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清诗,然后回答问题。
追悼①
吴伟业
? 秋风萧索响空帏,酒醒更残泪满衣。辛苦共尝偏早去,乱离知否得同归。
?君亲有愧吾还在,生死无端事总非。最是伤心看稚女,一窗灯火照呜机。
【注】①顺治四年(1647),吴伟业刚经历易代之痛,又逢妻子去世,国仇家恨集于一身,内心无比悲痛,写下了这首感人至深的悼亡诗。
?吴伟业的诗一般造语整饬,辞藻华丽,本诗有无此特点?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本诗没有这种待点。全诗平平道来,浅浅写出,不用典故,不假辞藻,以极浅易的语言表现出了极深沉的感情。(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两首宋词,完成问题。
霜天晓角?梅
范成大
晚晴风歇,一夜春威折。脉脉花疏天淡,云来去,数枝雪。?胜绝,愁亦绝,此情谁共说?惟有两行低雁,知人倚,画楼月。
? 霜天晓角?梅
? 萧泰来
千霜万雪,受尽寒磨折。赖是①生来瘦硬,浑不怕,角吹彻。?清绝,影也别,知心惟有月。原没春风情性,如何共,海棠说②。
? 【注释】①赖是:好在。②如何共,海棠说:海棠的花期在4月,而梅的花期在3月。
1.这两首词中的“霜天晓角”是?___________________?。
2.对这两首词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范词上片,以“脉脉”加诸“花疏天淡”之上,写出了梅花清疏淡雅的神韵。
B.萧词最后两句,借两种花的花期不同,表现梅花不愿与海棠结缘交往的态度。
C.两首词中的“雪”,分别渲染了梅花“一夜春威折”、“受尽寒磨折”的生活环境。?
D.这两首“咏梅”词,就语言风格而言,前者词风含蓄委婉,后者词风硬朗直白。
3.两首词都写了“梅”,试从手法和主旨的角度对“梅”的作用作简要评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词牌?
2.C?
3.第一首用“梅”的形象衬托作者的孤愁心情,第二首借“梅”的形象比喻自己的清高性情(或第一首借景抒情,第二首借物喻人)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诗,完成问题。
兰亭诗六首(其三)
三春启群品,寄畅在所因。
仰望碧天际,俯磐绿水滨。
寥朗无压观,寓目理自陈。
大矣造化功,万殊莫不均。
群籁虽参差,适我无非新。
1.将上面的诗与《兰亭集序》进行比较,其中的自然之景是怎样对应的?
(1)诗中的“仰望碧天际”对应《兰亭集序》中的___________。
(2)诗中的“俯磐绿水滨”对应《兰亭集序》中的___________。
(3)诗中“无压观”“万殊”“群籁”对应《兰亭集序》中的___________。
2.诗中的自然之景很美,它们只是纯粹客观的自然之物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1)“仰观宇宙之大”“天朗气清”(2)“俯察品类之盛”“清流激湍”(3)“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惠风和畅”
2.这些景物并非单纯客观存在之景,而是贯注了诗人主观心性的、情感化了的景物,从诗中最后一句来看,宇宙万物虽有差别,但它们给作者的感受都是崭新的、可爱的。(言之有理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6分)
秋望
李梦阳
黄河水绕汉宫墙,河上秋风雁几行。客子过壕追野马,将军发箭射天狼。
黄尘古渡迷飞挽①,白月横空冷战场。闻道朔方多勇略,只今谁是郭汾阳②。
【注】①飞挽:是“飞刍(草)挽粟(粮)”的省说,指迅速运送粮草。②郭汾阳:唐代著名的将军郭子仪,曾经平定安史之乱,大破吐蕃,被封为汾阳王。
(1)第三联用的是什么修辞手法?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3分)?
(2)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参考答案:(1)①对比。(1分)将黄河渡口的繁忙和战场上的沉寂进行对比,(1分)突出战争即将来临前的肃杀景象。(1分)②双关。(1分)一个“冷”字,既指战场的清冷和寒冷,(1分)又指诗人心上的那份寒意。(1分)(任选一个作答即可)?
(2)本诗通过描写战云密布下的塞上风光,(1分)抒发对安边卫国的良将的向往,(1分)体现了诗人忧国伤时的忠贞情怀。(1分)
本题解析:无
本题难度:一般
5、单选题 下列对《短歌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短歌行》中两次写到明月,既以景物渲染了环境气氛,又点明了时间的变化和人物感情的变化,这就将情、景、事三者紧密地结合起来了。
B.本诗分四层,每八句为一层。一层感叹人生短暂,时光易逝,表明忧闷难解;二层主要写思慕故旧贤才;三层主要写获得贤才故旧时的欢爱之情;四层表示自己要广招天下人才,实现全国统一的抱负。
C.本诗由“点”到“面”,内容逐层深入,感情回环跌宕,结构谨严。在风格上有一个重要特色,就是抑扬顿挫,波澜起伏。
D.本诗主要抒写诗人对岁月流逝而功业未就的消极心情,吐露了诗人为实现统一全国的政治理想而求贤若渴的急切心情和宽广胸怀。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