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知识点总结《文学类文本阅读》考点预测(2017年押题版)(五)
2017-07-31 20:42:29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
对话?李培俊
副所长是岳所长要来的。岳所长之所以竭力要个副所长,是为宋史研究所长远着想,岳所长59岁了,年底到届,手续一办,没个接手的人能行?
人来了,是个年轻人,30多岁,原是外省一所高校的教授。老岳有些担心,这么年轻,能担起这副千斤重担?可既然让他来,就一定有让他来的理由。报到那天,岳所长一问,副所长竟姓秦,不但姓秦,籍贯竟是南京。岳所长不禁一声暗笑,说,秦所长姓秦?秦副所长何等聪明,哪里听不出来其间意思,笑了笑,反问说,所长姓岳?岳所长点点头说,不但姓岳,而且是岳飞正儿八经的后人,不是冤家不聚头啊。秦副所长也说,800年前那桩公案不会影响咱俩合作吧?岳所长说,哪里会。
岳所长这人肚子里有货,虽主攻宋史,可三皇五帝,夏商周,都在脑子里装着。上任不久,秦副所长上门拜访,岳所长把他延至一室,沙发、茶几、陶壶、杯具,空空荡荡,别无他物。秦副所长问道,这间房是做什么的?岳所长说,书房。秦副所长又问,怎么没书呀?岳所长说,猜猜。秦说,过目不忘?诵罢即烧?一切都在脑子里装着?岳所长不置可否,转了话题,说起了所里的事。
秦副所长家在外地,常到岳家蹭饭,两个清素小菜,一壶烫热的小酒,吱吱地喝上一阵。饭后,两人坐进书房,品着茶谈天论地。既然搞宋史研究,自然绕不开风波亭那段公案,这一绕,便把两人的关系绕得有些微妙。终于有一天,围绕岳飞的死因打了一次口水仗。
话头是老岳挑起来的,老岳说,世间的事真是妙不可言,你呢,秦桧后人,我呢是岳飞嫡传,可咱俩却坐在一起喝茶,放到800年前,非把老祖宗气死不可。
小秦也感慨一声,说,其实呢,岳帅之死应该是高宗所为,秦桧不过是当了一回替罪羊而已。老岳说,小秦,历史定案的事,咱就别翻烧饼了,否则,怎么会有“人自宋后羞名桧,我到坟前愧姓秦”那副对联呀。小秦当然知道,此联是乾隆状元秦大士所作。小秦说,那是秦大士为讨好天下人的应时之作,或者说,是个表态。你老岳想想,岳帅时任高官,又是抗金主帅,没有赵构指使,秦桧能杀得了岳飞?你注意那个细节了吗?就是岳帅死前夜,赵构亲往监牢探望?老岳说,注意到了,可毒酒却是秦桧所赐。小秦说,咱先把这个问题放下,讨论一下《满江红》,写下这首词时岳飞33岁,已当上节度使,30岁当上节度使,显非常人,皇帝忌这个。那首词可谓激怀壮烈,成为千古绝唱,可岳帅根本没想赵构的皇位是怎么来的,假若不是徽、钦二宗被擒,九五之尊哪有他的份?如若岳帅直捣黄龙,迎回徽、钦二宗呢?赵构还有什么理由再坐龙椅?所以说,是一曲《满江红》杀了岳飞,换句话说,是岳飞自己杀了自己。秦桧不过是替人承担了骂名而已。
老岳摆摆手制止小秦,小秦却不管不顾,顺着自己的思路说下去:岳飞不好酒,不好色,不贪钱,不要官,人过于完美,容易被人误解,赵构不禁要想:那他要什么呢?
老岳竟有些无言以对,隔了许久,老岳说,该吃饭了,在这喝两杯?老岳是第一次这么让小秦,以前都是:中午在这吃啊,不容小秦推托的。小秦知道这是虚让了,人家巧让客,怎好当个热粘皮?便笑笑,说,算了,答应了朋友的饭局,就不在这儿吃了。
不久,老岳递了辞呈,请求辞去宋史研究所所长职务,在辞呈最后,他建议由小秦接替所长职务,提前到位。走那天,小秦抱着老岳哭了,说,岳所长,多来啊,好多事离不开你呀。老岳拍拍小秦肩膀,什么也没说,眼睛湿湿的,提了一个请求:能给我弄一套宋史吗?小秦说,你不是读过了吗?老岳说,我想再读读,再说,我家书房里也该有一部书了。?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本文构思精巧,首尾呼应。详细叙述了从岳所长要副所长到秦副所长提前到位接替正所长的职务交接过程。
B.秦岳二人围绕岳飞的死因打了一次口水仗,秦副所长有理有据地为自己的老祖宗秦桧进行了辩解,终得岳所长的认可。
C.本文运用正衬的艺术手法,通过写岳所长肚子里有货,过目不忘,诵罢即烧,一切都在脑子里装着来衬托秦副所长的形象。
D.这篇小说语言凝练,选材典型,叙述详略得当。通过典型事例塑造了岳所长和秦副所长这两个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

E.本文按照情节发展展开叙述,先写老岳对小秦的担心,又写两人的交往,再写两人的争论,最后以岳提前让贤于秦结尾,情节既顺理成章又颇有波折。
小题2:小说中有一个细节描写:前面写老岳书房没有书,后面又写老岳要求弄一套《宋史》。对此你是如何理解的?(6分)
小题3:上级给老岳派了一个年轻人做副所长,老岳有点担心。但是又想:可既然让他来,就一定有让他来的理由。结合全文,请你为小秦找几个可以来做副所长的理由。(6分)
小题4:秦岳二人围绕岳飞的死因打了一次口水仗,如果你是旁观者,你会站在哪一方?为什么?结合文章说说你的理由。(7分)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选做题)
? 孙中山坐都南京后,人们还以“布衣总统”相称,说起这称谓的来历,还有一段精彩的故事。这个故事起自孙中山一张独具风格的名片。
?话说清末名臣张之洞在任湖广总督期间,积极推行新政,孙中山对他极为推崇。一次,孙中山出洋回国,途经武昌,特到总督衙门求见。孙中山掏出自己那张只印有姓名、籍贯的名片来,在背面写上:“学者孙文求见之洞兄”字样,交门官递上去。张之洞一见好生不悦,心想一介儒生,竟然与一品大员称兄道弟,真是不知天高地厚,不仅拒而不见,还在名片背面写了几句话退回。
?孙中山一看,背面写着:“持三字帖,见一品官,儒生妄敢称兄弟。”孙中山明白,这是张之洞嫌他不恭在拿架子,不肯买账。血气方刚的孙中山来了个照“礼”回敬,在名片背面写上:“行千里路,读万卷书,布衣亦可做王侯”,再请门官送进去。张之洞一见,大为吃惊,立即吩咐迎见孙中山,并以大礼相待。由此可见,孙中山虽为“布衣”,却早怀大志。
?……?
?孙中山生活十分简朴。在总统府内,一般人每餐菜金都在三元左右,这在当时的官场上已算是低水平,而孙中山总是把自己的菜金控制在四角左右。他不吸烟,不饮酒,不喝茶。饮食也很简单,常常是四菜一汤。他每天吃饭都是用平常碗筷。有一次,厨师在桌上摆上了一套锡制的餐具,中山先生说:“太讲究了,以后不要再拿来。”
?一次,唐绍仪来访,一直谈到很晚,孙中山为待客,特意吩咐人到“趣乐居”买来一只卤水肥鸡。
?唐绍仪饿了,见到卤水鸡,很快将它吃得一干二净,还以为会有其他菜肴,就耐心地等待着下道菜来。
?孙中山见状,对唐绍仪说:“慢待,慢待,没有什么好的菜了。”他想了想,只好把厨房里仅有的成鱼拿上来。
?唐绍仪说:“我大吃惯了,一只肥烧鹅,我一顿就能吃完,我家虽说只有几个人,可每餐菜金就得10元啊!”仅此一点,就使唐绍仪对孙中山肃然起敬。
?还有一天,南北议和代表伍廷芳到总统府求见,到了用餐时间,孙中山无美味佳肴待客,照例摆上几碟普通小菜。搞得奢侈成性的伍廷芳无法下筷。拘于礼仪,又不好退席,只好勉强下咽。孙中山自己却吃得津津有味。
1、孙中山与张之洞的交往,表现了孙中山什么品性?张之洞当时态度的转变说明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选段举例说说孙中山生活简朴表现在哪些方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选文中写孙中山两次招待客人的事例,请指出这是运用了哪一种表现手法?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的题。
秋光里的黄金树
  这里就正是秋天。
  它辉煌的告别仪式正在山野间、河谷里轰轰烈烈地展开:它才不管城市尚余的那三分热把那一方天地搞得多么萎蔫憔悴呢,它说“我管那些?”说完,就在阔野间放肆地躺下来,凝视天空。秋天的一切表情中,精髓便是:凝神。
  那样一种专注,一派宁静;它不骄不躁,却洋溢着平稳的热烈;它不想不怨,却透出了包容一切的凄凉。
  在这辉煌的仪式中,它开始奢侈,它有了一种本能的发自生命本体的挥霍欲。一夜之间就把全部流动着嫩绿汁液的叶子铸成金币,挥撒,或者挂满树枝,叮当作响,掷地有声。
  谁又肯躬身趋前拾起它们呢?在这样豪华慷慨的馈赠面前,人表现得冷漠而又高傲。
  只有一个孩子,一个女孩子。她拾起一枚落叶,金红斑斓的,宛如树的大鸟身上落下的一根羽毛。她透过这片叶子去看太阳,光芒便透射过来,使这枚秋叶通体透明,脉络清晰如描。仿佛一个至高境界的生命向你展示了它的五脏六腑,一尘不染,经络优美。“呀!”那女孩子说,“它的五脏六腑就像是一幅画!”
  还有一个老人,一个瘦老头,他用扫帚扫院子,结果扫起了一堆落叶。他在旁边坐下来吸烟,顺手用火柴引着了那堆落叶,看不见火焰,却有一股灰蓝色的烟从叶缝间流泻出来。这是那样一种烟,焚香似的烟,细流轻绕,柔纱舒卷,白发长须似地飘出一股佛家思绪。这思想带着一股特殊的香味,黄叶慢慢燃烧涅磐的香味,醒人鼻脑。老人吸着这两种烟,精神和肉体都有了某种休憩栖息的愉悦。
  这时的每一棵树,都是一棵站在秋光里的黄金树,在如仪的告别式上端庄肃立。它们与落日和谐,与朝阳也和谐;它们站立的姿式高雅优美,你若细细端详,便可发现那是一种人类无法摹仿的高贵站姿,令人惊羡。它们此时正丰富灿烂得恰到好处,浑身披满了待落的美羽,就像一群缤纷的伞兵准备跳伞,商量,耳语,很快就将行动……大树,小树,团团的树,形态偏颇的树,都处在这种辉煌的时刻,丰满成熟的极限,自我完美的巅峰,很快,这一刻就会消失,剩下一个个骨架支楞的荒野者。
  但是树有过忧伤么?但是树有过拒绝落叶的离开么?
  当然没有。它作为自然的无言的儿子,作为季节的使者和土地的旗帜,不准备躲避或迁徙,这是它的天职。
  当我们在原野上看到一棵棵树的时候,哪怕是远远地,只看见团团的、兀然出现在地面上的影子,我们也会感到这是自然赐给我们的一番美意。当然随之我们就会遗憾太少,要是更多一些该多好,要是有一片森林该多好!但是毕竟是因为有了这几棵树才引起我们内心更大的奢望。
  对森林的奢望,是每个人对远古生活的回忆和依恋。荒野是那么寥廓;荒野上的道路是那么漫长。
  原先驻守在这片荒野上的树呢?它们曾经无比强大,像一支永远不可能消失的大兵团,密集的喧哗的笑声,仿佛在嘲笑一切妄想消灭它们的力量,而且它们拥有鸟类和众多的野兽,这些鸟兽类也不相信森林会消失。
  但是时间被人利用了;时间使人成了最强大的。
  人类坚持不懈的努力着,一斧头砍死一棵树,就像杀死一个士兵。最终,整个兵团消失了,连骨头也不剩。
  后来的人,谁还记得荒原不久以前的童话呢?关于树的呼吁已经很多了,我不打算重复了。
  我忽然想到,当地球上砍伐掉最后一棵的时候,人类肯定是更发达、更神奇了。但是那时人类将用什么办法复制一棵树呢?复制一棵真正的树——会增长年轮的、会发芽、开花、结果、叶子变成金币自动飘落的树——假如有谁可以做到,那无疑会成为科学史上的崭新一页。
  但那将是多么滑稽的一页呀
  ?因此,对树充满敬意吧——从现在就开始,对任何一棵树充满敬意,就像对自己的上司那样。(节选自《周涛散文.伊犁秋天的札记》,有改动)
1.作者写秋天的落叶,为什么要联系孩子和老人来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从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两方面对文章第8段加以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原文,理解下列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那将是多么滑稽的一页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尾作者呼吁“对树充满敬意吧”,文章是如何逐层表现这一主旨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题  本大题共2小题,共8分。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4—15题。
曹操墓出土?
千余年来,关于曹操墓,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而2009年末,在河南安阳县安丰乡西高穴村南发掘2号墓却被认为是曹操墓——高陵。
此墓规模巨大,占地面积约740平方米。平面呈甲字形,坐西向东。这座带斜坡墓道的双室砖券墓主要由墓道、前后室和四个侧室构成。其墓室的规格与已知的汉魏王侯级墓葬类似,与曹操魏王的身份相符。
该墓虽多次被盗,但仍幸存一些遗物。250余件器物有金、银、铜、铁等多种质地。器类又分铜带钩、铁甲、玉石圭等。这些器物绝大多数非常小,也很粗糙,符合曹操“薄葬”的主张。
此次出土的8件圭形石牌极为珍贵,因为它们上面分别刻有“魏武王常所用慰项石”的铭文。史载,曹操生前先封为“魏公”,后晋爵为“魏王”,死后谥号为“武王”。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武皇帝”,史称“魏武帝”。出土石牌、石枕刻铭称“魏武王”正是曹操下葬时的称谓。
在墓室中,人们发现有人头骨、肢骨等部分遗骨。经专家初步鉴定为一男两女3个人体,其中,年龄在60岁左右的男性遗骨应该是曹操——文献记载曹操终年为66岁。
此外,该墓位置与文献、出土鲁潜墓志等材料记载完全一致。《三国志·魏书·武帝记》载,曹操于建安二十五年正月病逝于洛阳,二月,灵柩运回邺城,葬在位于“西门豹祠西原上”的高陵。调查资料显示,西豹祠当时就在今漳河大桥南行一分里处,地属安阳县安丰乡丰乐镇。1998年,西高穴村出土的后赵建武十一年大仆卿驸马都尉鲁潜墓志中也记载了魏武帝陵的位置就在这里。
据此,以潘伟斌为首的河南省有关文物考古考家认定这就是迷团重重的曹操高陵。
但国家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所长王巍却出言谨慎。他说,据《魏书》载,曹操的夫人死时为70岁,并与曹操合葬于高陵,而现在两县女性遗骸年龄最大的才50岁。另外,现在还不能有力地说明到底是同穴还是并穴,如是并穴,帝边就该有他夫人的墓。将来发掘1号墓时如确认有70岁女性的遗骸结论才能充分。而资深考古专家、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蒋赞初也谈到,虽然《吕氏春秋》说“世无不盗之墓”,我们现在考古发掘的古代墓葬九成以上都被盗过,对那些追缴来的器物的来龙去脉要搞清楚,比如,收缴过程、如何盗掘等,这样可以减少对于器物真伪的争论。
小题1:潘伟斌等人认定此墓是曹操墓的依据是什么,请分条概括,每条不超过5个字。(5分)
小题2:对全文提供的信息,下列分析和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考古认定墓主身份的比较重要、可靠的方法,就是考察随葬器物和墓中遗骨。
B.依靠历史文献可以非常准确地判定墓葬的地点、墓葬的规模以及墓主的身份。
C.王巍之说表明“曹操墓”尚不能盖棺论定,因为从文献学的角度看还有漏洞。
D.蒋赞初希望搞清楚追缴器物的情况,是因为现在假冒古文物的事情时有发生。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在乡下
莫泊桑
  两间茅屋并排坐落在小山脚下。两个庄稼汉为了养活他们的孩子,终年辛辛苦苦地在土地上劳动。两所房子中头一所住的是蒂瓦什夫妇,另外一所住的是瓦兰夫妇。两家各有四个孩子。从早到晚这帮孩子聚在贴近的两家门口玩耍。两个母亲在这堆孩子里勉强可以认出哪些是自己的,两个父亲完全分不出。两家人都勉强靠着汤、土豆和新鲜空气活下去。星期日,汤里熬上块牛肉,就跟吃酒席一样丰盛;这天父亲会留在饭桌上不肯离开,一遍遍地说:“我不反对每天都这么吃。”
  八月的一天下午,一辆马车停在两间茅屋前,一个亲自赶车的年轻女人对身边的先生说:“啊!亨利,这堆孩子在尘土里打滚,多么可爱!我希望也有一个,顶小的那个。”说着从车上跳下来,向孩子跑过去,抓住两个最小的孩子中的一个——蒂瓦什家的那一个,把他抱起来,亲热地吻他肮脏的脸蛋儿、沾满泥土的鬈发和为了躲开她的爱抚而挥动的小手。
  后来她登上马车走了,下个星期又来了。她也坐在地上,像个孩子似的跟他们一起玩耍。她又来了一次,和那孩子的父母认识了。以后每天都来,她叫亨利·德·于比埃尔太太。
  一天早上,来了以后,丈夫跟她一起下车,径直走进了那间茅屋。那个年轻女人用发抖的、断断续续的声音说:“我好心的人们,我想把你们的……你们的顶小的男孩……带走。”
  那两个乡下人一惊之下,听不懂是怎么回事,没有回答。她喘过气来,继续说下去:“我们没有孩子,我丈夫和我很孤独……我们想把他留在身边……你们答应吗?”那个乡下女人开始明白了。她问:“您想带走我们的夏洛?不行,绝对不行!”
  于是德·于比埃尔先生出来调停:“我们想收养他,不过他以后会来看你们的。从各方面看来他以后会有出息,如果真有出息,那他将来就是我们的继承人。如果我们万一有了自己的孩子,他也一样跟他们平分。不过,如果他辜负我们的一片心意,我们到了他成年以后会给他两万法郎,这笔钱可以立即用他的名义存在公证人那里。我们也考虑到你们,我们要送给你们一笔终身年金,每月一百法郎。”
  那个农妇勃然大怒,站了起来:“你们是要我把夏洛卖给你们吗?啊!不行。这种要求根本就不应该对做母亲的提出来!啊!不行!那简直是太卑鄙了!”那个男的表情严肃,不断地点头,表示赞成他妻子的话。
  德·于比埃尔太太哭了起来,她朝她丈夫转过身来,于是他们作最后一次努力:“但是,请考虑考虑孩子的前途,他的幸福,他的……”那个乡下女人怒不可遏,打断他的话:“给我出去,以后别让我再在这儿看见你们。怎么可以这样夺走人家的孩子!”
  德·于比埃尔太太朝外走着,这个被宠坏了的、想要什么就要立刻到手的任性女人噙着眼泪,固执地问:“那另外一个小的不是你们的吧?”蒂瓦什大伯回答:“不是,是邻居的;你们愿意的话,可以到他们家去。”
  瓦兰夫妇正在吃饭;饭桌上在他们两人中间放着一碟黄油,他们用刀子挑一点,十分节省地抹在面包片上,慢慢吃着。德·于比埃尔先生又一次提出他的建议,不过这一次提得比较婉转、谨慎,比较巧妙。
  两个乡下人摇头拒绝,但是知道每个月可以得到一百法郎以后,你看着我,我看着你,使着眼色互相询问,决心已经有七八分动摇。他们在苦恼中长时间地保持沉默,那女的最后问道:“孩子他爹,你看怎么样?”他一本正经地说:“我看这并不丢脸。”
  德·于比埃尔太太急得浑身哆嗦,跟他们谈起孩子的未来,他的幸福,以及他以后可能给他们的钱。那庄稼汉问:“这一千二百法郎的年金在公证人面前立字据吗?”德·于比埃尔先生回答:“当然。”那乡下女人想了想,说:“每月一百法郎换咱们一个孩子太少了一点,我们要一百二十法郎。”
  德·于比埃尔太太听了以后立刻表示同意。她想把孩子带走,因此在她丈夫立字据的时候,又额外送了一百法郎,立即请来了村长和一位邻居当证人。年轻女人欢天喜地,像从铺子里买到一样喜爱的小玩意儿似的,抱着啼哭的小娃娃走了。蒂瓦什夫妇立在门口,望着那孩子给抱走,他们一声不响,也许心里有点懊悔不该拒绝吧。
  从此以后就再也听不到小让·瓦兰的消息了。他的父母每个月到公证人那里去领一百二十法郎。他们和邻居闹翻了,因为蒂瓦什大婶骂他们无耻,挨家挨户对人说,除非是丧失人性才会出卖自己的亲生儿子,这简直是一件骇人听闻的事,一件卑鄙龌龊的事,一件伤风败俗的事。有时候她故意炫耀自己,抱着夏洛,大声对他说:“我没有卖掉你,我没有钱,但是我不卖我的孩子。”一连多少年天天都是如此。瓦兰夫妇靠了赡养费生活得很舒适。蒂瓦什夫妇无法平息下去的怒火就是从这一点来的,他们一直很贫困。
  夏洛二十一岁那年,一天早上来了辆华丽马车停在两间茅屋门口,一位挂着金表链的年轻先生从车上下来,搀扶着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太太,走进瓦兰家的茅屋,就像他自己家一样。
  老妈妈在洗围裙,老大爷在壁炉旁打盹。年轻人说:“你好,爸爸。你好,妈妈。”他们惊讶地立起来。那乡下女人激动得连肥皂都掉在水里,结结巴巴地说:“是你吗,我的孩子?”他搂住她,一边吻她,一边又说了一遍:“你好,妈妈。”他们相认后,做父母的一定要立刻领儿子出去见当地的人,见村长,见村长助理,见教堂神父,见小学教员。
  夏洛站在自己的茅屋门口,望着他走过去。晚上吃饭的时候,他对两个老人说:“你们一定是傻瓜,才会让人家把瓦兰家的孩子带走。”蒂瓦什老大爷生气地说:“你要责备我们把你留下吗?”年轻人粗暴地回答:“对,我要责备你们,你们简直是糊涂虫。像你们这样的父母,只会给孩子带来不幸。我要是离开你们,这也是你们自作自受。”
  老妇人眼泪哗哗流到汤盆里,低声哭着说:“累死累活把你养大,落这么个下场!”那小伙子冷酷地说:“与其像现在,还不如不生下来。我刚才看见那一个,肺都要气炸了。我对自己说:瞧,我本来应是这样子。我最好还是别留在这儿。这件事我永远不会饶恕你们!”
  两个老人垂头丧气,流着眼泪却一声不响。他接着又说:“不行,想到这件事太痛苦了。我宁可到别的地方去谋生。”他打开门,一片说话声传进来,瓦兰一家正在庆祝孩子的归来。
  于是夏洛跺了一下脚,朝他的父母转过身来,嚷道:“土包子!”他消失在黑夜里。(选文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蒂瓦什与瓦兰两家原本非常友好,关系非常和谐,由于德·于比埃尔夫妇要以优厚的条件收养他们的小孩,打破了他们两家的平静生活,导致了两家关系的破裂。
B.瓦兰夫妇因为生活的贫困和金钱的介入而将自己的骨肉当做商品一样出售,说明他们对自己的孩子是没有爱的,他们的行为令人不耻。
C.“啊!亨利,这堆孩子在尘土里打滚,多么可爱!我希望也有一个,顶小的那个。”德·于比埃尔太太说着从车上跳下来,向孩子跑过去,抓住两个最小的孩子中的一个,把他抱起来,亲热地吻他肮脏的脸蛋儿、沾满泥土的鬈发和挥动的小手。这说明她是出于爱才买孩子的。
D.把儿子卖掉了,却获得了一个近乎完美的儿子,庄严、华贵、彬彬有礼;不卖儿子的最终在年老体衰中丢失了儿子。作者想要表达的是金钱对夏洛一家人性扭曲得更为厉害。
E.小说的结尾“他消失在黑夜里”,发人深思,消失的不仅仅是夏洛,而是夏洛那颗为人子女的心,消失的是正常的灵魂,同时,也预示着夏洛的结局。
(2)德·于比埃尔太太提出收养一个孩子,开出了优厚的条件,两家的反应各是怎样的?应如何理解卖子这件事发生之后蒂瓦什夫妇的表现?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篇小说艺术特色鲜明,通过贯穿全文的对比,展示了鲜明的人物形象;同时也通过伏笔和照应,表现了小说情节无穷的魅力。请选择其中一个方面,结合文章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卖子事件”前后,两家人的生活有什么变化?你觉得作者是想以此来阐明什么主题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复习资料《文学类文本阅..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