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的题。
鹧鸪天·代人赋
辛弃疾
晚日寒鸦一片愁,柳塘新绿却温柔。若教眼底无离恨,不信人间有白头。
肠已断,泪难收,相思重上小红楼。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不自由。
1.词题“代人赋”,所代之人不详,但从词中推测,词中主人公是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试对这首词的主要艺术手法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是一位思妇,即一位内心充满“离恨”与“相思”的女性。她“眼底”充满了“离恨”,明知视线已被青山遮断,心上人是看不到的,但仍要情不由己地,一次又一次地倚靠着楼上的阑干远望,足见其情之痴绝。
2.以乐景写哀情,这“温柔”的“柳塘新绿”之景起反衬作用,使“一片愁”加重加浓。“若教眼底无离恨,不信人间有白头。”这正说明“眼底”是充满“离恨”的,实质是在叹自己“白了少年头”,而这“白头”又正是“一片愁”的恶果。若直言之,就是“思君令人老”。这是用婉曲的方式来强调“离恨”之人。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诗歌,然后回答问题。(6分)
闻?雁
韩洽①
朔风吹雁渡江干②,月白霜清响尚寒。
孤客几回愁里听,?故乡何处报平安?
【注】①韩洽是明朝遗民,生活在明清易代之际,漂泊无归。?②江干:江边
小题1:开头两句诗着意一个“寒”字,请作简要分析。(4分)
小题2: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折射出怎样的社会现实?(2分)
参考答案:
小题1:“朔风”,即北风,寒;“江干”是冬天的江岸,寒;月是白月,霜是清霜,“白”和“清”是冷色调,当然寒;雁是鸣雁,“响尚寒”,是由听觉形象转为触觉形象,氛围肃杀阴冷,秋气、寒气扑面袭来。(结合意象,结合语境揣摩分析。4分)
小题2: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惨淡凄情的情感,折射出当时社会动乱、凋敞的苦难现实。(结台注释,结台直抒胸臆的后两句进行思考。2分)
本题解析:
小题1:题目在问前两句如何表现出“寒”,前两句是写景,要通过诗句中的景色(意象)来分析天寒。主要景色是:朔风、大雁、江边、白月、寒霜,其中,朔风(北风)、寒霜直接表现天气之冷,大雁南渡间接表明天气之冷,月白,是指清冷的月光,从冷色调写出天气之冷,而“响尚寒”则从触觉角度来说明天气之寒。
小题2:诗歌情感主要通过景色描写、直接抒情等方式表现出来。诗歌前两句是写景,渲染了一种凄凉的氛围,为下文抒情做铺垫,第三句“孤客”“愁”写出了诗人的愁苦凄清之感,“何处保平安”说明这种愁苦无处表达,可见,社会较动荡。
本题难度:简单
3、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题目。(7分)
题葡萄图
徐渭
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
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搠野藤中。
【注】徐渭(1521---1593),明代杰出的书画家、文学家。字文长,号天池山人,晚年号青藤道士。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性情纵放,屡试不第。
【小题1】第一、二句刻画了诗人怎样的形象?请作简要分析。(3分)
【小题2】第三句“笔底明珠无处卖”中的“明珠”指什么?这句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第一、二句刻画了一位狂放不羁、落魄潦倒的诗人形象。“落魄”写其不得志,“独立”“晚风”写其寂寞孤苦的晚年,“书斋”“啸”字则写出他恃才傲物、狂放不羁的个性。(3分)
【小题2】诗中的“明珠”用比喻手法,表面上是比喻所画的“葡萄”,实际上喻指诗人自己的才识。这句诗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愤懑不平之情。(答出“明珠”所用的修辞手法和表面义2分,答出“明珠”的深层义1分,答出诗人感情1分)(4分)
本题解析:
【小题1】分析诗歌形象要注重分析诗歌所描写的事物的特征,把握住诗中的关键词句,如头两句中的“落魄”“啸晚风”,直接写出了诗人形象,后两句中的“无处卖”“闲抛闲掷”,则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自己的不得志。此外,还要注意结合诗歌下面的小注,做到知人论世。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小题2】解题时要注意“明珠”所用到的手法,再结合诗人生平怀才不遇的境况,可以得知诗人用“明珠”来喻己。回答时先解释“明珠”的内涵,再回答出诗人情感即可。(比喻性意象)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本题难度:困难
4、阅读题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列各题(7分)
蜗牛(甲)?苏轼?蜗牛(乙)?苏轼
中弱不胜触,外坚聊自郛①。?腥涎不满壳,聊足以自濡。
升高不知疲,竟作粘壁枯。?升高不知回,竟作粘壁枯。
注:①郛,外城;这里用如动词,引申为“庇护”之意。
小题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解读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两首诗都写到蜗牛相同的习性和癖好——“升高”,也写到其相同的结果——“粘壁枯”。
B.甲诗抓住蜗牛内质柔弱、外有坚壳的特点来写,蜗牛就靠这层外壳保护自己。
C.乙诗突出蜗牛“腥涎”不多的特点,隐含着作者对它同情和怜悯的心态。
D.两首诗是诗人看到壁上高处枯死的蜗牛,睹物兴怀之作,寄寓着诗人对世态人情的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