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文学类文本阅读》考点预测(2017年押题版)(九)
2017-07-31 20:13:22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大 中 小】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现代文(文学类)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共20分) 梦里梦外的婺源 程越华 ①一如戏剧,再华丽的舞美,都不及一个动人心弦的故事所辐射的感染力。婺源的最大看点,其实是随着脚步的娓娓而来的民宅。那季季耐看、年年可赏的徽式古民居相伴着一株株古树名木,在小桥流水、青山萦岚的衬托下,如宋元风格的国画意境幽远,又似钱象派莫奈的油画,处处流淌着光彩和色影融合的韵味。 ②婺源的民居与徽州古村落如出一辙,依山傍水,粉壁黛瓦马头墙,村头屹立着古牌坊,在河水微澜中,荡漾着岁月泛起的层层涟漪,也荡漾着远离尘嚣的神秘。 ③婺源的民宅中,随处可见明清时期的古建筑。如一个叫李坑的村庄,气势恢弘的官宅和雕梁画栋的商宅不胜枚举。看似不起眼的一扇小门,跨进门槛,才发现闯入的是明代某位尚书的客厅,梁坊隔扇上排山倒海的雕花尽显物是人非的沧桑,层层叠叠的宅院,像迷宫一样交织和连接,殷实而不嚣张。所有的屋宇,都有一种惊心动魄的儒雅之美。房屋的布局很讲究风水,即使一个小小的雕饰,也很强调寓意,如“喜上梅(眉)梢”、“荷 (合)鹤(和)美好”、“鹿(禄)鸣幽谷”。 ④徽式民居中,最为考究的当算设在房屋内的天井,每家皆有,一进一天井,套间组合,环环相扣。因徽式民居山墙高筑,窗户很小,天井便成了高墙深院内的天窗,在四面八方的中轴瓦檐下,形成室内另有洞天的气势,仿佛能容纳大千世界,为屋中人提供了聊以舒心的视觉空间。那翘角走兽,似俯瞰守卫着方寸天地,在日月光辉的投射下,形成光与影交叠、气与流相通的理学,起到了屋内通风、采风、透气的调节作用。据说在徽州风水理论中,水是玉气和财富的象征。天井巧造“四水归堂”,锁型井底蓄水,寓意暗室生财,是想锁住来之不易的财气。在建筑技法上,天井是典型的虚实结合手法,借以慰示一种似有与似无、恍惚与朦胧的空间美,亦是徽州人“无中生有,有中生无”的哲学观,其间更隐含着“临水成村,辟乾坤于洞里;因花结屋,驻日月于壶中”的寓意。徽州人的聪明才气,在一方天井上,可窥一斑。 ⑤天井,堪称一种徽州人文现象,他们秉承先辈的一脉儒风,传承着程朱理学。天井,也表达了徽州商绅慎独与隐逸的处世心态,这种心态造就了徽商以文化人、以理服人的儒商之道。 ⑥婺源村落中的任何旮旯,总能感触到浓郁的古韵和醒目的沧桑。历经千百年风霜不朽,在人们的习惯思维中,是根基深厚、材质牢固;穿越史无前例的十年动乱,它们能安然守旧如今,则说明这方神奇的热土,曾经寂寞于喧嚣的红尘之外,曾经是纷争遗忘的世外桃源。 ⑦千载一梦,百年一瞬,世事的变迁没有苍白婺源千百年的固守,倒是讽刺了无所适从的世人。为了追求浮华,人们趋之若鹜涌向市尘;饱经灯红酒绿的眩晕和高楼大厦的压抑,复将渴望的目光投向红尘之外,显露返祖的本性。于是,一度落寞的婺源,如今便有了毫无预知的喧嚣。一如慈祥的祖母,敞开她望眼欲穿的大门,以其一成不变的敦厚和淳朴,感慨万端地安抚着一颗颗失措的心灵。 ⑧婺源是一幅画。我终于走进了这幅画,又走出了这幅画,以为画中的她,很像我那守了一辈子贞节牌坊的大祖母。然而,画中的她却不是“随风秋树叶,对月老宫人”——她已成为了一幅现代版的清明上河图。 ⑨也曾以为,婺源是永远沉寂于尘嚣之外、隐匿在史册里只属于名词的煊赫风光,像传说中的古徽州女子那样,永远恪守着她的宁静、矜持和典雅,没想到今天,满面沧桑的她,也被子孙们拖到众目睽睽下,当作商场门前的模特儿展示。 (选自《散文选刊》2012年第10期,有删改) 小题1:第4段中,作者为何说“徽州人的聪明才气,在一方天井上,可窥一斑”?试结合文章加以概括。(4分) 小题2: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6分) ①一如戏剧,再华丽的舞美,都不及一个动人心弦的故事所辐射的感染力。 ②满面沧桑的她,也被子孙们拖到众目睽睽下,当作商场门前的模特儿展示。 小题3:文章前5个自然段用了大量笔墨写婺源“民居”及“天井”,有何作用?(4分) 小题4:本文标题意蕴丰富,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6分)
2、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故里之争显现地方政府公司化 文明古国的一大好处就是有历史,有故事可讲,随便一锄头挖下去,或许就会是哪位王侯将相的传奇。而对后来者而言,这都是可能变成真金白银的财富。只可惜古人不像今人有很明确的产权意识,于是也就有了各种名人的故里之争。 据统计,名人故里之争在短短半年内竟然达到10处之多,其中既有历史上真真实实存在的名人:也有宗教、小说、神话故事中出现的名人。有些名人故里竟有七八个地方在争,更有甚者,水浒故事中西门庆、潘金莲这对“奸夫淫妇”的故里,也被一些地方宝贝一般地争着。这里有两个原因,一是一些官员可以借此捞一把。对这些官员来说,是否能够争到这个故里,或者争到后是否有游客来,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争抢故里的过程本身,这里的一系列环节和运作存在腐败机会。二则不能不说到与地方政府的职能异化大有关系。各种故里之争,地方政府无非是出于为本地打造旅游市场、提高知名度的考虑。此目的在一个以经济建设为自己主要任务的政府那里,虽然很正常,但也说明,地方政府的职能已经迷失。 当然,发展经济也是政府职责,但地方政府发展经济并不仅仅是提供一个好的制度环境,而是直接投身于经济活动。地方政府本身和企业一样,就是市场的一个主体。因此。它也具有其他市场主体的根本特点,即逐利。以招商引资为例,本来这是企业的事,但现在大多由政府包办。很多政府部门的实际工作,特别是直接和经济有关的部门,其主要任务就是招商引资。为了招到更多的外来企业到本地投资,政府制定了许多考核办法,但归根到底,无非是对有功之臣进行重奖,对无功之臣重罚,与公司管理别无二致。 地方政府的公司化及其竞争,被一些学者解释为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一个决定性因素。纯从理论而言,这是对的。但必须指出的是,以追求经济增长特别是财政收入为最高动力的政府逐利化或公司化倾向,虽然在某些时候能够带来社会财富的大幅增加,也能够提高社会成员的福利水平,可在社会治理方面,会带来更多的灾难。最近十多年来,越来越严重的官员腐败和频繁出现的群体性事件,就是一个明证。 政府变成公司,与一般市场上的公司不同,如果说后者还要受市场中一系列合约和规则的制约与支配,政府公司则没有这些限制。因为政府是市场规则和合约的制定者和执行者,它拥有一般市场公司根本不具有的强制权力,这使其变成一个三不像的“怪物”,从而势必出现下述现象:假如政府和民众的利益是一致的,政府公司化或能给民众带来福利的改善;但假如政府跟民众的利益不一致,政府公司化的结果,首先是要保证政府这个公司利益的最大化,尤其考虑到政府乃是由不同的官员构成,更是如此。因为,官员的利益不完全等同于政府的利益,在政府公司化的倾向中,官员可以更好地把咱己的利益置换成政府利益。所以,我们常常看到,在一些地方政府的招商引资中,明明有些项目会产生严重的环境污染,损害公众健康,但只因它会带来税收,甚至仅仅只是为了完成招商引资任务,也被地方引进来。从这个角度,就能合理地解释在上述名人故里之争中,一些地方何以对西门庆、潘金莲感兴趣。 如果不重新定位政府的角色和作用,彻底校正被异化的政府职能,使政府从市场抽身,要扭转逐利性、公司化行为,减少或消除各种故里之争,那就依然很难。 小题1:下列关于“故里之争”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文明古国悠久的历史在铸就传奇与文明同时,也为后代蕴含着商机,不仅有文化传说,而且还有真金白银,供后代子孙消费。、 B.名人故里之争愈演愈烈,所争对象有历史名人,也有宗教、小说、神话中人,甚至有西门庆、潘金莲等“奸夫淫妇”。 C.名人故里之争的根源在于古代缺乏明晰的产权意识,地方政府的介入更是推波助澜,其看重的是争夺故里的过程本身。 D.故里之争明显有两条线趋势:一是政府与官员忙于“争”,二是各地一般公司及民众也在争,各方都力图在争的过程中“大捞一把”。
| 小题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名人故里之争所以“红火”,是由于其“争”的环节与运作中存在腐败机会,同时,与地方政府职能的迷失与异化有关。 B.地方政府致力于发展经济,但因其直接投身于经济活动,使得其本身与企业一样,成为市场的逐利主体,并包办经济活动。 C.地方政府主要任务为招商引资,但管理与考核的办法与公司管理无异,呈现出地方政府公司化倾向,导致“名人故里”之争的闹剧经常上演。 D.地方政府公司化,可促进财政收入增长及带来社会财富大 幅增加,增加社会福利,促进社会公平,推动中国经济高速增长。
|
小题3: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地方政府公司化及其竞争会导致社会治理领域的灾难性后果,诱发腐败现象与群体性事件频发,影响社会安定。
B.政府公司化使其成为“三不像”怪物,集决策者与执行者于一身,掼害民众利益,使官员能轻易将自己利益置换成公司利益。
C.某些地方政府对西门庆、潘金莲感兴趣,其根本点在于这种“名人故里之争”可以促使地方政府公司化,从而最大程度保证民众利益。
D.应对地方政府的角色与地位进行定位与校正,分清政府与市场关系,促使政府消除逐利化与公司化行为,方可消除类似“名人故里之争”
3、阅读题 现代文(文学类、实用类文本)阅读(共20分,共4小题)
梦里华村
顾兆龙
⑴如果人生还有下辈子,我想去当画家,为的是要画一幅《梦里华村》。不成,就去做个建筑师,克隆一个“华村”。
⑵“华村”,连名字都值得玩味和珍藏。有人说,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你看,这“华”,就是“国”,而“村”就是“家”,大又小,虚而实,只“花”了两个字,很节约。新中国成立后,那里一直是南京银行系统的职工宿舍。我就出生在这个“村”,在那儿生活了几十年。
⑶这个“村”,本该只住8户人家,因为该“村”主要由8幢三层小楼组成,用今天的眼光看,这是地道的花园洋房,也算双拼别墅,每两幢楼连成一体,各自一个独立的单元。只是,那时这“村”里却住着40多户人家,有的人家就一间房。厨房在楼道口,卫生间是共用的,楼道的拐角处堆着煤砖等杂物,连车库也住着人。
⑷尽管如此,“华村”的风采却是掩藏不住的。梦里常回这个“村”,不只是因为情感记忆,更是因为怀念那里老建筑的美韵。
⑸这是一群哥特式的老建筑。小角度、长长的尖屋顶,瓦要掉下来似的,绛红色的立体状的木质线条,沿着屋顶,勾勒出小楼轮廓的曲线之美,老远就看见了。灰色的外墙,被做成凹凸状,具有立体感。院子依地形而成,约呈S状自然延伸开去,楼一般高的冬青树,依院墙顺序排列着,四季举着绿伞。楼内上天花下地板,墙角内含金属里衬,窗子是钢结构的,把手和龙头等金属五金部件,是全铜的……错落有致的院子,考究的老建筑,有情有调,有韵律有美感,有历史有文化。
⑹然而,更有遗憾!1958年大炼钢铁时,“华村”那富丽堂皇的铁铸雕花大门,以及每家每户的暖气片,都被送到炼钢炉里去了。更遗憾的是,上世纪90年代初,这个院子被拆了!
⑺“华村”和一些具有历史文化感的老建筑一样,似乎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多真材实料,少偷工减料。据说,后来有工人抱怨,这房子太结实,拆着费劲。与“华村”一起消失的,还有紧挨着她的那条用小方石块铺成道路的广艺街……
⑻折腾5年多后,居民们回迁到了原址。28层楼,两部电梯,住着228户人家,没有一个汽车位,没有院子,更没有绿地。20年不到,这里从里到外,都已经“老”得不成样子了。有人称它是竖起来的“贫民窟”。
⑼让人想不通的是,现在,不少大城市都在新建“老房子”。既然如此,何必当初!如果“华村”还活着,她几乎不用修饰。历史与文化,尽可在这里穿越时空,交融流淌。一边行走,一边触摸,那该是一件多么惬意和富有诗意的事情!
⑽相信如果“华村”还活着,今天该不会再有人敢去拆她。因为,如果那样的话,一定会有很多的人站出来大声地说“不”。
⑾有些时候,有些事情,“做”可能是一种破坏,“不做”却是一种建设。别人长高了,矮就成了特色;别的地方都“新”了,“旧”和“老”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价值,就会凸显出来。历史和世界的眼光,战略和辩证的思维,是有现实意义的。
⑿小时候,觉得“华村”好大;老了,觉得“华村”真美。所以老做梦,下辈子还想住在“华村”。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两项都选对得4分,只选一项且正确得2分,有选错的得0分)(4分)(?)
A.本文开篇直抒胸臆,表达了作者希望通过绘画或复制“梦里华村”,永远留住“梦里华村”的美好愿望,也表达了对华村深深的怀念之情。
B.文章第⑸段从“华村”老建筑的风格、外在结构、布局、环境、居住者等方面描写了“华村”老建筑的特点,表现了作者的赞美与怀念之情。
C.文章第⑺段说:“后来有工人抱怨,这房子太结实,拆着费劲。”这表明“华村”老建筑不是因为破败无用而被拆除,明褒实贬,亦含遗憾。
D.本文写“华村”老建筑被拆除的同时,插叙“还有紧挨着她的那条用小方石块铺成道路的广艺街……”这一句,使文章更有深度和广度。
E.本文以“华村”的变迁为线索,叙说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着重对“新与旧”和“做与不做”作辩证的思考,颇有思辨色彩,给人以启迪和思考。
小题2:第⑸~⑻自然段记叙了“华村”的变迁,主要运用什么表现手法?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4分)
小题3:文章结尾说:“小时候,觉得华村好大;老了,觉得华村真美。”作者为什么觉得“华村真美”?(4分)
小题4:全文都是写现实中的华村,而文章的题目是“梦里华村”,请分析作者这样写的意图。(8分)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记叙文,完成后面各题。
前方遭遇塌方
肖复兴
①那一年秋天去九寨沟。路上,大家的情绪非常好,几乎一路都在唱歌,车厢里快成了音乐厅。我们乘坐的是一辆大轿子车,开车的是一个眉清目秀的成都小伙子,他一言不发,微微笑着,平稳地开着车。
②黄昏的时候.突然下起了大雨。一时间,雨幕和暮色叠加在一起。像蝙蝠的翅膀一样压来。走着走着,车子忽然停了下来。我抬起头望望窗外,发现前面蜿蜒的山路上早已长蛇一般停了好长一串的车子。下车一打听,才知道前面的路因为大雨的缘故塌方了,路面一下子变窄了,而且非常滑。刚才,一辆运木材的大卡车连人带车滚进了道旁的江里,一眨眼的工夫就淹没在湍急的漩涡中,连影子都找不着了;紧跟着,另一辆卡车也掉了下去,幸好被半山腰的树卡住,人们正在搭救司机。大家都担心起来,今晚还能不能到达九寨沟呀?
③终于,前面的车子一辆辆蜗牛一样移动起来。等我们开到事故发生的地点时,两个多小时已经过去了。天彻底黑了下来,雨却没有停。车窗外,那辆卡车黑乎乎的,还卡在半山腰的树上。前面的路越发显得窄,大概只能够勉强过一辆车,又正好是一个拐弯,无形中增加了行车的难度。可怕的是靠近江边的一侧还有塌方,只要车轮稍稍打偏一点,车子就有可能一下子滑进江中。?
④司机停住车,打开车门,回过头说:“大家都下车吧,先走过去,在前面等我。”
⑤满车的人都乖乖地下了车,撑起了雨伞,小心翼翼地往前走。只见司机坐在驾驶座上,双手紧紧地握着方向盘,两眼直直地望着前方。雨刷使劲地刷着,车灯明晃晃地照着,前面的雨水、山石和树木,阴森森的,格外瘆人。
⑥车子在开动之前,我犹豫了一下,下车还是不下?……咬咬牙,我就一屁股坐了下来。
⑦司机回头叫我:“快下车!太危险!”
⑧我没下车,走到他的旁边坐下来。他看了看我,没再说话,只是伸出了手拉了拉我的手,他的手心里全是冷汗,我的手心也一样。
⑨车子又启动了。我看得很清楚,前面的路窄得像是鸡脖子,方向盘在他的手中不停地急剧旋转着,他的脚不时地踩着刹车,车子像受惊的甲壳虫,不是在走,简直是在爬,一步步小心谨慎地在蠕动,稍不留神,就有可能出危险。尤其是过江边塌方的地段时,司机把车紧紧地靠在山的一侧。整条岷江就在我们的左侧晃悠着,肆无忌惮地呼啸着,随时都有可能把我们连人带车一起揽进它的可恶的怀中。我的心都要蹦出嗓子眼儿,两眼紧闭,心想,现在再想下车也来不及了,豁出去了吧!
⑩我不知道他是怎么过这个危险关的,只觉得车子颠簸了一下,然后是一个转弯,就飞快地加速,箭一般蹿出了好长一段路。就听他一连串地按响了喇叭,又听见地上一连串的欢呼声。
我不知道以后我还敢不敢再冒这个险,当时是一个劲儿地后怕。那一晚大雨中的山道和江水,还有那辆轿子车和司机,实在是让我终身难忘。我不知道他后怕不后怕,在当时,他的沉稳果断却是一车人所不具备的。一个人的性格可能会在平常琐碎的日子显现出来,一个人的品格却在关键时刻尤其是危险的时刻更为凸现,那是一个人生命最鲜亮的底色。
那天夜里到达九寨沟后,我半宿都没睡安稳,总好像还在颠簸的车上一样。第二天晚上,为了给大家压惊,我们在诺日朗旁边举办了晚会,大家的歌声又此起彼伏。不知谁看见我们的那个司机坐在角落里默默听大家唱歌,就喊了起来,请他无论如何也得唱一个。大家热烈鼓起掌来。他没推辞,走到台前,说:“可以,但我得请一个人和我一起唱。”我没有想到,他请的是我。我和他一起唱了一首《草原之夜》,令我更没有想到的是,他唱得真是非常好听。(选自《品悟》有删改)
1.第③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
2.第⑥段中“……”处省略了“我”的心理描写,请根据上下文补写出来。(40字左右)
?
3.请赏析第⑨段中画横线的句子。
?
4.通读全文,请你说一说文中的司机是怎样一个人。
?
5.请将下面尚未完成的读书卡片填写完整。
? 读书卡片
篇目:《前方遭遇塌方》? 作者:肖复兴
摘句:一个人的性格可能会在平常琐碎的日子显现出来,一个人的品格却在关键时刻,尤其是危险的时刻更为凸现,那是一个人生命最鲜亮的底色。
启示:?
5、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柳妈的打皱的脸也笑起来,使她蹙缩得像一个核桃,干枯的小眼睛一看祥林嫂的额角,又钉住她的眼。祥林嫂似很局促了,立刻敛了笑容,旋转眼光,自去看雪花。
“祥林嫂,你实在不合算。”柳妈诡秘的说。“再一强,或者索性撞一个死,就好了。现在呢,你和你的第二个男人过活不到两年,倒落了一件大罪名。你想,你将来到阴司去,那两个死鬼的男人还要争,你给了谁好呢?阎罗大王只好把你锯开来,分给他们。我想,这真是……”
她脸上就显出恐怖的神色来,这是在山村里所未曾知道的。
“我想,你不如及早抵当。你到土地庙里去捐一条门槛,当作你的替身,给千人踏,万人跨,赎了这一世的罪名,免得死了去受苦。”
她当时并不回答什么话,但大约非常苦闷了,第二天早上起来的时候,两眼上便都围着大黑圈。早饭之后,她便到镇的西头的土地庙里去求捐门槛,庙祝起初执意不允许,直到她急得流泪,才勉强答应了。价目是大钱十二千。
她久已不和人们交口,因为阿毛的故事是早被大家厌弃了的;但自从和柳妈谈了天,似乎又即传扬开去,许多人都发生了新趣味,又来逗她说话了。至于题目,那自然是换了一个新样,专在她额上的伤疤。
“祥林嫂,我问你:你那时怎么竟肯了?”一个说。
“唉,可惜,白撞了这一下。”一个看着她的疤,应和道。
她大约从他们的笑容和声调上,也知道是在嘲笑她,所以总是瞪着眼睛,不说一句话,后来连头也不回了。她整日紧闭了嘴唇,头上带着大家以为耻辱的记号的那伤痕,默默的跑街,扫地,洗莱,淘米。快够一年,她才从四婶手里支取了历来积存的工钱,换算了十二元鹰洋,请假到镇的西头去。但不到一顿饭时候,她便回来,神气很舒畅,眼光也分外有神,高兴似的对四婶说,自己已经在土地庙捐了门槛了。
冬至的祭祖时节,她做得更出力,看四婶装好祭品,和阿牛将桌子抬到堂屋中央,她便坦然的去拿酒杯和筷子。
“你放着罢,祥林嫂!”四婶慌忙大声说。
她像是受了炮烙似的缩手,脸色同时变作灰黑,也不再去取烛台,只是失神的站着。直到四叔上香的时候,教她走开,她才走开。这一回她的变化非常大,第二天,不但眼睛窈陷下去,连精神也更不济了。而且很胆怯,不独怕暗夜,怕黑影,即使看见人,虽是自己的主人,也总惴惴的,有如在白天出穴游行的小鼠,否则呆坐着,直是一个木偶人。不半年,头发也花白起来了,记性尤其坏,甚而至于常常忘却了去掏米。
小题1:简要梳理选段中祥林嫂的心理变化,并分析变化的原因。(6分)
小题2:结合课文,赏析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语的艺术效果。?
①但自从和柳妈谈了天,似乎又即传扬开去,许多人都发生了新趣味,又来逗她说话了。(3分)
②她像是受了炮烙似的缩手,脸色同时变作灰黑,也不再去取烛台,只是失神的站着。(3分)
小题3:从行文看,柳妈的话和四婶的话分别起到了什么作用?(4分)
小题4:祥林嫂经历了丧夫失子的打击,但精神被最被终打垮的却是这一次祭祀活动。对此应该如何理解?结合课文,谈谈你的看法。(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