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题。?
墙
? 梅苑?
? 当我第一次穿过这条僻静的小径时,我就非常喜欢它了。我爱上它的寂静,爱上那一大片绿绿的田野,和那一望无际的云空。
? 以后,每一个早晨与傍晚,我都要走过这条僻静的小径。每次我踯躅在途中时,总觉得这是我一天中最欢愉写意的一段时光。因为我可以抛开一切凡俗的琐事,可以洒落满腔郁闷,把思想放纵成一匹野马,让它恣意驰骋,跃过绿绿的田野,跃过人与人组合的世界,跃进蓝蓝的云空,溶入纯净思想的领域里。
? 人生不如意的事太多了,真的,太多了!有时多得使人无法用微笑去接受,但也无法拒绝。不如意,仿佛是生命中最自然的韵律,正如郁闷,是组合一个“真”的生命的音符。但是,过多的郁闷,总会使人感到生命的乏味,茫然自问:活着究意为了什么?为了些什么?为了抖落这些茫然的情绪。有时必须把思想的羽翼放纵,让它随意翱翔在苍茫的太空。让多幻的白云,提示我生命的短暂。让我把一切郁闷幻化成飘忽的白云,飘远,飘散。
? 已忘了哪一个日子,这条僻静的小径突然砌起了一堵墙,一堵厚厚的、红红的、高高的、坚固的墙。隔开了那一片绿绿的田野,截断了自然与我的吻合。我无法再将思想放纵成一匹野马,因为它无法跃过那堵墙---那堵高高的、厚厚的、红红的、坚固的墙。
? 每天,我得在墙的阴影下走过,仿佛走在一条狭窄的暗道。看不见耀眼的朝阳,看不到绿绿的田野和那一望无际的云空。这条小径也失去了昔日的僻静,因为有些人喜欢这堵墙,这堵阴阴暗暗而能躲避阳光的墙,所以,这小径变成一条普通的小路。为了避免阻碍交通,我再不能挪着极慢的步子踯躅,只像过往的行人一样匆匆来去。于是,这一段原属于欢愉的旅程,顿时失落了昔日的神怡。
? 这原是一种微妙的意觉,我骤然由此领悟到善恶、美丑、得失相距的微少,少得有时我们无法用肉眼去衡量。你说这堵墙是自然的破坏者吗?然而,它却是时代的产物,它能替一些求庇护的人,挡住刺目的光线。墙又是时代文明不可缺少的装饰品。有人的地方,必须有墙。墙少的地方,只是落后的山区。墙越多越高的地方,是最进步繁荣的都市,你能否认这句话的真理吗?然而,世界上许多罪恶的事,都在墙的阴影下产生,你又能否认吗?因此,你说:墙是庇护人类,还是纵容罪恶?
? 从这里,你就可以看到善恶相距的微少,少得无法用真理去衡量。何况,真理也不是绝对的,都随着人类的思想而转移,正如从不同的角度去评判墙的善恶。有时,你以为最美好不过的东西,别人不一定认为完美。你最欣赏的人物,可能在别人眼中充满瑕疵。因为美丑、善恶、得失,还没有一定的标准界线,多少要掺入一些主观。所以,我们无须要求别人符合自己,也无须勉强自己去适应别人,这都是非常不智的,为什么不保持自己的独特?然而,人类就这样奇怪,总喜欢要求别人来符合自己,也喜欢委委屈屈地适应别人,这是一种多傻的行为。像杀人吧,算是一种最罪大恶极的举动,但在战场上,杀人却是一种英雄的表现。又如眼前这堵高高的墙,有人喜欢墙下的阴暗,而我却怪它挡住了那充满生命力的阳光。
? 墙存在于世界上任何一个角落,是人类所不可缺少的东西,有人的地方,必定有墙。幸而墙是一种有形体的实物,我们随时建筑,又可以随时拆毁。因此,墙只能发挥它的功用,而不能恣意地贻害。然而,世界上还有许许多多无形体的墙,使我们束手无策,因为它建筑在人类的心里。这些墙,又比一切有形体的墙更厚、更高,隔绝了人与人之间的相处,截开了无数个原该吻合的心灵。他们把墙作为一种庇护物,为了一份莫名其妙的安全感,常常在心中建起了一堵不必要的墙,又不愿意在墙上开一个窗,窥视一下外面的世界,只在墙内猜测墙外的变动,在墙内估计别人的用心。这样,人与人之间怎么不会发生误解、仇视、纷争?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怎不拉得更长、更远?
? 墙原是人类不可缺的东西,但建筑在人类心里的墙,却是一堵绝对多余的障碍物。正如我认为这僻静的小径,无须要建起这一堵高高的墙。
? 选自《中国散文鉴赏文库(当代卷)》
1.文章第一、二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联系全文,谈谈作者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说“从这里,你就可以看到善恶相距的微少,少得无法用真理去衡量”,依据上下文,请解释这句话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为什么反复说“有人的地方,必定有墙”,请概括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文章最后,作者说“但建筑在人类心里的墙,却是一堵绝对多余的障碍物”,?请结合教材中学过的人物(举一个例子),谈谈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第一、二段主要写小径给自己带来的欢愉写意。本文题目为“墙”,但开篇却从小径写起,隐含了作者对无“墙”境界的追求,对无“墙”之美的赞赏;这与下文这堵墙带来的失落与阴暗形成鲜明对比,为下文有关“墙”的议论作铺垫。内容和结构各一点。
2.“善恶”的界限是微妙的、模糊的,从不同的角度去评判同一事物会有不同的结果。或美丑、善恶、得失的判断都有一定的主观因素,要保持自己的独特思想。
3.有形的墙是时代的产物,是时代文明不可缺少的装饰品;无形的墙是人为了一份莫名其妙的安全感,常在心中建起了一堵不必要的墙,他所以说:“有人的地方,必定有墙。”
4.这个“多余的障碍物”就像一道厚厚的障壁,它阻碍了《故乡》“我”与闰土之间的纯真友谊;(示例:它使得《祝福》中祥林嫂的阿毛被狼吃了之后变成了人们咀嚼的谈资;它使得《我与地坛》中作者的苦痛成为了母亲遍布在园中的脚印……)人与人之间需要沟通,只有相互理解,才能消除人与人之间的隔膜,才能有思想的交换、汲取,才能有心灵的相印和情感的亲近。(点明自己的理解,并言之成理)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语言运用题 小说《巴黎圣母院》中的三位主要人物(爱斯梅拉达、卡西莫多、弗罗洛)的结局是什么?请简述。(4分)
参考答案:爱斯梅拉达被官兵抓去后,最终被吊上绞架。而站在圣母院顶楼的弗罗洛看到这一切,发出了得意的狂笑;卡西莫多终于认清了弗罗洛的狰狞面目,猛扑过去,将他从钟楼顶上推下来摔死,自己则来到刑场上,抱着爱斯梅拉达的尸体遁入了墓地;几年后,人们发现了他们在一起的遗骸。
本题解析:结局是坏人有报应,但美的东西也遭到了毁灭,同时也鉴证了卡西莫多的真诚与善良。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生物多样性是一定时间、一定地区所有生物物种及其遗传变异和生态系统的复杂性的总称。它是由地球上生命以其环境相互作用并经过几十亿年的演变进化而形成的,是地表自然地理环境的重要构成成分之一。生物多样性与其物理环境相结合而共同构成的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命支持系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对于维持自然界的生态平衡、美化和稳定生活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生物多样性在基因、物种和生态系统等方面对人类的生存所具有的现实和潜在意义难以估量。因此,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150多个国家的政府首脑签署通过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生物多样性公约》。这是一项全球性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战略宣言,目的是为了当代和后代人的利益,为了生物多样性的固有价值,尽最大可能维持、保护和利用生物多样性。
生物物种多样性在地球上分布很不均匀,这主要是由水热条件的差异、地形的复杂性和地理隔离程度造成的。许多热带岛屿和其他一些陆地地区全年高温多雨,地理位置相对孤立,境内地表复杂,使得这里生存的生物种类最多。
自从35亿年前地球上出现生命以来,由于各种自然原因,难以计数的生物已经灭绝,现存的500-1000万种生物仅是过去曾经生活过的几十亿种中的少数幸存者。物种灭绝和生态系统被破坏,由此造成的遗传多样性的损失是不可逆的,也是不可弥补的。这不只是直接减少了人类可利用的生物资源,还可能造成更严重的后果。一般认为,一种生物物种的灭绝,将给以其为生存条件的其他10-30种生物的生存带来威胁。
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起源与进化的基础,生物等自然资源的持续利用是保障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但是,由于长期以来人类对生物环境的破坏、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利用、保护不力等原因,生物多样性遭受的损失令人触目惊心。因此,采取有利措施保护生物多样性已成为十分紧迫的任务。
1.从原文看,下列对“生物多样性”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生物物种的遗传变异和生态系统的复杂性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方面。
B.生物多样性是在漫长的演变进化中,由生命与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
C.生物多样性是生物在几十亿年的漫长过程中形成的生物群体的总称。
D.生物多样性有利于维持生态平衡,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物质基础。
2.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水热条件、地形以及地理的隔离程度等因素,与生物物种多样性的分布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B.地球上多数生物物种灭绝的主要原因,在于人类对生物环境的破坏、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利用。
C.生物资源的利用必然导致物种的灭绝和生态系统的破坏,其造成的遗传多样性的损失是不可逆的。
D.一种生物物种的灭绝,就会使10-30种生物物种灭绝,从而使人类可以利用的生物资源越来越少。
3.依据原文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只有利用生物遗传变异特点,改造生物基因,才能为人类创造出适宜的生存环境。
B.《生物多样性公约》的签定,将使现有的生物都得到充分的维持、保护和利用。
C.由生物物种多样性分布不均的原因得知,沙漠和极地地区的生物物种比较贫乏。
D.目前,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当务之急是大力培育动植物的新品种,弥补物种的缺失。
参考答案:1.C
2.A
3.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第下面问题。?
沁园春·长沙?
毛泽东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1.诗词中常有“领字”,领字,又叫“一字逗”。它只有一个字,常冠于一句或数句之上而又不断开,诵读时只做语音上的小小停顿。《沁园春·长沙》这首词上下阕各有一个“领字”,请找出来,并概括说明其领起的内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词的上阕写了哪些意象,其作用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在词中具有怎样的作用?请结合上下阕内容进行回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阕词人由写景转到对往昔不平凡生活的回忆,回忆的重点内容是什么?这样写有什么深刻意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下列对这首词的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三句,点明了时间、地点和特定的环境,洋溢着作者乐观主义的革命激情。
B.一个“看”字,总领七句,描绘了独立橘子洲头所见到的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图。
C.诗人从山上、江面、天空、水底选择了几种典型景物进行描写,远近相间,动静结合,对照鲜明。
D.一个“恰”字,统领七句,形象地概括了早期革命者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
参考答案:1.“看”和“忆”是领字。“看”字领起上阕美丽壮观的湘江秋景;“忆”字领起词人往昔充满革命激情的学习、斗争生活。(意对即可)
2.词的上阕写了寒秋、霜天(气候)、万山(层林尽染)、湘江(碧透、百舸争流)、飞鹰、游鱼(万类竞自由)等意象。通过这些意象,形象地表现了词人关注国家命运,以及对当时革命形势的深切感受。?(意对即可)
3.“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一句,把上下阕贯穿起来。从上阕的“谁主沉浮”引出下阕的“粪土当年万户侯”和“到中流击水”的豪情壮志。(意对即可)
4.回忆的重点是不平凡的战斗岁月和同学们的精神面貌,艺术地回答了上阕中“谁主沉浮”的问题。(意对即可)
5. 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春之怀古(张晓风)
①春天必然曾经是这样的:从绿意内敛的山头,一把雪再也撑不住了,噗嗤的一声,将冷脸笑成花面,一首澌澌然的歌便从云端唱到山麓,从山麓唱到低低的荒村,唱入篱落,唱入一只小鸭的黄蹼,唱入软溶溶的春泥——软如一床新翻的棉被的春泥。
②那样娇,那样敏感,却又那样浑沌无涯。一声雷,可以无端地惹哭满天的云;一阵杜鹃啼,可以斗急了一城杜鹃花;一阵风起,每一棵柳都吟出一则白茫茫、虚飘飘说也说不清、听也听不清的飞絮,每一丝飞絮都是一株柳的分号。反正,春天就是这样不讲理、不逻辑,而仍可以好得让人心平气和。
③春天必然曾经是这样的:满塘叶黯花残的枯梗抵死苦守—截老根,北地里千宅万户的屋梁受尽风欺雷压犹自温柔地抱着一团小小的空虚的燕巢,然后,忽然有一天,桃花把所有的山村水廓都攻陷了。柳树把皇室的御沟和民间的江头都控制住了——春天有如旌旗鲜明的王师,因为长期虔诚的企盼祝祷而美丽起来。
④而关于春天的名字,必然曾经有这样的一段故事:在《诗经》之前,在《尚书》之前,在仓颉造字之前,一只小羊在啮草时猛然感到的多汁,一个孩子在放风筝时猛然感觉到的飞腾,一双患风痛的腿在猛然间感到的舒活,千千万万双在溪畔在塘畔在江畔浣纱的素手所猛然感到的水的血脉……当他们惊讶地奔走互告的时候,他们决定将嘴崛成吹口哨的形状,用愉快的耳语的声量来为这季节命名——“春”。
⑤鸟又可以开始丈量天空了。有的负责丈量天的蓝度,有的负责丈量天的透明度,有的负责用那双翼丈量天的高度和深度。而所有的鸟全不是好的数学家,他们吱吱喳喳地算了又算,核了又核,终于还是不敢宣布统计数字。
⑥至于所有的花,已交给蝴蝶去点数。所有的蕊,交给蜜蜂去编册。所有的树,交给风去纵宠。而风,交给檐前的老风铃去一一记忆、一一垂询。
⑦春天必然曾经是这样,或者,在什么地方,它仍然是这样的吧?穿越烟囱与烟囱的黑森林,我想走访那踯躅在湮远年代中的春天。?
1.第①段中画线部分是按什么顺序写的?有什么样的表达作用?
2.以“‘……’这个字用得好,好在……”的形式,对第二段文字的用词进行赏析。
3、第③段写枯梗抵死苦守老根,屋梁抱着空虚的燕巢的目的是:
4.第③段中“桃花把所有的……都控制住了”有什么表达作用?
5.第④段中的“一只小羊……感到的水的血脉”从哪些侧面交代了春的来到?
6.第⑤段中鸟为什么“核了又核,算了又算,终于还不敢宣布统计数字”?
7.第⑥段所写的景象可用一个四字短语概括为:
8.怎样理解第⑦段中“我想走访那踯躅在湮涅远年代中的春天”一句话?它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9.这篇文章写得很美,请任选一个角度加以评析。
参考答案:
1.从上到下,由远及近,从大到小(写两个即可)。表达出春的无处不在。
2.如:“哭”字用得好,好在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地写出春雨下落的景象;“急”字用得好,好在将杜鹃花人格化,写出它们竞相开放的情景;“吟”字用得好,好在形象地绘出了一幅柳絮纷飞的图画。
3.说明从植物到动物都企盼春天的到来
4.含蓄地交待出春天真的来到了人间
5.春草发芽,因此多汁;天气变暖,使小孩大人精神愉悦;冰雪消融,春水涣涣,所以感到水的血脉。
6、因为春天里,天的蓝度、透明度、高度和深度是无法计算的
7、如:万物闹春
8、表达了作者对没有蒙受现代“文明”污染的已经逝去的春天般境界的肯定和向往;含蓄地点明了文题“春之怀谷”的含义
9、从语言、构思、表达、写法特点等角度答题。根据答题实际情况评改
本题解析:
1.
2.
3.
4.
5.
6.
7.
8.
9.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