,引用诗文别有风味。作答时可从这两个方面组织答案。
小题1:注意文中“荼与禅在特性上的相通之处”这个句子,它在结构上有总括下文的作用,后面接下来的四段,每一段都论述一个“相通之处”,找出这四个方面并加以概括即可。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简答题。(任选一题,每题100字左右)? (3分)
①简述王熙凤害死尤二姐的故事。
②“古人曾说的‘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必须先从家里自杀自灭起来,才能一败涂地。”这句话是谁说的?请简述这个人物的一个故事。
选第(? )小题??
参考答案:①凤姐发现贾琏偷娶尤二姐,(1分)她便假装贤惠,把尤二姐骗入大观园,(1分)然后又利用贾琏新妾秋桐,羞辱折磨,(1分)尤二姐终于不堪凌辱,吞金自杀。(1分)
②是探春。(1分)凤姐和王善保家的抄检大观园到探春院内,探春顶撞凤姐,提出先搜她的箱柜,阻止她们搜查丫头的。(1分)王善保家的不知好歹,去拉探春的衣襟,探春打她一巴掌,痛骂“狗仗人势"的奴才。(2分)
本题解析:简述探春的其他故事也可。
本题难度:简单
4、阅读题 简答题
忧郁的个性是哈姆雷特一再错过杀掉克劳狄斯的机会,试举出剧中一个情节加以说明。(4分)
参考答案:如在第三幕第三场中,哈姆雷特放过了正在独自做祷告的克劳狄斯,在他看来,“现在他正在洗涤他的灵魂,要是我在这个时候结束了他的性命,那么天国的路是为他开放着,这样还算是复仇吗?不!收起来,我的剑,等候一个更惨酷的机会吧;当他在酒醉以后,在愤怒之中,或是在荒淫纵欲的时候,在赌博、咒骂或是其他邪恶的行为的中间,我就要叫他颠踬在我脚下,让他幽深黑暗不见天日的灵魂永堕地狱”。于是,好好的一次刺杀的机会就这样失去了,这其中的一部分原因在于哈姆雷特有着很强的宗教观念,而另一部分也在于他性格中的迟疑和懦弱。又如,克劳狄斯在观看完《贡扎古之死》后惊愕无比,他跪下忏悔的一幕被哈姆雷特看见,以至于哈姆雷特又放过了克劳狄斯。
本题解析:塑造人物性格。
本题难度:简单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12分)
①乡土小说的现代审美特征,取决于现代乡土小说的内质。对现代乡土小说内涵与外延的不同厘定,会对其现代审美特征有不同的认识与理论概括。“乡土文学”虽然至少包含着广义的(指文化意识范畴)和狭义的(指题材范畴)两种,但就乡土小说而言,能明确狭义的规范,才能标识乡土小说文体的边界,凸显其现代审美特征,从而能够准确地叙述出它的历史性状态。
一、乡土小说的题材阈[注]限
②典型意义上的现代乡土小说,其题材大致应在如下范围内:其一是以乡村、乡镇为题材,书写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的生活;其二是以流寓者(主要是从乡村流向城市的“打工者”,也包括乡村之间和城市之间双向流动的流寓者)的流寓生活为题材,书写工业文明进击下的传统文明逐渐淡出历史走向边缘的过程;其三是以“生态”为题材,书写现代文明中人与自然的关系。区别乡土小说的题材阈限,就是明确乡土小说的外延,从而确定乡土小说文体的边界。如果没有较为明确的题材阈限,乡土小说便名存实亡。当然,随着时代的变迁,这里所勾画的题材阈限还会有所变化。
二、乡土小说的 ___________
③有着较为明确的题材阈限的乡土小说,通常有三个不同的书写侧重点:一是揭示乡村文化的氛围;二是描写农民的文化性格;三是深刻地揭示民族文化心理结构的本质特征,达到改造国民性的高度。就这三个侧重点而言,由于实际情形不同,我们不能说因为选择了哪个侧重点就决定了作品的质量。由三个侧重点可以概括出乡土小说的三种基本形态:乡土文化小说,乡土性格小说,乡土精神小说。这三种形态的乡土小说的共同点,除了要有较为明确的题材阈限之外,还要致力于“风土人情”的描写。如果忽视用“地方色彩”和“异域情调”来规范乡土小说的基本特征,乡土小说就很难与农村题材小说划清各自的边界。
三、乡土小说的__________
④地域文化的差异性和落差性,深蕴艺术的魅力与生命力,永远是乡土小说表现的广袤空间。“地方色彩”与“异域情调”交融一体的“风土人情”,可以展开为差异与魅力共存的风景画、风俗画和风情画。“三画”既是乡土存在的具体形相,同时也是描绘乡土存在形相的乡土小说的文体特征。乡土小说书写浓墨重彩的风景画、风俗画与风情画,将之与奇诡无常的人生结合,不仅能给人以审美享受,而且可以实现对人性的深刻揭示。如果说“三画”这一美学形态主要呈现为现代乡土小说的外部审美要求,是现代乡土小说赖以存在的底色,那么,作为“三画”内核的自然色彩、神性色彩、流寓色彩和悲情色彩这一美学基调,便是现代乡土小说的精神和灵魂之所在。不管时代风云如何变幻,现代乡土小说的“三画四彩”审美特征都将在演变中保持自己的基本形相,成为中国现代乡土小说比较恒定的内在质素与外在叙述模态。
(取材于丁帆《中国乡土小说史》)
[注] 阈,yù,泛指界限或范围。
小题1: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乡土文学有广义和狭义两种不同含义,而现代意义的乡土小说只有狭义一种含义。
B.乡土小说的题材阈限会随着时代的变迁有所变化,但仍然必须要有一个明确的边界。
C.不同的书写侧重点,形成了乡土小说的不同形态,也决定了它们的文学价值和意义。
D.表现不同地域文化的差异性和落差性,是乡土小说的基本创作要求,也是其最终目的。
小题2:把文章第③④两段的小标题填写完整。(每空不超过10个字)(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根据文章提供的信息,请概述什么是“乡土小说”。(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①基本形态 ②外形内质
小题3:乡土小说是以农耕或游牧生活、流寓者的流寓生活、自然生态为题材,通过描摹乡村的风土人情,揭示乡村文化氛围、农民性格、揭示民族文化心理特征的小说。
本题解析:
小题1:A项,“现代意义的乡土小说只有狭义一种含义”表述与原文第①段“就乡土小说而言,能明确狭义的规范,才能标识乡土小说文体的边界”不一致。C项,“决定了它们的文学价值和意义”与原文第③段中“就这三个侧重点而言,由于实际情形不同,我们不能说因为选择了哪个侧重点就决定了作品的质量”的表述相反。D项,表述与原文第④段中“地域文化的差异性和落差性,深蕴艺术的魅力与生命力,永远是乡土小说表现的广袤空间”不同。
小题2:第③段由乡土小说“三个不同的书写侧重点”“概括出乡土小说的三种基本形态”,主要在写“基本形态”。第④段“三画四彩”很容易被当成答案,但那只是特征,不是本质,如果我们注意了文段中这句话“如果说‘三画’这一美学形态主要呈现为现代乡土小说的外部审美要求,是现代乡土小说赖以存在的底色,那么,作为‘三画’内核的自然色彩、神性色彩、流寓色彩和悲情色彩这一美学基调,便是现代乡土小说的精神和灵魂之所在”,那么我们就可以知道此段在写乡土文学的“外部审美要求”和“精神灵魂之所在”,即外形与内质。当然,如果写成“内在质素与外在叙述模态”或“文体特征与精神内涵”,同样可以得分。
小题3:首先,注意答题的规范,问什么是“乡土文学”,答案应是“乡土文学是……”或“……就叫乡土文学”的格式。其次,要整体把握文意,因为整篇文章都是围绕乡土文学展开的,注意文章要点的概括,不可遗漏,答案也应力求简洁明确。
本题难度:一般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汇总《语言文字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