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知识点汇总《古代诗歌鉴赏》试题巩固(2017年最新版)(八)
2017-07-31 20:08:10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骆谷晚望
韩琮
秦川如画渭如丝, 去国还家一望时。
公子王孙莫来好, 岭花多是断肠枝。
【注】韩琮于宣宗时出为湖南观察使,大中十二年(858年)被都将石载顺等驱逐,此后失官,无闻。此诗当是其失位还乡之作。
小题1:首句“秦川如画渭如丝”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5分)
小题2: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辽阔秦川,沃野千里,渭水犹如万丈白练,灌溉三秦大地,展现一幅锦山秀水的美丽图画。(5分)
小题2:以乐景写哀情。起句写山河美丽的景色,收句写贬官后的满腔惆怅,先乐后哀,乐中生悲。(6分)(答反衬也可,答借景抒情最高给3分)


本题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诗歌形象中的情景再现能力。要求我们结合诗句,运用联想和想象,做出描绘。辽阔如远的万里秦川,静美如画一般。流淌千年的渭水横亘与秦川之上如一条万丈白练,灌溉和哺育着秦川儿女,这里诗人为我们展现的是一幅千山锦绣的静美秦川图。
小题2:本题考查诗歌使用的表现手法。诗歌的前两句描写的是秦川的精美图画。而诗歌的后两句写出了诗人的惆怅之情。从“断肠枝”可以看出,诗人几乎直接抒情。所以综合全诗看,本诗主要运用的手法是反衬(或者是以乐景写哀情)。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8分)
谪岭南道中作
李德裕
岭水争分路转迷,枕榔椰叶暗蛮溪。
愁冲毒雾逢蛇草,畏落沙虫避燕泥。
五月台田收火米,三更津吏报潮鸡。
不堪肠断思乡处,红槿花中越乌啼[注]。
[注]:《古诗十九首》有“越鸟巢南枝”句,意谓南方的鸟北飞后仍筑巢在向南的树枝,
(1)清人沈德潜评第二联是“一语双关”,请对此简要说明。(4分)
(2)“红槿花中越乌啼”一句是怎样表现诗人的思乡之情的?请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1)(4分)一方面写出贬谪途中处处提心吊胆的情状,表明自然环境的恶劣。(2分),另一方面喻指自己仕途环境的恶劣,表明小人当道,志者难行的现实(2分)。(语意相近即可)
(2)(4分)①化用典故。诗人被贬异地,听到越鸟在枝头啼叫,联想飞鸟尚不忘本的典故,表现自己的故园之恩(2分)。②借景抒情(以乐景衬哀情)。诗人描绘了“红槿花”开,“越鸟”啼呜的景象,表现(反衬)出自己被贬南方后的思乡之情(2分)。(答出一点2分,其中手法1分,分析1分;共4分;语意相近即可)


本题解析:无


本题难度:简单



3、阅读题  读下面这首诗,完成⑴—⑵题。(7分)
金陵驿①
文天祥
草合离宫②转夕晖,孤云飘泊复何依?
山河风景元无异,城郭人民半已非。
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
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
[注] ①此诗写于1279年秋,诗人抗元战败被俘,在押往大都(北京)途中,路经金陵(南京)而作。②离宫即行宫,南宋初,高宗曾留驻金陵,建立行宫。
⑴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句写诗人目睹之景,衰草遍地、行宫荒凉、夕阳残照,一幅破败景象,暗示了南宋朝廷已经覆灭。
B.三、四句采用对比手法,“元无异”“半已非”巨大的反差设置,写出了战争摧残后城垣颓坏、人民离散的景象。
C.五、六句融情于景,通过写满地芦花的衰落飘零和旧家燕子的无依无靠,表达了诗人对自身命运的叹惋。
D.此诗语言不事雕琢,抒情真挚自然,虽无“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那么慷慨高昂,却也沉挚悲壮。

⑵ 结合全诗,简述结尾两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4分)


参考答案:(1)C
(2)①对山河破碎、国家灭亡的悲痛;②对故国山河土地的眷念;③虽九死而无悔的殉国之志(或以死报国的决心)。


本题解析:(1)C不能只说是对诗人命运的叹惋。第六句化用典故“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一方面照应着第五的“满地芦花和我老”抒发身世之悲,又紧承三四句,通过写经历战争浩劫后“旧家燕子”?无处可飞,抒发兴亡之感,失国之痛。
(2)共3点,答对1个要点2分,2个要点3分,3个要点4分。
分析:从“山河风景元无异,城郭人民半已非”看出对山河破碎,国家灭亡的悲痛之情;“从今别却江南路”化用《楚辞·招魂》“魂兮归来哀江南”的诗句,写自己此行将一别无还,“江南”作为南宋家园的象征,眷恋故土之情可见一斑,“化作啼鹃带血归”使用杜鹃啼血的典故,抒发了以死殉国的决心。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各题。(6分)
离亭燕? (宋)张界。?,
一带江山如画,风物向秋潇洒。水浸碧天何处断?霁色冷光相射。蓼屿获花洲,掩映竹篱茅舍。
云际客帆高挂,烟外酒旗低亚。多少六朝兴废事,尽入渔樵闲话。怅望倚层楼,寒日无言西下。
小题1:本词抒写前注后顾,勾勒慎密,如“霁色”紧承?而来,“竹篱茅舍”则带出后面的?。(2分)?
小题2:请从情景交融的角度赏析本词。(4分)


参考答案:小题1:(2分)碧天?渔樵(答对一个给1分)
小题1:(4分)总体看来,本词情从景生,景因情展,做到情景水乳交融。词人通过远景与近景交相辉映,动景与静景互相映照等手法描绘出金陵一带山水,雨过天晴的秋色里显得?分外明净而爽朗,一切景物显得萧疏明丽而有脱尘绝俗的风致。然而,面对如此宏阔的景致,?词人却“怅望倚层楼”,“六朝兴废事”涌上心头,寄托了词人对六朝兴亡盛衰的深沉感慨,?写出自己的孤寂之感,语朴而情厚。(紧扣“情景”2分,“赏析”评价2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齐安郡中偶题 
杜牧  
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
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暮热游荷池上 
杨万里  
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
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1)这两首诗描写的都是___________时刻的景色,均以荷与____________为诗歌的主要意象。 
(2)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荷”的形象?请指出两首诗中“荷”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点,并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傍晚 西风
(2)拟人表现手法。前一首的“绿荷”有“恨”而“背西风”,含有诗人之恨,表露了伤感不平之情,基调凄怨低沉。后一首的“荷花”被西风吹动而躲藏于荷叶之中,似是“愁热”,却呈现娇羞之态,表露了作者的怜爱喜悦之情,基调活泼有趣。(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中语文基础知识《语言文字运用..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