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文学类文本阅读》考点预测(2017年押题版)(八)
2017-07-31 20:13:22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大 中 小】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1—4题。 假如赶快些 美国·詹姆斯·道森 从前,有一个人与他的父亲一起耕作一小块地。一年几次,他们会把蔬菜装满那老旧的牛车,运到附近的城市去卖。除姓氏相同,又在同一块田地上工作外,父子二人相似的地方并不多。老人家认为凡事不必着急,年轻人则个性急躁、野心勃勃。 一天清晨,他们套上了牛车,载满了一车子的货,开始了漫长的旅程。儿子心想他们若走快些,日夜兼程,第二天清早便可到达市场。于是他用棍子不停催赶牛车,要牲口走快些。 “放轻松点,儿子,”老人说,“这样你会活得久一些。” “可是我们若比别人先到市场,我们更有机会卖好价钱。”儿子反驳。 父亲不回答,只把帽子拉下来遮住双眼,在座位上睡着了。年轻人甚为不悦,愈发催促牛车走快些,固执地不愿放慢速度,他们在四小时内走了四哩路,来到一间小屋前面,父亲醒来,微笑着说:“这是你叔叔的家,我们进去打声招呼。” “可是我们已经慢了一小时。”着急的儿子说。 “那么再慢几分钟也没关系。我弟弟跟我住得这么近,却很少有机会见面。”父亲慢慢地回答。 儿子生气地等待着,直到两位老人慢慢地聊足了一小时,才再次起程,这次轮到老人驾驭牛车。走到一个岔路口,父亲把牛车赶到右边的路上。 “左边的路近些。”儿子说。 “我晓得,”老人回答,“但这边的路景色好多了。 “你不在乎时间?”年轻人不耐烦地说。 “噢,我当然在乎,所以我喜欢看美丽的风景,尽情享受每一刻。” 蜿蜒的道路穿过美丽的牧草地、野花,经过一条发出淙淙声的河流——这一切年轻人都没有看到,他心里翻腾不已,心不在焉,焦急已极,他甚至没有注意到当天的日落有多美。 黄昏时分,他们来到一个宽广、多彩的大花园。老人吸进芳香的气味,聆听小河的流水声,把牛车停了下来。“我们在此过夜好了。”他叹一口气说。 “这是我最后一次跟你作伴,”儿子生气地说,“你对看日落、闻花香比赚钱更有兴趣!” “对了,这是你许久以来所说的最好听的话。”父亲微笑说。 几分钟后,他开始打鼾——儿子则瞪着天上的星星,长夜漫漫,儿子好久都睡不着。天不亮,儿子便摇醒父亲。他们马上动身,大约走了一哩,遇到另一位农夫——素未谋面的陌生人——力图把牛车从沟里拉上来。 “我们去帮他一把。”老人低声说。 “你想失去更多时间?”儿子勃然大怒。 “放轻松些,孩子,有一天你也可能掉进沟里。我们要帮助有所需要的人——不要忘记。” 儿子生气地扭头看着一边。 到另一辆牛车回到路上时,几乎已是早晨八点钟了。突然,天上闪出一道强光,接下来似乎是打雷的声音。群山后面的天空变成一片黑暗。 “看来城里在下大雨。”老人说。 “我们若是赶快些,现在大概已把货卖完了。”儿子大发牢骚。 “放轻松些…这样你会活得更久,你会更能享受人生。”仁慈的老人劝告道。 到了下午,他们才走到俯视城市的山上。站在那里,看了好长一段时间。二人不发一言。 终于,年轻人把手搭在老人肩膀上说:“爸,我明白你的意思了。” 他把牛车掉头,离开了那个叫作广岛的地方。(选自《微型小说选刊》) 1.文中划线的句子“老人家认为凡事不必着急,年轻人则个性急躁、野心勃勃”。换成这样写?:“父亲认为凡事不必着急,儿子则个性急躁、野心勃勃。”请根据称谓的不同,叙述角度的变化,谈一谈表达效果的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说多次写到沿途的风景,请分析文中划线句“蜿蜒的道路……”景物描写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小说中父亲的形象,谈谈你对文中“爸,我明白你的意思了”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篇小说采用了“欧·亨利式结尾”。请结合具体内容谈谈它的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①?“老人家”“年轻人”是站在普通人的视角上叙述的。“父亲”“儿子”是站在儿子和父亲的视角上叙述的。 ②原句“老人家认为凡事不必着急”表达了历经沧桑的老年人的人生感悟,改句则是以儿子的视角写小说中父亲的想法; ③原句“年轻人则个性急躁、野心勃勃”表达的是普通年轻人的个性特点,改句则是以父亲的视角谈儿子的个性。 ④改句难以体现普遍性和客观性。 2.①写出了沿途风景的美丽,象征了人生旅途的美好。 ②儿子对此视而不见,心不在焉,反衬了儿子的急躁功利的形象。 ③父亲一路欣赏,烘托了老人享受人生美丽的主题。 3.①父亲一路上慢慢悠悠,访兄弟,快乐聊天;绕远路,欣赏风景;助农夫,义不容辞。 ②儿子则一路地责怪、埋怨、发怒。后来,终于理解了父亲在享受着人生的美丽。(或:在实践着“放松些,你会活得更久”的人生哲学。)? 4.①“欧·亨利式结尾”的特点:出其不意地揭示真相,而这个真相又在情理之中。 ②小说的结尾“出乎意料之外”的是:到了下午,他们才走到俯视城市的山上时,发现原来上午广岛原子弹爆炸了。 ③“在情理之中”则是父子俩一路停留慢行,父亲有“放松些,你会活得更久”的语言暗示。 ④作品以这样的方式结尾,暗示享受人生比赚钱更重要,从而增加了小说情节的生动性,深化了作品的主题。(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雨中过伶仃洋 过伶仃洋,冒着细雨,甲棋逢对手上只我孤孤寂寂,航行在文天祥的温漉漉的诗行上。 “惶恐难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尽管诗人已经过了八个世纪,他举袖望故国的颤抖,仍遗落在伶仃洋里,有热泪点点,横飞竖洒,激荡不已。 云不语,雨不语。那宽袍阔带的文官正被元兵押解向死亡,伫产在一块大帆下不语。 那雾遮遮掩掩的岛,叫伶仃岛,这雨中衔一副寒霜脸的海,叫伶仃洋。文天祥叫零丁,令人叫伶仃,不管怎样写,这两个字都叫我受不住。不忍看,也不敢想。 天下伶仃人,不只你一个,偏你浮海赴义,一首诗吟得后人心疚。 我是一个九岁丧父的人,寡母领着我们三兄妹,而我是老大。“长兄若父”,我怎样在九岁十岁直至十五的肩膀上,放得住上有寡母下有弟妹的酸苦期冀? 寡母望我,我望寡母,泪眼相向;一间草房,数亩身田,天有阴晴雨雪,地有泥泞坎坷,人有势利冷眼,别人丰收时我们歉收,过节时别人满嘴油腻,我们数盘清冷。我们有永远卸不去的疲惫,有永远流不完的汗水,有永远忍受屈辱的咬紧牙关。 “长兄若父”,一个少年在风雨里摔打,支撑他的力量只是一个饥饿中不甘人后的期冀。当十六岁进工厂赚钱取工资时,望遍全厂三千人,只有我是十六岁。 一个大雨敲窗的夜,在同宿舍工友的鼾声中,我读到《过伶仃洋》,我哭了。“身世浮沉雨打萍”,“零丁洋里叹零丁”,每一字都击中我感情中最嫩薄的地方,我是那么不堪一触,我哭。 “伶仃”这两个字,是谁选的?仓颉也有_____和_______么?因而这两字才很瘦长,如一个长年饥饿的豆芽的孩子。 “伶仃”这两个音,也要用舌小心吐出,舌头粗壮的得意的人吐不出,它是那么脆弱,重一点就会变形。 从此读书怕见“伶仃”,见时故作不见。读书又受读“伶仃”——当我为我自己,也为母亲弟弟、妹妹挣扎了一天,赚得一元四角钱后,静下来,想哭的时候。 是什么叫我爱了文学?我下班就走理了文字堆里。读进躯体和宣泄出躯全的都蘸满了感情浓法的文字,一种排斥合用排斥热闹的孤零的生活。 一部《易经》圈住我,两千年前已洽谈室,我从小就在零丁洋上漂泊航行。 有人说:“孤独是知识达到崇高境界的一种状态。” “智商高的人都是孤独的人。” “孤独是一种超出了平庸与俗气的美学境界。” 说这话的,大约是被过分的热闹优苦了的人吧?大约是难得享受一下短时间的孤独之美吧? 吃含味精的菜太多,一次糖抖黄瓜就被推为最佳滋味,我理解这种心态。 孤独不好,伶仃不好。 当父亲溘然撒手入世,别把一个孤傲的孩子遗落在冷漠和多白眼看里的家族里,那么我不会跟那古代的亡国之官叹伶仃,叹也无力。 如果文天祥置身于抗击异族入侵者的人民大众和爱国勇士的汪洋里,虽自己身死,也去会叹息伶仃。 在伶仃洋里,他正被押解到一个绝望的地方去,秦始皇、汉高祖、唐太宗曾为它的广大扬眉得意,南宋却连最后一声国人的哀音也未闻,多寂寞呀。 “零丁洋里叹伶仃”,半生沉浮,一腔宏愿,尽付流水,遥对故国,究何以堪。 爱国者的孤独,悄悄地升华了我的孤苦,家国虽有别,情感却易通。血写的文字有不可局囿的穿透力,这是多么奇妙的心灵感应啊。 文天祥的伶仃别是一番至高境界,怪不得我每读心碎,世人也皆尽可一哭。 小题1:文天祥《过零丁洋》诗中千古传诵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小题2:第一自然侧面中“航行在文天祥的湿漉漉的诗行上”一句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湿漉漉”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小题3:第九自然段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举出其中的四种:①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③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_⑤______________(2分) 小题4:第十二自然段中甲、乙两处横线上应填入的切合文意的一组短语是( )(2分) A.亡国之痛;悯人之情 B.预见之才;体味伶仃 C.亡国之恨;孤苦家世 D.诗人之情;学子之心
| 小题5:第十二自然段中提到的“仓颉”是什么人?(1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小题:(2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小题:(4分)回忆起当年文天祥被元军押解经过这里时写的诗饱含亡国之痛和身世感慨的血泪。 小题:(2分)①对偶 ②排比 ③比喻 ④借代 ⑤顶针 小题:(1分)传说为汉字的创造者。
本题解析:无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简述53回刘备招黄汉升的情节。
参考答案: 黄忠是蜀汉五虎大将之一,原为韩玄手下将,年近六旬有万夫不当之勇,弓箭射术天下无双。黄忠与前来取长沙的关羽连战三日,不分胜负。黄忠感动于关羽的义气,不忍用弓箭相伤,太守韩玄以忠战关羽不利要处斩忠,为魏延所救,投降于刘备。
本题解析:考查学生对名著故事情节的概括复述能力。解答此类题,要准确交代主要人物与关键事件,理清人物间的关系,明晰事件来龙去脉,突出重要细节。
本题难度:简单
4、阅读题 阅读下列两个现代文语段,按要求回答小题(9分) 夏天的清晨,薄雾飘荡的乡村,姑娘赤着脚,踩着草上的晶莹的露珠,走到银色的小溪边,轻轻地汲了一桶水。云雀在天空歌唱,霞光照着姑娘的鲜红的双颊…… 秋天,到处是红红的果子,翠锦斑斓的黄叶,露出树木些微的倦意。 清秋之夜,天上的羽云像轻纱似的,给微风徐徐地曳过天河,天河中无数微粒似的星光,明灭闪烁。 在冰峰雪岭下不也能开出雪莲来吗?你看它是否比荡漾在涟漪的水面上的睡莲更娇艳? …… 生平到过不少名山大川,但在我的脑子里印象最深的还是家乡门前的小溪。春天,秀水涨满,桥的两孔像是一对微笑的眼睛。细雨如烟,桥上不时有人打着雨伞走过。对岸的红棉树开花了,燕子在雨中飞来飞去,一阵一阵的风,吹来了断续的笛声…… ——《祖国山川颂》(节选) 我们带着惊讶和柔情望着这幢实为波兰民族精华的朴素小屋。它像一只轮船,漂浮在花园绿色的海洋里,花园里的一草一木,都经过了精心的栽培,因为这花园也想与肖邦的音乐般配。 春天,栗树新叶初发,几乎还是一派嫩黄色,它们悬挂在屋顶的上方,犹如刚刚出茧的蝴蝶的娇弱的翅膀。粉红色的日本樱花,宛如在旭日东升的时候飘在庄园上空的一片云彩。如此娇嫩的色调,酷似一首最温柔的曲子,又如落在黑白琴键上的轻盈的速奏。 夏天,水面上开满了白色和黄色的睡莲,那扁平的叶子舒展着,像是为蜻蜓和甲虫准备的排筏。睡莲映照在明镜般水中的倒影,宛如歌中的叠句。肖邦之家的夏,往往使人浮想联翩,使人回忆起肖邦那些最成熟的作品。尤其是黄昏时分,水面散发出阵阵幽香,宛如船歌的一串琶音,而那银灰、淡紫的亭亭玉立的树干,排列得整整齐齐,有条不紊,宛如f小调叙事曲开头的几节。清风徐来,树影婆娑,花园里充满了簌簌的声响。这簌簌声,这芬芳的香味,使我们心荡神驰,犹如是在聚精会神地倾听这独具一格的音乐的悠扬的旋律,清丽的和声。 秋天又别有一番风味。这是乡村婚嫁的季节,时不时有一阵小提琴声传到这里,飘到金黄的树冠下,飘到寂静的草坪上,它提醒我们,此刻正置身于玛祖卡曲的故乡。当我们漫步在花园的林阴小道,当我们踏上玲珑剔透的小桥,落叶在脚下踩得沙沙响。作为悠悠往事“见证者”的树叶,就像忧伤的奏鸣曲结尾中令人难忘的三重奏,它们以自己干枯的沙沙声招来了那么多的思绪,那么多的回忆,那么多的乐曲。于是,我们开始理解那个客死远方巴黎的人的深沉的郁闷:久别经年,他只能依稀记得“国内唱的歌”。 然而,这里最美的是冬天。请看吧!四野茫茫,白雪覆盖的房舍安然入梦。花园的树木变成了水晶装饰物,且会发出银铃般清脆的响声,就像昔日挂在马脖子上的铃铛。如今既没有马,没有雪橇,也没有狐裘,更没有裹着狐裘的美女。没有母亲,没有姐妹——只有无边的静寂。一切都成为往事了。 只有他还住在这里,独自一人在雅致的房间里来回踱步。只有微弱的琴声在抗御风雪和寂静。只有音乐长存。 ——《肖邦故园》(节选) 小题1:两篇文章,都描写了四季景物的特点,请根据文章景物描写的内容,简要概括各自四季景物特点。(4分) (1)《祖国山川颂》(2分) 春天特点? 夏天特点? 秋天特点? 冬天特点? (2)《肖邦故园》(2分) 春天特点?? 夏天特点? 秋天特点? 冬天特点? 小题2:“它像一只轮船,漂浮在花园绿色的海洋里,花园里的一草一木,都经过了精心的栽培,因为这花园也想与肖邦的音乐般配。”请结合文中描写的四季景物特点,看看景物是如何与音乐般配的。(3分) 小题3:下列对这两个文段内容和形式的分析与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祖国山川颂》一文,作者感情饱满充沛,以铺叙和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自由洒脱地描绘祖国秀丽多姿的景色,充分体现了“颂”这种文体的特色。 B.《肖邦故园》一文语言清丽优美,感情真挚绵远。字里行间跳跃着一首首格调铿锵的旋律,描绘了一幅幅色彩浓烈具有异国情调的田园风景画。 C.两篇课文描写四季的景致,都从视觉、听觉、嗅觉等角度去描写,这样整体上能给读者一种直观、立体、综合的阅读感觉,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 D.《肖邦故园》中,作者写冬天的风雪与寂静,是为了衬托肖邦生时的孤寂,更突出了人去屋空,物是人非的悲哀。
参考答案: 小题1:(1)《祖国山川颂》春天:疏淡朦胧,青翠无边。夏天:自然纯朴,欢欣热烈。秋天:硕果累累,色彩斑斓。冬天:冰清玉洁,无比娇艳。 (2)《肖邦故园》春天:娇嫩温柔,轻盈明丽。夏天:成熟清丽,馥郁悠扬。秋天:欢快喜悦,忧伤郁闷。冬天:纯白空旷,静寂孤独。 小题2:(1)春天,会使人联想到肖邦最温柔的曲子,比如速奏;(2)夏天,会使人联想到肖邦最成熟的作品,比如船歌,f小调叙事曲的开头;(3)秋天,使人理解了肖邦作品中最深沉郁闷(或忧伤的)的曲子,比如奏鸣曲;(4)冬天的肖邦之家虽然静寂,但你却并不孤独,因为只有肖邦的音乐长存。(答对3点给满分) 小题3:A
本题解析: 小题3:B项错在“格调铿锵”“色彩浓烈”,应改为“恬静优美”“色彩秀丽”;C项错,两篇课文写四季并不都是从视觉、听觉、嗅觉等角度写的;D项错在“是为了突出肖邦的孤独人去屋空物是人非的悲哀。其实这样写,是更加突出其音乐的长存(2分)
本题难度:简单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杜甫在夔州 杜甫在夔州最初居住的“客堂”,是在山坡上架木盖起的简陋的房屋:这类的房屋散布在山腰,好像是鸟巢一般。他到这里第一步的工作,就是按照夔州人民的习惯,用竹筒把水从山泉引到他居住的地方。又因为乌鸡能医治风痹,他养了许多鸡,并且催促他的长子宗文在墙东树立鸡栅……对于生活上的一些琐事,他下了一番布置的功夫。 夔州是三峡里的山城,这里的山川既雄壮又险恶,杜甫一到这里,便爱用惊险的文字描画它们。他一再歌咏的是白帝城,他感到这座城是“江城含变态,一上一回新”(《上白帝域二首》之一)。另一方面,给杜甫的印象最深的,是夔州人民的生活。他看见夔州的许多女子因为男丁缺乏,到了四五十岁还没有结婚,她们每天到山上砍柴背到市上出卖,供养一家,有时还冒着危险贩卖一些私盐回来。人们不深究原因,只说,她们面貌丑陋,所以找不到丈夫;杜甫却反过来问:“若道巫山女粗丑,何得此有昭君村?”(《负薪行》)他看见峡中的男子,少数富有的驾着大船经商,大多数贫穷的终生充当劳苦的船夫,人们说,这里的人都器量狭窄,只图眼前的利益,杜甫也反过来问:“若道士无英俊才,何得山有屈原宅?”(《最能行》)峡中的人民大部分过着穷苦可怜的生活,而夔州却是阔绰的贾客胡商必经之地,这两种生活的对照杜甫也写得很清楚。 除了歌咏山川和人民生活外,杜甫在这时有了充裕的时间,回忆他的青年时代。他在偏僻的山城与外边广大的世界隔绝,朋友稀少,生活平静,因此过去的一切经历在他面前活动起来。他写了不少长篇的诗叙述他过去的生活。他写《壮游》诗,从七岁学诗起经过吴越齐赵的漫游、长安时代、安史之乱,一直到滞留巴蜀,是一篇完整的自传。他还写了八首长诗,怀念八个人物,集在一起,叫做《八哀诗》,但它们只有历史的价值,艺术方面并不算是成功的作品。 杜甫在这时因为与外面的世界脱离,作诗的态度有时改变了。他在成都草堂时说他写诗的态度是:“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老去诗篇浑漫与,春来花鸟莫深愁。”前两句说他长安时代以来对于诗的努力,极力避免庸俗,生活越艰难,作诗也越刻苦;后两句则说明在草堂的生活较为清闲,对着美丽的自然界可以信口成章了。无论是刻苦努力,或是信口成章,由于他有充实的生活体验,都能写出像他天宝末年以后那样富有创造性的诗歌。但是到了夔州,他又把一部分的精力用到雕琢字句、推敲音律上边去了。他在《遣闷戏呈路十九曹长》里说“晚节渐于诗律细”,又在《解闷十二首》里说“颇学阴(阴铿)何(何逊)苦用心”。并且在指导儿子宗武学诗时,也教他熟读《文选》,以便从中采撷辞藻:这好像又把诗歌扯回到“研揣声病、寻章摘句”的时代里去了。但杜甫夔州时代的诗并不是每一首都是这样写成的。他用这种态度写出来的代表作品最明显的是《秋兴八首》、《诸将五首》。这些诗里不是没有接触到实际的问题,不是没有说到国家的灾难与人民的贫困,不是没有写出时代的变迁和自己热烈的想望,可是这些宝贵的内容被铿锵的音节与华丽的词藻给蒙盖住了。使后来杜诗的读者不知有多少人只受到音节与词藻的迷惑与陶醉,翻来覆去地诵读,而不去追问:里边到底说了些什么?因此在解释上也发生分歧。与此相反,反倒是在《写怀》里毫不费力地写出来的“无贵贱不悲,无富贫亦足”,读起来觉得亲切动人;而像《宿江边阁》里“不眠忧战伐,无力正乾坤”那样的诗句足以表达出诗人的品格。 杜甫在夔州,身体时好时坏,疟疾、肺病、风痹、糖尿病都不断地缠绕着他,最后牙齿落了一半,耳也聋了,几乎成了一个残废的老人。他在这种情形下,两年内写了四百三十余篇诗,占有他全集诗中的七分之二,而且其中有不少的长篇,这是一个丰富的创作时期。由于生活的限制,在内容和思想上比起过去的作品都略有逊色,但其中也不缺《登高》这样的杰作。 (节选自冯至《杜甫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传记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杜甫爱用惊险的文字描画三峡里山城的雄壮险恶,这说明诗人十分注重以恰当的文字形式表现作品内容。 B.《负薪行》和《最能行》等诗歌反映了峡中人民穷苦可怜的生活状况,是杜诗中最具代表性的优秀诗篇。 C.“晚节渐于诗律细”、“颇学阴(阴铿)何(何逊)苦用心”,说明杜甫晚年作诗时在字句和音律上下了很大工夫。 D.杜甫的一些注重音节与词藻的诗使读者迷惑与陶醉,以至于翻来覆去地诵读也难以知道诗里边到底说了些什么。
|
E.“不眠忧战伐,无力正乾坤”,诗人在老病时也没忘记国家的灾难和自己的责任,质朴的诗句中表现了诗人的品格。
小题2:文章最后说“这是一个丰富的创作时期”,依据所选的这部分文字,你认为影响作者创作的背景因素有哪些?(4分)
小题3:第四段说杜甫“作诗的态度有时改变了”,你认为“变”在何处?这一改变产生了怎样的结果?请依据文本加以探究。?
参考答案:
小题1:BD
小题2: (1)山城夔州雄壮险恶的山川 (2)夔州人民贫富之间巨大差异的生活 (3)与外界隔绝,朋友稀少,活平静 (4)把一部分的精力用于雕琢字句、推敲音律。
小题3:?“变”在注重于雕琢字句和推敲音律上,这从他创作的《秋兴八首》和《诸将五首》以及指导儿子熟读《文选》以便从中采撷辞藻上可以看出。产生的结果:诗歌中触及社会实际问题的内容被蒙盖在铿锵的音节与华丽的词藻里,使后来的读者迷惑陶醉于诗的形式中而忽略了它的内涵,这反倒不如《写怀》《宿江边阁》这样质朴的诗歌亲切感人。
本题解析:
小题1:B项,说“是杜诗中最具代表性的优秀诗篇”,文中没有依据;D项,原文的意思是“不知有多少人只受到音节与词藻的迷惑与陶醉,翻来覆去地诵读,而不去追问:里边到底说了些什么?”是说读诗时只注重形式而忽略了内容。
小题2:此题考生需要分析文本结构,二至四段介绍了杜甫在夔州的所见所闻所感。结合第二段“夔州是三峡里的山城,这里的山川既雄壮又险恶,杜甫一到这里,便爱用惊险的文字描画它们。……另一方面,给杜甫的印象最深的,是夔州人民的生活。”,第三段“他在偏僻的山城与外边广大的世界隔绝,朋友稀少,生活平静,因此过去的一切经历在他面前活动起来。”,第四段“但是到了夔州,他又把一部分的精力用到雕琢字句、推敲音律上边去了。”可知山城夔州雄壮险恶的山川、夔州人民贫富之间巨大差异的生活、与外界隔绝,朋友稀少,生活平静、把一部分的精力用于雕琢字句、推敲音律这些因素影响了作者的创作。
小题3:本题重点考查探究文本中某些问题的能力。解答时需要抓住全文内容和字里行间透露出的观点态度。抓住第四段中关键语句“但是到了夔州,他又把一部分的精力用到雕琢字句、推敲音律上边去了”展开,结合文本中具体的例子阐析。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