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知识点汇总《古代诗歌鉴赏》试题巩固(2017年最新版)(十)
2017-07-31 20:08:10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登?高?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小题1:“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一联内容丰富,字字渗出“悲”来。请说出此联表达了“悲”的哪几层意思。(4分)
小题2: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请从“景”和“情”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①离乡遥远之悲 ②漂泊年久(“万里”、“常作客”)之悲 ③年老多病(“百年多病”)之悲 ④孤独一身(“独登台”)之悲
小题1:颔联极写秋景。“无边落木萧萧下”写山景,“无边”写落叶之多,“萧萧”写落叶之声;在秋风中纷纷飘落的黄叶,不能不让人联想到人生的短暂,从而表达了悲凉的心情;“不尽长江滚滚来”写江景,“无边”写出了江水的源远流长,“滚滚”写出了江水的滔滔气势;而这日夜流淌,永不停息的江水,传达出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慨。诗句抒发了诗人沉郁悲凉的感情,表现了雄浑、悲壮的意境.


本题解析:
小题1:①、②两点,答出其中一点得2分;③、④两点,答出其中一点得2分;只答出①②没有答出③④,或只答出③④没有答出①②,只给2分。
小题1:能分析“落木”“长江”特点,得2分;答出“人生短暂”、“悲凉”、“时光易逝”、“悲壮”、“苍凉”、“壮志难酬”等任两点,得2分,答出一点只给1分。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夜书所见
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1)开头两句中“送”“动”两字用语巧妙,请说说它们的表达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写儿童挑灯夜捉促织,与诗人所要抒发的情感有何联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萧萧梧叶飘落,本不会有声响,飒飒秋风送爽,本是时令使然,但用了“送”字和“动”字,就化无声为有声,变无情为有情;诗人触景生,移情于景,让客观景物染上了诗人的主观色彩,抒发了游子漂泊流浪、孤单寂寞的凄凉之情。(意对即可)
(2)儿童挑灯夜捉促织,表现了儿童欢乐愉快的情趣,这与诗人悲秋的凄凉之感形成鲜明的对照;以乐景写哀,更突出了诗人流寓他乡的凄苦心情。(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诗歌,然后完成后面问题。
月上瓜洲·南徐多景楼作
张辑
江头又见新秋,几多愁?塞草连天何处是神州?
英雄恨,古今泪,水东流。惟有渔竿,明月上瓜洲。
  【注】南徐:古州名,治所在京口(今江苏镇江)。多景楼:为南徐胜迹,在镇江北固山上。
(1)请结合上阕,简要分析“几多愁”中词人“愁”的具体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词的下阕中“惟有渔竿,明月上瓜洲”一句,通过塑造“渔翁”这一形象,寄托了词人怎样的情怀?请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①登楼北望,看见塞草连天的荒败秋景;②山河破碎,神州陆沉,中原地区陷于金兵之手;③年复一年,春去秋来,时光流逝,中原恢复无望。
(2)①有心报国却又报国无门的忧愤、失望之情;②迫于无奈只能逍遥江海的抑郁孤独、无可奈何之情。(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①、②题。(7分)
精?卫①?顾炎武②
万事有不平,尔何空自苦。长将一寸身,衔木到终古?
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大海无平期,我心无绝时!
呜呼!君不见西山衔木众鸟多,鹊来燕去自成窠。
【注】①精卫:古代神话中记载的一种鸟。相传炎帝的小女儿在东海溺水而死,死后化身为鸟,名叫精卫,飞到西山衔木石以填东海。②顾炎武: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史学家、语言学家,曾参加昆山抗清义军。
①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前四句问精卫:万事皆有不平,你何必目空一切,自讨苦吃,以微小的身躯衔木填海不止?
B.五至八句精卫回答:我誓要填平东海,纵然力竭身沉,也绝不改变,大海不平,心无绝期。
C.诗歌前八句采用一问一答的对话形式,明确地揭示了精卫矢志平海、不惜捐躯的崇高精神。
D.诗歌末三句感叹西山衔木之鸟虽多,可是那些鹊、燕之类来来去去,却都只是为自己做窝。

②这首诗结尾处刻画了鹊、燕等众鸟的形象,这样写有什么作用?(4分)


参考答案:①(3分)A
②(4分)诗中刻画了鹊、燕等众鸟来去纷扰,衔木筑巢,甘于平庸,只为私利的形象,(1分)与不畏艰难,立志填海的精卫形象(1分)构成了鲜明的对比,进一步反衬出(1分,“对比”“反衬”“衬托”皆可)精卫的伟大,表达了作者意志坚决,坚毅不拔,为理想勇于献身的追求。(1分)


本题解析:(“目空一切”有误,“空”在此处意为“白白地”)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咏?风?王?勃
肃肃凉风生,加我林壑清。驱烟寻涧户,卷户出山楹。
去来固无迹,动息如有情。日落山水静,为君起风声。
这首诗的“诗眼”是哪两个字?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诗眼”是“有情”二字。全诗扣住“风”的“有情”二字来写(1分)。全诗将风拟人化,前面从“有情”写它带给林壑以清爽(1分),吹散烟云,卷走雾霭,现出山间的房屋,自然舒展。(1分)后面又由“有情”赞美它“为君起风声”,抚慰人心(1分)。?(学生若从风的踪迹自然、村庄人家的角度出发亦可酌情给分。)


本题解析:此诗的着眼点在“有情”二字。上面从“有情”写其加林壑以清爽,下面复由“有情”赞其“为君起松声”。通过这种拟人化的艺术手法,把风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首句写风的生起,以“肃肃”状风势之速。风势之缓急,本来是并无目的的,但次句用了一个“加”字,就使之化为有意的行动,仿佛风疾驰而来,正是为了使林壑清爽,有意急人所需似的。下面写风的活动,也是抓住“驱烟”、“卷雾”、“起松声”等风中的动态景象进行拟人化的描写。风吹烟雾,风卷松涛,本来都是自然现象写成了有意识的活动。她神通广大,犹如精灵般地出入山涧,驱烟卷雾,送来清爽,并吹动万山松涛,为人奏起美妙的乐章。在诗人笔下,风的形象被刻画得惟妙惟肖了。
点评:这是一道典型的炼字题,这种题的答题步骤一般包括如下几步:首先解释本字的字面意思,如果有修辞手法,要点明修辞手法;然后结合诗句阐释诗意,语言尽可能优美;最后点明作者的感情。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中语文基础知识《语言文字运用..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