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2题。
病后登快哉亭①
[北宋]贺铸
经雨清蝉得意鸣,征尘断处见归程。
病来把酒不知厌,梦后倚楼无限情。
鸦带斜阳投古刹,草将野色入荒城。
故园又负黄华②约,但觉秋风发上生。
【注】①本诗是诗人被贬职徐州病后所作。②黄华:菊花。
1.写出你对第一句中“得意”一词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从景与情的角度简析颈联“鸦带斜阳投古刹,草将野色入荒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得意”二字,既写出了蝉鸣的神态,又微露了诗人的歆羡之情:蝉踌躇满志,因为它既得时、又得地?。隐含着“人不如蝉”的意味。
2.诗人采用借景抒情的手法,暮霭之中,夕照飞鸦,鸦归古刹,草入荒城,渲染了一片萧瑟、凄冷的意境,寄托了作者落拓不?遇的身世之感,抒发了年华易逝、怀乡思归之情。(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后面题目。
月夜舟中
【南宋】戴复古①
满船明月浸虚空,绿水无痕夜气冲。
诗思浮沉樯影里,梦魂摇曳橹声中。
星辰冷落碧潭水,鸿雁悲鸣红蓼风。
数点渔灯依古岸,断桥垂露滴梧桐。
【注】①戴复古(1167—?) 南宋诗人。一生不仕,浪游江湖,后归家隐居,卒年八十余。
【小题1】颈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蕴含着诗人怎样的情感?(4分)
【小题2】这首诗景物描写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试结合诗句赏析其中的一种。(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星星映在碧波里,显得非常冷清,鸿雁栖息在红枣中,不时传来阵阵悲鸣声,描绘了一
幅冷寂、凄清的画面。蕴含着诗人的情感:漂泊的悲苦、羁旅孤独;游子思乡怀亲之情。考点:评价文章
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小题2】视觉、听觉相结合。樯影”与“橹声”、“星辰”、“碧水”与“鸿雁悲鸣”、“数点鱼灯”
与“露滴梧桐”,这几组意象绘声绘色地描写出舟中所见所闻。(2)化虚为实,起句,写船装满了月光,
仿佛浸在空中,将月光化虚为实,领联将诗思、梦魂等看不见的、虚幻的东西写的真实可感。
本题解析:
【小题1】首先,要读懂本诗,本诗描写了一幅的江船秋夜图,语气低沉,表达了诗人身遭乱世的苦闷心情,颈联,“星辰冷落碧潭水,鸿雁悲鸣红枣风”,意思是:碧潭水中静静地映照出天上星辰,枣草风声伴随着鸿雁悲鸣。结合诗的背景,据此回答。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小题2】重点抓住“诗兴在船桅的影子里沉浮,梦魂在噜声里摇曳飘荡”这句分析,另外结合各句中描写的意象,具体展开分析。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题目。
送韩十四江东觐省①
杜 甫
兵戈不见老莱衣②,叹息人间万事非。
我已无家寻弟妹,君今何处访庭闱?
黄牛峡③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
此别应须各努力,故乡犹恐未同归。
注①这首诗是诗人在成都白马江畔送韩十四去江东探亲时写的。②老莱衣:相传春秋时隐士老莱子,七十岁还常常穿上彩衣,模仿儿童,使双亲欢娱。③黄牛峡:位于宜昌之西。
小题1:请简要分析颈联在写景上的主要特色。(5分)
小题2:请结合诗句,概括诗人抒发了哪些感情。(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①以静衬动,“黄牛峡静滩声转”句以峡岸的静衬托江水的汹涌,表现了诗人对友人行程艰难的忧虑。
②寓情于景,“白马江寒树影稀”句描写江边寒风吹骨、树影稀疏的凄凉之景,表达诗人因友人离去的孤寂伤感之情。
③虚实结合,“黄牛峡静滩声转”句属虚写,写诗人想象韩十四坐船过黄牛峡的情景;“白马江寒树影稀”句属实写,写诗人在江边送别韩十四的情景。
④听觉与视觉相结合,“黄牛峡静滩声转”句作者从听觉角度形象描绘了韩十四一路辗转旅途艰险的情形;“白马江寒树影稀”则从视觉角度描绘了当时的离别之景。
小题2:①“兵戈不见老莱衣,叹息人间万事非”表现了对战乱导致生灵涂炭的忧愤之情;②“我已无家寻弟妹”表现了对家破人散的孤寂哀痛之情;③“黄牛峡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表现了对友人离去的惜别之情;④“此别应须各努力”表现了作者对友人的勉励之情;⑤“故乡犹恐未同归”隐隐露出诗人对未来的担忧之情。
本题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手法。解答本题要首先点出手法,然后分析。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表现手法分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三大类。抒情手法有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种。注意以下高考常见的五种描写手法:1.衬托(衬托,分正衬和反衬.反衬又有动静衬 声寂衬以乐景衬哀情)2.动静结合(诗人描写景物非常注重景物动态与静态的相互映衬,可以动静结合,也可以以静写动,以动写静,以动衬静)3.虚实结合(有时是相反相成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突出中心;有时则是相辅相成形成渲染烘托,从而突出的中心)4.色彩的渲染(色彩的渲染可以传达出愉快的情感,也可以反衬感伤的之情)5.观察角度的变化(俯视,仰视,远眺,近看,由远到近或由下而上)
小题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情感。诗歌的情感一般有:落寞伤感、惆怅伤怀、怀古伤今、怀才不遇、壮志难酬、愤世嫉俗、清高自傲、心忧天下,空怀大志而不得施展的痛苦郁闷等,有时同情、怜悯、叹息、痛恨当权者都有。诗歌一般借助人物的形象,诗句的意境来抒发情感。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观书有感二首
朱熹
一
半亩方塘一鉴①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②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二
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③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注:①鉴:镜子。 ②渠;代词,它,指方塘。 ③艨艟,古代的一种战船。
1.下面对两首诗内容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第一首诗的一二句动与静巧妙相融,“鉴”字写出“半亩方塘”的澄澈明净,“徘徊”写出天光云影的闪耀浮动,一幅令人赏心悦目的画面跃然纸上。
B.第一首诗的三四句颇蕴“理趣”——是那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送来“活水”, 才使 “方塘”变得清澈如镜,才有了倒映天光云影的美丽。
C.第二首诗写一夜春水暴涨之后,原来因江水枯竭而行进艰难的“艨艟巨舰”就轻如羽毛,在江面上行驶自如了。
D.两首诗中寓含哲理,前一首强调只有不断从书中汲取精神营养,人的心智才能永远充盈澄澈;后一首强调读书只有讲究方法,才能不白费力气。
2.两首诗写法上的相同点是什么?试分析采用这种写法的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D
2.相同点:都是用比喻的手法谈读书的益处(或作用)。
好处:两诗意在说理,谈“观书”体会,但却不着一“书”字,而是巧用比喻,从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捕捉形象,把深奥的道理寓于生动形象的描写之中。既给人丰富的美感,又给人哲理的启迪。(意思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以下小题。
鹧鸪天
严?仁
一曲危弦断客肠。津桥捩柂转牙樯。江心云带蒲帆重,楼上风吹粉泪香。
瑶草碧,柳芽黄。载将离恨过潇湘。请君看取东流水,方识人间别意长。
小题1:这首词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一曲危弦断客肠”一句对表达这种感情有什么作用?
(5分)
小题2:下片在写景抒情上有什么特点?结尾句让人联想到李煜的哪两句词?(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表达了词人的惜别之情。(2分)“一曲危弦断客肠”,写别筵情景:宴席将散,一曲哀弦,愁肠欲断。这一句给全词罩上凄婉愁怨的气氛,给通篇定下了惜别的感情基调。(3分)
小题2:“瑶草碧,柳芽黄”两句以美好之景,反衬惜别之情;“载将离愁过潇湘”句化抽象为形象,生动地写出了离恨的沉重;末两句以悠悠不尽的东流江水,比喻绵绵不断的离愁别恨,使主题进一步深化。(4分)结尾句让人联想到李煜《虞美人》中的词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2分)
本题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这首词表达惜别之情,从“客肠”、“柳芽”、“离恨”、“别意”等词语中可以看出。“一曲危弦断客肠”处于全词的首句,同时有“客”之字眼,故其作用应为奠定感情基调。
小题2:下片直接抒写离情别意。头两句仍为写景。碧草芳美,岸柳才芽,青春作别,倍觉魂销。正是“绿杨芳草几时休,泪眼愁肠先已断”!两句以美好的春景,反衬惜别之情。“载将”一句将看不见、摸不着的“离恨”写得具体而有分量。结拍二句改设问为肯定语气,是全词一气写分别至此必然的感情蕴积。以悠悠不尽的东流江水,喻绵绵不断的离别愁情,使主题进一步深化,令人回味不绝。
本题难度:一般